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追趕世界先進技術的動態(tài)軌跡

      2015-02-03 15:28:52高錫榮周長玲
      軟科學 2014年12期

      高錫榮++周長玲

      摘要:基于 56 個主要國家和地區(qū) 1990~2010 年間的投入產出數(shù)據,采用多階段可變規(guī)模報酬算法估計了世界生產前沿,分析了我國與世界產業(yè)技術的距離變化趨勢,勾繪了我國追趕世界先進技術的動態(tài)軌跡。 研究表明: 美、日兩國代表了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韓緊隨其后。相對于美國,我國的生產水平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差距,但與世界生產技術前沿之間的差距正在不斷地縮小,這一追趕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 1990~1991年的距離遙遠階段、 1992~1994 年的距離快速縮小階段、 1995~2001年的距離中速縮小階段和 2002~2010 年的距離接近階段。按此追趕軌跡,我國大致可以在 2018 年達到韓國目前的平均生產技術水平。

      關鍵詞:生產前沿; 技術追趕; 創(chuàng)新轉型

      中圖分類號:F26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4)12-0031-07

      Dynamic Traje Ctory of Chinese Catching up the World

      Advanced Technology

      ——The Time Trends of Chinese Approaching the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rontier

      GAO Xirong,ZHOU Chang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data of 56 major countries and regions from 1990 to 2010,the multigage

      VRS model was adopted to estimate the world production frontier and analyze the distancechange trend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industrial technolo gical frontier,drawing a dynamic trajectory for China to catch up the

      global advanced technology.It showed tha both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an represent the world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rontier,while Korea follows them closely.Comp ared with United States,a great gap 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level in China has still existed bu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 is being reduced markedly in the recent

      years.The Chinese technological catchup processes could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the first stage is the

      far distance stage apan from the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rontier in 1990 to 1991;the second stage is the quickly

      shorten stage in dist ance to the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rontier in 1992 to 1994;the third stage is the moderate

      shorten stage in distance to the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rontier in 1995 to 2001;and the forth stage is the close stage

      to the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rontier in 2002 to 2010.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catching up trajectory,China

      would reach the average production technology level of current Korea in 2018.

      Key words:production frontiers;technological catchup;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自1840年伊始,趕超世界先進技術一直是我國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乃至全體國民

      的共同夢想。經過人們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精神得到

      了全世界的公認。然而,一旦以人均經濟指標來衡量,我國落后于發(fā)達國家的現(xiàn)實便立即顯

      現(xiàn)出來。這一事實提醒我們,我國仍然是一個發(fā)展中的國家,與發(fā)達國家之間仍然存在著明

      顯的差距,未來的追趕道路仍然十分艱苦和漫長。

      為了形象地刻畫我國追趕世界先進技術的動態(tài)軌跡,定量地測算我國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

      生產技術差距,科學地預測我國未來的追趕道路,本文將從產業(yè)技術前沿的視角來進行相應endprint

      的探討,希望以此來客觀地評判我國當前所處的發(fā)展狀態(tài),并澄清可能存在的模糊認識,為

      我國加速趕超世界先進生產技術提供決策參考。

      1 文獻綜述

      在經濟理論中,生產技術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Solow將技術作為外生因素,測

      算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認為經濟增長的80%以上來源于技術的貢獻[1~2]。

      Arrow、Romer、Lucas等進一步將技術內生于經濟增長之中,構建了基于技術內生的新

      增長模型[3~5]。隨著對技術進步的深入研究,人們逐漸注意到了技術趕超現(xiàn)象,即先前的落后國

      家通過技術追趕而接近乃至超越原來的領先國家。技術趕超最早由Gerschenkron提出[6],之

      后Nelson和Phelps作了進一步的發(fā)展[7]。

      我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 技術趕超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這也就吸引了國內學者對技術趕超的高度關注。 賈嘉等認為技術趕超是指在一個固定的技術軌道上,發(fā)展中國家比發(fā)達國家具有更快的相對速度[8]。吳曉丹等認為技術

      趕超是跟隨者與先行者之間相對運動的速度和位置關系[9]。郭根山認為趕超戰(zhàn)略是經濟

      文化落后國家和地區(qū)在政府主導下的有意識的、以趕超先進國家為目標的一種宏觀規(guī)劃,其

      本質在于強調戰(zhàn)略的目的性和趕超意識[10]。

      關于技術趕超的可能性,Posner認為由于經濟體間存在著技術水平差距,那些擁有

      相對較低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技術水平的經濟體能夠通過模仿領先者的生產而出現(xiàn)追趕現(xiàn)象[11]。

      Nelson和Phelps認為國際間的技術擴散是欠發(fā)達國家經濟增長和技術趕超的主要原因[7]。

      袁澤沛等認為技術上的“勢差”(即技術差距)作為技術擴散的充要條件,為落后國家?guī)砹颂厥獾陌l(fā)展

      機會[12]。

      關于技術趕超的實現(xiàn)條件,張國勝認為技術趕超是國家經濟趕超的基礎,但成熟

      的技術軌道上并不存在趕超的機會,只有在技術變革的過程中,“技術-經濟”范式的轉換才

      能帶來趕超的機會窗口[13]。Griffith等對生產效率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落后于產

      業(yè)前沿的企業(yè)經歷了一個更快的生產率增長過程,且在地理位置上與前沿企業(yè)越接近則趕超

      更快[14]。Serranito認為兩個國家之間的趕超過程如果尚未結束,則長期收斂效應假設仍然

      成立,落后國家將會比先進國家獲得更快的增長速度,但此類增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小[15]。

      關于技術趕超的影響因素,楊文舉等認為技術追趕的實現(xiàn)需要建立在諸如技術

      差距的存在、落后經濟體擁有一定的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和吸收能力等一系列的前提條件之下[16]。

      鄒薇和代謙認為發(fā)展中國家之所以不能通過模仿發(fā)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實現(xiàn)經濟趕超,是

      因為其人力資本水平低下[17]。生延超通過探究日、韓兩國技術趕超的過程及經驗發(fā)現(xiàn),后

      發(fā)國家技術趕超方式是與其擁有的技術能力密切相關的,技術趕超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技術能

      力不斷提高的過程[18]。Drine認為法律法規(guī)、投資環(huán)境等制度體系對于縮小技術差距、加

      速技術趕超非常重要[19]。Manca認為國家之間的技術趕超過程,擁有更好制度體系的國家

      呈現(xiàn)出了更高的全要素生產增長率和更快的技術采用率,并能更快地接近生產前沿[20]。

      Camilla等認為進口和FDl對于效率外部性的擴散有著顯著的影響,進而加速了歐洲國

      家的技術趕超,且進口在短期內的作用更加顯著,而FDl的長遠影響更重要[21]。

      關于技術趕超的成功案例,陳一博認為美國和日本都是從技術后發(fā)國成功實現(xiàn)趕

      超,并成為世界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的典范[22]。朱美光研究了我國環(huán)渤海和長三角經濟帶的“技術

      追趕”經驗[23]。Park研究了韓國公共部門對數(shù)字無線通信技術的追趕與引領躍遷戰(zhàn)略[24]。Joo和

      Lee等研究了三星電子對索尼技術能力的成功趕超,并分析了趕超過程中兩個企業(yè)技術特

      征的多方面變化[25]。

      從現(xiàn)有的文獻看,尚缺乏對我國追趕世界先進技術動態(tài)過程的刻畫、測算、分段與預測,而這正是本文重點關注和準備探討的問題。

      2 研究方法與數(shù)據結構

      2.1 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務是估計世界生產前沿,分析我國與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距離,并考察這種距離的時間變化趨勢,據此來判斷我國追趕世界先進技術的動態(tài)軌跡。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一方面,不同經濟體的生產函數(shù)形式往往是不同的,

      因而難以設定一個統(tǒng)一的生產函數(shù);另一方面,基于數(shù)據的可獲得性,本文所選擇的主要經

      濟體限于56個主要國家,樣本容量受到限制。在此情形下,SFA的采用條件不充分,因此,

      本文選擇DEA方法來計算世界生產前沿。

      DEA分析是根據投入-產出數(shù)據集來確定實際生產前沿,在數(shù)據真實且無過多奇異的情

      況下,可以得出更加接近于現(xiàn)實的結果。DEA方法并不直接對原始數(shù)據進行計算,決策單

      元的效率與投入、產出指標的量綱選取無關,且對各變量無須作主觀權重預設,因此該方法

      在處理多產出-多投入的有效性評價方面具有絕對優(yōu)勢。

      在眾多的DEA模型中,本文選用Coelli提出的“多階段可變規(guī)模報酬”算法[26]。該算endprint

      法對于松弛變量的計算更加精確,并且不需要規(guī)模報酬不變的假定。投入導向的“多階段可

      變規(guī)模報酬”DEA算式如式(1)所示。

      Mθ,λθ

      s.t. -yi+Yλ≥0,θxi-Xλ≥0,N1′λ=1,λ≥0(1)

      式(1)為第i(i=1,…,n)個決策單元的DEA效率算式。其中,θ為第i個決策單元的DEA

      效率值, xi(xi=x1i,…,xri)′為第i個決策單元的投入向量,yi(yi=y1i,…,ysi)′為第i個決策單

      元的產出向量;X(x=x1,…,xn)′為所有n個決策單元的投入矩陣,Y(y=(y1,…yn)′為所有n

      個決策單元的產出矩陣;λ(λ=λ1,…λn)′為參數(shù)向量,N1(N1=1,…,1)′為n維單位向量。式(1)

      所計算出的DEA效率是單個時期的DEA效率,通過考察n個決策單元在某一時期的DEA

      效率,可以找出該時期DEA有效的決策單元,再由DEA有效的決策單元即可構造出該時

      期的DEA有效前沿。

      在有效前沿的估計中,投入向量中的資本存量K采用永續(xù)盤存法計算,其計算公式為:

      K=It+(1-α)Kt-1(2)

      式(2)中,It為當期固定資本形成總額,Kt-1為上期的資本存量,α為綜合折舊率。折舊率

      α的選擇,范巧認為通過設置較大的資本折舊率可以降低基期資本存量K0對式(2)計

      算結果的影響[27],據此本文擬采用10.96%的折舊率[28]。基期資本存量K0計算公式為:

      K0=I0/(g+α)(3)

      式(3)中,I0為基期固定資本形成總額,g是樣本期真實投資的年平均增長率。本文的樣

      本期為1990~2010年,但為了減少基期資本存量的影響,并考慮到數(shù)據的可獲得性,擬將

      基期前移至1970年。

      基于有效前沿的估計,可以計算兩個國家之間的生產技術距離。某一時期兩個國家之間

      的生產技術距離可按公式(4)計算。

      D=(Uit-Ujt)2+(Vit-Vjt)2(4)

      式(4)中,Uit和Ujt分別代表i、j兩個國家在t時期單位產出的勞動投入量,Vit和Vjt分

      別代表i、j兩個國家在t時期單位產出的資本投入量。

      此外,本文在考察我國與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距離的動態(tài)變化時,采用了非線性回歸分析;

      在對我國追趕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時間趨勢進行階段劃分時,采用了聚類分析方法。

      2.2 數(shù)據結構與來源

      基于數(shù)據可獲得性以及避免數(shù)據缺失的考慮,本文原始數(shù)據取自56個主要國家和地區(qū)

      1990~2010年期間的投入產出數(shù)據,其中,產出數(shù)據為國內生產總值即GDP,投入數(shù)據為勞

      動力人數(shù)L和固定資本形成總額I。基于固定資本形成總額I,可按式(2)、式(3)計算得到

      資本存量K。所選56個主要國家和地區(qū)在1990~2010年期間的投入產出數(shù)據是完全數(shù)據,

      即不存在數(shù)據缺失,且完全足以估算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本文所取56個主要國家和地區(qū),包括美、歐、日等全部發(fā)達國家,韓國、新加坡等新興準發(fā)達國

      家,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等新興經濟大國。樣本的國家數(shù)量盡管只占全球國家數(shù)量的30%,

      但因包含了所有的發(fā)達國家、新興準發(fā)達國家和新興經濟大國,經濟總量也超過了全球的90%,因此并不

      影響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估算。。數(shù)據結構及來源參見表1。

      3 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估計

      根據表1所列56個主要國家和地區(qū)1990~2010年的投入產出數(shù)據,運用公式(1)計算

      樣本中各國在各年度的DEA效率。其中,年度DEA效率等于l的國家即為該年度DEA有

      效的國家,各年度DEA有效的國家就構成了該年度的DEA有效前沿。表2列出了1990~2010

      年間全部11個偶數(shù)年份的生產前沿構成國從有效前沿的圖形上看,部分生產效率等于1的國家實際上是位于有效前沿圖形的內部,刪除這些國家并不影響有效前沿的分析,故表2中未包含這類國家。。

      從表2的結果看,美國、日本一直處于世界生產前沿,表明可以用這兩個國家來代表

      1990~2010年期間的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此外,多年處于世界生產前沿的國家還有英國、冰

      島、盧森堡等,但它們并不是一直處于世界生產前沿,因而不適合作為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

      標志性國家。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處于生產前沿上的經濟體未必一定是發(fā)達國家。正如表2所示,相

      對落后的經濟體只要能夠充分利用本國的技術資源,也能夠取得有效率的產出水平。Kumar

      和Russe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29]。實際上,舒爾茨早在《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中譯本)一

      書中就已經得出過類似的結論,即傳統(tǒng)農業(yè)的生產活動也可以是有效率的[30]。

      4 我國與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距離計算

      由表2可以看出,美國無疑是最具典型意義的創(chuàng)新型國家,日本則是追趕美國最為成功的

      國家。本文的計算還證實,韓國也是緊追美國的國家,盡管它尚未進入世界生產前沿,但

      距離已經很近了。日本、韓國無論是在人種、文化還是在歷史、地理等方面,都與我國

      有著巨大的相似性。100多年前的日本、50多年前的韓國與我國并無太大的區(qū)別,但它們經

      過一段時間的奮力追趕,成功實現(xiàn)了由模仿到創(chuàng)新的轉型,并躋身于世界發(fā)達工業(yè)化國endprint

      家之列。那么,日、韓的經歷能否在我國重演,即我國是否也能夠在不長的時間之內趕上世

      界經濟強國呢?為回答這一問題,下面將從我國與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距離來進行闡釋。

      4.1 基于市場匯率的我國與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距離

      基于表1的數(shù)據,運用公式(4)計算1990年以來中美、韓美的生產技術距離,結果見圖1。由圖l可看出,自1990年以來,韓國與美國之間的生產技術距離一直很近,韓

      國落后美國的距離數(shù)值一直保持在0.5~1.0之間,這說明韓國最近20年的生產技術水平已

      經達到一個穩(wěn)定的狀態(tài)。再看我國與美國之間的生產技術距離,1990年我國落后美國的距

      離數(shù)值高達14以上,超過了同期韓美距離的20倍;但中美之間的距離在1990~2010年間一

      直處于不斷縮小的進程之中,到2010年我國落后美國的距離數(shù)值已經縮短到2.5,

      已不到同期韓美距離的5倍。這表明:一方面,我國近20年來的生產技術水平有了一個持

      續(xù)性的提高,與世界生產技術前沿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坏硪环矫?,我國與世界生產技術

      前沿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差距。

      圖1 中、韓兩國與美國的生產技術差距

      4.2 購買力平價修正后的我國與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距離

      表1中的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以及資本存量數(shù)據是利用2000年市場匯

      率換算出來的2000年美元價數(shù)據。市場匯率是外匯交易市場上貨幣供需平衡的結果,而且

      還受到各國貨幣政策的影響,因而并不能真實反映不同國家之間的經濟實力。人們普遍

      認為,若按照市場匯率計算,則人民幣明顯被低估。Chou與Shilh從購買力平價角度考

      察了人民幣均衡匯率的問題,認為在1990年代初人民幣大約被低估10%[31];Preeg認為我國

      政府對貨幣的操控導致人民幣大約被低估40%[32];Goldstein和Lardy認為人民幣相對美元被

      低估了15%~25%[33]。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人民幣和韓元的購買力平價推算,人民幣對美元

      的市場匯率平均為購買力平價標準的2.32倍;而韓元對美元的市場匯率平均為購買力平價

      標準的1.43倍。

      為避免市場匯率對計算結果的干擾,盡可能真實地反映國家之間的經濟實力對比,本文

      將采用購買力平價匯率對中美、韓美的生產技術距離進行修正。具體來說,就是以2000年

      為時間點,人民幣在2000年被低估2.52倍,韓元在2000年被低估1.49倍,人民幣相對于

      韓元被低估169倍。從相對關系上看,我們不妨保持韓美距離不變,只是將我國的單位產

      出勞動投入除以1.69表1中國內生產總值和資本存量的計量單位均為2000年億美元,二者同時乘以1.69后的比值不變,

      因此,不需對單位產出資本投入進行修正。,再求中美之間的生產技術距離。修正后的結果見圖1。

      經過購買力平價修正之后,中美之間的生產技術距離明顯縮小了。到2010年,中美生

      產技術距離已降低至韓美生產技術距離的兩倍,比修正前縮小了2.5倍。

      5 我國追趕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階段劃分

      由圖1可以看出,中美之間的生產技術距離在1990~

      2010年的21年間,經歷了一個不

      斷縮小的過程,從最初的

      距離遙遠發(fā)展到目前的距離逐漸接近。中美生產技術逐漸接近的過

      程,也就是我國追趕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過程。從圖1的曲線可以看出,我國追趕世界產業(yè)技

      術前沿的過程存在著階段性的特點。為了確定這種階段性特征的表現(xiàn)方式,下面擬采用聚類

      分析的方法來進行階段劃分。

      5.1 運用系統(tǒng)聚類法判斷合適的階段分類數(shù)

      采用購買力平價修正后的中美生產技術距離數(shù)

      據,對我國1990~2010年間的技術追趕過

      程進行系

      統(tǒng)聚類分析,其中,距離測度采用歐式距離法,聚類方式采用Ward法。最終的系

      統(tǒng)聚類結果樹狀圖見圖2。

      圖2 1990~2010年中美生產技術距離變化過程的系統(tǒng)聚類樹狀圖

      從圖2可見,1990~2010年我國追趕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過程應劃分為四個階段。

      如果只劃分為兩個階段或者三個階段,則會出現(xiàn)15個年份聚為一類、剩下6個年份聚為一

      類或者兩類的不平衡狀態(tài);如果劃分為五個以上的階段,則劃分過于破碎,不同階段之間的

      區(qū)分度會下降。因此,將21個年份劃分為四個階段是最好的選擇。

      5.2 運用K-均值快速聚類法進行階段劃分的統(tǒng)計檢驗

      為了在統(tǒng)計上評價階段劃分的合理性,本文按照四個

      階段的劃分標準,對我國1990~2010

      年間的技術趕超過程進行K-均值快速聚類分析,數(shù)據仍然采用購買力平價修正后的中美生

      產技術距離數(shù)據。K-均值聚類法計算出四個階段的聚類中心值,并對聚類結果作了方差

      分析的F檢驗(見表3)。從表3方差分析的F檢驗結果可見,K-均值聚類法的四個階段

      劃分滿足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要求,即四個階段之間存在著顯著性差異,滿足統(tǒng)計上的區(qū)分度

      要求。

      表3 基于K-均值聚類的中美生產技術距離的變化階段劃分

      基于聚類分析的結果,可以認為,我國1990~2010年間的技術趕超過程可以劃分為四個endprint

      階段,其中,第一階段為1990~1991年,其聚類中心值為8.10,屬于距離遙遠階段;第二階

      段為1992~1994年,其聚類中心值為618,屬于距離快速縮小階段;第三階段為1995~2001

      年,其聚類中心值為4.02,屬于距離中速縮小階段;第四階段為2002~2010年,其聚類中心

      值為2.13,屬于距離接近階段。

      6 我國追趕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趨勢預測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認為,我國目前正處于追趕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關鍵時期。一方

      面,我國正在不斷地接近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另一方面,我國接近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速度

      正變得越來越慢。為了預測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追趕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發(fā)展趨勢,下面擬運用非線性回歸模型來進行分析。

      6.1 中美生產技術距離曲線的非線性估計

      本文仍然以經過購買力平價修正后的中美生產技術距離為考察對象。從圖l所示的形狀來看,中美生產技術距離曲線的走勢大致遵從負指數(shù)函數(shù)形式,據此,可將該曲線的時間趨勢模型設定為:

      zt=ae-b2t(5)

      式(5)中,zt為經過購買力平價修正后的中美生產技術距離的時間序列;t為年度變量,

      1990年是t的起點,即t1990=1;a、b為待估參數(shù)?;趫D1中修正后的中美生產技術距離數(shù)據,運用計量經濟分析軟件Eviews6.0對模型(5)作非線性回歸分析,估計結果見表4。

      以上,這說明模型(5)對中美生產技術距離時間序列的擬合效果很好。將表4的估計

      系數(shù)代入式(5)即為中美生產技術距離的時間序列函數(shù)形式:

      zt=8959454e-0088387t(6)

      6.2 我國未來生產技術的趕超預測

      運用式(6)得到的中美生產技術距離的時間序列函數(shù),可以預測我國未來生產技術的

      趕超趨勢。鑒于預測的誤差會隨著預測時間的前移而迅速放大,為了控制誤差的放大程度,

      本文擬選擇與我國技術差距較小的韓國作為未來的趕超目標,測算我國按照目前的

      發(fā)展趨勢何時可以趕上韓國。

      考慮到韓國與美國的生產技術距離自1990年以來一直比較穩(wěn)定,不妨對1990~2010年

      間韓美生產技術距離求平均值,以該平均值作為我國近期技術趕超的目標。經計算,

      1990~2010年間韓美生產技術距離的平均值為0721,據此,可令zt=0.721,并代入式(6),

      求解出t=28.5。根據前文t1990=1,則t=28.5所對應的年份為2017~2018年之間。這就是說,我

      國按照目前的趨勢發(fā)展下去,大致可以在2018年達到韓國的平均生產技術水平(見圖3)。

      鑒于2018年這一時點離2010年只有8年,時間跨度不算太長,可以認為預測誤差是不大的,因此,預測結果應該是較為準確的。

      圖3 我國趕上韓國生產技術水平的時點預測

      7 結論與啟示

      本文基于56個主要國家和地區(qū)1990~2010年間的投入產出數(shù)據,采用柯利提出的“多階

      段可變規(guī)模報酬”算法,估計了世界生產前沿;參照世界生產前沿,分析了我國與世界產業(yè)

      技術前沿的距離,并考察了這種距離的時間變化趨勢,由此勾繪出我國追趕世界先進技術的

      動態(tài)軌跡。研究得到了以下結論:

      (1)1990~2010年期間,美國、日本一直處于世界生產前沿,據此可以認為,美、日兩

      國代表了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韓國的生產技術雖未達到世界生產前沿,但一直緊追美、日,

      據此可以將韓國作為我國近期的追趕目標。

      (2)觀察中美生產技術距離的變化過程,一方面,我國近20年來的生產技術水平有了一

      個持續(xù)性的提高,與世界生產技術前沿之間的差距在大幅度縮小,從最初的距離遙遠發(fā)展

      到目前的距離逐漸接近;但另一方面,我國與世界生產技術前沿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

      差距,未來仍然需要經歷一個艱苦的追趕過程。

      (3)我國追趕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的過程具有階段性特點。我國1990~2010年期間的追趕

      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0~1991年的距離遙遠階段,第二階段為

      1992~1994年的距離快速縮小階段,第三階段為1995~2001年的距離中速縮小階段,第四階

      段為2002~2010年的距離接近階段。

      (4)中美生產技術距離曲線的動態(tài)走勢遵從負指數(shù)函數(shù)形式。運用該函數(shù)式預測我國未來生產技術的趕超趨勢,結果顯示,我國大約可以在2018年達到韓國目前的平均生產技術水平。

      (5)本研究表明,我國已經進入到了創(chuàng)新轉型的臨界階段,此時,如果能夠抓住機遇及時推進創(chuàng)新轉型,則趕上世界產業(yè)技術前沿指日可待。如果未能抓住創(chuàng)新轉型的戰(zhàn)略機遇,則極有可能長期陷入“發(fā)展中”的陷阱。

      參考文獻:

      [1]Solow R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94.

      [2]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312-320.endprint

      [3]Arrow K 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29(3):155-173.

      [4]Romer P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

      94(5):1002-1037.

      [5]Lucas R E.On the Mechanics of Dconomic E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1):3-42.

      [6]Gerschenkron A.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7]Nelson R R,E S Phelps.Investment in Human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56:69-75.

      [8]賈嘉,嵇登科,魏國平.韓國技術追趕范式研究及對我國的借鑒[J].科學管理研究,2006,

      24(1):117-120.

      [9]吳曉丹,陳德智.技術趕超研究進展[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25(11):23 6-240.

      [10]郭根山.論趕超戰(zhàn)略的本質與中國實施趕超戰(zhàn)略的經驗教訓[J].河南師范人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5,32(1):64-67.

      [11]Posner M V.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ical Change[J].Oxford Economic Papers,New

      Series,1961,1 3(3):323-3 4 1.

      [12]袁澤沛,陳金賢.技術跨越的可能性與機會窗口[J].中國軟科學,2001,1 6(8):49-52.

      [13]張國勝.技術變革、范式轉換與我國產業(yè)技術趕超[J].中國軟科學,2013,28(3):53-65.

      [14]Griffith R,S Redding,H Simpson.Technological Catchup and Geographic Proximity[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9,49(4):689-720.

      [15]Serranito F.Heterogeneous Technology and the Technological Catchingup Hypothesis:Theory and Assessment in the Case of MENA Countries[J].Economic Modelling,2013,30:685-697.

      [16]楊文舉.基于技術能力的追趕:理論及中國的經驗分析[J].科學·經濟·社會,2008,26(1):

      50-55.

      [17]鄒薇,代謙.技術模仿、人力資本積累與經濟趕超[J].中國社會科學,2003,24(5):26-38.

      [18]生延超.日本、韓國的技術趕超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9,25(9):

      136-140.

      [19]Drine I.Institutions,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 Catchup in North Africa[J].Economic

      Modellin9,2012,29:2155-2162.

      [20]Manca F.Technology Catchup and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10,32:1041-1053.

      [21]Camilla M,L Serlenga,Y Shin.Globalis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n the EU[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13,40:15-29.

      [22]陳一博.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變遷與技術后發(fā)國的追趕路徑——基于DEAMalmquist指數(shù)法

      的檢驗[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33(7):53-61.

      [23]朱美光.環(huán)渤海和長三角經濟帶“技術追趕”問題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

      33(8):51-53.

      [24]Park S J.An Innovation Process as Leapfrogging Strategies in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in Korea:Catchup and Lead in Digit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C].For a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the Energy Smart World,endprint

      Portland,2011.

      [25]Joo S H,K Lee.Samsungs Catchup with Sony:An Analysis Using US Patent Data[J].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2010,15(3):271-287.

      [26]Coelli T A.Multi-stage Methodology for the Solution of Orientated DEA Models[J].

      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s,1998,23(3/5):143-149.

      [27]范巧.永續(xù)盤存法設定與中國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9年[J].云南財經人學學報,2012,

      28(15):42-50.

      [28]單豪杰.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計:1952-2006年[J].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25(10):18-25.

      [29]Kumar S, R R Russell.Technological Change,Technological Catchup,and Capital

      Deepening Contributions to Growth and Converge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3):

      527-548.

      [30]西奧多·W·舒爾茨著.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M].梁小民譯.商務印書館,1999.

      [31]Chou W L,Y C Shih.The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of the Chinese Renminbi[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8,26:1 65-174.

      [32]Preeg E H. Exchange Rate Manipulation to Gain an Unfair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Case

      Against Japan and China[J].Dollar Overvaluatio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3:267.

      [33]Goldstein M,N Lardy.A Modest Proposal for Chinas Renminbi[N].Financial Times,2003-08-26.

      (責任編輯:何 彬)endprint

      内江市| 东兴市| 曲沃县| 麻城市| 揭阳市| 海城市| 漳州市| 尼勒克县| 莱州市| 左云县| 兰考县| 安庆市| 景德镇市| 林芝县| 松溪县| 炉霍县| 连云港市| 达拉特旗| 丰原市| 阳谷县| 迭部县| 衢州市| 正定县| 乐都县| 新田县| 德庆县| 文成县| 石楼县| 水城县| 措勤县| 巨鹿县| 电白县| 汉沽区| 五大连池市| 沈丘县| 广水市| 河津市| 乌兰浩特市| 扶绥县| 谢通门县| 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