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璐 張振香 張秋實 梅永霞 (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腦卒中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及高復發(fā)率的特點〔1〕。腦卒中康復是一個長期甚至終身的過程〔2〕。2012年發(fā)布的《中國慢性病防治規(guī)劃》指出〔3〕,慢性病的發(fā)生與流行和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將慢性病的防治融入日常生活中,促使人們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對其防治具有積極意義。但目前,腦卒中患者健康行為,尤其是體育運動行為狀況并不樂觀〔4〕,本文擬對腦卒中患者運動行為研究現(xiàn)狀進行綜述。
大量研究已證實〔5,6〕,日常生活中適度的體育運動對腦卒中的發(fā)生具有預防作用,歐洲腦卒中組織發(fā)布的《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管理指南》指出〔7〕,每周進行2~5 h的休閑性體育活動是降低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或發(fā)展嚴重程度的獨立保護性因素。
1.1 體育運動對腦卒中患者生理方面的促進作用 美國心臟與腦卒中協(xié)會提出〔8〕,體育運動對多種腦卒中危險因素均發(fā)揮了積極作用,腦卒中患者通過體育運動可使血壓及體重下降、增強血管舒張力、提高糖耐量,從而促進心腦血管的健康。Pang等〔9〕對“有氧體育運動能否夠提高腦卒中患者氧代償能力”的問題進行了薈萃分析,該項薈萃分析納入9篇文獻,7項為隨機對照試驗性研究,結果顯示,有氧體育運動能夠有效改善輕度和中度腦卒中患者的氧利用能力,積極進行有氧體育鍛煉是腦卒中患者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Kim〔10〕對韓國某城市醫(yī)院中45例具有一定肢體活動障礙的腦卒中患者進行了以護士為主導的娛樂性體育活動干預性研究,研究中主要應用類似于“足球比賽”的形式對住院患者實施干預,結果顯示,體育活動促進了患者肢體活動功能、降低了患者疲倦感、改善了睡眠質量、減少了抑郁發(fā)生,且運動干預過程中無不良事件發(fā)生。
1.2 體育運動對腦卒中患者心理-社會方面的促進作用 Carin-Levy等〔11〕通過臨床上對非急性期腦卒中患者進行體育運動及運動放松相關課程的培訓與健康教育,結果顯示,患者通過體育運動中得到了幸福體驗,對體育運動及運動放松的活動形式依從性較高,并且研究過程中未發(fā)生因體育運動而導致的生理性不良事件。Harrington等〔12〕對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群體所進行的研究顯示,通過體育運動可以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促進患者社會角色恢復,減少腦卒中的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Helen等〔13〕對非急性期腦卒中患者開展的一項質性研究也顯示,患者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可以產生自信、自我控制感增強等積極體驗,并且,運動提高了患者社會角色感,從而提升其對社會活動的參與意愿,更利用患者回歸社會。
健康的行為方式可以預防慢性疾病的發(fā)生、遏止疾病的發(fā)展〔14〕,隨著全球慢性病問題的日益突出〔2〕,健康行為方式受到廣泛的關注〔15〕,在腦卒中領域的研究也不斷深入〔16〕。而體育運動行為是健康行為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2.1 國外腦卒中患者體育運動的研究現(xiàn)狀 Au-Yeung等〔17〕和Hart等〔18〕將太極拳這一體育運動形式作為干預方式,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干預,以驗證體育運動在改善平衡及移動能力、促進心肺功能等方面的作用;Pang等〔9〕指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不同腦卒中創(chuàng)傷程度和心臟風險的患者最適宜的有氧運動方式,并觀察其長期效果;Coombes等〔19〕則指出,體育運動對減輕慢性病負擔,促進人群健康具有積極意義,有必要加強醫(yī)療專業(yè)人員為不同人群提供更為充分的運動鍛煉指導,探討科學的運動處方以滿足不同群體運動健身的需求,進而促進整體人群的健康水平。
總之,國外學在腦卒中患者體育運動領域的研究不僅涉及以具體運動方式、課程培訓、健康教育等為干預手段的干預性研究,還涉及以挖掘體育運動意義為目的的質性研究;研究對象不僅涉及了住院腦卒中患者,還涉及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研究結局評價指標不僅涉及健康促進的生理指標,還涉及了心理、社會及經濟效益指標。另外,還有學者〔9〕對今后腦卒中患者體育運動相關領域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2.2 我國腦卒中患者體育運動的研究現(xiàn)狀 我國學者對腦卒中患者的健康行為進行了調查,調查對象涉及不同階段的高血壓性腦卒中患者〔4〕、青年腦卒中患者〔20〕、出院后腦卒中患者〔21〕、社區(qū)腦卒中患者〔22〕,對不同類型腦卒中患者的調查結果均顯示,腦卒中患者的體育運動行為處于低水平。這一結果與張小麗等〔23〕對唐山市住院腦卒中患者運動鍛煉的調查結果一致。林蓓蕾〔24〕對社區(qū)腦卒中患者功能鍛煉(包含體育運動鍛煉形式)依從性的研究結果顯示,腦卒中患者的運動依從性較低,腦卒中患者缺乏運動鍛煉的相關知識,對不良生活方式缺乏正確的認知,其中尤以對參加體育運動、積極鍛煉等的認知得分最低,其中,絕大多數(shù)腦卒中患者從醫(yī)院回歸社區(qū)后,不知道最適合的鍛煉形式和鍛煉強度,更不知道有氧運動是否適合腦卒中患者。徐夢雅等〔25〕以家庭醫(yī)療體操的形式對社區(qū)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干預,研究結果顯示通過體操運動,腦卒中患者的肢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改善。
目前,我國多數(shù)腦卒中患者體育運動的研究處于體育運動行為調查和影響因素分析階段,也有學者〔25〕開始對適宜腦卒中患者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初步探索。
目前,我國在腦卒中患者體育運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與國外在該領域的研究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腦卒中疾病的特點,多數(shù)腦卒中后生存者殘留有一定的肢體活動及平衡能力障礙和不同程度的活動耐力降低,故腦卒中患者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存有一定的風險〔26〕,由于相關知識的缺乏,部分患者難以正確認識自身能力,其參與活動的意愿和信心也會降低〔27〕。因此,腦卒中患者的體育活動狀況不容樂觀。有必要結合我國國情,對腦卒中患者體育運動的研究領域進行拓展。
3.1 把握政策導向,開發(fā)適宜體育運動方式 2007年11月,我國衛(wèi)生部發(fā)起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行動〔28〕。2011年2月的《全民健身計劃》〔29〕是國務院頒布的發(fā)展新時期全民健身事業(yè)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行為受到廣泛關注。存留肢體殘疾是腦卒中患者體育運動行為的最大阻礙因素,但參加體育活動是殘疾人的重要權利,是殘疾人康復、健身、平等參與社會、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30〕。目前,我國適合殘疾人群眾體育活動和健身的場所、設施、器材很少,殘疾人群眾性體育活動還不能適應形勢發(fā)展和殘疾人健身康復的需求,應當積極開發(fā)、推廣適合殘疾人身體特點的健身、康復體育運動形式〔31〕。2011年,有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發(fā)出的《關于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推進殘疾人體育健身工作的意見》〔32〕中指出,要根據(jù)《全民健身計劃》的總體指導思想和工作任務,立足各地殘疾人體育健身工作的實際狀況,動員組織殘疾人積極參加體育健身,增強殘疾人體育健身意識;整理、推廣具有本地特色的殘疾人體育健身項目。有必要結合我國目前腦卒中體育運動研究現(xiàn)狀,把握國家政策導向,整理、開發(fā)、推廣適宜致殘腦卒中患者這一群體的體育運動方式。
3.2 借鑒研究基礎,研制合理體育運動處方 Umpierre等〔33〕對“為糖尿病患者提供身體活動建議和規(guī)律運動訓練對患者的影響”進行了系統(tǒng)回顧和薈萃分析,結果顯示僅提供身體活動建議與提供規(guī)律運動訓練對患者身心狀態(tài)的改善效果存在較大差異。張時〔34〕從中醫(yī)養(yǎng)生的視角,探討了運動養(yǎng)生的歷史背景、發(fā)展演變過程及其在現(xiàn)代養(yǎng)生中的重要地位。而王曉軍〔35〕從中醫(yī)學的角度對運動處方的基本概念范疇、基本原理、處方原則、處方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理論研究,將運動處方內容進行了拓展,主要包括“處方目的”、“處方前診斷”、“運動方式”、“運動量”、“運動頻率”、“運動時辰”、“效果評價”和“注意事項”。還以對中醫(yī)運動處方的理論研究為基礎,制定了高血壓治療性中醫(yī)運動處方,并對40例高血壓患者進行處方實施及臨床觀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性中醫(yī)運動處方對于干預高血壓病效果顯著。夏其新〔36〕將運動處方的研究領域拓展到辦公室靜坐少動的這一特殊人群,不僅驗證了以有氧運動為主的運動處方和力量訓練為主的運動處方對靜坐少動人群身體成分的影響和影響程度的差異,還對適宜辦公室靜坐少動人群的健身方式進行了探尋。姜永親等〔37〕應用運動處方對60例行標準根治術后化療的乳腺癌患者實施干預,干預研究結果表明:系統(tǒng)的實施個體化運動處方能夠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該研究的運動處方主要包含對運動形式、強度、時間和頻率的設定。
綜上,體育運動方式日趨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有必要結合腦卒中患者生理、心理特點,制定科學、特色的運動處方,為患者提供切實可行的健康行為教育指導。
1 中國心血管病網(wǎng).王隴德院士談我國腦卒中的防控〔EB/OL〕.http://pro.cnstroke.com/news/newsdetail.aspx?nid=273,2012.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Non-communicable disease factsheet〔EB/OL〕.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55/en/,2013.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衛(wèi)生部等15部門關于印發(fā)《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guī)劃(2012-2015年)》的通知〔Z〕.2012.
4 萬麗紅,鄧石鳳,張小培,等.不同階段高血壓性腦卒中患者健康知識及行為的比較〔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5):428-31.
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 public health to prevent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Z〕.2003.
6 Huerta JM,Chirlaque MD,Tormo MJ,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Spain study〔J〕.Stroke,2013;44(1):111-8.
7 Quinn TJ,Paolucci S,Sunnerhagen KS,et al.Evidence-based stroke rehabilitation:an expanded guidance document from the european stroke organisation(ESO)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scha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2008〔J〕.J Rehabil Med,2009;41(2):99-111.
8 Furie KL,Kasner SE,Adams R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1;42(1):227-76.
9 Pang MY,Eng JJ,Dawson AS,et al.The use of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in improving aerobic capacity in individuals with stroke:a meta-analysis〔J〕.Clin Rehabil,2006;20(2):97-111.
10 Kim I.Effects of an enjoyable nurse-led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movement in poststroke inpatients〔J〕.Clin Nurs Res,2012;21(4):390-405,406-10.
11 Carin-Levy G,Kendall M,Young A,et al.The psychosocial effects of exercise and relaxation classes for persons surviving a stroke〔J〕.Can J Occup Ther,2009;76(2):73-80.
12 Harrington R,Taylor G,Hollinghurst S,et al.A community-based exercise and education scheme for stroke survivor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J〕.Clin Rehabil,2010;24(1):3-15.
13 Sharma H,van Wijck FMJ.Experiences of an exercise referral sche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with chronic stroke:a qualitative study〔J〕.Physiotherapy,2011;98(4):336-43.
14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Update To A Public Health to Prevent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Z〕.2008.
15 Saranummi N,Spruijt-Metz D,Intille SS,et al.Moving the science of behavior change into the 21st century:novel solutions to prevent disease and promote health〔J〕.IEEE Pulse,2013;4(5):22-4.
16 Kono Y,Yamada S,Yamaguchi J,et al.Secondary prevention of new vascular event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noncardioembolic mild Ischemic stroke:a single-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Cerebrovasc Dis,2013;36(2):88-97.
17 Au-Yeung S,Hui-Chan C,Tang J.Short-form Tai Chi improves standing balance of people with chronic stroke〔J〕.Neurorehabil Neural Rrpair,2009;23(5):515-22.
18 Hart J,Gilboa-Mayo R,Rozenthul-Sorokin N,et al.Tai Chi Chuan practice in community-dwelling persons after stroke.〔J〕.Interna J Rehab Res,2004;27(4):303-4.
19 Coombes JS,Law J,Lancashire B,et al.“Exercise is medicine”:curbing the burden of chronic disease and physical inactivity〔J〕.Asia Pac J Public Health,2013.
20 劉 燕,金 奕,趙 岳.青年腦卒中患者健康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58-61.
21 張小培,萬麗紅,黃月友,等.出院后腦卒中病人健康行為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1;25(2C):482-4.
22 劉延錦,郭園麗.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的健康行為與自我護理能力的相關性〔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03):279-81.
23 張小麗,汪鳳蘭,邢鳳梅,等.唐山市住院腦卒中患者的運動鍛煉自我管理及性別影響分析〔J〕.科技信息,2013;(20):39-40.
24 林蓓蕾.社區(qū)腦卒中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D〕.鄭州:鄭州大學,2012.
25 許夢雅,楊偉民.家庭醫(yī)療體操在缺血性腦卒中社區(qū)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17):2437-8.
26 陳文積,顧亞萍.腦卒中康復患者意外事件危險因素分析與護理干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12B):53-4.
27 郭 紅,李紅云,楊雅威,等.住院腦血管病老年患者跌倒效能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47-50.
28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衛(wèi)生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的通知(衛(wèi)辦疾控發(fā)〔2007〕189號)〔Z〕.2007.
2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Z〕.2011.
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殘疾人體育工作的意見〔Z〕.2007.
31 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關于切實加強新時期殘疾人群眾體育工作的意見〔Z〕.2009.
32 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關于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推進殘疾人體育健身工作的意見〔Z〕.2011.
33 Umpierre D,Ribeiro PA,Kramer CK,et al.Physical activity advice only or structured exercise training and association with HbA1c levels in type 2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AMA,2011;305(17):1790-9.
34 張 時.中醫(yī)個體化運動養(yǎng)生體系的構建〔D〕.山東: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
35 王曉軍.中醫(yī)運動處方理論及其治療個案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36 夏其新.不同運動處方對靜坐少動人群身體成分的影響〔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37 姜永親,閻 玲,劉純艷,等.運動處方對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干預效果的護理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10):9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