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但"/>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解毒活血化濁方治療痛風急性期25例臨床觀察

      2015-01-15 05:48彭斌良

      彭斌良

      【摘 要】 目的:觀察自擬解毒活血化濁方治療急性痛風的療效。方法: 將50例急性痛風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口服秋水仙堿;觀察組口服解毒活血化濁方,療程7天,觀察治療后兩組療效、血常規(guī)、血沉(ESR)、血尿酸(BUA)等指標的變化。結果:兩組在總有效率、ESR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有明顯的降低血尿酸的作用(P<001)。結論:解毒活血化濁方是治療風急性期痛的有效方劑且具有較好的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關鍵詞】 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痛風急性期;解毒活血化濁方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24-0053-02

      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尿酸鹽在關節(jié)周圍組織以結晶鹽形成沉積引起的急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jié)紅腫熱痛及血尿酸升高。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飲食結構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 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己成為一種常見多發(fā)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南昌痛風的患病率已高達152%[1]。解毒活血化濁方是筆者運用多年經過臨床使用驗證治療痛風的有效方,對于痛風性關節(jié)炎急性發(fā)作具有較好的療效?,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門診和住院部就診的50例痛風急性發(fā)作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5例,男21例,女4例;年齡最大62歲,最小28歲,平均(46±125)歲;病程6h至8年,平均病程(32±17)年;對照組24例,男23例,女2例;年齡最大66歲,最小34歲,平均(48±84)歲;病程3h至6年,平均病程(29±15)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2] 按照1997 年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制定的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診斷標準及《中藥新藥治療痛風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3]的制定標準。

      13 病例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痛風診斷標準,年齡20~65歲者,患者知情并同意參加本研究。

      14 病例排除標準 精神病者,有語言表達障礙者;合并有嚴重肝、腎、血液系統(tǒng)等疾病者;己用其他抗痛風治療的藥物無法判斷療效者;晚期關節(jié)炎重度畸形、僵硬、喪失勞動力者;符合診斷但不愿意參與者。

      15 治療方法 觀察組25例,給予解毒活血化濁方口服:土茯苓40g,山慈菇20g,蒲公英15g,車前草15g,薏苡仁20g,防己15g,茯苓20g,焦神曲20g,烏梅15g,木瓜20g,威靈仙15g,當歸15g,赤芍30g,蘇木15g。每日一劑,水煎3次,混勻分早中晚3次溫服,療程7天d對照組25例,給予秋水仙堿(昆明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1BF)口服,每次05mg,每天口服兩次;療程7d。兩組患者均囑咐低嘌呤飲食,多飲水及停用其他相關藥物。

      16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關節(jié)腫脹、血常規(guī)、ESR、BUA等。

      17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擬定。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 顯效: 主要癥狀消失,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主要理化檢查指標基本正常; 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主要關節(jié)功能及主要理化指標有所改善;無效:與治療前比較各方面均無明顯改善。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4%,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80%,經卡方檢驗,兩組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治療前后關節(jié)腫脹、血常規(guī)、ESR、BUA 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血尿酸、血沉、白細胞計數水平均有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血尿酸值下降顯著,與對照組治療后血尿酸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果見表2。

      23 不良反應 對照組治療后肝功能損害6例、尿潛血陽性1例,消化道不良反應8例均為胃痛;觀察組消化道不良反應1例為腹瀉。

      5 討論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所致,其以高尿酸血癥、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反復發(fā)作、痛風結石或間質性腎炎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可導致關節(jié)畸形及功能障礙。目前西醫(yī)根據臨床分期的不同,痛風急性期口服秋水仙堿、非甾體抗炎藥、別嘌醇以及糖皮質激素等藥物,秋水仙堿能夠通過干擾局部白細胞和滑膜細胞的趨向性,從而減少炎癥因子的分泌,來減輕炎癥[4]。臨床曾認為秋水仙堿是治療痛風急性期的首選藥,但是由于其肝損傷、消化道反應等不良反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藥物的臨床應用。

      中醫(yī)對該病認識較早,但古代醫(yī)籍對痛風沒有相應病名,“痛風”病名最早見于金元時期。在此之前,多將本病歸屬于“痹證”、“白虎歷節(jié)風”等。 當代大多數醫(yī)家,根據其發(fā)病特點,將其歸于中醫(yī)學“痹證“、“風濕熱痹”的范疇[5]。中醫(yī)認為,痛風主要由于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膩,損傷脾胃,導致脾不運化,濕邪集聚于肌膚、關節(jié)、組織經絡而致氣血瘀滯,故出現關節(jié)腫脹疼痛,濕、瘀日久化熱出現局部紅腫熱痛。故脾虛濕盛、濕濁不化、久病及腎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痛風急性期濕熱瘀滯證,在治療上當以清熱解毒、健脾化濕、活血化瘀為要務。解毒活血化濁方由土茯苓、山慈菇、蒲公英、車前草、薏苡仁、當歸、赤芍、蘇木等組成。方中土茯苓、山慈菇、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車前草、薏苡仁、防己、茯苓健脾利濕化濁;焦神曲、白術、烏梅、木瓜、威靈仙健脾利濕,通利關節(jié);當歸、赤芍、蘇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諸藥配伍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健脾利濕化濁,涼血活血,消腫止痛之功效,使?jié)裥暗没?,瘀結得解。

      本研究表明,痛風患者運用解毒活血化濁方后臨床癥狀及相關指標比治療前有較明顯的改善,說明該方在痛風急性期具有消腫止痛,降低血尿酸之作用。故解毒活血化濁方是治療痛風急性期的有效方劑,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宋薇,劉精東,陳東雄,等.南昌地區(qū)40歲以上社區(qū)居民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患病率調查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4,(02):181-184

      [2]苗治敏痛風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0-14,63-67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第2輯.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79.

      [4]張乃崢臨床風濕病學[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372.

      [5]王磊清熱解毒除濕通痹法治療原發(fā)性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觀察[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1-8.

      【摘 要】 目的:觀察自擬解毒活血化濁方治療急性痛風的療效。方法: 將50例急性痛風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口服秋水仙堿;觀察組口服解毒活血化濁方,療程7天,觀察治療后兩組療效、血常規(guī)、血沉(ESR)、血尿酸(BUA)等指標的變化。結果:兩組在總有效率、ESR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有明顯的降低血尿酸的作用(P<001)。結論:解毒活血化濁方是治療風急性期痛的有效方劑且具有較好的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關鍵詞】 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痛風急性期;解毒活血化濁方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24-0053-02

      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尿酸鹽在關節(jié)周圍組織以結晶鹽形成沉積引起的急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jié)紅腫熱痛及血尿酸升高。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飲食結構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 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己成為一種常見多發(fā)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南昌痛風的患病率已高達152%[1]。解毒活血化濁方是筆者運用多年經過臨床使用驗證治療痛風的有效方,對于痛風性關節(jié)炎急性發(fā)作具有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門診和住院部就診的50例痛風急性發(fā)作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5例,男21例,女4例;年齡最大62歲,最小28歲,平均(46±125)歲;病程6h至8年,平均病程(32±17)年;對照組24例,男23例,女2例;年齡最大66歲,最小34歲,平均(48±84)歲;病程3h至6年,平均病程(29±15)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2] 按照1997 年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制定的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診斷標準及《中藥新藥治療痛風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3]的制定標準。

      13 病例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痛風診斷標準,年齡20~65歲者,患者知情并同意參加本研究。

      14 病例排除標準 精神病者,有語言表達障礙者;合并有嚴重肝、腎、血液系統(tǒng)等疾病者;己用其他抗痛風治療的藥物無法判斷療效者;晚期關節(jié)炎重度畸形、僵硬、喪失勞動力者;符合診斷但不愿意參與者。

      15 治療方法 觀察組25例,給予解毒活血化濁方口服:土茯苓40g,山慈菇20g,蒲公英15g,車前草15g,薏苡仁20g,防己15g,茯苓20g,焦神曲20g,烏梅15g,木瓜20g,威靈仙15g,當歸15g,赤芍30g,蘇木15g。每日一劑,水煎3次,混勻分早中晚3次溫服,療程7天d對照組25例,給予秋水仙堿(昆明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1BF)口服,每次05mg,每天口服兩次;療程7d。兩組患者均囑咐低嘌呤飲食,多飲水及停用其他相關藥物。

      16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關節(jié)腫脹、血常規(guī)、ESR、BUA等。

      17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擬定。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 顯效: 主要癥狀消失,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主要理化檢查指標基本正常; 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主要關節(jié)功能及主要理化指標有所改善;無效:與治療前比較各方面均無明顯改善。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4%,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80%,經卡方檢驗,兩組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治療前后關節(jié)腫脹、血常規(guī)、ESR、BUA 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血尿酸、血沉、白細胞計數水平均有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血尿酸值下降顯著,與對照組治療后血尿酸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果見表2。

      23 不良反應 對照組治療后肝功能損害6例、尿潛血陽性1例,消化道不良反應8例均為胃痛;觀察組消化道不良反應1例為腹瀉。

      5 討論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所致,其以高尿酸血癥、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反復發(fā)作、痛風結石或間質性腎炎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可導致關節(jié)畸形及功能障礙。目前西醫(yī)根據臨床分期的不同,痛風急性期口服秋水仙堿、非甾體抗炎藥、別嘌醇以及糖皮質激素等藥物,秋水仙堿能夠通過干擾局部白細胞和滑膜細胞的趨向性,從而減少炎癥因子的分泌,來減輕炎癥[4]。臨床曾認為秋水仙堿是治療痛風急性期的首選藥,但是由于其肝損傷、消化道反應等不良反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藥物的臨床應用。

      中醫(yī)對該病認識較早,但古代醫(yī)籍對痛風沒有相應病名,“痛風”病名最早見于金元時期。在此之前,多將本病歸屬于“痹證”、“白虎歷節(jié)風”等。 當代大多數醫(yī)家,根據其發(fā)病特點,將其歸于中醫(yī)學“痹證“、“風濕熱痹”的范疇[5]。中醫(yī)認為,痛風主要由于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膩,損傷脾胃,導致脾不運化,濕邪集聚于肌膚、關節(jié)、組織經絡而致氣血瘀滯,故出現關節(jié)腫脹疼痛,濕、瘀日久化熱出現局部紅腫熱痛。故脾虛濕盛、濕濁不化、久病及腎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痛風急性期濕熱瘀滯證,在治療上當以清熱解毒、健脾化濕、活血化瘀為要務。解毒活血化濁方由土茯苓、山慈菇、蒲公英、車前草、薏苡仁、當歸、赤芍、蘇木等組成。方中土茯苓、山慈菇、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車前草、薏苡仁、防己、茯苓健脾利濕化濁;焦神曲、白術、烏梅、木瓜、威靈仙健脾利濕,通利關節(jié);當歸、赤芍、蘇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諸藥配伍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健脾利濕化濁,涼血活血,消腫止痛之功效,使?jié)裥暗没鼋Y得解。

      本研究表明,痛風患者運用解毒活血化濁方后臨床癥狀及相關指標比治療前有較明顯的改善,說明該方在痛風急性期具有消腫止痛,降低血尿酸之作用。故解毒活血化濁方是治療痛風急性期的有效方劑,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宋薇,劉精東,陳東雄,等.南昌地區(qū)40歲以上社區(qū)居民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患病率調查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4,(02):181-184

      [2]苗治敏痛風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0-14,63-67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第2輯.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79.

      [4]張乃崢臨床風濕病學[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372.

      [5]王磊清熱解毒除濕通痹法治療原發(fā)性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觀察[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1-8.

      【摘 要】 目的:觀察自擬解毒活血化濁方治療急性痛風的療效。方法: 將50例急性痛風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5例。對照組口服秋水仙堿;觀察組口服解毒活血化濁方,療程7天,觀察治療后兩組療效、血常規(guī)、血沉(ESR)、血尿酸(BUA)等指標的變化。結果:兩組在總有效率、ESR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有明顯的降低血尿酸的作用(P<001)。結論:解毒活血化濁方是治療風急性期痛的有效方劑且具有較好的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關鍵詞】 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痛風急性期;解毒活血化濁方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4)24-0053-02

      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尿酸鹽在關節(jié)周圍組織以結晶鹽形成沉積引起的急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關節(jié)紅腫熱痛及血尿酸升高。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飲食結構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 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己成為一種常見多發(fā)病。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南昌痛風的患病率已高達152%[1]。解毒活血化濁方是筆者運用多年經過臨床使用驗證治療痛風的有效方,對于痛風性關節(jié)炎急性發(fā)作具有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5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門診和住院部就診的50例痛風急性發(fā)作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5例,男21例,女4例;年齡最大62歲,最小28歲,平均(46±125)歲;病程6h至8年,平均病程(32±17)年;對照組24例,男23例,女2例;年齡最大66歲,最小34歲,平均(48±84)歲;病程3h至6年,平均病程(29±15)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2] 按照1997 年美國風濕病協(xié)會制定的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診斷標準及《中藥新藥治療痛風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3]的制定標準。

      13 病例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痛風診斷標準,年齡20~65歲者,患者知情并同意參加本研究。

      14 病例排除標準 精神病者,有語言表達障礙者;合并有嚴重肝、腎、血液系統(tǒng)等疾病者;己用其他抗痛風治療的藥物無法判斷療效者;晚期關節(jié)炎重度畸形、僵硬、喪失勞動力者;符合診斷但不愿意參與者。

      15 治療方法 觀察組25例,給予解毒活血化濁方口服:土茯苓40g,山慈菇20g,蒲公英15g,車前草15g,薏苡仁20g,防己15g,茯苓20g,焦神曲20g,烏梅15g,木瓜20g,威靈仙15g,當歸15g,赤芍30g,蘇木15g。每日一劑,水煎3次,混勻分早中晚3次溫服,療程7天d對照組25例,給予秋水仙堿(昆明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1BF)口服,每次05mg,每天口服兩次;療程7d。兩組患者均囑咐低嘌呤飲食,多飲水及停用其他相關藥物。

      16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關節(jié)腫脹、血常規(guī)、ESR、BUA等。

      17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擬定。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 顯效: 主要癥狀消失,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主要理化檢查指標基本正常; 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主要關節(jié)功能及主要理化指標有所改善;無效:與治療前比較各方面均無明顯改善。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4%,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80%,經卡方檢驗,兩組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22 治療前后關節(jié)腫脹、血常規(guī)、ESR、BUA 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血尿酸、血沉、白細胞計數水平均有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血尿酸值下降顯著,與對照組治療后血尿酸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果見表2。

      23 不良反應 對照組治療后肝功能損害6例、尿潛血陽性1例,消化道不良反應8例均為胃痛;觀察組消化道不良反應1例為腹瀉。

      5 討論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所致,其以高尿酸血癥、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反復發(fā)作、痛風結石或間質性腎炎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可導致關節(jié)畸形及功能障礙。目前西醫(yī)根據臨床分期的不同,痛風急性期口服秋水仙堿、非甾體抗炎藥、別嘌醇以及糖皮質激素等藥物,秋水仙堿能夠通過干擾局部白細胞和滑膜細胞的趨向性,從而減少炎癥因子的分泌,來減輕炎癥[4]。臨床曾認為秋水仙堿是治療痛風急性期的首選藥,但是由于其肝損傷、消化道反應等不良反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藥物的臨床應用。

      中醫(yī)對該病認識較早,但古代醫(yī)籍對痛風沒有相應病名,“痛風”病名最早見于金元時期。在此之前,多將本病歸屬于“痹證”、“白虎歷節(jié)風”等。 當代大多數醫(yī)家,根據其發(fā)病特點,將其歸于中醫(yī)學“痹證“、“風濕熱痹”的范疇[5]。中醫(yī)認為,痛風主要由于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膩,損傷脾胃,導致脾不運化,濕邪集聚于肌膚、關節(jié)、組織經絡而致氣血瘀滯,故出現關節(jié)腫脹疼痛,濕、瘀日久化熱出現局部紅腫熱痛。故脾虛濕盛、濕濁不化、久病及腎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痛風急性期濕熱瘀滯證,在治療上當以清熱解毒、健脾化濕、活血化瘀為要務。解毒活血化濁方由土茯苓、山慈菇、蒲公英、車前草、薏苡仁、當歸、赤芍、蘇木等組成。方中土茯苓、山慈菇、蒲公英清熱解毒利濕;車前草、薏苡仁、防己、茯苓健脾利濕化濁;焦神曲、白術、烏梅、木瓜、威靈仙健脾利濕,通利關節(jié);當歸、赤芍、蘇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諸藥配伍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健脾利濕化濁,涼血活血,消腫止痛之功效,使?jié)裥暗没?,瘀結得解。

      本研究表明,痛風患者運用解毒活血化濁方后臨床癥狀及相關指標比治療前有較明顯的改善,說明該方在痛風急性期具有消腫止痛,降低血尿酸之作用。故解毒活血化濁方是治療痛風急性期的有效方劑,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宋薇,劉精東,陳東雄,等.南昌地區(qū)40歲以上社區(qū)居民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患病率調查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4,(02):181-184

      [2]苗治敏痛風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0-14,63-67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第2輯.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79.

      [4]張乃崢臨床風濕病學[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372.

      [5]王磊清熱解毒除濕通痹法治療原發(fā)性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觀察[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1-8.

      磐安县| 张掖市| 贡嘎县| 原平市| 阳高县| 麦盖提县| 阜平县| 洪雅县| 呼伦贝尔市| 竹北市| 焦作市| 平罗县| 潞城市| 丰台区| 大英县| 定襄县| 元阳县| 武鸣县| 本溪| 商水县| 会宁县| 大冶市| 嘉祥县| 余姚市| 成安县| 乐东| 连江县| 景洪市| 松桃| 安国市| 宁国市| 平遥县| 加查县| 威信县| 横峰县| 固安县| 寿阳县| 年辖:市辖区| 南和县| 曲靖市| 阿图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