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y
寶寶身邊易致燙傷的熱源
冬天,寶寶在家的活動時間相比其他季節(jié)要多,媽媽要注意避免以下容易引起燙傷的熱源。
危險指數(shù):★★★★☆
無論是葉片式電暖器還是“小太陽”電熱器,表面溫度較高,寶寶的皮膚嬌嫩,即使是大人用手摸著覺得可以接受的溫度,也可能會導(dǎo)致寶寶的皮膚燙傷,所以,要時刻看緊小寶寶,讓他遠(yuǎn)離電暖器,大一些的寶寶要時刻提醒并給他講清道理,不要去碰觸電暖器。此外,電暖器覆蓋物品后,會影響散熱,熱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著火,所以也存在安全隱患。當(dāng)電暖器開著時,千萬不要將寶寶單獨留在房間里。
危險指數(shù):★★★★★
為了對抗寒冷,有時會用到電熱毯等取暖設(shè)備,其實電熱毯的安全隱患特別大,尤其是老式的電熱毯,很容易在使用過程中引起電路短路、觸電或是著火等危險情況的發(fā)生。最好不要給寶寶使用電熱毯,盡量用取暖功能的空調(diào)幫助改善室內(nèi)溫度。
危險指數(shù):★★★★★
冬天在家吃頓熱乎乎的火鍋聽起來像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吃火鍋時,電火鍋的電線、插頭放在地下,寶寶玩耍時被電線絆倒,拉翻火鍋,會引起燙傷。建議有小寶寶的家庭最好不要用電火鍋吃火鍋。
危險指數(shù):★★★★★
冬天媽媽們需要頻繁地用到熱水瓶,給寶寶沖奶粉或是做輔食等,用完后一定要將熱水瓶放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否則一不小心倒翻在地,很可能會燙傷寶寶。如果熱水瓶有開關(guān)一定要記得用完后,將熱水瓶設(shè)置為“off”的檔位。
危險指數(shù):★★★★☆
有小寶寶的地方,飲水機也是非常危險的。媽媽應(yīng)時刻告知寶寶,不要去碰飲水機的紅色開關(guān),并做好看護。
危險指數(shù):★★★★☆
浴室里的熱水龍頭一定要當(dāng)心,不用時要將龍頭轉(zhuǎn)向冷水方向。不僅水龍頭要當(dāng)心,洗澡水也要注意不宜過燙,浴盆中先倒冷水再加熱水,以免燙傷寶寶皮膚。
特別提示:警惕低溫燙傷!
在寒冷的天氣里,寶寶的身體機能發(fā)育尚未完善,往往不能很好地保持體溫,有的父母會用熱水袋給寶寶保暖,看起來熱水袋好像比較安全,但其實一不小心會引起低溫燙傷!如果將保暖用的熱水袋長期放在寶寶身體的某個部位,就容易導(dǎo)致寶寶低溫燙傷。此外,父母在使用熱水袋時,每次只要裝70%的熱水即可,并排出熱水袋內(nèi)的空氣;裝水后,要檢查熱水袋的蓋子是否擰緊,防止漏水。最好不要把熱水袋整夜放在寶寶的被窩里,應(yīng)在睡前將被窩焐暖后,睡時取出,并外用厚毛巾包裹。
避免燙傷,從細(xì)節(jié)著手
為了避免寶寶發(fā)生燙傷,父母應(yīng)該如何做呢?
不要在寶寶的活動范圍且地上、桌上等能觸摸到的地方放置熱水瓶、熱水杯等,要放置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同時需注意桌布的長度,以免寶寶拉扯,把熱水瓶拉下而受傷。
給寶寶食用任何熱飲,如奶粉、粥、白開水等,要先確定溫度后再讓寶寶進食。
洗澡放水時應(yīng)先放冷水再放熱水,水溫一般控制在40℃左右。媽媽要時刻看著寶寶,不要讓寶寶離開你的視線。
煮火鍋、燒電水壺時,要特別注意寶寶動向,避免寶寶因絆到電線而弄翻水壺、熱鍋等熱的液體。
當(dāng)端熱湯、熱水時,最好提醒寶寶“小心不要靠近”等警告語,以免寶寶迎面撞來。
建議媽媽不要給寶寶使用電熱毯,以免皮膚接觸高溫太久造成“低溫燙傷”,而且電熱毯如長時間開啟,忘記關(guān)掉,很易引起火災(zāi)。
電暖氣、電熨斗等高溫電器要放在寶寶觸摸不到的地方。
熱水袋最好用毛巾包裹再給寶寶使用,溫度要控制在50℃以下,而且最好不要長時間使用。
在喝熱茶等熱飲時,要把抱著的寶寶放下,不然父母稍不小心,容易將手中的熱液潑在寶寶身上。
南方寶媽看過來
在沒有暖氣的南方,大家想盡辦法來保暖。尤其是小寶寶們,爸爸媽媽除了給寶寶足夠的溫暖,還要保證足夠的安全。
●在密閉的空間洗澡,罐裝煤氣,不通風(fēng),半小時后可能就會中毒,所以再寒冷的冬天,也不可以門窗緊閉地保暖,尤其是沖涼房同時又用罐裝煤氣的地方,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要讓寶寶中招。
●剛出生十多天的寶寶,家里沒有暖氣和空調(diào),為了保暖,不要直接貼近發(fā)熱物品,比如直接用熱水袋給寶寶保暖,最好在熱水袋外面包一個毛巾隔熱,并短時使用。
●給寶寶沖奶粉,水溫過高,也可致嚴(yán)重的燙傷。建議媽媽不管在冬天還是夏天,泡奶后一定要試過溫度,正確的方法是將配好的奶滴到自己的手背感覺一下,不燙才可以給寶寶吃。
燙傷后的正確應(yīng)急處理方法,5字箴言
以流動的自來水沖洗或浸泡在冷水中,應(yīng)在30分鐘以上,以達到皮膚快速降溫的目的,不可以把冰塊直接放在傷口上,以免使皮膚組織受傷。
充分泡濕傷口后小心除去衣物,可用剪刀幫忙剪開衣物,并保留有粘黏的部分。有水泡時千萬不要弄破。
繼續(xù)浸泡于冷水中至少30分鐘,可減輕疼痛。但燒傷面積大或年齡較小的寶寶,則不要浸泡太久,以免體溫下降過度造成休克,而延誤治療時機。但當(dāng)寶寶意識不清或叫不醒時,就該停止浸泡趕快送醫(yī)院。
用干凈的床單、布單或紗布覆蓋,不要任意涂上外用藥或偏方,以免傷口感染。
即使寶寶只是受到輕微的燙傷,最好也要到設(shè)置有整型外科的醫(yī)院求診。
接觸性燙傷
皮膚為紅色或有水泡:寶寶受傷部位需經(jīng)過沖水、泡水的過程,再送醫(yī)院治療;
皮膚為焦黑或變白如蠟狀:深度燒傷的征兆,可不必經(jīng)過沖水、泡水的過程,而直接送醫(yī)院治療。
特別提示:在用水降溫時應(yīng)該注意寶寶的身體溫度,冬天氣溫偏低,大量用水沖洗容易讓寶寶感染風(fēng)寒,因此,最好能中間稍事休息后再繼續(xù)降溫。降溫30分鐘到1個小時后直接蓋上消毒藥布、干凈的手帕或紗布送往醫(yī)院治療,注意不要涂抹油、膏,也不要用冰水或冰塊濕敷。
準(zhǔn)確判斷燙傷程度
十分重要
如果燙傷面積在寶寶的手掌面積以下,可視為輕度燙傷,可采用以上方法。如果燙傷面積比寶寶的手掌面積還大,說明燙傷面積較大,或是家長判斷不了燙傷程度的情況下,一定要帶寶寶去看醫(yī)生。
這些傳聞中的方法不靠譜
●在燙傷傷口處涂抹醬油、牙膏等,非常不可取。這樣做不僅不能減輕傷情,而且會繼續(xù)刺激傷口,加深受傷程度,增加感染機會。
●燙傷后,家人撕扯寶寶的衣服也不可取,這樣會將原本已經(jīng)燙傷的皮膚表面扯破,反而會加重病情。應(yīng)將傷口部位充分泡濕后,再小心除去衣物。必要時可以用剪刀剪開衣服,并且暫時保留黏住傷口的部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