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妙玲+陳國健+林娟
摘要:目的 研究頭針配合體針治療中風偏癱患者的療效并探討其作用機理,為頭針配合體針治療中風偏癱提供臨床依據。方法 將60例中風偏癱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采用頭針配合體針治療,對照組采用單純體針治療,每組各30例。每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5次,共治療4周。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估。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0.0%,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改善病情輕重方面,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治療組效果較明顯(P<0.05);2組治療均能改善病人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P<0.01),而治療組的療效更明顯(P<0.05)。結論 頭針配合體針治療中風偏癱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能有效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治療中風偏癱的有效方法之一。
關鍵詞:頭針;體針;中風偏癱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4)12-0039-03
中風病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言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癥的疾病,其起病急,變化快,如“風邪”之善行數(shù)變,故稱“中風”或“卒中”,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腦血管病。本病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腦血管病的發(fā)病率有上升的趨勢,隨著對中風診斷、搶救水平的提高,其死亡率已大幅度下降,但致殘率卻明顯上升,在我國,其致殘率高達80%。針灸治療中風及其后遺癥,療效肯定,副作用小,是治療本病的理想方法之一。本研究采用頭針配合體針治療中風偏癱,并與單純體針進行比較,為頭針配合體針治療中風偏癱提供臨床依據。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符合本病的診斷標準。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64.83±10.54)歲;平均病程(13.36±9.74)個月。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4.67±10.33)歲;平均病程(12.81±8.43)個月。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診斷分型等臨床基線資料均相似(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之間無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參照中華醫(y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醫(yī)診斷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xié)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試行)中對中風偏癱的診斷[1]。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采用頭針配合體針治療:選穴參照高等教育中醫(yī)藥類規(guī)范教材《針灸學》。(1)主穴:頭部(取健側):頂顳前斜線;上肢(取患側):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下肢(取患側):環(huán)跳、伏兔、陽陵泉、足三里、解溪及昆侖。(2)配穴:肝陽暴亢配合谷、太沖;風痰阻絡配豐隆、足三里;氣虛血瘀配足三里、血海;陰虛風動配太溪、太沖;痰熱腑實配豐隆、曲池;言語不利者加廉泉、通里;口角歪斜加患側地倉透頰車。操作:囑患者排小便后,取仰臥位。(1)頭針操作方法:取健側頂顳前斜線,用75%酒精棉球常規(guī)消毒,右手持直徑0.30 mm×25 mm天協(xié)牌不銹鋼一次性針灸針,沿著頂顳前斜線,針尖與頭皮呈30度角進入,均勻置入4針,第4支針尖應達頂顳前斜線下點(即達懸厘穴),針刺后以200次/min的速度快速捻轉至有酸脹感后,于針柄上連接上青島鑫升實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G6805-Ⅰ型電針機,選用疏波,頻率5次/s(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加電30 min。(2)體針操作方法:選取上述穴位后,用75%酒精常規(guī)消毒后,取直徑0.30 mm×25 mm、40 mm、75 mm天協(xié)牌不銹鋼一次性針灸針,用指切進針法進針,緩慢行針,得氣后,上肢的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下肢的環(huán)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以上四組穴位連上電針,用疏波,頻率為5次/s,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如有言語不利者,加刺廉泉及通里,亦用指切進針法進針,得氣后,每10 min用平補平瀉法行針1次。如有口角歪斜者,加刺患側地倉透頰車,采用提捏進針法進針,得氣后,連上青島鑫升實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G6805-Ⅰ型電針機,選用疏波,頻率為5次/s,留針30 min。
2.2 對照組 采用單純體針治療:選穴及操作同治療組的體針治療方法。
2.3 基礎治療 治療組和對照組基礎治療相同:參照《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衛(wèi)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會,2005)控制血壓:采用個體化治療,使血壓穩(wěn)定在135/85 mmmHg以下或正常范圍內;控制血糖:選用適當降糖藥,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調節(jié)血脂:根據甘油三酯、膽固醇情況適當選用降脂藥物;防止血小板聚集;缺血性中風后遺癥給以拜阿司匹林0.1 g qd;神經營養(yǎng)藥等對癥治療、防治并發(fā)癥;輔以必要的營養(yǎng)支持。
2組均每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5 d,休息2 d,共治療4周。
3 觀察指標與統(tǒng)計學方法
3.1 臨床療效標準 觀察患者神志、語言及肢體功能,采用以下兩表評價:(1)臨床療效觀測:病情程度分級表;(2)依據《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對所有患者治療前后進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3)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Barthel指數(shù)(BI)積分法[2]。
按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判定。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以百分數(shù)表示:(1)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81%,治療后評分6分以下;(2)顯著進步:56%≤功能缺損評分<81%;(3)進步:36%≤功能缺損評分<56%;(4)稍進步:11%≤功能缺損評分<36%;(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11%;(6)惡化(包括死亡):負值。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分類資料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兩樣本比較Wilcoxon秩和檢驗(校正),兩樣本均數(shù)比較用t檢驗或Wilcoxon秩和檢驗,自身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或Wilcoxon配對秩和檢驗。統(tǒng)計計算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完成統(tǒng)計分析。
4 治療結果
4.1 2組治療結果比較 見表1。
4.2 2組治療前后病情輕重評分比較 見表2。
4.3 2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見表3。
4.4 2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shù)比較 見表4。
5 討論
中風病總的病機是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直沖犯腦,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所致,中風偏癱是由于陰陽的偏盛或偏衰發(fā)生于腦腑,而出現(xiàn)元神失用,進而經絡不通,肢體運動不靈。如《醫(yī)方類聚·卷之十三·諸風門》指出“夫中風者,皆因陰陽不調,臟腑氣偏,營衛(wèi)失度,氣血錯亂,風邪之氣乘虛而中人也。” 針灸治療的作用可歸納為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疏通經絡是針灸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治療作用,通過針刺頭、體部腧穴能夠使經氣調達,脈絡通暢,肢體運動恢復。《靈樞·根結》指出“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撈芬嘀赋觥爸敳礻庩査诙{之,以平為期?!笨梢娬{節(jié)陰陽是針刺治療最終要達到的根本目的,運用針刺方法調節(jié)陰陽的偏勝偏衰,從而恢復“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tài)。
恢復期偏癱主要是由于元氣虧虛,痰瘀痹阻脈絡,氣血運行不暢,肢體失養(yǎng)所致。治療上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促進肢體功能改善為原則。
頭針療法以祖國醫(yī)學臟腑經絡理論為指導,認為人體是有機整體,五臟六腑,肢體關節(jié),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靠經絡互相聯(lián)系。人體十二正經或直接或間接到達頭面部,因此人體的經氣通過經脈,經別等聯(lián)系集中于頭面部?!澳X為髓之?!?,人體氣血精微均上充養(yǎng)腦,統(tǒng)領人體五臟六腑功能,又通過經絡互相影響制約。《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頭者,精明之府”,“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頭”,“手足六陽經皆上循于頭面”。頭針治療則直接刺激諸陽之會,醒腦開竅,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調動五臟六腑之精氣,促進肢體恢復。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看,頭針治療中風偏癱是以神經解剖生理為依據。頭針穴位所在的點和線恰好與大腦皮層的各功能投影區(qū)相對應,接近病灶。如本研究所取之頂顳前斜線是全身運動系統(tǒng)的發(fā)射區(qū),據報道,針刺該區(qū)能使大腦中樞直接受到調整性刺激,能解除腦血管痙攣,擴張腦血管,反射性增加腦的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側枝循環(huán)的建立,促進病灶的修復和周圍區(qū)域細胞的代償作用,如孫氏[3]認為頂顳前斜線與焦氏運動區(qū)對中風患者腦部血流改善均有作用,但前者好于后者。頭針配合體針能通過改善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生化代謝、緩解免疫損害等途徑,間接調整中風偏癱患者的機能狀態(tài)[4];協(xié)調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治病療疾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粵,高穎.中風病證候標準發(fā)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0,12(5):736-738.
[2]MU Jing-ping,LIU Li,ZHOU Li-zhi.Clinical Observation on 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plus Electroacupuncture for Post-stroke Spastic emiplegia[J].Acupunct.Tuina.Sci,2012,10(6):372-376.
[3]孫懷玲,李翔敏.頭穴透刺治療腦卒中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01,21(5):275.
[4]李金華.頭針配合體針治療腦血管意外患者臨床觀察96例[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19):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