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萍
10月23日至24日,臺灣地區(qū)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景美女中)的4名教師代表及30名學生代表到我校參觀交流。在短暫的兩天時間里,兩校師生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
不同的英語課堂
“Every day is an opportunity.”10月24日上午第三節(jié)課,我校啟天樓的錄播教室里座無虛席。講臺上,來自景美女中的英文女教師劉慧平由淺入深地展開講解,指導學生設計棒球運動策劃案,教態(tài)親切和藹,深受學生歡迎,臺下觀摩的兩岸師生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和歡笑聲。
棒球運動是一種集體性、對抗性很強的球類運動項目,被譽為“競技與智慧的結(jié)合”。棒球運動對于臺灣地區(qū)的學生來說也許不陌生,但是對于大陸學生來說是不太熟悉的。盡管如此,因為劉老師的循循善誘,學生們通過觀察圖片、觀看視頻、鑒別正誤、小組討論、展示作品等課堂活動,還是逐漸了解了如何布局、如何在運動中突破對方的防線、如何進行團隊合作等知識技能,并感悟到了“每天都是一個機會”的理念。
“America in my eyes”,這節(jié)由我校易蕾老師執(zhí)教的英文展示課同樣吸引了師生的注意力。易蕾老師從對美國的印象講到美國的發(fā)展史,從美國的教育狀況講到美國的風土人情,從美國的多元文化講到現(xiàn)代高端技術,從美國夢講到中國夢。她一口流暢的美式英語,興致勃勃地講述,給兩岸學生打開了一扇看待美國世界的新窗口。易老師的課,課堂活動豐富多彩,有師生之間的提問、兩人對話、小組討論、現(xiàn)場辯論賽等,她將辯論賽的議題設為“Is America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美國是否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參與辯論的正反兩方既有由兩岸學生混合組成的小組,也有分開組合的小組,但是無論怎樣組合,學生們都很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
兩堂精彩的英文展示課,各具特點,既直觀地展現(xiàn)了兩校教師不同的教學理念、教學策略、教學風格,又引發(fā)兩校教師共同的思考:怎樣才更能提高教學實效?
更深入地交流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教學情況,24日下午,我們進行了教師之間的交流與研討。
景美女中教務處主任吳粦輝先生給我們介紹了臺灣地區(qū)高中的英語教學情況,通過交流,我們了解到,臺灣地區(qū)的高中實行學分制,每個學期每科4個學分,其中包括3個必修課學分和1個選修課學分。在英語教學上,臺灣地區(qū)高中強調(diào)多元化教學,注重英語思維和國際意識的培養(yǎng),對各年級學生提出不同的認知目標,要求高一學生認識自己,高二學生認識臺灣,高三學生認識國際。為了給學生提供多元的個性發(fā)展平臺,景美女中設有國際人才班、敦品智慧班等特長興趣班。
在英文學科課時安排上,景美女中高一、高二年級每周為4-5節(jié),高三年級每周為6節(jié),這與我們的課時安排基本相同。在教學內(nèi)容上,景美女中高一、高二年級側(cè)重于英文詞匯、聽力等基礎知識的教學,高三年級側(cè)重于英文應用技巧能力的培養(yǎng),使用“常青藤考試復習教材”。景美女中每周都有英語選修課,內(nèi)容豐富多彩,材料選自《空中英語教師》等雜志。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很大,知識面也比較廣,因而語言應用能力較強。
鼓勵學生動手實踐是臺灣地區(qū)中學英文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他們經(jīng)常把孩子們用英文做的Postcard(明信片)印出來,把學生的英語作文編輯出版,還經(jīng)常舉行學習成果演講會,讓學生彼此分享學習成果和體會。劉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她帶來的學生明信片,特別讓我們閱讀了一名叫鄭依如的女孩制作的明信片,上面寫道:“感謝您這兩年對我們的支持與愛護。我們要舉行成果發(fā)表會嘍!上次我們以出書為主題開展活動,這次我們將介紹在我們17歲時,如何與世界接軌。請您和我們一起穿梭在時空的長廊里,回顧十七歲時的您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吧!”學生明信片中的的圖畫尤其富有想象力。例如:以“分享與傾聽——跑道上的每一面旗子都是生命的足跡”為主題的明信片,其中一張描繪了兩個女孩手里拿著小旗子在跑道上奔跑的畫面;另一張畫的是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伸展雙手,男孩拿著閃光的接力棒,女孩手里托著一個愛心形狀的物品和一盤小樹苗,天空中一架飛機在展翅飛翔,一面藍、白、紅杠相間的旗子在飄揚,旗子的紅杠上畫了一碗雞仔粥,人物遠處,有一個像是埃菲爾鐵塔的圖案。
臺灣地區(qū)的英文教學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大陸的英文教學也有獨到之處。比如在課程改革的力度和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培養(yǎng)上,我們的理念和做法很讓臺灣地區(qū)的老師羨慕。劉老師說她從未正式到英美等外國參與學習和進修,也很希望像我們學校的英文老師一樣,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去英美等國家學習和進修。我校老校長和書記曾經(jīng)說:“與其花錢建房子,不如從中抽一部分錢來培養(yǎng)老師,軟件加強了,何懼學校辦不好?”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有這種前瞻性的理念,的確難能可貴。每年,我校都會進行教師考核,發(fā)表過多少篇論文,是否參加或主持過科研課題的研究,都是考核指標之一。我們正在努力,不僅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教書匠”,更要朝著教育家的方向發(fā)展。
劉老師說:“在這方面你們遠遠走在我們前面了。我們學校一提到要搞教學科研,一些老師就會說我每天上課那么忙,哪里有時間做研究啊?”
“我們一開始也遇到了同樣的情況,可是把科研作為制度堅持下去,老師慢慢地也就認可了。”
“看來我們得加把勁往前追了。”劉老師深有感觸地說。
“在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方面,我們也得加把勁。”我也笑道。
我們相視一笑,更深刻地體會到,我們是一脈相承的兄弟姊妹,在培養(yǎng)后一代的問題上有著共同的目標和看法,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很有必要,能夠讓我們共同進步和提高。
取長補短,彼此學習
我們帶著客人漫步在校園里。在秋日的未濟湖邊,風,那么輕柔,帶動著小樹、小草一起翩翩起舞。樹葉像一只只在跳舞的黃蝴蝶,慢慢飄下來,織成一張五彩繽紛的“地毯”。我們踏著這秋日的“地毯”,邊走邊聊。
在英文學科的課程設置上,我們新的國家英語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詞匯量是2800-3500個。劉老師告訴我們,臺灣地區(qū)高中畢業(yè)會考要求的詞匯量是4000個,高考要求的詞匯量是7000個。這使我們感到很驚訝,也讓我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在英語教學方法上,我們發(fā)現(xiàn):大陸的課堂教學設計注重整堂課的結(jié)構(gòu)完整性,突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尤其是詞匯、短語和語法規(guī)則的應用,也比較重視學生的口語表達,而臺灣的英文課堂設計更加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強調(diào)動手操作、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等。教師與學生就像朋友一樣交流,以致于我校的賴老師這樣問道:“聽劉老師的課就像是在聽老外的課一樣,思維開放,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學習。劉老師,您應該有國外教學的經(jīng)歷吧?”
“難道臺灣是國外嗎?”也許劉老師沒有聽清楚賴老師的話,問道。
“哦,當然不是。我們都是中國人,是同胞?!辟嚴蠋熯B忙回答。
看來“九二共識”已經(jīng)深入臺灣地區(qū)大多數(shù)民眾的心里。
除了兩校師生同堂授課,我們還組織開展了文學沙龍、漢字聽寫大賽等活動,這些活動深深地吸引了我校的學生。開展交流活動的報告廳和教室常常是人山人海。我校高三男生盡管高考備考緊張,也按捺不住地問老師:“我們能和臺灣的女生一起上課嗎?”當臺灣的老師聽到我們高三男生的請求后,“哈哈”大笑起來,并表示同意。其實,景美女中的學生也是第一次與男生在同一個教室里上課,她們也很興奮和激動。劉老師說,這是她第一次在有男生的課堂上課,為此,還特別多點了幾位男生回答問題。
是啊,人生的第一次確實是非常美好和難忘的。我們希望有了第一次的相見,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的相見,希望這樣的相見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發(fā),讓我們的教育越來越美好。
(責編 秦越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