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全髖置換術治療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研究。方法 對于2013年12月~2014年10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9例(42髖)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者采用全髖置換術進行治療,對手術治療方法以及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總結。結果 術后患者的Harris評分高于術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且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術后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為94.9%。結論 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能夠對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和運動功能進行顯著的改善。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08.092
作者單位:151100 黑龍江省肇東市第二中醫(yī)院
Clinical Analysis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ip Dislocation
ZHANG Guangsheng The 2 nd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aodong 15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effect 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ip dislocation. Methods Select 39 patients(42 hips)of congenital hip dislocation who are received in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3 to October 2014 and have them treated 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and then make a summary of surgical treatment method and its clinical effect. Results Patients’ postoperative harris score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ere is a differential between two groups and such a differential has statistic value(P<0.05). And in addition,patients’ hip func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ith an excellence rate of 94.9%. Conclusio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s of efficacy in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ip dislocation; it is conducive to improvements of patients’ hip function as well as their motion function; thus,such a surgical treatment is quite worthwhile to be promoted widespread and applied clinically.
【Key words】Total hip arthroplasty,Treatment,Congenital hip dislocation
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先天性畸形,指的是由于股骨頭在關節(jié)囊內喪失其與髖臼的正常關系所導致的出生前及出生后不能正常發(fā)育,又被稱為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或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脫位及髖發(fā)育不全 [1]。本文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0月期間在我院采用全髖置換術治療的39例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同時將回顧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3年12月~2014年10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39例(42髖)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jīng)CT、X片、MRI等檢查確診為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其中有22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齡25~55歲,平均年齡(42.3±3.2)歲;24例骨性關節(jié)炎,15例股骨頭壞死;其中20例雙側CDH(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19例單側CDH,共有42髖行全髖置換術;Crowe分類:13髖Ⅰ型,11髖Ⅱ型,10髖Ⅲ型,8髖Ⅳ型;術前采用Harris評分對患者評分3~47分,平均為(41.3±2.7)分;術前患肢較健側短縮平均(3.4±0.5)cm。以上患者均已排除患有嚴重心、肝、肺、腎等器官損害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并且所有患者均無麻醉和手術禁忌證。
1.2 方法
1.2.1 術前評估 手術前對患者進行X線及CT檢查,對患者髖關節(jié)脫位的情況進行評價:首先應該了解髖臼和股骨發(fā)育畸形的程度以及股骨頭上移的距離和脫位的高度,明確股骨近端的彎曲度以及髓腔的寬度,對髖臼骨厚度和質量進行觀察并評價,除此之外還要了解股骨頭前后和側方移位及旋轉的程度。然后根據(jù)以上幾點來對患者髖關節(jié)脫位的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從而在全髖置換術中選擇合適的髖臼及股骨假體,對重建髖臼中心以及恢復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術前1 d對患者給予常規(guī)的抗生素治療以避免感染 [2]。
1.2.2 手術方法 對患者采取患側在上的側臥位,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并鋪無菌巾。手術入路選在髖關節(jié)外側,將患者的皮膚、淺筋膜、深筋膜及臀大肌進行依次切開,然后將在股骨粗隆處的部分止點切斷;將髖關節(jié)囊進行充分暴露。將關節(jié)囊外的粘連進行分離;把其前方,上方及下方,上至髖臼周邊,下至大轉子基底等進行充分顯露,再把髖關節(jié)外旋、內收以將股骨頭取出,并將髖后方殘留的關節(jié)囊和滑膜進行切除;確定髓臼的位置后,將關節(jié)盂唇、圓韌帶、所有臼內軟組織及軟骨面進行依次切除;選取合適的髖臼銼加深加大髖臼,再將髓臼假體進行安裝;采用自體股骨頭或髂骨植骨并用螺釘于髖臼外上緣進行固定。如果患者有坐骨神經(jīng)緊張的情況,手術中可以對坐骨神經(jīng)進行適當?shù)谋┞?、松解以及復位;可以選用短小的假體或直柄假體進行股骨側假體置換 [3]。
1.2.3 術后處理 手術完成后設置引流管,并通過對手術切口加壓包扎進行徹底止血。手術之后給予患者常規(guī)的生素以防止術后感染,并繼續(xù)給予患者5000 U低分子肝素鈉進行皮下注射以預防血栓的形成。手術后大約2~3周可以拆線;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來讓患者進行適度的髖關節(jié)周圍肌肉訓練。但是要注意手術6周內患肢不可負重,術后6~12周患者患肢可部分負重,術后12周后才可能下床活動并完全負重。
1.3 療效標準
采用Harris評分標準對術前、術后患者的髖功能進行評分,Harris評分中:優(yōu):90~100分;良80~89分;一般:70~79分;差:<70分。
觀察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并對術后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進行記錄。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 2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術前、術后Harris評分
手術前患者的Harris評分3~47分,平均為(41.3±2.7)分,術后患者的Harris評分為73~95分,平均為(82.5±11.5)分,術前、術后患者的Harris評分相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情況
術后對本組的39例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者進行髖功能進行評分,優(yōu)33例,良4例,一般1例,差1例,術后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為94.9%,從中可以看出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3 討論
在本次研究中,對在我院采用全髖置換術治療的39例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術后患者的Harris評分顯著高于術前,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并且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術后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為94.9%。實踐證明,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能夠對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和運動功能進行顯著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