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誠龍
【適用話題】寬容 真與假 諒解的技巧 厚道
南朝宋國有位劉凝之,平素生活蠻樸素,待人甚寬厚。有一回,他在村里閑逛,走過來一位老鄉(xiāng),盯著他那雙鞋子不移目。原來老鄉(xiāng)覺得這雙鞋子是自己的。劉凝之笑了笑,說:“這樣吧,你的鞋子我已經(jīng)穿壞了,我家里有雙新的,拿給你吧。”這位老鄉(xiāng)也不客氣,跟著劉凝之去了他家,拿了一雙鞋就走了。沒幾天,老鄉(xiāng)下田插秧找到了自己的鞋子——可能是他的小孩吧,把他鞋子亂耍亂丟,丟到了水稻田里。這位老鄉(xiāng)實在不好意思,便親自上門,把那雙鞋子“送還之”。劉凝之慷慨得很,堅決不要。
還有個與此相似的故事。曾入了《南史》的南朝齊國人沈麟士當(dāng)年隱居故里,與鄰里相處甚和美。有日,他穿著一雙厚底棉鞋,在村里散步,有位鄰居目注其腳不放,然后對他說:“您這雙鞋子好像是我的?!鄙蝼胧啃α诵Γ骸笆悄?,您就拿回去吧。”沈麟士當(dāng)下脫了鞋子,打著赤腳回家了。原來鄰居將自己的鞋子洗了,掛在圍墻垛子上曬,一只貓或一只狗在墻上竄,將鞋子弄到草叢里了。不日,這鄰居休整草地,失而復(fù)得,尋到了鞋子。這鄰居并非貪便宜的人,自己的鞋子找到了,心里滿懷歉意,來還沈麟士那鞋子,沈麟士“笑而受之”。
劉凝之與沈麟士,面對他人誤索自己的鞋子,都不生氣,都不辯解,而且劉凝之拒不受鞋,看起來更慷慨一些。
可是,在蘇軾看來,沈麟士比劉凝之為人更厚道些。蘇軾做過一個評論:“此雖小事,然處世當(dāng)如麟士,不當(dāng)如凝之也?!睘楹危渴钦嬖?,還是假原諒,判斷的標(biāo)準(zhǔn)有一個:是不是恢復(fù)原來模樣。比如這雙鞋子,誤認(rèn)誤拿者來還,收了,這就是恢復(fù)了原樣。若不收,就不復(fù)原來的狀態(tài)。
【素材分析】對待別人的真誠道歉,劉凝之“慷慨”拒之而沈麟士“笑而受之”。一“拒”一“受”,態(tài)度各異,假義真情,對比鮮明?!翱犊本苤氖羌伲靶Χ苤钡氖钦?。寬容別人,諒解他人,需要恰當(dāng)?shù)募记?,有時要的不只是口頭承諾,而且是切實的行動——恢復(fù)原樣即是原諒。
【速用名言】
1.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
——俄國小說家 屠格涅夫
2.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征服。
——荷蘭哲學(xué)家 斯賓諾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