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莉
摘要:這學期我們青年教師負責收集名師資料并認真學習,我有了很大的收獲。近日,看了一本書,叫做《名師備課經(jīng)驗》。眾多名師的備課經(jīng)驗也無不證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感受最深的就是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要學會有效備課。目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是一個熱門話題了。對于這個話題的討論可謂如火如荼,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要使課堂教學有效,備課有效是前提。換句話說,教師備課無效,課堂教學必然無效。說起備課這個話題,誰都會想起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提到的那位歷史老師。那位老師一輩子的備課與15分鐘的備課,的確道出了教師備課的真理。
關鍵詞:備課;課堂教學;前提;真理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0-0113-011.備課于心
有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把寫教案稱為顯性備課,把研究教材、查閱材料、搜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稱為隱性備課。于永正老師以為,隱性備課最重要。他把隱性備課稱為"備課于心"隱性備課最重要的是研究教材。于老師研究教材第一步是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遇到新詞或拿不準的詞語,都要查字典,弄個明確。第二步是朗讀課 文,每篇課文,于老師都要讀五遍以上,讀得萬無一失,把課文讀"活",讀得身臨其境、讀得如癡如醉。"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斥生機的充斥靈性 的、富有情趣的課堂"。于老師備"朗讀",除了自己"多讀",居心琢磨課文的意境、思想情緒外,還常聽別人朗讀、聽錄音,聽廣播電臺的小說朗讀、詩歌朗 誦,用來提高自己的朗讀能力。
于老師研究教材的第三步即是懂得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意圖。體會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領悟文章謀篇之法。老師有深入的領悟,才干引導學生有深入 的領悟。第四步是認真思考課后練習題的要求,并親自做一做。比如,要求背誦的,老師先背,要求答復得問題,老師先答一答。要求寫的字,老師先寫一寫,看每 個字應注意什么,哪兒起筆,哪兒收筆。
于老師以為,隱性備課還包含查閱材料。在備《圓明園的毀滅》時,于老師專門閱讀了《中國通史》中有關鴉片戰(zhàn)爭的部分,備《海洋——21世紀的盼望》 時,在網(wǎng)上搜集有關海洋方面的材料。通過普遍的閱讀、普遍的查閱,讓教師變得"博大"起來,變得"豐富"起來。課堂自然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信手拈來。
2.備課重點
有效備課的重點在于精通教材、備好教材的基礎上,考慮運用恰當手段突出重點解決教學難點,精通教材,做到心中有數(shù)。"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讓"教材走進心中,達到"人本合一",這樣既能較好的預設課堂,又能較為從容地應對突發(fā)的、臨時生成的問題,做到宏觀運籌、微觀調(diào)節(jié)、滿懷信心地實現(xiàn)從預設走向生成互動的課堂。
突出教學重點。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要清楚這節(jié)課自己想要做什么,但很多時候自己心里明白方向,可是上完課別人不知道你這一堂課要干什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是老師備課時教學目標不明確、不集中,重點目標被次要目標所沖淡。要知識如果這一篇文章反復來肢解,面面俱到,全作重點,那么這節(jié)課也就沒有重點了。重點是教學的最重要的內(nèi)容,不能混同于一般的知識點。課堂要有實效,就是必須突出重點,備課時就應該在這方面下功夫,想辦法,如何提出問題,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如何啟發(fā)引導,如何層層推進等等。一堂課,重點突出了,目標也就明確了,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解決教學難點。在備課時怎樣才能設制好難點的解決呢?首先先明確難點,難點是由兩方面決定的一是教材的難度大,教材本身從內(nèi)容、形式到語言都有難易之分;二是由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決定的。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教學難點,即是新內(nèi)容與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之間存在較大的落差。教師在教學中要突破難點,首先就要認真研究和分析難點,要弄清為什么學生會感到"難","難"在哪里?然后再根據(jù)難點所在,抓住教材中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去加以解決。
3.入情入境
文人做文章皆是有情而訴,有感而發(fā),作者把無限的情緒傾瀉于文章當中,教師自然要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潛心會文。走進作者的心靈,進入文本的境界。例 如,孫雙金老師在備《二泉映月》時,真正做到了入文之境、入曲之境、入人之境。孫雙金老師通過朗讀、通過思考入文之境,重復吟誦課文,讀通、讀順、讀暢, 讀到每句話如出己口,如出己心。同時,孫雙金老師一遍又一遍地傾聽《二泉映月》這首名曲。從那如泣如訴、精美凄婉的曲調(diào)中,孫老師聽到了阿炳對光亮的憧 憬,聽到了阿炳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聽到了阿并同悲慘命運的抗爭,聽到了阿炳對音樂的無限熱愛……孫雙金老師還通過各種道路搜集與阿炳有關的一切材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生平業(yè)績、生活經(jīng)歷,了解《二泉映月》的創(chuàng)作背景。最大限度地走進阿炳內(nèi)心,與阿炳心心相印、息息相關,同呼吸,共命運……
如此,撥人情弦,情智融通,靈動高效,引人入勝,才有他"瀟灑不失嚴謹,靈活而又扎實"的教學作風。
4.深入淺出
4.1設計質(zhì)疑課題小問號,帶著問題讀課文。文章的標題就像眼睛一樣,出色的題目,準確鮮明,引人入勝,能提示文章內(nèi)容,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閱讀,首先要學會讀題目。文章題目就是學生展開閱讀學習的突破口。例如《懷素寫字》一課,先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品讀好課題,再由課題質(zhì)疑:"懷素是誰?他是干什么的?他為什么要寫字?他的字有什么特點?"帶著這些問題閱讀,學生會比較有興趣,自己在課文中找到答案,也會有成就感,閱讀興趣會濃厚,接著趁機引導學生讀通一些難讀的句子,記牢幾個難讀、難寫、難理解的詞,把課文讀通。
4.2抓重點詞句,扎實有效地讀課文。《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識字、寫字、閱讀、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并指出要十分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進行字詞學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4.3設計懸念,激發(fā)探究興趣。"一曲終了,余音繞梁",會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給人更多的藝術享受。當?shù)谝徽n時快結束時,教師可設置疑問,拋下話題,啟發(fā)思考,留下懸念,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例如,教學《霧凇》一課,初讀后充分感受霧凇的美,課堂結束時提出問題:"這么美的霧凇是如何形成的?它需要哪些條件呢?我們下節(jié)課來討論。"以此引起學生細讀的欲望,為第二、第三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蓄足氣勢,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思無限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小學《科學課》,2003年7-9月期.
[2]張紅霞著.《科學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
[3](美)大衛(wèi)?杰納?馬丁著.《建構主義教學方法》,長春出版社出版.
[4]肖川著.《名師備課經(jīng)驗》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