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殿君
2014年12月18日,韓國外交部長官尹炳世開啟為期七天的中東四國之行,相繼出訪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和沙特阿拉伯,期間還出席了第11屆韓國—中東論壇。作為韓國的中東政策的戰(zhàn)略一環(huán), 此次出訪表明了韓國不斷提升在中東地區(qū)政治影響力的戰(zhàn)略意圖。
從地緣政治來看,中東在世界政治變化中居于敏感而重要的地緣政治地帶:不僅擁有巨大的能源資源,其地緣政治與地理位置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戰(zhàn)略價值。美國從伊拉克的戰(zhàn)略退卻,宣布了美國占領伊拉克、創(chuàng)建“大中東”計劃的失敗,這為該地區(qū)力量重新組合留下了巨大真空。今后相當一段時期,一系列因素將會對中東局勢產生關鍵性影響。一是美國與北約從阿富汗撤軍,導致中亞與中東的恐怖主義勢力迅速擴張,可能大大加劇中東地區(qū)的全面混亂局面;二是中東各國之間和國家內部存在激烈的宗教與利益矛盾,導致該地區(qū)局勢更加不穩(wěn),從而威脅外國僑民人身安全,惡化國際企業(yè)投資的環(huán)境。三是日本加快在中東地區(qū)的擴張,不斷擴大地區(qū)合作與政治影響,謀求在中東更大的區(qū)域作用,試圖成為具有地區(qū)影響的一只勁旅。面對日本等國積極的政治姿態(tài),韓國不甘示弱,力圖在中東推進多方位的外交政策,以設計自己的中東區(qū)域角色。可以說,上述因素成為韓國政府調整中東政策的主要動因。韓國的中東政策具有歷史傳承性,其過去、現在與未來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積極擴大在中東的外交影響
面對中東日趨復雜的地區(qū)局勢,韓國對中東外交的范圍從過去的沙特阿拉伯、以色列擴大到包括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在內的東地中海地區(qū)。這一中東政策的區(qū)域性擴大與轉移,反映了韓國政府面對中東政治格局變化而上升的危機意識與焦躁情緒。韓國政府過去一直通過與美國在該地區(qū)的盟友——沙特阿拉伯保持友好合作關系,實現在阿拉伯世界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外交戰(zhàn)略目標。而由于近年來的敘利亞內戰(zhàn)、“伊斯蘭國”引發(fā)的恐怖主義威脅擴大等導致的中東亂局,韓國政府試圖開啟與巴勒斯坦、敘利亞等國的政治外交對話,重新評估韓國政府在中東的戰(zhàn)略目標,避免在中東被邊緣化的外交結果。
韓國還通過國際組織和國際論壇兩個方面強化對中東地區(qū)的外交影響。在國際組織方面,主要通過世界貿易組織(WTO)、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等國際平臺,建立雙邊與多邊投資、貿易關系。同時,積極傳授先進的管理經驗,對中東國家經濟精英實施知識產權及其他方面的業(yè)務培訓。在國際論壇方面,韓國政府通過設立韓國與中東發(fā)展論壇、中東研究社等非政府組織,開展與中東地區(qū)政府之間、民眾之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韓國外交部定期與中東一些國家舉辦各種形式的國際研討會,介紹朝鮮半島局勢及韓國的相關統一計劃,將外交影響力從東北亞擴展到中東地區(qū)。
全面發(fā)展與中東國家的經貿合作關系
通過不斷強化與中東主要國家的政治關系,推動在核電、能源、建設等高附加值產業(yè)和國防、治安、醫(yī)療保健及教育等領域的全方位經濟合作。韓國的經濟合作表現為政府開道、民間進入的模式,政府為韓國企業(yè)進軍中東提供支持和幫助。如,2014年5月,韓國總統樸槿惠親自訪問阿聯酋等中東新興經濟體,為韓國大中小企業(yè)創(chuàng)造參與海外經濟建設的機會。目前,韓國在阿聯酋建立了第一座基于韓國自主技術的核電站反應堆。該核電站預計2017年完工,這為韓國的核電技術出口、推廣到中東打開了缺口、提供了契機。
在經濟合作方面,還表現在韓國為中東國家提供自身發(fā)展經驗等方面。韓國經歷了日本殖民歷史、朝鮮戰(zhàn)爭、20世紀70年代的能源危機和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爆發(fā)的世界金融危機等。韓國不僅沒有被擊垮,反而實現了被譽為“漢江奇跡”的經濟發(fā)展,順利完成了國家的民主化過渡。應當說,韓國的重建和經濟奇跡般的發(fā)展模式,不僅為國際社會所矚目,對于解決中東政治與經濟發(fā)展問題也具有高度的借鑒意義。韓國獨特的經驗與發(fā)展模式成為與中東國家進行經濟交流與合作的有利條件。
加強與中東主要大國的政治聯系
此次尹炳世外長出訪中東的四個國家都是中東地區(qū)的主要大國或者是被世界所較為關注的國家。尹炳世外長在沙特阿拉伯召開了韓國—沙特阿拉伯經濟共同委員會會議,就中東地區(qū)政治安全局勢進行了深入交流,同時對擴大雙方經濟交流與合作達成共識。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其與以色列官員的政治互動。雙方對朝鮮半島與中東的安全局勢進行了溝通與交流。就朝核問題、朝鮮“網絡攻擊”問題、中東反恐合作、成立網絡政策對話機制、推動韓國和以色列加強“創(chuàng)造經濟”領域的合作、盡早啟動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等事宜商定了合作意向。同時,韓國外長訪問了約旦與巴勒斯坦,對約旦的敘利亞難民營提供100萬美元的人道主義援助,與巴勒斯坦等相關國家探討了極端恐怖主義組織“伊斯蘭國”的危害性,主持召開了韓國駐中東外交機構代表會議,要求與會國在督促朝鮮放棄核武器、保護韓國公民安全以及保障韓企在當地的經營活動正常開展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援。
強化對中東地區(qū)的文化滲透
韓國的中東外交政策不只局限于商業(yè)利益﹐同時也注重民間接觸和文化交往。韓國對伊斯蘭文化高度重視,韓國國內建有多座清真寺,并通過數萬韓國穆斯林,強化與中東國家的宗教與文化交流。不僅如此,韓國通過在其國內多所大學開設阿拉伯語和有關伊斯蘭文明、文學等研究專業(yè)和研究方向,通過政府獎學金與研究經費的投入,吸引中東國家青年學生和學者來韓國留學、交流,展示對伊斯蘭文明與阿拉伯宗教世界的高度尊重。2007年10月﹐韓國在仁川市設立了韓國伊斯蘭文化博物館和教育中心,成為傳播阿拉伯和伊斯蘭文化的政府性機構。
在中東地區(qū),與韓國企業(yè)生產的電視機﹑手機、空調、電冰箱等各種家用電器相比,韓國的文化影響更是走進了千家萬戶。韓國的電影與文化產品被翻譯成阿拉伯語,在中東地區(qū)具有廣泛的受眾。其電視連續(xù)劇《大長今》通過阿拉伯國家衛(wèi)視網絡走進普通民眾家里,收視率高達80%??梢哉f,韓國的文化滲透是其中東政策比較成功的范例。
從地緣政治與維護國家利益的角度來看,韓國當然希望在中東地區(qū)發(fā)揮更大作用,以滿足本國迅猛增長的能源需求??梢哉f,韓國試圖調整在這一地區(qū)的戰(zhàn)略設計、加大對其的關注合情合理。盡管韓國的中東影響力在不斷提升,但由于分布不太均衡,整體上尚停留在雙邊貿易的經濟合作與文化往來的關系層面,對于中東地區(qū)安全結構的構建幾乎沒有太大影響。
同時,韓國的中東政策也有著較為脆弱的“軟肋”部分:與中國的中東政策相比,韓國不太注重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大型的公共設施,如鐵路、公路與機場等項目不提供無償援助,被中東一些國家視為只追求經濟利益、無意為當地民眾的福利做貢獻的“經濟動物”,這種負面形象對韓國的中東政策造成了損害。
今后韓國的中東政策能夠發(fā)揮到何種程度、能否在其他領域開拓新的空間、面對美國逐漸從該地區(qū)抽身,韓國是否依托其他伙伴等都是未知數。韓國的中東政策遠遠談不上自成體系,并且存在著國家實力與戰(zhàn)略目標的矛盾。如果盲目擴大中東戰(zhàn)略目標,不僅不現實,也可能帶來外交挫折;不僅無法提高在這一區(qū)域的政治影響,反而可能適得其反,削弱韓國自身的政治存在感。
在全球化時代,贏得朋友靠的不僅是硬實力,可能更多地需要電影、電視、流行音樂、舞蹈等等更具吸引力的軟實力。韓國作為世界第十大經濟體,其經濟發(fā)展、文化教育水準與科技文化產業(yè)迅速提升,已經居于“四小龍”之首,在電子、汽車等行業(yè)緊逼日本,教育、服裝、餐飲等行業(yè)深受世界各國國民的喜愛。在這樣的前提下,韓國未來中東政策區(qū)域影響力增強的關鍵可能不在于前者,而更多地在于后者——韓國更具有優(yōu)勢的軟實力的運用和完善之上。
(作者為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