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于合并“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的庭審模式思考

      2015-01-17 07:21:33李乾張繼峰
      人民論壇 2014年35期

      李乾 張繼峰

      【摘要】我國民事訴訟立法將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規(guī)整為兩種程序功能,造成了司法實踐中“二段式”審理思路,即前者主攻事實,后者統(tǒng)攬法律。該模式為司法實踐所普遍采納,已成習慣,但這種劃分方式是否合理呢?文章試圖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合并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之結論,同時亦通過周邊配套制度的設置以完善合并后的庭審程序。

      【關鍵詞】“法庭調查” “法庭辯論” “二段式”審理思路

      【中圖分類號】D926.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八條規(guī)定了法庭調查的進行順序,第一百四十一條規(guī)定了法庭辯論的進行順序。“法庭調查”主要集中于當事人的事實陳述、答辯、證據(jù)調查、事實提問等案件事實問題上;“法庭辯論”則主要聚焦于法律問題辯論。筆者擬從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訴訟方法模式、訴訟標的等多個角度分析這一司法實踐中“二段式”庭審模式,并就外國及地區(qū)的規(guī)定進行比較分析,對我國司法實踐中的困境提出相關對策與建議。

      理論上的進路

      法學方法論上的爭議。德國學者卡爾·拉倫茨曾就“事實問題”及“法律問題”能否區(qū)分做過精辟的論述??ㄊ险J為,大家向來將“事實問題”等同于實際發(fā)生者為何的問題,將“法律問題”等同于實際發(fā)生者,依法秩序的標準應如何安排的問題。卡氏指出,在提出實際上是否發(fā)生某事的問題之前,首先必須以某種方式把“某事”描繪出來。如果用法律語言來描述,那么在提出“事實問題”時,似乎多少已經(jīng)有法律判斷的影響了。對于那些只能透過法秩序,特別是透過類型的歸屬、“衡量”彼此相歧的觀點以及在須具體化的標準界定之范圍內的法律評價,才能確定其于既存脈絡中之特殊意義內涵的已發(fā)生事件,則應歸類于法律問題。

      卡氏進一步提出,當法律問題的最后答案取決于對案件事實之無數(shù)的細節(jié)考量,而它們在個案中各不相同時,法律審必須依賴事實審所媒介的案件事實。于此,事實問題及法律問題以不可分解的方式糾結纏繞在一起。①筆者贊同卡氏的觀點并認為,在訴訟中所有案件的事實形成最終都可以取向于其可能的法效果,既然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的劃分本非必然,且兩者總是以某種或隱或顯的方式相互交織聯(lián)系,故人為將訴訟程序割裂為事實審理階段及法律審理階段自無理據(jù)。

      訴訟方法論上的視角。日本訴訟法學者中村宗雄在提到兩大法系的差異時認為,大陸法系民事訴訟是從規(guī)范出發(fā)把握訴訟(規(guī)范出發(fā)型訴訟),英美法系民事訴訟從事實出發(fā)理解訴訟(事實出發(fā)型訴訟)。中村先生同時指出,規(guī)范出發(fā)型訴訟是以原告主張的權利、法律關系是否存在作為審判對象,所以主張權利、法律關系的人(原告)對構成要件是否存在,應承擔主張責任和立證責任。②即于規(guī)范出發(fā)型訴訟中,當事人需要“選擇形成案件事實之基礎的法條”,③并根據(jù)法條規(guī)范所明確之要件事實負擔舉證責任。在具有規(guī)范出發(fā)型訴訟傳統(tǒng)的國家,要求當事人在起訴之時就確定訴訟標的……因此當事人在起訴之時,就已經(jīng)完成了初步的法律尋找,之后的庭審活動不過是對當事人之事實主張與規(guī)范主張的檢驗與糾正而已。④

      傳統(tǒng)訴訟標的論的通說地位。傳統(tǒng)訴訟標的論認為,作為裁判的對象的訴訟標的,是指原告在訴訟中具體而特定地主張的實體權利或者法律關系。⑤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法院裁判對象的訴訟標的就是當事人主張的實體權利或法律關系,而實體權利產(chǎn)生與否依賴于當事人提供證據(jù)所證明的事實是否符合某個權利規(guī)范所要求之要件事實,如果符合將產(chǎn)生相應法律效果;反之則,不產(chǎn)生法律效果。

      實踐中的雙重困境

      我國民訴法所采用的“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二分法本質上相當于德國普通法時代的訴訟“法定序列主義”,即嚴格地將審理區(qū)分為辯論階段與證據(jù)調查階段,而后,以證據(jù)判決結束辯論階段后再進入證據(jù)調查階段。(證據(jù)分離主義)⑥該模式給我們的訴訟實踐帶來兩個弊端。

      記憶的模糊?!胺ㄍフ{查”與“法庭辯論”二段式庭審模式的弊端在證據(jù)調查階段盡顯無疑。實踐中一方當事人在提供證據(jù)并闡述其客觀性、關聯(lián)性、合法性后通常會主動地或應法官之要求而不對其欲主張的法律后果進行表述,并將之留待法庭辯論時再行展開。倘若案情簡單,證據(jù)明確的,法庭辯論的效果尚不受過多影響;但面對案情復雜,證據(jù)繁多,爭議較大的案件,問題就暴露出來。當案件無法一次審理完畢而需多次開庭審理時,情況更糟。

      程序的“雞肋”。現(xiàn)在有不少法官已意識到以上問題,并在法庭調查中兼行言詞辯論。但民訴法所規(guī)定的法庭辯論、最后意見陳述等強制性環(huán)節(jié)規(guī)定又不可忽視。由此造成在法庭調查后進行的法庭辯論對于法官與律師而言已索然無味,純屬法定形式要求。盡管法官極力壓縮辯論范圍與時間,但仍常顯內容重復空洞,拖沓無效的弊端。當事人在“最后意見”中更常以“堅持訴請”、“駁回起訴”等簡單言語搪塞應付,“最后意見”成為了最后的“累贅”。

      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立法案例研析

      大陸法系。第一,根據(jù)德國現(xiàn)民事訴訟法,主期日的爭訟辯論從提出請求時開始(第137條第1款)。當事人有機會對自己的請求進行解釋并說明理由。德國學者同時認為,以前經(jīng)常將言詞辯論和證據(jù)調查分離而造成拖延的做法以及分段進行證據(jù)調查的做法應當盡可能避免。⑦

      第二,法國完成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后采用適時進行辯論與證據(jù)調查的混合方式(證據(jù)結合主義),廢除了審理程序方面種種死板的限制。⑧

      第三,日本1996年《民事訴訟法》第二編關于第一審訴訟程序,其關于口頭辯論與準備程序、證據(jù)的兩章規(guī)定也主要針對辯論與證據(jù)的各種方法,但并沒有出現(xiàn)類似我國的事實調查與法律辯論的程序階段區(qū)分規(guī)定。⑨

      第四,我國臺灣地區(qū)《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言詞辯論以當事人聲明應受裁判之事項為始。當事人應就訴訟關系為事實上及法律上之陳述。該法同時明確,審判長應注意令當事人就訴訟關系之事實及法律為適當完全之辯論。⑩

      從以上大陸法系國家或地區(qū)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言詞辯論從當事人提出聲明(訴訟請求或訴訟標的)就開始了,且當事人于辯論中所陳述的應是事實與法律上的完全辯論,并無先事實調查,后法律辯論的順序區(qū)分劃定, 也沒有與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法庭辯論及其中互相辯論相對應的概念。

      英美法系。美國是英美法系的代表之一,也是事實出發(fā)型訴訟的典型代表,其民事訴訟以糾紛解決為目的。當事人在法院面前闡明涉及糾紛的事實關系,法院在聽取全部關系人所述理由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本案應存在的正義(即法律,筆者注),宣布判決。因此,美國的民事訴訟沒有所謂事實審理與法律審理的階段劃分,訴訟立足于與法律問題有表里關系的事實問題領域,作為一個整體辯論過程出現(xiàn),盡管設置了“最終辯論”的程序環(huán)節(jié),但與我國的法庭辯論階段并非同一概念。在最終辯論中,律師概括證據(jù)并力圖說服陪審團從他們已經(jīng)提供的證據(jù)中,得出對其委托人有利的結論。顯然,美國聯(lián)邦法院民事訴訟中的“最終辯論”是對之前證據(jù)的高度概括,實質上就是對所要證明的訴因或損害的概括,并不只糾結于法律辯論,更不存在將事實與法律截然分開審理的情況。

      改造構想及相關配套措施

      庭審模式改革的構想。事實上,在司法實務中,對于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能否交叉進行的問題上并非僵化。實務界認為,簡易程序的“法庭調查”順序和“法庭辯論”順序可分別按照普通程序順序進行,但沒有規(guī)定兩者是否可交叉進行。簡易程序體現(xiàn)了效率優(yōu)先的原則,因此,在簡易程序中,不必強求普通程序的規(guī)范性要求,可以根據(jù)審理的需要,交叉進行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從普通程序的運行過程來看,由于“二段式”庭審模式存在,法庭辯論階段要么產(chǎn)生如之前所述的記憶模糊、辯論跑題或無效、訴訟拖延等弊端,要么就與“最后意見”一起淪為虛有其表的“雞肋程序”。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進一步認為,事實問題與法律問題的區(qū)分本就爭議極大,既然我國民事訴訟屬于規(guī)范出發(fā)型訴訟,并基于庭審中所涉之訴訟標的本身亦內涵著法效果的主張,故建議改革目前的庭審程序模式,將庭審程序中“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的兩階段進行融合統(tǒng)一為一個“調查辯論”程序,將“最后意見”程序改為“終結陳詞”程序。

      其一,統(tǒng)合“調查與辯論”。在“調查辯論”階段,將事實陳述、證據(jù)調查與言詞辯論三合為一,使開庭審理從開始就進入整體辯論的程序,以舉證、質證為程序核心,使法官與當事人均可獲得全面、清晰的庭審印象,便于裁判與調解。在將“法庭辯論”進行合并的基礎上,重新定位“最后意見”,擴充其內容,使之成為案件審理的有效總結程序。

      其二,設立“終結陳詞”。在“終結陳詞”階段,要求雙方當事人各自將之前所陳述之具體案件事實予以抽象概括為他們所主張的要件事實(即概括證據(jù)及證明對象),并各自明確根據(jù)要件事實所欲求的法效果(即有利于己的結論)即可,避免反復。若案件不存在事實爭議的,則雙方只需就法律適用予以爭執(zhí)即可。若如此,“終結陳詞”可以幫助法官與當事人概括、梳理庭審過程,整理思路,明確法官將受到的辯論內容的限制范圍,注意律師就爭議問題、證據(jù)及適當法律理論所作的提示,避免訴訟突襲,為最后的裁判心證夯實基礎。

      相關配套制度建設。首先,改進當事人證據(jù)收集制度。庭審程序順利進展和集中審理的前提的當事人能夠充分的提供證據(jù),但當事人在收集證據(jù)時,對方持有的證據(jù)或者案外人持有的證據(jù),除非對方或者案外人同意提供,否則,一方當事人很難提供。而證據(jù)不完整,將會直接影響庭審的順利開展,甚至影響實體上的公正。因此,在證據(jù)提供問題上,筆者認為可以借鑒美國的證據(jù)開示保障措施,直接賦予當事人實際的調查權。同時,明確法院在保障權利實現(xiàn)的過程中,有權簽發(fā)強制開示令,對于收到開示令后仍然拒絕提供的,處于相應的處罰、制裁等。除此之外,還應建立符合國情的證人出庭制度,同時落實國家機關信息公開制度,對其掌握的不涉及國際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信息資料向社會公眾公開。有了這樣的制度保障,使得當事人調查取整的權利得以充分保證。

      其次,落實和完善答辯失權和證據(jù)失權制度。不管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均設置有相應的失權制度。失權制度一般涵蓋答辯失權和證據(jù)失權。針對失權制度建設,筆者認為:一方面,應結合我國當前國情,在當前當事人訴訟能力較低的背景下不宜引入英美法系的答辯失權制度,即如果被告不提供或逾期提供答辯狀由原告申請法院作出被告敗訴的判決,但我們應鼓勵和倡導當事人及時向法院提供答辯狀和證據(jù)材料。另一方面,嚴格完善證據(jù)失權制度。新民事訴訟法關于逾期舉證問題予以了明確規(guī)定,逾期證據(jù)采納與否的主動權取決于法院。因此,對于逾期舉證的后果,法院應當嚴格把握,對于惡意逾期舉證的應當從嚴處理。

      再次,完善審前準備程序,設置爭點整理程序。爭點整理是民事訴訟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爭點整理的過程就是法官引導訴訟的過程。在正式開庭之前,雙方當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對案件的爭點及相關證據(jù)進行整理,以明確爭點及法庭調查的證據(jù)。爭點的范圍除了事實爭點外,還包括證據(jù)爭點、法律爭點以及整個訴訟程序事項的爭點。特別是對于爭點爭議較多的復雜案件,當事人在證據(jù)開示與交換的基礎上,進行爭點整理,歸納總結出案件所涉事實焦點、法律焦點及證據(jù)爭議,進而排除無爭議、無關聯(lián)性或無意義的問題。

      最后,樹立訴訟集中連續(xù)審理理念。當前訴訟審理方式存在以美英法為代表的集中審理主義和以德日為代表的并行審理主義模式,但德國民訴法的歷次修正已呈現(xiàn)出審理集中化的趨勢。我國臺灣學者也認為,訴訟之本案審理應盡可能使程序集中化,并以一次言辭辯論期日即終結為理想。臺灣地區(qū)《民訴法》第一百九十八條規(guī)定,“言詞辯論須續(xù)行者,審判長應速定其期日?!蔽覈壳暗膶徖矸绞綄嵸|上屬于并行主義模式,但隨著訴訟模式改革的深入,應樹立集中審理原則,這是民事訴訟改革的一個理念。因此在審前程序完善的基礎上,要盡力保障案件的集中審理,調查辯論完結后立即進行終結陳詞,否則分段、人為割裂審理過程將使得改革努力歸于無效。

      綜上所述,現(xiàn)行民訴法將法庭調查與法庭辯論進行嚴格的功能區(qū)分,但卻導致實踐中適用的僵化或程序的低效。因此,筆者參照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立法經(jīng)驗,建議統(tǒng)合“調查辯論”程序,以“終結陳詞”替代“最后意見”,并輔之以相應庭前程序與集中審理制度的完善,以期為我國民事訴訟庭審技術之改造提供些許淺見。

      (作者分別為復旦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市寶山區(qū)人民法院民一庭審判員,西南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上海市寶山區(qū)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

      【注釋】

      ①③[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86~189頁,第163頁。

      ②[日]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訴訟法學方法論》,陳剛、段文波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228~231頁,第230頁。

      ④段厚?。骸对V審商談主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04頁。

      ⑤章武生,段厚省:《民事訴訟法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8頁。

      ⑥⑧[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訴訟法》,林劍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23~324頁,第324頁。

      ⑦[德]羅森貝克,施瓦布,戈特瓦爾德:《德國民事訴訟法》,李大雪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765~767頁。

      ⑨詳見日本《民事訴訟法》第二編,第133~280條規(guī)定。

      ⑩詳見臺灣《民事訴訟法》,第192~199條規(guī)定。

      《美國聯(lián)邦地區(qū)法院民事訴訟流程》,湯維建、徐卉、胡浩成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81~283頁。

      沈志先:《駕馭庭審》,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97頁。

      趙澤君:《民事爭點整理程序研究》,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0年,第245頁。

      鄒碧華:《要件審判九步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8頁。

      熊躍敏:《民事審前準備程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0~241頁。

      《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謝踝栻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65頁。

      邱聯(lián)恭:《程序制度機能論》,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第210~211頁。

      責編 / 韓露(實習)

      汉沽区| 青岛市| 全椒县| 冀州市| 饶平县| 时尚| 齐齐哈尔市| 东方市| 阿克陶县| 巴里| 华坪县| 安达市| 清新县| 黎城县| 微山县| 中山市| 浠水县| 新化县| 长沙县| 财经| 昌宁县| 昆山市| 东莞市| 来宾市| 田阳县| 吉木萨尔县| 达拉特旗| 承德市| 旬邑县| 龙陵县| 无棣县| 琼海市| 宜兴市| 伊宁县| 灵台县| 山阴县| 贡觉县| 潮安县| 涞源县| 云安县|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