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傳統(tǒng)是指我們的祖先經過長年累月,通過各種各樣的經驗積累起來的文化命脈。傳統(tǒng)有思想,有風俗,有智慧,有技術,有語言,不是個人所有,而是屬于全民的財產,亦含有歷史和社會的性質。如果沒有傳統(tǒng),無論什么國家也不能保有獨立的文化。”
鄧彬先生的微博中記錄著日本民藝大師柳宗悅的傳統(tǒng)觀,而他的身份也在此:傳統(tǒng)工藝研習者。
相比于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師的身份,他在業(yè)內和網絡更為知名的是以“石為云根”為名的金繕修復師。
打開這個名為“石為云根”的微博,呼吸都會放輕,生怕會驚擾了里面的藝術品,一如他對它們的描述:
雍正年間的青花大碗,氣質恬靜;
當陽峪白瓷行爐,東西雖然不大,但擺在桌上有一種巍巍聳立的建筑感;
明正德年間的象耳香爐青花色彩幽藍,表現(xiàn)恣意淋漓;
南宋龍泉這樣的釉色較為特殊,日本人稱其為“米色龍泉“,淡淡的暖灰,很高級。不像今天的新龍泉那么一味想討好你,它始終和你有距離,但又不遠離你;
宋湖田窯酒盞托。今人貴茶盞而輕酒盞,蓋因今日茶道盛行所致。殊不知在古代有些場合必須有酒,比如蘇東坡乘小船去游赤壁,沒酒怎么行?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面對這樣的景色,手中有酒才不會辜負……
這些大碗、行爐、香爐、酒盞托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精巧的身軀上攀著細致的金線,這就是“石為云根”的金繕。如其說,這是種修補,不如說,是一場救護。
在他的近千條微博中,有超過半數(shù)是經過他的金繕“死”而復生的作品。
金繕是源自日本的傳統(tǒng)瓷器修復技術,日語中稱為“Kintsukuroi”,是將瓷器碎片由天然大漆黏合,表面再敷以金粉或者金箔,本質上是漆藝的范疇。
和中國傳統(tǒng)瓷器修復技術——鋦瓷類似,金繕修復有很廣的適用范圍,用作于瓷器和紫砂器居多,除此以外也可以用作于竹器、象牙、小件木器、玉器等。
鋦瓷善于修復裂縫和沖線,金繕更適合于“缺肉”的情形。很多瓷器的口沿很容易因為磕碰而造成缺口或者飛皮,這都是金繕修復工藝的拿手絕活。
“破了或者有傷總感覺這件器物因此沒了底氣,矮了一截。用金漆修好的器物會使人忘掉這些缺陷?!闭f到底,金繕是在實物已經不完美的缺陷下,為器物重新找回或為藝術、或為實用的二次生命和尊嚴。
去年香港蘇富比拍賣,一件金繕修復過的鈞窯膽瓶,以500多萬港幣成交。買家并沒有因為破損而低估它的價格,最后以全品的價格收入。
甚而,有位制壺大師在看了關于金繕的作品和介紹后,特意將自制的六方紫砂壺敲碎后送去金繕,為的就是一觀自己的作品和金繕結合后的樣子。
“金繕的本意在于面對不完美的事物用一種近乎完美的手段來對待。雖然用金不是太多,但是金代表一種姿態(tài),一種態(tài)度,精心修繕,面對缺陷不去試圖掩蓋,欲蓋彌彰,坦然地接受生命中的這份不完美,在無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對美的向往?!闭玎嚤蛩f,以世上最貴重的物質來面對缺陷,這是出于一種文化心理,而不是從實用功利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的。
目前,中國的金繕修復師們都像鄧彬一樣,出于個人所愛,在研究和堅持著這項為破損的藝術品維持尊嚴的傳統(tǒng)工藝。比如王珊,比如自號“醉鶴”的閆世乾,比如因網名“葉落滿長安”被稱為“長安”的項堅,每個人的藝術品位和偏好或有不同,但都憑一顆惜物之心,在堅守著這份倔強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