據(jù)教育部消息,繼年初發(fā)布《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后,教育部要求到2015年,19個大城市所有縣(市、區(qū))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100%小學劃片就近入學。據(jù)悉,這19個大城市指4個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10個副省級省會城市。
被教育部門喊了多年的“就近入學”原則,就要在全國19個大城市實施了。更可以期待,在這些大城市實施之后,“就近入學”必將有更大的普及力度,甚至有可能在全國范圍內普及運用。對于無數(shù)家長和小學生而言,這當然是值得慶祝的。
但是,與其他所有的政策都能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影響一樣,“就近入學”原則的實施,也招來了許多擔憂。比如,一些好學校附近以及能夠劃到好學校片區(qū)的房子的價格,可能會“水漲船高”。繼而,這19個城市會出現(xiàn)無數(shù)“孟母三遷”的故事,哪怕是一家人為買房背負上兩代人的房貸,也會在所不惜。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
“就近入學”只是形式上的公平追求,而公眾最大的公平訴求在于教育資源配置和受教育機會的公平。一個必須要承認的現(xiàn)實是,無論“就近入學”在政策初衷上是多么的善意,無論與“就近入學”有關的配套政策是多么的完美,無論對于擇校生、借讀生的限制是多么的嚴厲,抑或是對于“指標生制度”的設計是多么的無瑕,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好學校與壞學校。而有些學校里的教育資源、教學質量、歷史文化、學校傳統(tǒng)甚至包括同學資源,都會有所區(qū)別。那么,“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會順理成章地發(fā)生。
比如,近些年來,許多地方都有“超大?!币徽f。你看,北京有些小學在一些政府部門的照顧或者一些企業(yè)的贊助下,可以將運動會開到鳥巢,有些小學可以將學校慶典開到人民大會堂,而有些學校卻只能把這些活動放到自家操場里舉辦。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異,并非是這一兩個例子能夠說明的。信奉“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理念的國人家長,從來都是為了孩子成長不計得失。
往更大的方面說,城鄉(xiāng)之間也容易出現(xiàn)巨大的資源配置反差。比如,北京市海淀區(qū)、朝陽區(qū)等市區(qū)的小學資源,就絕對會比大興、昌平等郊區(qū)縣域的小學資源豐富。這種現(xiàn)象,每個城市都會有。就近入學原則之下,身處農(nóng)村的家長可能會心有不甘,借讀也好,擇校也罷,都可能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到一個更高的平臺、更好的環(huán)境去讀書,在城市買房子只是一個方面,找教育官員遞條子等恐怕也會大量發(fā)生。
“就近入學”原則,僅僅為所有的小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政策保障,換言之,“就近入學”原則只是在形式上試圖規(guī)避已經(jīng)泛濫成災的擇?,F(xiàn)象,而保證某一地域之內的相對公平。但是,最大的不公在于各學校之間在資源配置,尤其是管理方式、師資力量等方面的不公。
其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已經(jīng)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列入重要任務,但是,更需要期望的是,我們的義務教育確實能如政府公文里寫的那樣公平和美好。
讀者 王傳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