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明
據新華社2014年11月25日報道,黑龍江省出臺新政策,省直駐哈爾濱的單位供暖費由“暗補”變“明補”,實行一職一貼,雙職工男女雙方同等享受暖費補貼,這一政策的變化竟然導致了一股復婚熱。原來,按照黑龍江省以往的規(guī)定,一些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的已婚女職工是不能和男同事一樣報銷供暖費的,于是不少女職工選擇了采取假離婚的方式來報銷供暖費。正是由于有之前的大量的“供暖式離婚”現象的存在,才有了如今的“供暖式復婚”的出現。聯想到之前的“買房式離婚”、“拆遷式離婚”、“上學式離婚”等種種假離婚的報道,我們不禁感慨:婚姻在現實面前有時竟如此無奈和兒戲?
“供暖式離復婚”的現象出現,有著多種多樣復雜的原因,既有個人的原因,也有社會環(huán)境的原因,還有我們的政策制定不科學不完備的原因。但無論何種原因,這種現象對整個社會造成了傷害。
首先,毋庸置疑,“供暖式離復婚”傷害了當事者的家庭?;橐霰臼侨松斨凶钪匾倪x擇,必須慎之又慎。然而面對現實的無奈、人生的艱難,一些人把婚姻當作了謀利的工具,當作了可以隨時裝卸的零部件,用之即裝,不用即卸。婚姻的神圣感被消解了,婚姻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也隨之瓦解。一些領著離婚證但仍然一起生活居住的夫妻想必是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一則不敢向親戚朋友特別是父母孩子吐露實情,生活中要處處小心翼翼地隱藏著這個秘密,二則已然失去法律保護的婚姻時刻面臨著因種種不可控因素而崩塌的危險,夫妻雙方必然多了些猜忌和緊張,久而久之難免影響感情?,F實生活中,假離婚后“假戲真做”的情況也并不少見。
其次,“供暖式離復婚”傷害了社會公序良俗,挑戰(zhàn)了社會公德的底線。古今中外,婚姻在人們的眼中始終是神圣崇高的,是人類美好情感的寄托和歸宿。如今,這一神圣美好的事物在現實利益面前卻如同肥皂泡般一吹即破,讓人唏噓不已。如果這樣的事情多了,導致大家“見怪不怪”了,那必然對社會整體道德水平造成沖擊。
最后,“供暖式離復婚”也傷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動搖了人們對公共政策的尊重和信任。政府制定政策的初衷也許并不復雜,無非是方便管理、統一標準、易于操作等等,但廣大民眾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慮采取了非常規(guī)手段規(guī)避掉了政策的管制,使得政府的拳頭打在了棉花垛上,這可能是政策制定者當初沒有想到的。政府的行為,往往是引發(fā)一系列連鎖反應的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一項政策的出臺不能僅考慮執(zhí)行者操作起來是否方便,還要基于最基本的人性把各種可能的情況都考慮到,充分照顧到涉事各方的利益關切,以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痛定思痛,要杜絕“假離婚”的現象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除了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重塑婚姻的神圣感之外,政府還應該在提高科學決策水平上多下些功夫。
其一,要建立一系列科學決策的機制。在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政策出臺前,要廣開言路,通過舉行聽證會、發(fā)布征求意見稿等形式廣泛聽取各方的訴求,相關的第三方機構也要發(fā)揮其專業(yè)優(yōu)勢,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嚴謹的參考和咨詢,同時,人大、政協、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作用也必不可少。多管齊下,才能把相關政策措施對社會的正面效應發(fā)揮到最大,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其二,政府要能夠擺脫預設立場的干擾,客觀中立地作出決策。征求意見不能流于形式和表面文章,科學論證也不能變成“命題作文”或者?“領導意見”的傳達。在論證中,一旦發(fā)現問題,政府有關部門要敢于自我否定、重起爐灶,即使一項政策“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也應果斷叫停,不能讓社會公眾來承擔不成熟政策的后果。
其三,事后要有及時糾偏糾錯的機制。實事求是地講,政府諸多政策措施的出臺,大多進行了專家論證,也往往會聽取相關方面的意見,但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或者無法窮盡所有的可能性,政策推出后,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果。這個時候,便要適時啟動糾錯機制。
提高政府科學治理水平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當政者提高自覺性,也需要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參與。令人欣喜的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建設法治政府作為依法治國的一項重要任務,明確提出依靠法律來提高治國理政的科學化水平。我們有理由相信,政府會在科學決策的問題上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供暖式離婚”的無奈也會離我們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