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高利·戈林+李冬梅
事情經(jīng)過是這樣的:去年秋天,單位派我來莫斯科出差。我到了莫斯科,先找一家旅館安頓好隨身帶的東西,然后在一家小飯店吃過午飯后就去忙正事兒——逛街去了。
我在一家百貨商場門前,看見那兒正排著一個長長的隊伍。我很高興,猜想那兒肯定是在賣什么好東西。后來我又仔細(xì)觀察了一下,確信那兒正賣的東西肯定難得一見,因為隊伍非常長,從街上就開始了,然后又沿著一樓的樓梯往上排,都看不見盡頭。
我急忙朝隊尾走了過去,問邊上的一個女人:“誰是最后一位?”
那個女人回答:“我是最后一個。”
我又問:“這兒賣什么呢?”
那個女人說:“到底賣什么呢,我也不知道。只是有人出來說,后來的就不要再排了,已經(jīng)沒有這么多了?!?/p>
可我還不死心:“那他們賣的那個東西多少錢???”
那個女人如實相告:“20個盧布?!?/p>
我一聽很高興:“價格還行,就排一會兒吧。”
陸陸續(xù)續(xù)又來了一些人站在我的后面。我站在隊伍中間,感覺舒服多了,因為后面有人給我擋風(fēng)了。
只是我心里沒底,不知道大家在這兒到底排什么呢?我找機(jī)會問了幾次周圍的人,這兒到底賣什么呢?是吃的、穿的、還是用的?
沒人回答我。一半是跟我一樣,不知道;另一半是知道卻不說,故意讓我們這些不知道的著急。
那我也還是不想走開。
突然,上面走出一個售貨員大聲說:“大家聽清了:只剩下15號的和16號的了!”
說完,她轉(zhuǎn)身就回去了。
人群里一陣騷動。我的心也懸了起來,不知道剩下的這兩個號是不是合適。不過也沒什么了不起的,我想,辦法總是有的。要是小,就撐大點兒,要是大,就改小點兒。要是用電的東西,我們就安個變壓器。
不管怎么說,我是等定了。
一個小時后,突然傳出來一個消息說,這個東西也可以去一個什么三號柜臺買,不用排隊。
既然不用排隊,那就擠吧。于是眾人蜂擁而上,我被連推帶擁地擠到了三號柜臺前。
一個女售貨員朝我大喊:“你要什么?”
我喘著粗氣說:“就要你現(xiàn)在賣的這個東西!”
她一聽更火了:“我是問你要藍(lán)色的還是要帶條的?”
我不得不央告她說:“求求你了,你先給我看看什么樣吧?!?/p>
可她真不給面子:“你想的倒美!這都包著呢!”
我已無可奈何:“那就藍(lán)色的和帶條的各來一個吧?!?/p>
我交了錢,抱著兩個盒子又開始往出口擠。感覺一個盒子重一點兒,一個盒子輕一點兒,里面好像有什么東西在晃動……周圍的人還在擠來擠去,推推搡搡,一不留神就得被擠倒。
突然一個烏茲別克老頭攔住了我的去路:“好孩子,你賣給我一個吧。就為這個東西我這都是第四次來莫斯科了!”
我說:“老爺爺,也許我能賣給你一個,只是你得先告訴我,我買的這是什么東西?!?/p>
可老頭的回答讓我大失所望:“這個東西用俄語我不會說,用烏茲別克語譯不過來。”
我只好對老頭說:“那你還是自己去擠吧。這個東西我自己也需要?!?/p>
老頭還想和我商量。我為了躲開老頭,往旁邊一側(cè)身,結(jié)果腳被什么東西絆了一下,我從樓梯上滾了下去……
第二天我在醫(yī)院里醒過來后,馬上問值班護(hù)士:“護(hù)士,我的東西呢?”
“什么東西?”護(hù)士問。
“就是我買的那兩個東西?!?/p>
“你買了兩個什么東西?”
“什么東西,”我說,“我也說不清楚?!?/p>
“那你什么時候想起來,我們什么時候讓你出院?!?/p>
(摘自《課外閱讀》2014年9月上)孩子,孩子 馮小剛
朋友的孩子從國外回來,親戚帶去游園。排隊玩滑梯時因很多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加塞兒,致使守規(guī)則的孩子永遠(yuǎn)排不到滑梯前。親戚對孩子說:既然其他小朋友都不排隊,你也往前加吧。國外回來的孩子執(zhí)意不肯,哭了,對家人說:他們是不對的,我為什么要學(xué)他們。親戚一臉苦笑說:那你就等吧。
我忽然想起有一年我去舊金山,在中國城吃飯。我對伙計說:我低頭走路,不看街名也不看店鋪牌匾就知道到中國城了?;镉媶枺簽槭裁??我說:臟啊。餐館老板是愛國老華僑,大怒,說我看不起國人,主馬翻臉。哥們兒撒腿就跑,一路狂奔時心想,你這么在乎被人看得起,怎么就不能干凈點呢?這是起碼的尊嚴(yán)呀。
常聽人們贊賞某社區(qū)時會習(xí)慣說“特像國外”。當(dāng)然國外指的是歐美,不是越南和朝鮮。前段時間開車在天竺一帶尋尋覓覓找飯館,途經(jīng)一些社區(qū)甚是賞心悅目,冒充南加州的二流小鎮(zhèn)拍戲,街邊趴輛美國警車基本亂真。遂發(fā)感慨:真他媽像國外,瞅著都對。為什么像國外就順眼呢?
兩個孩子淘氣,老師通常的做法是分別談話,鼓勵互相揭發(fā)。誰背叛得徹底誰就獲得從寬的處理。這種做法的后果是非常嚴(yán)重的,會使孩子認(rèn)為出賣朋友可以從中獲益,忠誠反倒會使自己陷于絕境。
我們的長輩已經(jīng)在歷次運動中嘗到過變節(jié)的好處,因此國民的忠誠度也大打折扣了。我們的孩子呢?還培養(yǎng)他們習(xí)慣于背叛嗎?
我們不能鼓勵告密者,不管以多么正義的名義。在出賣朋友和撒謊的兩難選擇中,我給孩子的建議是,如果沉默不能過關(guān),就撒謊吧。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萬不得已才出賣朋友。比如說:撒謊也被識破了,刀已經(jīng)架在脖子上了,但是刀掄起來也不能做大義滅親的事,只能認(rèn)倒霉讓腦袋搬家了。即便兒子犯的是死罪,讓老子把兒子送上斷頭臺,這種滅天良的事也是不能鼓勵的。
(摘自《不省心》長江文藝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