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最高法院發(fā)布消息稱,最高法院根據河北高院申請和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精神,決定將河北高院終審的聶樹斌故意殺人、強奸婦女一案,指令山東高院進行復查。
聶樹斌案路人皆知,屬于“蹊蹺”之案。1994年,石家莊市郊發(fā)生強奸殺人案,聶樹斌被認定為“兇手”,于次年被執(zhí)行死刑。2005年,逃犯王書金被抓獲后,自稱為當年這起奸殺案“真兇”。2007年4月,王書金被一審判處死刑,其以“未起訴他在石家莊那起奸殺案”為由提起上訴。2013年9月河北高院裁定王書金非聶樹斌案真兇,駁回王書金上訴、維持原判。目前,王書金仍待死刑復核。
不敢現(xiàn)在就斷論聶樹斌案就是冤案,真相如何,有待于山東高院的復查結論。但人們對期間發(fā)生的匪夷所思的一連串疑問,不能不若有所思。
這些年,被披露的冤案何止一件兩件?影響極大也極壞的余祥林、張高平叔侄冤案,讓人們對司法產生了動搖,甚至對公平和正義的嚴肅性都有了微詞。這是很可怕的信任危機。
法制國家、法制社會,沒有法律和制度的保證,廣大老百姓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會讓民眾沒有安全感。張高平在法庭上曾說過,今天你們是法官和檢察官,但是你們的子孫不一定是檢察官和法官,如果要是沒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你們的子孫也可能會被冤枉,也可能會徘徊在死刑的邊緣。此話樸實,但也說出了一個道理:任何當權者都不能抱有短期行為,如果光顧眼前功利,最終不但害己,還會殃及子孫。
案子是由人來辦的,如何辦案,是對執(zhí)法人員的最好檢驗。作為國家工作人員,秉公執(zhí)法是第一位。如何稱得上秉公?一方面要嚴格按照法律法規(guī)辦事,公平,公正,另一方面還要富有責任心,認真扎實,一絲不茍。兩方面缺一不可。然而,現(xiàn)實中,有些人并不以此為準繩,而是以應付,湊付,或者完成領導交辦任務為前提,浮躁,輕率,馬虎,乃至欺騙,偽造。一些冤假錯案時有發(fā)生,自有成長的土壤。比如,有些地方強調破案率,為了達標,根本不顧及法律程序和基本的司法要求,匆匆做出結論。余祥林,張高平叔侄案,不都是為了“邀功”,而人為制造的冤案嗎?如果當初哪怕有一點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仔細聽取和分析有關“反面”意見,日后也絕不至于發(fā)生如此荒唐和令人憤懣的冤案。
冤案的出現(xiàn),就是執(zhí)法人員不作為的最終結果。
不作為是國家工作人員一大忌,害人,害己。通俗點說,不作為就是不干事,不負責。試想,如果處于職業(yè)公心,處于對法律法規(guī)嚴肅性的維護,處于對公民權益和尊嚴的保護,執(zhí)法人員在辦案時認真推敲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句證詞,每一處疑問,不可能不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更不可能草率做出結論。然而,可悲又可恨的是,一些人并未意識到自己手中權力是意味著對另一些人關乎性命,往往以漫不經心來處理和對待,這就很難保證不出現(xiàn)偏差和錯誤。對執(zhí)法人員來說,這是失誤,但對當事人來說,卻是災難。
不作為者對自己的職責、義務,完全拋到了腦后。根本不去為群眾著想、為群眾服務、為群眾謀利益。怎么舒服怎么來,怎么省事怎么辦。作風疲沓、辦事拖拉、推諉扯皮、執(zhí)法不規(guī)范甚至失職瀆職。各地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披露和處理的那些怪“現(xiàn)象”,都是不作為的典型。上班電腦玩游戲、看黃色電影、賭博等等,雖為少數,但影響極壞。人們透過個別往往會想到整體,嘆息之余,失望之念會油然而生。對黨和政府的形象是極大的傷害。還是以冤案為例,當人們看到那些青春年華成為冤屈之魂的真相披露時,會是怎樣一個心境,又會對有關辦案部門產生何種印象,進而對整個司法系統(tǒng)做出怎樣的判斷?
不作為是毒瘤,傷害的不僅是個人,嚴重的要傳染和影響整個團隊。上行下效,好東西可以發(fā)揚光大,有害的事物往往也具有很強的傳播力。不從根子上消除,不光是冤案頻出的問題,更可怕的是可能毀掉國家整個肌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