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信意
從1974年開始,浙江奉化蕭王廟街道棠岙村的文明橋旁邊,就有一個免費茶亭。40年來,“亭長”換了五任,服務一直沒有停止;40年來,累計有190多位老人清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劈柴生火,燒水沖茶;40年來,茶亭附近方圓10多公里的村莊,有無數(shù)的男女老少都曾在此駐足小憩,喝茶解渴……茶亭簡陋且小,卻在當?shù)亓粝乱欢渭言挕?/p>
棠岙村是溪下、西江、東江等三個自然村落的總稱,村民們的房屋沿棠溪兩岸分布著。在上一輪鄉(xiāng)鎮(zhèn)拆并前,棠岙曾是棠云鄉(xiāng)政府的所在地。
1974年,江善林從上海退休后回到家鄉(xiāng)棠岙村。棠岙多山,水稻田多遠離村落,距家七八公里。那時,生產隊里集體出工,村民凌晨三四點鐘出門,中午烈日炙烤下,帶著疲憊回村時已饑渴難忍。很多人會迫不及待地到村口的小溪里,掬一捧水來喝。
每每看到這樣的情景,江善林就會想:“如果村民們一回村里,就能喝上一口涼茶,那該多好啊!”
棠云一帶自然村落一個挨著一個,共有1萬多人口,位于溪下村文明橋旁邊的棠云車站,是他們進出山門的必經(jīng)之地。棠岙村附近還有小學,孩子們上學放學也要從文明橋經(jīng)過。于是,江善林想:如果能在這里建一個茶亭,那么,附近村民、乘客和孩子們的飲水,就都能解決了。
江善林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當時的棠云車站站長柳慈康。兩人一拍即合。
剛開始時,江善林征得村里同意后,在位于村口的村廟里,建起了茶水供應點。不久,又集資在文明橋旁邊的一塊空地上,建起了“棠云茶亭”。
當時沒有自來水,江善林每天清晨就到三四百米外的水井中挑水,燒開后倒入大缸中,讓路人解渴。村里的老人們被江善林的精神所感動,紛紛加入到義務燒茶的隊伍中來。
在做了7年茶亭“亭長”后,江善林于1981年秋天因病去世。柳慈康順理成章地成為第二任“亭長”。說是站長,其實整個車站就他一個工作人員。每當車站有班車發(fā)車時,他都要吹著哨子,維持上車的秩序。僅管如此,他從來沒有忽略茶亭的工作。
在擔任“亭長”10年后,柳慈康于1991年初因工作調動離開棠云,在走之前,他找到了第三任“亭長”——棠云供銷社退休職工江圣祥。
幾年后,江圣祥老人去世。溪下村村民袁通義當起了第四任“亭長”。
2005年,袁通義老人要外出一段時間。于是,他找到村民江長義,對他說:“我信得過你,希望你能把茶亭繼續(xù)辦下去?!本瓦@樣,江長義成為第五任“亭長”。
茶亭一般從每年的6月1日開始“營業(yè)”,重陽節(jié)過后才關門。茶亭內部分工明確:“亭長”負責茶亭管理,會計、出納負責賬目,采購柴禾及消暑的六月霜、金銀花等藥材。燒水人員兩人一班,輪流值班。
2014年6月1日開始,舒阿毛、宋能仙、江巧琴、柳乖葉、唐恩妙、應亞仙、江達葉、俞后菊等8位老太分成4班,2人一班輪流燒水。每班7天,共28天。當月剩下的幾天,由江長義和茶亭的出納袁大康兩位男同志燒水。
在棠岙村,很容易就能找到曾為茶亭服務過的老人。今年已是84歲高齡的張定信老太義務為大家服務了30多年,2012年,她才在大家勸說下不再到茶亭燒水。
據(jù)江長義介紹,茶亭每年要燒掉2500多公斤柴禾,加上添置六月霜等費用,花費需2000~3000元。“這些錢大多是群眾贊助的,賬目本上清清楚楚地記著每筆費用的支出及每位捐款人的姓名?!苯L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