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諾德伯格
我們的弟弟其實是個女孩。
一個雙胞胎小女孩說著,另外一個則點頭確認。她們的弟弟突然出現(xiàn)在門口:邁赫蘭和姐姐們一樣一頭黑發(fā),但是要短得多,穿著牛仔襯衫、藍色褲子,昂首挺胸,自信地走進屋里。
據(jù)《生活在地下的阿富汗女孩們》一書介紹,在阿富汗,像邁赫蘭這樣的男孩并沒有得到官方認可,但是仍有不少孩子和他一樣:他們被稱作bacha posh,在達利語中意為“女扮男裝”。
在阿富汗這個男權(quán)社會中,不論貧窮還是富有,無論受過教育的還是文盲,只要夫婦沒有兒子,就會讓女孩穿成男孩樣、充當男孩來養(yǎng),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不過,進入青春期前,她們就會恢復真身,準備嫁人生子。她們要保持自己的純潔,不能再接近男孩,否則會影響全家人的聲譽。
終于完整了
“若沒有兒子,人們就會說你家的閑話,這是很大的缺失。”邁赫蘭的母親阿茨塔解釋道。她和該國所有女子一樣,降生在這個對女性來說最糟糕、最危險的國家。
在這里,要想有良好地位和名譽,至少要有一個兒子。而且,沒有兒子還會被視為脆弱、好欺負。出嫁的女人都想趕快生兒子,否則,別人會認為她有問題而鄙視她。
沒有兒子還成為阿茨塔從政的障礙。政客及選民,甚至阿茨塔的家人都對她抱這樣的態(tài)度:她都沒能給丈夫生個兒子,如何相信她能在政界有所作為?沒有兒子,也讓做議員的丈夫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
終于,2010年,阿茨塔和丈夫問小女兒邁赫諾詩:你是否愿意看上去像個男孩,像男孩那樣穿衣,做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騎自行車、踢球?邁赫諾詩當然愿意。這只需剪短頭發(fā)、穿上褲子和襯衫,一個下午時間,他們家從有四個女兒,變成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在外人眼中,這個家庭終于完整了。
一些知道真相的人也會祝福阿茨塔:有個女扮男裝的兒子總比沒有兒子好。帶著6歲的兒子出門,她感覺得到了更多認可。
如此,喀布爾一所幼兒園停課休假之前,那個梳著馬尾辮、穿著淡綠色連衣裙的小女孩邁赫諾詩一去不復返,開課時,男孩邁赫蘭來到了學校。
老師們有些吃驚,卻也沒有談論太多。只有當時新來的老師莫曼德倒是有些嚇壞了:她看到一個男孩被帶進女孩房間午睡。不過,幫邁赫蘭脫掉衣服后,莫曼德意識到了真相。阿茨塔曾向莫曼德解釋,自己只有女兒,所以想把女孩當兒子養(yǎng)。莫曼德也完全理解,在她身邊也不乏這么做的朋友。
教師們會幫助邁赫諾詩保守秘密,讓她到單獨的房間換衣服。
這個房間外,她過著男孩邁赫蘭的生活:放風箏、踢球、想跑多快就跑多快、無所顧忌地大笑和說話、隨心所欲地跳上跳下、爬樹、和其他男孩說話、和父親、朋友坐在一起聊天、直視別人的眼睛、穿覺得舒服的衣服……這些,對于女孩子來說,都是無法想象的。
邁赫蘭也成了父母最寵愛的孩子,姐姐們向父母伸手要錢都沒那么容易,而邁赫蘭想要什么幾乎就能有什么。
邁赫蘭8歲的姐姐也向父母表達過想成為男孩的愿望,但父母拒絕了,因為她已快到青春期,那是要變回女孩的年齡,而邁赫蘭則可以多當幾年男孩。
邁赫蘭很適應自己的新角色,向別人介紹自己時都說自己是男孩。然而,夜里,邁赫蘭會因知情的小伙伴嘲笑她是女孩而哭泣,也因此變得好斗、煩躁。
如今,邁赫蘭已快滿11歲,她和姐姐們一起穿著女子校服去上學。放學回家之后,她被允許換成男孩的衣服去和鄰居的孩子玩。她的頭發(fā)還是那么短,仍舊是家中最野的孩子。
隨著青春期的臨近,她當男孩的日子也不會太長了。
柔弱的話音總會出賣他
在阿富汗街頭,售賣口香糖、擦皮鞋、擦車子的人中,一些是真正的男孩,而一些則是像邁赫蘭這樣的女扮男裝者。
邁赫蘭家屬于中上階層,生活無憂無慮,然而,對于10歲的奈瑪來說,有一個簡單的邏輯:若被識破了,家里人都得餓肚子。
家住喀布爾窮困地區(qū)的奈瑪每天穿裙子、戴頭巾去上學,回家后便立刻換上工作服,去附近商店里打工。留著短發(fā)、穿著灰色衣服的奈瑪作為男孩馬丁才能在商店幫工,每天賺得約1.3美元,養(yǎng)活家人。
她的外表很像男孩,但是柔弱的聲音總是能出賣她。為了不被人發(fā)現(xiàn),她總是沉默寡言,積極迅速地完成任務,她也從來不敢直視顧客,擔心那樣會被認出是女孩。
奈瑪并不想做什么男孩,只是父親失業(yè)、母親也不能外出工作,她不得不如此。母親安慰她,只需幾年她就能恢復女兒身。家中的生存大計便是:奈瑪長大后,就由妹妹替代她女扮男裝去工作,再之后是下一個妹妹。舒卜納姆和奈瑪一樣不情愿做男孩。
舒卜納姆家雖然已有一個男孩,但是一些現(xiàn)實情況讓家中仍需要男丁。她的母親納希德在丈夫的暴力下,選擇離開,而她的父親給母親開了很苛刻的條件:所有財產(chǎn)歸父親,以換取孩子。
有三個孩子的單身母親在阿富汗是極為少有的,她需要再有一個兒子讓家人變得更加安全。雖然作為一個離婚婦女,納希德會受到別人的指責,但如果有兩個兒子,她會被認為是更體面的。
但舒卜納姆并不情愿。每次,納希德帶舒卜納姆到理發(fā)店把頭發(fā)剪短,她都會哭起來。剪完之后,她總期盼著頭發(fā)快快長長。
最后,納希德也不得不放棄。
就想當男孩
扎赫拉則與舒卜納姆完全相反,她怎么也不想回到女性身份。
在問及男女兩性的特點和不同時,阿富汗男人對女人有諸多形容詞:敏感、體貼、體力不如男人等,而女性通常會說的一句話是:男人有自由,而女人沒有。
扎赫拉的身上沒有大多數(shù)傳統(tǒng)女性的特征,她自有記憶以來就是以男孩的身份生活,而她也并不想改變,她不想成為阿富汗女性:她們是二等公民,她解釋,總受到男性的約束和統(tǒng)治,我為何要成為其中一員?
她還記得上幼兒園時的恥辱。
當時,扎赫拉站在桌子上,就像供人圍觀的動物一樣。小朋友們歡呼著、大笑著,而她的身體僵硬著無法動彈,眼淚流下來,她都沒有用手去擦掉。看她周圍的人對她指指點點。最終,她用雙手蓋住臉頰、大叫起來。受到如此懲罰皆因她所犯的錯誤:穿著男生制服上學。雖然她盡量掩蓋,但還是有年紀大的孩子看出來了。有人向老師打了小報告,為此扎赫拉的父母被叫到學校,受到一番教訓。學校稱家長有義務讓女孩子正確穿衣。
后來,換回女孩衣服的扎赫拉被當做典型站在桌子上供大家學習。
很小時,扎赫拉就為自己挑很男性化的衣服穿:夾克、帶扣子的襯衫和褲子。十二三歲時,她看上去就是位翩翩少年,留著湯姆·克魯斯的發(fā)型,不像阿富汗女孩那樣害羞、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
和納希德無可奈何只得由女兒早早恢復女孩身份不同的是,扎赫拉的母親阿斯瑪想讓她盡快做回女孩,她嘗試了各種手段:催促、祈求、要求,都沒管用。
阿斯瑪生下扎赫拉后,懷上了兒子卻遭遇流產(chǎn),后又孕有一子卻因是早產(chǎn)兒而夭折。她需要一些好運,親戚家有女孩女扮男裝為母親帶子,便催促阿斯瑪也這么做。
于是,還不到兩歲的扎赫拉成了家中的兒子。6歲時,扎赫蘭就會自己剃頭,不愿與女孩玩。而阿斯瑪在此后生了4個兒子,都活了下來。扎赫拉也難以變回女孩。
如今,17歲的扎赫拉換了新發(fā)型,自稱模仿賈斯丁·比伯,依舊穿著男子衣裝。父親雖表示不強迫她,但母親堅持她應該嫁人。可她也不想結(jié)婚,夢想著移民到別的國家。
在街上,人們會對女孩惡語相向,而我是男孩的話,別人就不會這么對我。扎赫拉也想打工養(yǎng)活自己、自己做決定,不想在丈夫的監(jiān)護下生活。也有女孩像她這樣說,但只是玩笑,扎赫拉卻是認真的。她就是想當男孩。(源自《青年商旅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