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浙江省寧波鄞縣(現(xiàn)鄞州)的華裔美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1955年10月7日生于法國巴黎。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駿為音樂教育學博士,同時也是作曲家兼指揮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母親盧雅文則是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畢業(yè)的聲樂女歌手。
馬友友剛開始所學習的樂器是小提琴,后來是中提琴。4歲開始學鋼琴與大提琴, 5歲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7歲與家人遷往美國紐約定居,8歲結識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薩爾斯,并且在倫納德·伯恩斯坦幫助下,在美國的卡耐基音樂廳與姐姐馬友承參加了第一次公開演出,這場演奏會是由倫納德·伯恩斯所指揮,并且在美國的電視節(jié)目上播出。
馬友友14歲中學畢業(yè),并且以獨奏者的身份與哈佛雷蒂克里夫樂團共同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變奏曲》。后來馬友友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在大提琴家雷奧納多·羅斯門下學習。讀了七年之后,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他卻在尚未畢業(yè)之前便退學,并前往哈佛大學就讀。他在這個時候逐漸成名,與許多知名的交響樂團一起演奏。這期間馬友友錄制并演奏了巴赫的《大提琴組曲》,同時也經(jīng)常與他在音樂學院時期所結交的好友鋼琴家伊曼紐爾·艾克斯合作演出一些室內(nèi)樂。
1976年馬友友于美國哈佛大學畢業(yè),并取得人類學學士學位。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1977年,馬友友與長期交往的女友吉兒·哈諾爾(小提琴家)結婚,他們育有兩個小孩,分別叫做尼可拉斯與艾蜜莉。馬友友的姐姐馬友承也是小提琴家,她與吉他手麥可·達德普結婚。兩個家庭在紐約長島經(jīng)營兒童交響樂團協(xié)會。
從他廣泛而多元的音樂事業(yè),不難理解其不斷尋求與聽從不同的對話方式,以及對個人的藝術成長求新求變的態(tài)度。無論是演奏新樂曲或大家耳熟能詳?shù)那?、和好友一同演出室?nèi)樂、與年輕的音樂家及聽眾接觸、探索西方古典傳統(tǒng)外的文化及音樂形式,馬友友努力從中找尋能激發(fā)想像力的元素。
馬友友緊湊的音樂會行程,包括與全球知名樂團協(xié)奏演出、個人獨奏會及室內(nèi)樂等。與不同的演奏家合作都能為他帶來不同靈感,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艾克斯、巴倫波因、愛森巴哈、潘蜜拉-法蘭克、柯漢、拉雷多、巴比·麥菲林、艾格·梅耶、摩里斯、歐康納、彼德·塞爾金、史坦、史托茲曼、史塔特等。借著與音樂家之間的互動,超越單一音樂風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標就是將音樂化為一溝通的語言,跨越世界不同種族,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達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國樂、中國傳統(tǒng)樂器、非洲卡拉哈利的叢林音樂等。
他對音樂的興趣還不僅止于此,馬友友成立的“絲路”專案,要將古絲路商隊(從東亞至歐洲,包括印度、西藏、波斯、希臘等地)的文化、藝術、人文等重新介紹給世人。為了使古絲路國家文化遺產(chǎn)重見天日,并找尋代表此地傳統(tǒng)的聲音,專案小組特到絲路行經(jīng)國家勘查,而“絲路專案小組”將作為往后相關文化、教育計劃的資料庫。馬友友除策劃本案,也將演奏特別為“絲路”而創(chuàng)作的新曲(包括為“絲路合奏團”所寫的協(xié)奏曲)。新力古典也計劃發(fā)行三張“絲路”專輯,其他如“絲路網(wǎng)站”等多媒體呈現(xiàn)方式也會一并推出。這項創(chuàng)新的“絲路”計劃也參與了2001年的“薩爾茲堡音樂節(jié)”,及2002年“史密斯桑尼亞民俗音樂節(jié)”的演出。
1997年,馬友友費時多年完成一項將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結合多種表演藝術的創(chuàng)新詮釋。內(nèi)容不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樂會演出、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重新錄音,更重要的是以“巴赫靈感”為題的內(nèi)涵。演出共分成六部影片(六部組曲各一),以巴赫的音樂為出發(fā)點,再與馬友友所激發(fā)的靈感結合,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包括花式滑冰好手托薇兒與狄恩、花園設計師梅瑟維、導演伊果楊和吉拉德)創(chuàng)造出新風貌的巴赫。影片在“公共電視臺”及全球各大電視網(wǎng)播出,獲獎無數(shù),包括兩項艾美獎、加拿大雙子星獎16項提名及許多國際影展大獎,由新力古典發(fā)行錄影帶。
為發(fā)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馬友友時常演奏20世紀較不為人知的大提琴曲,許多現(xiàn)代作曲家皆為他量身訂做新樂曲。曾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其中包括艾伯特、丹尼波爾、哈比森、柯希納、李伯森、盧塞、盛宗亮、譚盾、約翰·威廉斯等。這些不僅是為他而寫的作品,馬友友在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扮演重要角色。
馬友友為新力古典的專屬音樂家,錄制過近50張專輯,風格不一(曾獲13次格萊美獎),顯示他的音樂興趣層面之廣。除了古典音樂的大提琴曲目,他也錄制許多由他首演的新作品及專為他所寫的樂曲。此外,他多項跨界的錄音如與巴比·麥菲林合作的《天籟》、與麥爾和歐康諾合作的“民歌的馬友友-阿帕拉契圓舞曲”、演出皮亞左拉作品的《探戈靈魂》等,皆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2000年春發(fā)行了《阿帕拉契圓舞曲》的續(xù)篇《阿帕拉契之旅》。其錄音發(fā)行的《繁花似錦巴洛克》,收錄重新編曲后的巴赫詠嘆調(diào)、包凱利尼的協(xié)奏曲等,并由庫普曼指揮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統(tǒng)樂團擔任管統(tǒng)樂演奏(馬友友的史特拉第瓦里大提琴為巴洛克時代樂器),另外一張“Solo”則收錄柯大宜、大衛(wèi)·懷德、齊爾品、盛宗亮等人作品,還包括新編曲獨奏版的歐康諾《阿帕拉契圓舞曲》,整張專輯以無伴奏演出,作為他另一項“絲路”計劃的前奏曲,當中以不同文化的角度,表現(xiàn)漂泊與扎根、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等不同主題。盡管馬友友橫跨多種音樂領域,他仍保持古典音樂最暢銷音樂家地位,新專輯一發(fā)行便立刻打進“告示牌”古典音樂暢銷名盤,并能在前15名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有四張專輯同時在榜上的記錄。
馬友友除了不斷在音樂舞臺上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更致力于音樂教育的推動。他不但鼓勵青少年接觸音樂,更希望他們進一步參與創(chuàng)作。巡回演出期間,馬友友都會排出時間指導大師班學生,甚至參與學生(包括非音樂科系學生)一些非正式的活動。同時,他也發(fā)展“家庭音樂會”,如在卡內(nèi)基廳一系列“家庭音樂會”開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電視節(jié)目中,帶領小聽眾群進入音樂世界。馬友友竭盡所能地為兒童塑造一個音樂的空間,以豐富而生動的方式讓音樂與創(chuàng)造力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1999年的夏天,馬友友與名指揮巴倫波因合作,和一群來自中東的優(yōu)秀杰出年輕音樂家們組成的“中東青年管弦樂團”一起演出研習,活動名為“1999文化之城”,于德國威瑪舉行。
美國東部時間2009年1月20日,馬友友在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就職典禮中演出。在拜登宣誓就職后,馬友友在音樂家約翰·威廉姆斯和伊扎克·帕爾曼小提琴協(xié)奏下,為廣大觀眾演奏。此后,奧巴馬手按林肯當年宣誓用的《圣經(jīng)》宣誓就職,并發(fā)表就職演說。
馬友友最主要演奏樂器是一把1733年在威尼斯組裝的Montagnana大提琴,名為Domenico,價值250萬美元,昵稱為Petunia,馬友友曾有一次將它遺留在紐約的計程車里,后來找回且并未受損。馬友友另有一把原屬杰奎琳·杜普蕾的大提琴,是一把罕見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名為“Davidoff”。杜普蕾病重不能演奏后,這把琴就被借給馬友友演奏。后來杜普蕾去世后,該琴被拍賣,新的買家雖然不知何人,但這位收藏家仍然決定將此琴繼續(xù)借給馬友友使用。除此之外,他還擁有一把碳纖維制成的大提琴,制作公司為波士頓的Luis and Clark。
評論家認為馬友友“無所不奏”,比一般的古典音樂家更為兼容并蓄。馬友友非常重視與小聽眾的接觸,經(jīng)常參與到音樂教育的各種活動中來,并鼓勵青少年多多接觸音樂,思考音樂和創(chuàng)作音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