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獻
丹江,淅水,司馬遷在《史記》里用如椽巨筆記述過的兩條大河,曲折奔騰于古老的秦晉大地,而后交匯于古楚國一個叫馬蹬(在今河南淅川縣中部)的地方,形成了肥如膏腴的馬蹬平川。在平川的中心,不偏不倚地巍然兀立著一個20余米高的天造地設的大土崗。就是這個地標一般的大土崗,因曾建有千年古剎龍巢寺而名聞遐邇,更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年少時曾在此讀書而聲震古今。
上世紀60年代末,丹江口水庫建成蓄水,筑于西周初年的馬蹬古城和建于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的龍巢古寺被迫拆除。位于龍巢寺內的歐陽文忠公祠和讀書堂頓成一堆斷磚殘瓦。從此,聲名遠播的“歐陽文忠公讀書處”(馬蹬人習慣稱“歐陽修讀書處”,本文因而采用習稱)成了一處永遠的遺址。
因慕一代文壇領袖歐陽修的美名,多年來,我曾數次到“歐陽修讀書處”尋訪歷史遺跡。今年適逢歐陽修千年誕辰,在這個特殊年份里,拜謁“歐陽修讀書處”,更具非同尋常的意義。初夏的一天,我?guī)е稓W陽文忠公集》,懷著朝圣般崇敬的心情又一次參拜了“歐陽修讀書處”。
穿越馬蹬古城遺址,沿千年古驛道前行,漸次進入龍巢寺的意境。在寺前殘留的石碑基座前,我用想像還原著當年矗立在此的那座鐫刻著“歐陽文忠公讀書處”遒勁大字的巨型石碑。這座疊加著宋代以來無數達官貴人、騷人墨客、販夫走卒崇敬目光的石碑,由于丹江庫水的淹沒而不知所終。我良久地佇立著,不住扼腕長嘆……
登上龍巢寺遺址,放眼四望,但見周圍群山逶迤,馬蹬平川坦蕩如砥。原來,腳下這座土崗正是積聚了周遭山川的靈氣才形成的??!要不,它如何在這個寬闊的平川之上拔地而起,杰然特出,形成如此驚心動魄的突兀呢?西邊不遠處的岵山,屈原當年憑吊秦楚丹陽之戰(zhàn)的戰(zhàn)場時曾登臨過,并于此寫下了千古名篇《國殤》;東邊千米外,便是擁有3000年建城史的馬蹬古城;北面繞寺流淌的淅水依依而去,在南邊500米處與自西而來的丹江和自東而來的白水交匯,從而形成了“三水匯流”的奇觀。難怪古時候一堪輿大師驚嘆:龍巢寺集天地之精,匯山川之靈,必有非凡人物出現!
果然不出大師所言。宋代的歐陽修4歲而孤,家貧無依,母親帶他從吉州老家到隨州投靠叔父歐陽曄。10余歲時,為生活所迫,又投靠居住在馬蹬的舅父鄭生,寓居在龍巢寺內讀書。在僧舍的書笈中,歐陽修發(fā)現了韓愈晚年貶謫潮州、沿丹江南下羈留龍巢寺時留下的文稿,大受啟發(fā)。從此,他繼承韓愈文風,發(fā)奮苦讀,一舉成名,并領導了宋代的詩文革新運動。歐陽修在龍巢寺度過了約5年的讀書生涯,直到仁宗天圣元年他17歲時才離開馬蹬。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馬蹬龍巢寺的經歷,奠定了歐陽修一生學問和事業(yè)的基礎。
在龍巢寺的廢墟上徜徉,我想像著當年這里殿宇巍峨、古柏蓊郁、修竹環(huán)合、桂花飄香的情景,仿佛一步步走進了幽深的歷史……恍惚中,我穿過古寺的三重院落,又走過一道角門,來到了寺后一個幽僻寧靜的小院,西邊兩間青磚黛瓦的房子即為歐陽修的讀書堂。輕風吹拂,竹林颯然有聲,婆娑的枝葉一直伸展到窗前。院中的古槐和桂花樹篩下斑駁的光影,爬滿青苔的磚地上灑著薄薄一層米粒般的桂花,陣陣清香沁人心脾。三兩只小鳥在枝頭跳躍、鳴囀,襯得讀書堂越發(fā)靜謐。我屏住呼吸,久久肅立在讀書堂前,惟恐驚動了歐陽修。此時,他或者在輕聲吟誦,或者在凝眉思索,或者在專心習字,抑或正與詩僧談詩論文……我猜想,一會兒起身踱步的歐陽修發(fā)現了我,該不會拒絕千年之后專程來拜謁他的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愚鈍書生吧?與之傾心長談,我也變成了身著長袍馬褂的宋代書生了。也許,通過這次拜謁,我還真能得到歐陽修賜給我的些許靈氣,從而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寫出一篇篇妙文佳作。
收回游移飄忽的思緒,我在讀書堂遺址上躬身長拜。而后,于腳下廢墟的斷磚殘瓦里若有所待地尋找著什么。忽然,一個殘缺的碗盞類的東西映入了眼簾,它可否為當年歐陽修寒夜苦讀時用過的燈盞?幾塊斷磚半露在外,從前它們大概砌在讀書堂的墻壁上,其上可否留有歐陽修題壁詩的墨跡?一片雕刻著拙樸圖案的破損瓦當被我捧在手中反復端詳著,也許,它正是讀書堂窗子上方所鑲瓦當中的一片?伴著歐陽修的讀書聲,我好像聽到了其上墜落的雨滴情晰地響在宋代的雨夜中……
循著寺北56級石階的遺跡朝下走,但見淅水縈回,在寺前形成一深達10余米的水潭,這便是著名的龍淵潭。遙想宋代,歐陽修經常在此刷洗筆硯,淘濯文思。望著滔滔南下的淅水,我忽發(fā)奇思,倘苦歐陽修近半個世紀的創(chuàng)作生涯是一條河,那么他在龍巢寺讀書這段時光就是這條河的源頭,而《蝶戀花》《踏莎行》《醉翁亭記》《秋聲賦》這些傳世名篇,就是源頭之水在中老年這些河段激蕩起的最為壯麗的浪花……
歐陽修發(fā)奮讀書的精神沾溉了一代代讀書人,宋代以降,大批文人學士前來參謁“歐陽修讀書處”。明代禮部侍郎、著名詩人彭凌霄多次到龍巢寺朝拜,并把建于宋的歐陽文忠公祠予以重建,明代萬歷年間進士黃儒炳途經馬蹬時拜謁了“歐陽修讀書處”,吟詩《題歐陽永叔讀書處蓋新建閣在龍巢寺后也》:“一自先賢浪跡余,青山丹水遞相于。折蘆漫撥灰中畫,廢笈從鈔壁下書。十里峰巒新杰閣,千秋文藻舊精廬。登臺不用南州望,訪古依然六一居?!?/p>
……幾聲水洗過一般的鳥鳴清越傳來,沿歐陽修宋代的目光望去,晚霞染紅了半江淅水,一群美麗的白鷺在河面上追逐嬉戲。這是當年有名的“馬蹬八景”之一——龍巢夕照。遺憾的是,由于古寺不存,它早已風韻盡失。懷著復雜的心緒,我繞著龍巢寺遺址走了一匝,朝“歐陽修讀書處”深鞠三躬,而后依依離去……
附:關于河南淅川縣馬蹬龍巢寺“歐陽修讀書處”幾個需要說明的問題
1.馬蹬:建于西周初年的一座古城。丹淅二水在城外交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戰(zhàn)事不斷,曾發(fā)生著名的秦楚丹陽之戰(zhàn)和宋金大戰(zhàn)。曾多次置縣,唐、宋官府曾于此設置驛站。城內古跡眾多。上世紀60年代末,丹江口水庫建成蓄水,被淹沒。
2.龍巢寺:建于北魏太和元年(477年),盛時有房屋120余間,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寺門前古柏夾道,周圍竹林蔽日,下有江水環(huán)繞,西北萬山疊翠。1971年因丹江口水庫蓄水,被拆除。
3.“歐陽修讀書處”:位于龍巢寺院西北角僻靜一隅。歐陽修10余歲時從隨州到馬蹬投靠舅父鄭生,在此度過了5年左右的讀書時光。歐陽修成名后,龍巢寺僧人為紀念他,在寺門前古驛道邊立“歐陽永叔讀書處”石碑一座。明代禮部侍郎彭凌霄主持重建歐陽文忠公祠時,重立“歐陽文忠公讀書處”大型石碑一座。該碑高約2米,寬約0.6米。丹江口水庫蓄水時,被移民蓋房所毀,不知所終。為了順口,馬蹬人把“歐陽文忠公讀書處”習慣稱為“歐陽修讀書處”。本文采用習慣說法,也稱“歐陽修讀書處”。
4.七律《重建歐陽文忠公祠》:為明代禮部侍郎、著名詩人彭凌霄主持重建歐陽文忠公祠時所作。此詩見于《清咸豐淅川廳志》第4卷。
5.七律《題歐陽永叔讀書處蓋新建閣在龍巢寺后也》:作者黃儒炳,明代順德人,宋士明,萬歷年間進士。該詩為作者告老還鄉(xiāng)時途徑馬蹬所作。全詩為:“一自先賢浪跡余,青山丹水遞相于。折蘆漫撥灰中畫,廢笈從鈔壁下書。十里峰巒新杰閣,千秋文藻舊精廬。登臺不用南州望,訪古依然六一居?!贝嗽娨娪凇肚逑特S淅川廳志》等4卷。
6.有關歐陽修的傳說:歐陽修曾在龍巢寺內讀書的事,淅川馬蹬一帶可謂家喻戶曉。淅川流傳著許多關于歐陽修在龍巢寺讀書的故事,較出名的有《歐陽修與馬蹬龍巢寺》、《吃五豆》等。這些故事是歐陽修少年時曾在龍巢寺讀書的有力佐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