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石濤是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初二學生,新學期時,班主任喬老師因為石濤學習成績好而任命他為班長。但是,三個月后喬老師意外地收到了石濤的辭職申請,仔細了解后才知道,性格溫和的石濤根本沒辦法令班里的大多數(shù)同學信服。自習課上,盡管石濤站在講臺上大喊“安靜安靜”,大家還是繼續(xù)吵吵鬧鬧;大掃除時,女生們圍成一團嬉笑聊天,石濤只好一個人把女生的活都干了;運動會上,由于石濤對班里的運動健將參賽動員失敗,他們班什么名次都沒有拿到……
盡管石濤當上了“領導者”,但是我們看到的情況是他離“領袖氣質(zhì)”越來越遠。這是怎么回事呢?
*真正的“領袖”來源于群體的認可和推崇
石濤僅僅是班主任任命的名義上的“領袖”,并沒有得到班里大部分同學的認可。盡管他用盡渾身解數(shù)完成自己的職責,但始終無法真正凝聚群體的力量并為團隊指引方向。
*不當“領導”也可以具備“領袖氣質(zhì)”
我們身邊常常有這樣的人:他們善于思考,獨立自主,勇敢表達自己的看法,為朋友獻計獻策,令身邊的人信賴。其實他們并沒有“領導”頭銜,但他們永遠不會在人群中迷失自己,也不屑做淡漠的旁觀者,因為他們身上有發(fā)光的“領袖氣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