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某拐賣兒童案公訴意見書*根據(jù)編發(fā)需要,略有改動。
田麗靜,1975年出生,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人民檢察院未檢科檢察員,法學碩士。曾榮獲河南省三八紅旗手、鄭州市十佳母親、鄭州市首屆未檢業(yè)務標兵等榮譽稱號。先后辦理郭某涉黑案、王某制毒案、李某詐騙案等一系列有影響的犯罪案件。所辦理未成年人李某搶劫案因綜合創(chuàng)新運用多種未成年人特別程序,成為2012年修正的《刑事訴訟法》實施后“未成年人第一案”,榮獲鄭州市七屆精品案件評選以來“首個未年人精品案件”,榮立集體三等功。
[基本案情]
2014年2月15日,24歲的馬某受出租戶魏某商勸,由魏某尋找買主,將馬某的非婚生子女馬某某(2014年1月出生)以9萬元的價格賣給他人。魏某謊稱只賣了5萬元,自己截留4萬元。案發(fā)后,馬某將5萬元退回買主,孩子目前由親生父親撫養(yǎng)。
[庭審焦點]
如何用證據(jù)證明指控被告人的犯罪成立:馬某及其辯護人認為其行為屬于民間送養(yǎng),不構(gòu)成拐賣兒童罪。
[公訴意見]
在剛才的法庭調(diào)查中,公訴人依法訊問了被告人,向法庭宣讀了被告人在偵查階段的供述、出示了一系列證據(jù),包括證人證言、到案經(jīng)過、報案材料、扣押物品清單及發(fā)還清單、拐賣孩子及其生母照片、出生醫(yī)學證明、辨認現(xiàn)場筆錄及照片、年齡證明、前科證明等,形成較為完整的證據(jù)體系,有力的證實了犯罪。為進一步證實被告人馬某拐賣兒童的犯罪行為,公訴人現(xiàn)結(jié)合本案性質(zhì)的認定及量刑、社會危害性的認識發(fā)表如下公訴意見。
結(jié)合本案事實、證據(jù)及法律規(guī)定,被告人馬某的行為完全符合該罪的構(gòu)成要件。(1)馬某已年滿16周歲,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2)馬某在主觀方面是故意,有明確的出賣并獲取錢財?shù)哪康?;?)客觀方面實施了將親生子女交由他人出賣的行為;(4)其行為侵犯了其子女的人身自由權和人格尊嚴權。在庭審中,本案被告人馬某及其辯護人均提出馬某的行為是民間送養(yǎng)行為,不存在出賣并賺取錢財?shù)哪康?,其索要的錢財僅是孩子已經(jīng)花出的費用和母親的營養(yǎng)費等,不應構(gòu)成犯罪。公訴人認為此種意見不能成立。
理由一,馬某收取了超出合理營養(yǎng)費的錢財。
根據(jù)《關于依法懲治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意見》中規(guī)定,“為收取明顯不屬于‘營養(yǎng)費’、‘感謝費’的巨額錢財將子女‘送’給他人的,應當以拐賣兒童罪論處”。本案中,經(jīng)庭審質(zhì)證,馬某受他人勸說,愿意將親生孩子出賣并開出了8萬元的價格,最終經(jīng)過討價還價,以5萬元成交。如果說是合理的營養(yǎng)費,應該有固定的價格,而不是經(jīng)商討即可以以低價成交,證明馬某并沒有一個合理營養(yǎng)費的基本支出,而是憑空開口要價,把子女當做商品,把收取的錢財作為出賣子女的對等價格,非法獲利的目的非常明顯。
理由二,馬某收取的錢財屬于巨額錢財。
馬某沒有經(jīng)濟收入,生育子女及之前的費用均來自非婚生子女的父親。由于孩子的父親回家和原配過春節(jié),自己在出租房獨住,出于對生活無望的考慮,能將孩子賣出5萬元,對其來說是一筆巨大的收入,當中間人說這筆錢太多,放在家里不安全時,馬某同意了并將錢存入了其銀行賬戶。直至案發(fā),這筆錢一直存在銀行,馬某沒有動用,這表明馬某非常在意這筆錢,也即這筆錢對于馬某來講,是一筆巨額錢財。
理由三,馬某并不關心對方是否有撫養(yǎng)能力。
馬某出賣的親生子女的父親與其為非法同居狀態(tài),馬某知道男方有正?;橐黾彝?,而同意與其同居并生育非
婚生子婦,表明馬某道德觀念薄弱、是非判斷不足。馬某在生育子女后,由于男方春節(jié)時期不在身邊,感到撫養(yǎng)子女的艱辛與金錢的匱乏,最終決定背著男方將子女出賣給他人。由于買家答應了其開出的價格,中間人一句買家不讓看,馬某就放棄了詢問買家是否有經(jīng)濟能力和撫養(yǎng)能力問題,完全不再關心其子女將來的生存狀態(tài),這根本就不是送養(yǎng)子女的正常心態(tài)。從其非法同居的較低道德感表明,出賣親生子女也在其可以接受的道德約束范圍內(nèi)。只生不養(yǎng),生活隨意,馬某對自己的親生子女毫無眷戀可言。
綜上,馬某為收取明顯不屬于“營養(yǎng)費”、“感謝費”的巨額錢財將子女“送”給他人,且不關心收養(yǎng)人是否有經(jīng)濟能力與撫養(yǎng)能力,不關心子女以后的生活、教育成長等因素,具有非法獲利的目的,應當以拐賣兒童罪論。
古語云:“虎毒不食子”。可馬某卻將自己的親生子女做為商品與別人交換錢財,是什么原因讓她做出了如此與社會不容的行徑?通過此案的案件辦理,公訴人分析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幼年教育的缺失,使其沒有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馬某出生于河南一個農(nóng)民家庭,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小學未畢業(yè)就不再就讀,起初在家里幫母親照顧弟妹,15歲后就開始外出打工,由于學歷低,只能從事一些較低技能的工作。由于父母無力管教,基本的道德觀、婚姻觀沒有確立,法律觀念淡薄,對社會認知低下。
第二,成年后生活的隨心所欲,使其生活沒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馬某在20歲遇上孩子的父親,在認識之初就知道其是有婦之夫,出于好逸惡勞的思想與幼稚簡單的真愛觀念,其做出了愿意同居的決定,在意外懷胎后,她為了表示是真愛男方,執(zhí)意要生下孩子,而未考慮子女的非婚生子女生存狀態(tài)與未來發(fā)展,讓自己隨意生活的后果恣意的漫延到子女身上。
第三,受他人與金錢誘惑,內(nèi)心不堅定,沒有對生命的擔當。子女出生后,由于男方不在身邊,同時又受他人蠱惑,其萌生了擺脫掉孩子這個包袱并換取巨額回報的想法,絲毫不考慮孩子是自己的骨肉,自己應該有責任有義務將其撫養(yǎng)成人,對生命沒有擔當,沒有盡到一個母親應盡的責任,缺少一個人之所以為人應有的基本素質(zhì)。這種有違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法律必須要其承擔刑事責任。如果不是案發(fā),不知道她將來的生活軌跡還會向何處延伸,還會有哪些觸犯法律的行為?
被告人馬某伙同他人以出賣為目的販賣兒童,其行為觸犯了《刑法》第240條,犯罪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應當以拐賣兒童罪追究其刑事責任。鑒于被告人具有以下量刑情節(jié):
1.法定從輕、減輕處罰情節(jié):被告人馬某如實供述自己罪行,依照《刑法》第67條第3款,可以從輕處罰。
2.酌定從輕處罰情節(jié):被告人馬某系初犯,偶犯,歸案后認罪態(tài)度較好,返還所得錢財,可以酌情從輕處罰。
綜上,根據(jù)《刑法》第240條,拐賣婦女、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的規(guī)定,建議判處五年至六年的有期徒刑。請合議庭在量刑時充分考慮公訴人的意見,結(jié)合被告人的犯罪性質(zhì)、認罪悔罪態(tài)度、社會危害程度,綜合評價,依法做出公正判決。
[一審判決]
法院認為,檢察機關指控證據(jù)確實充分,公訴意見全部采納。判處被告人馬某犯拐賣兒童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并處罰金5000元。
[檢察官寄語]
近些年來,部分所謂的經(jīng)濟頭腦靈活者,從貪圖錢財?shù)母改甘种泄召u其親生子女的事件屢見不鮮,這不僅嚴重侵犯了嬰幼兒的人身權益,而且助長了社會上的歪風邪氣,扭曲社會主流價值觀,如不嚴厲打擊,將助長拐賣兒童犯罪的泛濫之勢。同時,本次《刑法修正案(九)》將收買被拐賣的兒童也列為刑法處罰的范圍,不再有“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的規(guī)定,這更加大了拐賣兒童類犯罪的處罰力度,表明了國家對打擊拐賣兒童犯罪的決心。在此大背景下,更應嚴格對待拐賣兒童犯罪,實行重拳出擊,以凈化社會風氣,引導社會通過正常的渠道進行收養(yǎng)送養(yǎng),防止借收養(yǎng)、送養(yǎng)之名行拐賣兒童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