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青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0-0361-01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實踐的熱情,加強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yǎng),讓學生變興趣為參與實踐的動力,并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興趣,為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1.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用填灌式教法單純以灌輸語言材料為目的,而應通過創(chuàng)造各種較貼近生活實際、自然愉快又令小學生感興趣的情景進行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消除他們過于緊張的焦慮情緒,使他們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這幾年的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我感到把課堂知識串成一個小故事,邊講故事邊學知識就是一個好辦法。例如:在講授"WHAT COULOUR IS IT"這一課時,我不是單調死板地講七種顏色,而是把這七種顏色用在學生熟知并感興趣的七種物體身上,并把它們串成一個既貼近生活實際又有趣的故事。一上課,我就用英語告訴學生說:"Boys angrils,I'11 tell you a story in this class."(同學們,今天我要給你們講一個故事。)這時,教室里有一陣小小的騷動,每一個學生都露出了好奇的眼神。緊跟著,我拿出一個棕色的猴子圖片,給學生介紹說它便是故事的主人公--Monkey,a brown monkey。這時便引導學生學習第一種顏色一Brown。由于對故事和猴子的好奇,學生很快就學會了brown這一生詞。然后,我又介紹說:"The brown monkey is a fruit seller.Do you know what does he sell?"(這只棕色猴子是個賣水果的。你知道它賣些什么水果嗎?)這時,學生的積極性完全被激活了,爭著搶著要說出自己的猜想。有的同學用中文說:蘋果、梨、西瓜,有的用英文說:apple、banana等。我一邊肯定著學生的回答:Yes,he sells apples,bananas and water-melons,一邊拿出了蘋果、香蕉和西瓜圖片貼在黑板上,自然地引出了red ap..ple,yellow banana,green water-melon三種顏色,學生對red,green,yellow這三種顏色學起來也格外地輕松。后來,隨著小偷white fox(白狐貍)、警察black cat(黑貓警長)和警車blue car的一一出現(xiàn),學生一方面被故事的發(fā)展所吸引,一方面又急于想知道這些在他們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的顏色該如何用英語表達,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都達到了高潮。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由于故事的吸引而記住了其中出現(xiàn)的七個事物以及它們的顏色,使得原本枯燥又容易混淆的七個顏色的單詞具體清晰了起來,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一首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
"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從兒童心理特征來講,學生在f唱歌時,隨著旋律的起伏變化,在感到松馳、愉快、滿足的同時產(chǎn)生興奮情緒。因此,將唱歌這種形式運用到小學英語教學中去,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我在教授"WHAT DAY IS TODAY"一課時,為了避免學生在學習一周七天時的發(fā)音困難和感覺枯燥的問題,就借助了歌曲"DAYS OF A WEEK"來輔助教學,讓學生一邊唱一邊學,以唱促學,以學優(yōu)唱,并在唱的同時輔以手勢。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大大降低了學習難度,并且增強了學生的記憶力。
3.一個可愛的順口溜
英語自身富有音樂節(jié)奏感,抑揚頓挫的語音語調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讓學生感到是在欣賞一首動聽的歌曲。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若能把一些枯燥的、但具有一定聯(lián)系的知識編成一個個簡單易學的順口溜,定會使學生興趣大增。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小學英語第一冊中的關于身體部位的單詞時,我就把各部位名稱編成了順口溜:eye-eye-nose,ear-ear-mouth,hand-hand-face。在做示范的時候我還加上了動作,邊說邊夸張地用手觸摸自己或學生的eye,nose,ear,mouth,hand,face等器官,然后帶著全體同學跟我一起邊說邊做動作,先慢后快。重復幾遍之后進行比賽,看誰"說得最好,動作最準"。通過這樣的安排,對于一年級小學生來說原本枯燥又難記的6個單詞一下子就變得簡單易學多了。
4.注重"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過去的教學常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對象,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教學特點,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把小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nèi)部蘊藏著主體發(fā)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fā)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fā)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來越深入人心。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廣大教師所熱衷的教學方法。母語習得研究及外語學習研究均證實: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 "我們該教些什么",而應是"我們?nèi)绾卧谡n堂教學中創(chuàng)造這些條件"。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是學生"能干什么",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
5.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英語是一種交際工具,小學生大多在課堂上學習英語,缺少應用語言的環(huán)境,由此看來,僅僅依靠課堂上學習英語遠遠不夠。課外英語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拓展,因此,為了增加小學生用英語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應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英語活動,使其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第二課堂。如成立英語興趣小組,提供一起學習英語的機會;開展英語角活動,進行英語El語練習;開展英語朗讀、歌曲演講等比賽。這些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使小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提高英語水平和能力,增強學習英語的熱情,進而長久地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教科書補充習題的第33頁第三題:"根據(jù)表格,求得甲乙兩隊下半場各得了多少分?"有很多三年級的學生對這樣的問題很難理解,主要是因為他們對籃球的計分規(guī)則不夠了解。為有效提高學生對應用題的題意的理解能力,應當且必要引導學生們多觀察周邊世界,發(fā)現(xiàn)身邊的數(shù)學,讓他們了解應用題實際上并不難。我們應當讓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的數(shù)學,讓數(shù)學生活化,生活數(shù)學化,以提高學生們的數(shù)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