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莎雞”音辨

      2015-02-05 06:19晏洵
      文教資料 2014年31期
      關鍵詞:語源

      晏洵

      摘 ? 要: 《詩·豳風·七月》“六月莎雞振羽”一句中的“莎雞”,即現(xiàn)在所稱的昆蟲紡織娘。但“莎”字讀音,學界則有suō、shā兩音。本文從名源語義、語音演變角度出發(fā)考證,認為suō音正確,shā音恐誤。

      關鍵詞: 莎雞 ? ?語源 ? ?語音演變 ? ?歌戈麻

      一、“莎”音的分歧與原因

      “莎雞”之“莎”的讀音,學界有兩種不同觀點:《王力古漢語字典》注音為suō;《漢語大字典》“莎”字條下“莎雞”注音為shā,而“沙”字條下“沙雞”注音為suō,前后矛盾。

      造成分歧的原因,在于二者所據(jù)的先代反切不同:讀suō(戈韻,蘇和切),其所據(jù)為《經(jīng)典釋文》,“莎雞,音沙,徐又素和反。沈云:‘舊多作莎,今作沙,音素何反?!?讀shā,其所據(jù)為《集韻·麻韻》,“師加切,莎,莎雞,蟲名”。

      《集韻》“莎”字,戈、麻兩收。但查先代各家反切,“莎”只有“蘇和切”一音,前代文獻“莎”、“沙”常常相互通假,“師加切”從聲韻判斷,顯然來自麻韻的“沙”,《集韻》將“莎雞”之“莎”收入麻韻,以通假字音為本字音,實際是審音不嚴。方孝岳先生(1979)說:“至宋人《集韻》……凡書音中異文改讀之字,皆認為與本字同音,濫列一處,作為重文,混淆訓詁學與音韻學之界限,可謂大謬不然者矣?!?/p>

      二、“莎”應讀suō的依據(jù)

      判定某詞的現(xiàn)代讀音,一般可從詞語的名源語義和語音演變兩條途徑入手,本文通過分析,認為suō是本字“莎”演變到現(xiàn)代的讀音;shā是“莎”的通假字“沙”,演變到現(xiàn)代的讀音。莎、沙古時讀音基本相同,故可通假,發(fā)展到現(xiàn)代,二者讀音差別明顯,不能再音近代替,應以本字的語音演變?yōu)闇?,故suō音正確,shā音不妥。以下即通過這兩種方法進行辨音說明。

      (一)從名源角度探求

      關于“莎雞”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因莎雞的“鳴叫”聲(實際是其振動翅翼時,前翅上的音銼和發(fā)音鏡互相摩擦而發(fā)出的聲音)類似紡車紡織時發(fā)出的聲響,故因聲得名。

      《詩·豳風·七月》毛傳:“莎雞羽成而振訊之。”疏引李巡云:“一名酸雞?!?/p>

      宋·戴侗《六書故》:“所謂莎雞,后又謂絡緯也?!渎暯^類絡緯者,是以謂之也?!?/p>

      宋·李昉《太平御覽》:“沙雞,一名促織,一名絡緯……促織,謂鳴聲如急織也。絡緯,謂其聲如紡也。促織,一曰促機。絡緯,一名紡緯?!?/p>

      明·張自烈《正字通》卷九:“《方言》蛄詣謂之杜蛒,即天螻,又絡緯、莎雞。別名從絲非從蟲,謂其鳴如紡緯也?!?/p>

      清·羅愿《爾雅翼》:“莎雞振羽作聲,其狀頭小而羽大……率以六月振羽作聲,連夜札札不止,其聲如紡絲之聲故。一名梭雞,一名絡緯,今俗人謂之絡絲娘?!?/p>

      清·方旭《蟲薈·昆蟲》卷三:“莎雞……旭按,此即俗所謂紡織娘也。其狀似蝗而小,羽黃色或青色,羽下深紅色。六七月生草中,好夜鳴。其聲如紡線,故又名促寒娘,又名紡織娘,又名紡絲,又名絡緯,又名梭雞?!?/p>

      莎雞之名,一說因與“紡織”有關,故又稱紡織娘、促寒娘、絡緯、紡絲、梭雞、酸雞。從語義上說,梭即梭子,為牽引緯線,使之與經(jīng)線交織的織具。唐·白居易《朱陳村》:“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紛紛?!薄短接[》卷八百二十五引《通俗文》:“梭,織具也,所以行緯之?”此又與“絡緯”之意吻合。梭雞,即意指能發(fā)出像紡車之聲的小昆蟲。清·羅愿《爾雅翼》:”莎雞,……一名梭雞,莎、梭音相近?!彼犭u之酸,上古為元部字,與歌部字陰陽對轉(zhuǎn),酸雞就是梭雞。中古莎、梭同音,均為心母戈韻合口一等字。故二字發(fā)展到現(xiàn)代的讀音也應相同,按音變規(guī)律,“莎”(精組果攝合口一等)應當讀如“梭”suō。

      關于“莎雞”得名的緣由,還有一說,因此種昆蟲生活于莎草之中,故因地得名。

      宋·戴侗《六書故》:“莎雞……其狀似雞,多在莎中食其荑……是以謂之也?!?/p>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今按《爾雅·釋鳥》有‘翰,天雞。郭注:‘赤羽。莎雞亦赤羽,故同有‘翰,天雞之名……以其生樗樹上,名為樗雞;又有生莎草間者,故名莎雞也?!?/p>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樗雞》:”《別錄》曰:‘生河內(nèi)川谷樗樹上,七月采,曝干。弘景曰:‘今出梁州,形似寒螀而小,樗樹似漆而臭,亦猶芫青亭,長在芫葛上也。……珍曰:‘樗即臭椿也,此物初生,頭方而扁尖……其居樹上,布置成行,秋深生子在樗皮上。蘇恭寇、宗奭之說,得之蘇頌引郭璞,以為莎雞者,誤矣。莎雞居莎草間,蟋蟀之類,似蝗而班,有翅數(shù)重,下翅正赤。六月飛而振羽,有聲。”

      據(jù)先人所述,昆蟲居于樗樹上則叫“樗雞”,居于莎草中則稱“莎雞”。在古代,“雞”亦指稱小蟲。明·袁宏道《醉叟傳》:“諸小蟲浸漬杯中,如雞在?,與酒俱盡?!惫湃顺R陨锏纳瞽h(huán)境、習性而為之命名,如《名醫(yī)別錄》中所稱“芫青亭,長在芫葛上也?!薄稜栄拧め屜x》:“蠸與父,守瓜。”郭注:“今瓜中黃甲小蟲,喜食瓜葉,故曰守瓜。”故“莎雞”即指生活在莎草中的小蟲子。《廣韻·戈韻》:“莎,莎草,蘇和切”,莎雞之莎,當讀如莎草之莎,即suō。

      (二)從語音演變探求

      歌部上古至元代的語音演變?nèi)缦卤恚?/p>

      汪榮寶《歌戈魚模古讀考》一文,通過詳實的語料,證明歌戈麻三韻,從漢魏六朝至唐宋,甚至元初其主要元音均讀為a。故而沙、莎二字可因“依聲托事”相互通假。據(jù)此再看《經(jīng)典釋文》:“莎雞,音沙,徐又素和反。沈云:‘舊多作莎,今作沙,音素何反?!毙戾?、沈重的反切,與《切韻》相合,陸德明以“沙”注“莎”,表面看來與前人的反切不同,但實際注釋的是假借音?!瓣懙旅鲝V泛地記錄了經(jīng)典中的假借用法,事實上,他的許多不同于《切韻》的讀音……記錄了《切韻》不會記錄的近音詞假借用法。”(高本漢《漢文典·前言》第11頁)

      上古沙、莎均為心母歌部字[ai]([ar]/[al])①,只是開合等地不同,讀音基本相同,可以同音通假。清·沈齡《續(xù)方言疏證》:“《周禮》司尊彝注:‘案,鄭讀獻為犧,犧(犧)字羲聲,與莎字沙聲古音同部,故鄭于《禮記.郊特》:‘牲汁獻涚于盞酒注亦云:‘獻,讀當為莎,齊語聲之誤也。與此略同,注《儀禮·大射》備又云:‘獻讀為沙?!吨芏Y》??庇浺~鈔《釋文》作‘摩沙是皆同部相通之證?!鲍I,上古為元部字;沙、莎、犧,上古均為歌部字,此四字因讀音相同或符合陰陽對轉(zhuǎn)的規(guī)律,故而在古書中可以通假。

      兩漢至魏晉南北朝,雖然歌部字的具體音值發(fā)生了變化(由[ai]變化為[a]),但這是一個韻部系統(tǒng)性的變化,一變俱變,莎、沙二字的讀音仍很接近(二者聲母、韻母相同,差別只在介音。)如南北朝·范曄《班梁傳贊》“坦步蔥雪,支持龍沙。慬亦抗憤,勇乃負荷。”其中沙、荷就是等地不同的歌部字,二者可以相押。據(jù)胥淳《南北朝詩歌用韻研究》中的“分合韻”列表,《切韻》時期由歌部演變分化而成的“歌戈麻”三韻,上溯至南北朝,仍有很多相押的例子。王力先生說:“魏晉南北朝時代,歌麻同屬一部[a]”(《漢語語音史》,218頁)

      至隋唐宋,歌部字根據(jù)自身不同的音韻地位,有所分化,莊組也從精組中獨立出來,“沙”為生母二等開口字,入麻韻[a];“莎”為心母一等合口字,入戈韻[uɑ]。二者的具體音值肯定存在差異,因此唐詩用韻,麻與歌戈不相雜用。但仍能找到很多沙、莎通用的文獻用例,《經(jīng)典釋文》“摩莎”下注“素何反”,戴侗《六書故·水之疑》“沙,所加切,水中糜石也……又素何切,摩沙也。”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捼,《廣韻》:‘捼,手摩物也。《集韻》:‘捼挱,手相切摩也。……《通鑒》‘王志……取庭中樹葉挼服之注云:‘挼,兩手相切摩也。今俗語云:‘挼莎。又‘王……摩沙注云:‘沙讀曰莎?!边@可能是承襲前代文獻注釋的結(jié)果,但宋代的《切韻指掌圖》,仍合歌戈麻為一,至少此時二者主要元音仍然近似。

      到元代《中原音韻》之后,歌戈與家麻的讀音差異明顯,歌戈的主要元音高化為[o],家麻仍為[a]。此時的莎、沙已不再符合音近通假的語音條件,據(jù)“莎雞”得名緣由,可判定“沙雞”之“沙”是通假字,“莎”才是本字。推導其現(xiàn)代讀音,當以“莎”為起點,故音suō為宜。

      三、總結(jié)

      從語義角度來看,“莎雞”得名于生活環(huán)境,“梭雞”得名于“鳴叫聲”,此二名著眼于同一生物不同的特點,經(jīng)典多作“莎雞”。但巧合之處是,莎、梭同音,無論這種昆蟲得名何由,“莎雞”之“莎”,都當讀作suō。

      從語音角度來看,上古《詩經(jīng)》時代,沙、莎同音,莎雞、沙雞、梭雞、酸雞只是同一語音形式的不同文字形式。其中莎、梭是音義形的結(jié)合體,是本字;沙、酸只是音形的結(jié)合體,是通假。漢魏至唐宋這一時期,縱向上,此時沙、莎的讀音由上古時的[ai]變?yōu)閇a],但橫向上同一時代中二者之間的差異并不太大,依然可以通假。然而二者的音韻地位畢竟不同,元代之后至現(xiàn)代普通話,歌戈與麻徹底分道揚鑣,戈韻合口一等字由中古時的[uɑ]變?yōu)楝F(xiàn)代普通話的[uo],麻韻二等則仍然為[a],二者差異明顯,顯然不能再同音代替了?!吧眘hā接近其中古時期的擬音[suɑ],但實際來自于假借字“沙”,并非本字“莎”。

      綜上所述,無論從名源語義,還是語音演變角度考察,《王力古漢》、《漢語大字典》“沙雞”條下注音suō正確,《漢大》“莎雞”條下注音shā不妥。

      注釋:

      ①歌部韻尾,李方桂擬為-r(1980);王力擬為-i(1985);鄭張尚芳擬為-l(2003).

      參考文獻:

      [1]李方桂.上古音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王力.漢語語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3]陳復華,何久盈.古韻通曉[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4]高本漢.漢文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5]鄭張尚芳.上古音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向熹.簡明漢語史(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7]汪榮寶.歌戈魚模古讀考[J].國學季刊,1923,VOL1,第2號.

      [8]方孝岳.論《經(jīng)典釋文》的音切和版本[J].中山大學學報,1979(3).

      [9]鄧小琴.“和”字讀音考[J].汕頭大學學報,2007(5).

      [10]施向東.梵漢對音和兩晉南北朝語音[J].語言研究,2012(3).

      [11]胥淳.南北朝詩歌用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學位論文.

      [12]馬君花.《資治通鑒音注》音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

      猜你喜歡
      語源
      近三十年漢語人稱代詞研究綜述
      “處可寒”語源考
      淺析《說文解字》與《釋名》中的聲訓
      湘鄉(xiāng)方言詞語札記
      海安方言詞語札記
      汨罗市| 涡阳县| 明水县| 谢通门县| 洛南县| 全椒县| 舞钢市| 梅河口市| 淳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南皮县| 宜州市| 江油市| 彭阳县| 霍州市| 望江县| 维西| 兰州市| 镇平县| 乌审旗| 兴国县| 都安| 民勤县| 桐乡市| 茂名市| 漾濞| 伊川县| 孙吴县| 辽源市| 凯里市| 江阴市| 阜平县| 九龙城区| 科技| 饶平县| 沙田区| 永安市| 方山县| 深圳市| 乌拉特前旗| 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