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際春
“替孩子作決定”,在孩子決定人生選擇的時候,很多父母都以愛之名做了這樣的選擇。但孩子的需要該置于何地呢?
高考的硝煙剛剛消散,來自中國最頂尖的兩所大學——北大、清華便為“搶”狀元扯開了拉鋸戰(zhàn)。高考放榜后,北大清華四川招生組在微博爆發(fā)火藥味極重的“舌戰(zhàn)”,互相撕破臉皮。在廣東一中學,兩校招生老師為爭搶一名全省理科前十的女生,甚至將人逼到了墻角。一位老師透露,北大、清華用電話轟炸、兩校互黑的方式爭奪優(yōu)秀學生,甚至將高分考生接到北京,隔絕與競爭對手的聯(lián)系。
姑且不論這兩所頂尖學府在招生過程中這種行為是否得當,但面對招生老師使出的各種招數(shù)和誘惑,部分考生和家長的行為引入深思。
北大、清華為了爭搶尖子生,開出的條件都十分優(yōu)厚,包括可以選擇最好的專業(yè)、談獎學金的額度等。這些“糖衣炮彈”讓部分家長昏了頭,開始越俎代庖,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根據(jù)大家眼里專業(yè)的好壞、獎學金的多少等條件,替孩子做決定。
“替孩子做決定”的問題也同樣存在于其他高考學生家長中,在報考的過程中,沒人關(guān)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的夢想是什么?他喜歡什么?在條件和夢想之間,該看重什么?
父母做的主,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孩子成績優(yōu)異,被北大、清華爭搶,原本是件好事。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態(tài)度很重要。我們看到的一個現(xiàn)象是,父母不去了解孩子要什么,把家長自己認為的好專業(yè)當成了選擇的第一條件。一位考生家長向北大咨詢時,已被明確告知可報考心儀的專業(yè)。但他轉(zhuǎn)頭就跟清華招生組撒謊,說北大承諾給他更好的專業(yè)。清華為了招攬這名考生,向家長許諾一個好專業(yè)。結(jié)果這位家長又找到北大招生組,說了清華開的條件,“威脅”要一個光華管理學院的名額。
孩子未來發(fā)展的大事,就這樣被家長當成了一樁買賣。的確,天下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一個平坦、光明的將來,可是這些一意孤行的家長是否有問過孩子的志向呢?
大人們的觀點是,學校排名很重要,能上211、985,哪怕是調(diào)劑到孩子不喜歡的專業(yè),也比去二流學校強。好專業(yè)也很重要,只要選好了專業(yè),未來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就是手到擒來的事。與家長更看重排名、就業(yè)等現(xiàn)實因素不同,孩子真正關(guān)心的是自己的喜好和理想是否得到滿足。有些父母在報志愿這個問題上固執(zhí)己見,主觀決定考生的志愿,忽略了孩子的興趣、愛好,導致父母與孩子在填報志愿的問題上分歧很大,給孩子造成不小的壓力。
說到家長忽視孩子興趣的原因,大多家長認為其無關(guān)緊要,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可是家長不知道,興趣對學習成績有直接的影響。學習需要調(diào)動勤奮、堅持等意志力,沒有興趣的學習往往苦不堪言,如果有興趣的幫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為興趣可以化身內(nèi)在動力,相較于成就動機(我們稱之為間接興趣)、外部激勵等,直接興趣的原始動力能量更大。相反,沒有興趣的學習,即使天資很高,也很難取得頂尖成就。
久被限制、忽視興趣和自由的孩子會漸漸喪失活力和自主的能力,變得聽之任之。不難想象,沒有興趣的孩子會連帶創(chuàng)造性的受損;他們學習、做事甚至生活都缺乏熱情,被動、易受挫放棄;更可能沒有目標或目標模糊,未來發(fā)展受限。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將來能帶著光環(huán)走向社會,卻不知,失去了興趣的大學生涯,最后很有可能帶來的是暗淡的未來。
家長要反思,自己是否出于以下幾種心態(tài),因而不信任孩子,不愿意放手:
強加自己的愿望、理想(尤其是未實現(xiàn)的)和意志在孩子身上。
過于溺愛,嬌生慣養(yǎng),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不相信孩子成長的動力。
過于控制,認為孩子是我的,不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要求孩子什么都聽自己的。
只注重成績,忽略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的發(fā)展,包攬了生活及一切決定。
將孩子的獨立、自主判定為逆反,加以扼殺。
經(jīng)驗主義,自認為走過的橋比孩子吃過的鹽都多。殊不知,經(jīng)驗會過時,父母的體驗,即便是成功的,也不能代替亦無法直接移植到孩子身上;適合父母的未必適合孩子。
焦慮,不忍心讓孩子面對選擇的困難和挫折,以為能替孩子鋪好路、設(shè)計好人生,幫助孩子一輩子。
好面子,怕“輸”給別人,因此為孩子選擇看上去更“風光”的專業(yè)。
父母包攬一切,孩子自主性差
喜歡喧賓奪主,大事小事都大包大攬,是中國家長的通病。從孩子生下來那一刻起,父母們便開始為孩子設(shè)計人生。小到穿衣吃飯,大到上學、找工作、談戀愛,父母們無時無刻不為孩子操心,填報志愿自然也不例外。如果家長一味地為孩子做決定,鮮少給孩子自主選擇、自我表達的權(quán)利,會導致孩子在高考志愿填報的過程中,迷茫不知所措、過分糾結(jié)、猶豫,無法做決定,或干脆就是父母捉刀做主,這顯然是有問題的。
家長越俎代庖為孩子決定一切事物,會讓孩子在自主性上越來越差。即使暫時過了填報志愿這一關(guān),也只是將孩子自己需要完成的心理成長任務(wù)延后而已,未來這一功課還得補上,補得越晚,負面作用越大,因為后面的人生大事和抉擇越來越多。
對自我認知比較好的孩子,會對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自小便嘗試著尋找適合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風格,在有關(guān)自我發(fā)展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理想、職業(yè)等思考和選擇上,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這類孩子會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那些短期目標不斷地被達到,成為各行各業(yè)不可缺少的專業(yè)人士。這類孩子中有少數(shù)人還會有十分清晰的長期目標,他們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地努力,若干年后,自會成為行業(yè)的頂尖人士。
而對自我認知較少、由父母決定一切的孩子,一旦脫離父母單飛,會“飛不起來”,重重地摔倒。長期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孩子性格中的獨立、勇敢、責任、創(chuàng)造等基因,會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停止生長,至少,不會得到充分自由地生長,對父母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由此導致,許多孩子普遍有一種意識,父母無論怎樣為自己付出都是應(yīng)該的,自己怎樣依賴父母也是應(yīng)該的。這類孩子在未來發(fā)展中會遭遇各式各樣的困難。他們的人生由于一直屈從于別人的選擇,在重要事情上沒有自己的想法,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會,生活與工作也不會有特別的成績。
放手,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那么家長應(yīng)該如何做,才能在這個關(guān)鍵的時刻幫助到孩子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原本,父母應(yīng)該從孩子小時候就循序漸進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從生活小事的自我管理到學習的自主性、自我探索、人生和價值觀的思考、選擇和決定的自我負責等等,這些顯然非一日之功。若問題已迫在眉睫,只要意識到了,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孩子已然成年,在未來人生的道路上,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參謀,應(yīng)該把決定權(quán)還給孩子。
首先,父母要擺正心態(tài),孩子才是他人生里的主角,畢竟將來是孩子上大學、找工作,我們做家長的不能幫他們做所有的事情。家長要少指責,多鼓勵,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志向。家長可以把填報志愿當作第一次的訓練課程,不直接替孩子做決定或給答案,而以教方法和引導、提問為主。
其次,把選擇權(quán)還給孩子,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家長能做的是更早地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幫他找到自己人生最想做的事。關(guān)于孩子的夢想,或許可以從孩子上小學、初中時就開始啟發(fā)了。當孩子有了自己的夢想,家長應(yīng)該給予孩子尊重。對于孩子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家長不要斥責或否定,要給孩子做適當?shù)慕忉?,告訴他即將面對的是什么,會發(fā)生什么狀況。在孩子對事情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鼓勵并支持孩子自己做決定,這是孩子邁向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另外,我建議填寫志愿的過程由孩子自己來完成,讓孩子有機會體會為自己人生做主的感覺。有了參與感之后,自然而然會產(chǎn)生為自己人生負責的責任心,這是自己選擇的道路,無論將來面對什么困難,都要主動面對,不能逃避。
第三,讓孩子了解某些錯誤行為的后果。一方面能讓孩子養(yǎng)成做事考慮后果的習慣,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責任感;一方面孩子能自主承擔后果,從中學習、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有利于孩子為將來的事情做出正確的抉擇。
總之,家長要切記,無論出于多么好的初心,父母的意志永遠無法成為孩子自身的領(lǐng)悟和動力。有一個勉強遵照父母意思上了清華的學生,后來退學上了高職,并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他更喜歡動手而不喜歡理論研究。他在高職如魚得水,最終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而且,他還很開心??梢姡m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對父母而言,什么都不如孩子自己學會設(shè)目標、做決定并自我負責、承擔后果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