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龔思瑩
一位老人退休后在湖邊買了所安靜的房子,可附近有許多孩子常來打鬧。老人很想過安靜的生活,但他沒有馬上出去對孩子們大發(fā)雷霆,而是對他們說:“我喜歡熱鬧,如果你們每天都來這里玩耍,我給你們每人一元錢?!焙⒆觽兒荛_心,更賣力地鬧起來。兩天后,老人愁眉苦臉地說:“我還沒收到養(yǎng)老金,所以明天起,只能給你們五角錢了?!焙⒆与m然不太開心,但還是答應來玩。又過了幾天,老人愧疚地說:“真對不起,通貨膨脹使我不得不重新計劃開支,所以每天只能給你們一毛錢了。”“一毛錢?”一個孩子臉色發(fā)青,“我們才不會為區(qū)區(qū)一毛錢在這里浪費時間呢!”從此,老人又有了安靜悠然的日子。
在“正面難攻”的情況下,采用“獎勵遞減法”,讓孩子自然對某件事失去興趣。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tài)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tài)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xiàn)象,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給父母教育孩子提供了新思路,當想要孩子放棄某種不良行為時,不用立馬站在孩子的對面,可以采取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自己選擇放棄,減少親子沖突。同時,如果父母想讓孩子對某件事增加興趣的話,可以采取逐漸增加獎勵的方式,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