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兵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首都綜治研究所,北京 100101)
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策略研究
姚 兵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首都綜治研究所,北京 100101)
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應當采取狹義的犯罪預防概念,在預防的環(huán)節(jié)、對象和主體上突出重點,構建社會預防與情境預防并重的工作體系。
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維度;預防重點;預防路徑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多樣性與犯罪治理本身的復雜性兩方面決定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項龐大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和全社會方方面面的配合。在這項工程的運轉中,應當注意從宏觀上把握一些基本策略,以使實踐中開展的工作發(fā)揮最大的預防效能并爭取最佳的預防效果。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應當明確預防的維度問題。長期以來,中外學者對于犯罪預防的認識和理解一直難以達成一致,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于干預措施介入的時間點。以此為標準,可以將不同觀點歸納為廣義的犯罪預防和狹義的犯罪預防兩個維度。
廣義的犯罪預防不僅包括各種針對誘發(fā)犯罪發(fā)生的原因和條件而進行的事前干預措施,而且將犯罪發(fā)生后以刑罰運用為中心的防止再次犯罪的事后制裁手段也納入犯罪預防的范疇。1989年在里斯本召開的國際犯罪預防大會上,法國司法部代表團在向大會提交的報告中,除各種旨在阻止犯罪行為發(fā)生的事前干預手段外,還將再犯預防及對刑事犯罪受害人的賠償?shù)攘腥腩A防之列。我國有學者認為,犯罪預防就是在研究犯罪原因的基礎上,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技術等多種手段,各部門、各單位共同配合,努力消除和減弱各種誘發(fā)犯罪的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從而最大限度地防止、控制和減少犯罪現(xiàn)象的發(fā)生?;诖?,犯罪預防應當在廣義上使用,既包含事前預防,也包括事中和事后預防。①張旭.犯罪學要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90.中國犯罪預防的基本模式是綜合治理,根據犯罪預防措施的作用水平,可以劃分為社會預防、心理預防、治安預防和刑罰預防四個層次或環(huán)節(jié)。②許章潤.犯罪學(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07.
具體到未成年人犯罪,也有學者主張廣義的預防概念。例如,加拿大犯罪學家布蘭廷漢姆和浮士德曾提出公共衛(wèi)生犯罪預防模式理念,其應用于少年犯罪防治工作包括下列三層次的做法:(1)第一層次預防,是鑒定出哪些生態(tài)環(huán)境或社會環(huán)境提供機會促使少年陷入犯罪行為,然后采取一些措施改善這些環(huán)境,減少犯罪機會。(2)第二層次預防,是對那些有潛在性的少年虞犯早期予以識別和預測,然后予以輔導使其不致發(fā)生犯罪行為。(3)第三層次預防,是指少年司法體系采取機構性治療和社區(qū)治療,對那些已犯罪的少年進行矯治治療,使其能成功地復歸社會而不再犯罪。①Steven P. Lab (1992): Crime Prevention: Approaches, Practice and Evaluations, Second Edition, Anderson Publishing Co, 123.我國有學者認為,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司法及個人主觀方面的約束、控制和有關方面共同努力。②徐天合.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對策[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7,(6):55.
狹義的犯罪預防僅指在犯罪之前為防止犯罪發(fā)生而主動采取的措施,不包括犯罪發(fā)生后刑罰手段的運用。1982年,歐洲部長理事會第837號建議案,明確把基于刑罰之確定及執(zhí)行的懲罰性及威懾性措施排除在預防范疇之外,并將犯罪預防只視為實現(xiàn)刑事政策的一種手段,而與刑事政策的其他手段相區(qū)別。我國有學者認為,犯罪預防是指以消除或限制誘發(fā)犯罪的環(huán)境因素或實施犯罪的機會為目的的各種措施和活動的總稱。在避免或減少犯罪的措施或行為中,只有在犯罪發(fā)生之前采取的,才能稱為預防性措施或行為,而不能是之后。③張遠煌.犯罪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43-444.
同樣,也有學者主張對未成年人犯罪采取狹義的預防概念。英國學者羅納德·克拉克認為,對于青少年而言犯罪起因有以下顯著的兩類:(1)家庭和社會的遺棄導致犯罪活動的增加;(2)社會和物質的分工導致犯罪機會的增多。與此對應則有兩種不同的犯罪預防方法:社會預防和環(huán)境因素的預防。社會預防手段是通過一些活動去補償這種遺棄,例如教授養(yǎng)育孩子的技能、提供嬰兒護理、提供更好的護理教育以及提供青年休閑和受聘的方案。環(huán)境因素預防手段謀求通過環(huán)境的實際設計(比如購物中心和房產)、設施的管理(比如酒吧、學校、公共交通)、產品的重新設計(如槍支、轎車和信用卡)等手段對具體犯罪活動加以分析并消除此類犯罪的可能性。之所以未將司法納入犯罪預防體系,是因為犯罪的預防是為扼制犯罪起因而采取的行為而不依賴于刑事審判系統(tǒng)。④[英]羅納德·克拉克.情境犯罪的預防與青少年[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0,(6):20-21.
筆者認為,對于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而言,應當采取狹義的犯罪預防概念,理由在于:
第一,從詞源意義上看,預防是“事先防備”、“防患于未然”之意,狹義的犯罪預防概念更符合預防的本意。在我國古代,對犯罪預防的界定是非常清晰的?!俄n非子·心度篇》講到“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意思是防止犯罪就要在犯罪行為尚未萌發(fā)之前采取措施;西漢的賈誼在《治安策》提出“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妙,使民日遷遠罪而不知也”,也是主張及時發(fā)現(xiàn)可能犯罪的苗頭通過日常的點滴教育來達到使民眾遠離犯罪的目的。在西方犯罪學研究中,“crime prevention”是指在犯罪發(fā)生以前采取的旨在減少犯罪發(fā)生可能性的措施和活動,而體現(xiàn)刑事司法系統(tǒng)對犯罪的事后干預的活動通常被稱為“crime control”,二者雖然同為應對犯罪的基本策略和反應模式,但卻存在本質差別。同時,如果事件已經發(fā)生,再做出相應的反應,則這種反應已經屬于亡羊補牢的事后救濟措施了。它不僅脫離了預防的本來意義,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大凡事后的措施,對于消除或限制危害起因的功效,不僅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往往本身還是有害處的。明白了這一基本原理,自然就不會將那些主要憑國家強力實施的處置措施與在犯罪發(fā)生之前所采取的減少犯罪發(fā)生的干預和防止措施混為一體了。①張遠煌.犯罪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40.
第二,將事后制裁排除在犯罪預防體系之外,將犯罪預防與刑事系統(tǒng)平行展開,才能清晰界定犯罪治理的不同維度,從而在國家應對犯罪的問題上真正突出事前預防這一作用重點。長期以來,盡管我們口頭上不斷強調“預防治本、打擊治標”的理念,但由于預防工作的實際開展一直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引特別是可行的具體措施支撐,而刑事制裁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應對犯罪運用最為熟練的手段,不僅具備豐富深刻的理論體系,而且在實踐中能夠依托建立的專門機構和訓練的專業(yè)人員具體操作。所以,盡管大家都已意識到犯罪治理的重點應當放在預防,也認識到刑罰的種種局限與不足,但趨利避害的本能卻驅使我們自然而然地選擇向最為熟悉的刑罰靠攏并始終將其作為最為倚重的手段。特別是當面臨性質惡化或數(shù)量增長的犯罪嚴峻態(tài)勢,寄希望于以刑罰壓制犯罪的急功近利的政策觀念就會不知不覺占據上風。由此看來,不考慮事前干預和事后制裁在著力重點、運行機制和作用實效方面的本質差異,將二者籠統(tǒng)歸入廣義的犯罪預防,會導致實踐中打著預防的旗號堂而皇之地迷戀和依賴刑罰的功效,這是我們始終無法擺脫口頭上大談預防的優(yōu)勢而實踐中卻是刑罰大行其道這種惡性循環(huán)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有撕掉刑罰披著的預防外衣,才能在實踐中使“預防為主、打擊為輔”的方針落到實處;只有打破以刑罰預防犯罪的理想泡沫,才能徹底跳出表面重預防、實際重打擊的傳統(tǒng)窠臼。
第三,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更應該體現(xiàn)早期的及時干預和盡量避免事后制裁的原則。未成年人處在早期社會化進程之中,人格傾向和行為習慣尚未定型,是需要社會給予關懷和保護的群體?!堵?lián)合國大會兒童權利公約》第3條第1款明確規(guī)定:“關于兒童的一切行動,不論是由公私社會福利機構、法院、行政當局或立法機構執(zhí)行,均應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一種首要考慮。”如果我們認為成年人已經將集體生活規(guī)則內化為自己的社會行動規(guī)范因而其越軌行為都應當受到道義譴責和刑罰威嚇的話,那么作為正在經歷社會化、尚未發(fā)展為完整“社會人”的未成年人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則有可寬宥的余地,對其進行刑事制裁只能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堵?lián)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guī)則》第2條規(guī)定,剝奪少年的自由應作為最后的一種處置手段,時間應盡可能短,并只限于特殊情況。坦白地說,無論再怎么強調對未成年人適用刑罰時要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也無法改變這種事后制裁措施剝奪和限制權利的本質,賦予刑罰過多的教育成份恐怕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正如有學者所言,刑法不是用來說服教育的,刑法的屬性中也不應該過多地包含說服教育的內容,說服教育的任務應留給其他的社會角色來承擔。②李翔.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司法解釋之評析[J].法學,2006,(5):109.此外,刑罰執(zhí)行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一系列負面效果更是不容忽視。因此,只有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立足點放在消除犯罪的原因和條件方面,通過早期的事前積極干預和發(fā)現(xiàn)不良行為苗頭后的及時介入,努力將未成年人犯罪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才能通過抓早、抓小最大限度地避免刑罰這種事后的消極懲罰適用于未成年人并對其產生不利影響,這才是犯罪控制活動中始終以未成年人利益為終極目標的最好體現(xiàn)。
目前,理論上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探討基本上囊括了從宏觀制度到微觀環(huán)境所有可能對未成年人產生不良影響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因素的治理對策。例如,我國比較有代表性的犯罪學教材在談到少年犯罪的預防時,認為預防少年犯罪必須將重點放在加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改良社區(qū)環(huán)境和凈化文化傳媒上來。具體來說,在家庭方面,要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標志是家庭結構完整、家庭關系和諧、父母長輩以身作則、家庭教育得當、有必要的經濟基礎。在學校方面,學校教育必須不斷地改革和完善。要改變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注重素質教育;要改變片面強調知識教育的做法,加強基本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審美教育、勞動教育以及性的教育;學校管理要寬松適度,既有適當?shù)募o律約束,又不致壓抑少年的天性;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讓學品人品俱佳的人擔任教師,作學生的榜樣;學校要與學生家長相互配合,保證每一個少年兒童都有機會接受義務教育;學校要多組織學生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化體育活動,減少少年學生介入無組織消遣的興趣和機會。在社區(qū)方面,必須在政府的組織和指導下,改良社會風氣,改善社區(qū)規(guī)劃,清除或加強管理特殊產業(yè)或行業(yè),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必須發(fā)揮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群眾組織的作用,搞好社區(qū)建設,為未成年人身心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區(qū)環(huán)境。在文化傳媒方面,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門必須加強對文化傳媒及文化市場的管理和凈化,歌舞廳、網吧等娛樂場所對于少年兒童應當限制進入,應當禁止在中小學校周圍開設歌舞廳、網吧等場所,應當制定電影電視分級制度。①王牧.新犯罪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04-405.
通覽上文,盡管其中也不乏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真知灼見,但這些看似滴水不漏的措施到底有多少是針對真正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環(huán)境因素有的放矢?又有多少在現(xiàn)實的社會條件下具備開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對此我們表示懷疑。在筆者看來,目前理論上關于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措施的通盤羅列并無太大實踐意義。因為,預防犯罪作為一項最終要落實到實踐的活動不可能在同一時間針對所有社會問題進行同等強度的整治,這是在資源有限的社會環(huán)境中開展工作考慮可行性、操作性和經濟性的必然結果。甚至在筆者看來,正如“人人負責”等于“無人負責”一樣,“事事預防”到頭來恐怕是“一事不防”。②舉例來說,《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條規(guī)定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領導下,實行綜合治理”,但是“各級人民政府”是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政府由各工作部門機構組成,由于沒有明確指定由政府某個工作部門組織實施,導致法律實施主體不明,盡管規(guī)定由各級人民政府組織領導,結果是沒有部門去組織領導,各自為政。張應立.當前實施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1,(6):45.因為,強調在犯罪預防工作中不顧輕重的面面俱到和不分緩急的齊頭并進,很可能使具體的執(zhí)行者在面對千頭萬緒的問題時感到無處下手最終不了了之,這種“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所謂預防對策對實踐工作發(fā)揮不了什么積極的指導作用??陀^情況是,實踐中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針對所有存在問題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進行“地毯式”的全面干預。因此,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必須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突出問題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樣實際工作中才能在明確重點的基礎上集中有限資源解決最關鍵和最緊要的問題。
首先,在預防環(huán)節(jié)上要突出重點。就未成年人接觸的社會環(huán)境而言,方方面面還存在很多令人不滿意的地方,其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在短期內尚難以完全根除。從未成年人的社會化進程來看,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其間必然會經歷各種挫折和障礙。盡管很多人滿懷熱情希望對未成年人的生活環(huán)境與生活軌跡進行全面和全程的干預,但這只能是停留在理想層面的一種追求和期盼,不得不承認對實踐中的一些環(huán)節(jié)目前我們還無能為力,有些問題還防不勝防。不僅在特定時代背景下衍生出的宏觀社會問題無法阻擋,即便是相對容易介入的微觀環(huán)境我們也常常束手無策。研究已經證實,家庭結構殘缺對未成年人實施團伙犯罪具有影響,但從犯罪預防的角度來看,不要說父母一方過世或父母雙亡這種客觀事實不可控制,就是夫妻離婚這種基于主觀情感產生的現(xiàn)象往往也難以干預。因為,開展犯罪預防不僅存在一個可行性的問題,還要受到社會倫理觀念的制約。試問,難道為了防止孩子犯罪就能剝奪夫妻的婚姻自由權利嗎?這不符合當前人們對婚姻家庭問題的價值判斷。正如有學者所言,企望以指責離婚、遏止離婚來保全家庭、拯救孩子是不切實際的。而且對于夫妻雙方來說,離婚同結婚一樣是他們的權利,不應當為了孩子的權益而不顧及父母的權益。①關穎.對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中有關家庭教育問題的幾點認識[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8,(1):94.由此看來,不顧具體情況的所謂全盤預防思路在實踐中根本行不通,制定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對策還是應當著眼于在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下有條件和有能力進行干預的環(huán)節(jié)。
其次,在預防對象上要突出重點。正因為在很多環(huán)節(jié)上我們目前還有心無力,所以未成年人團伙犯罪預防的對象也只能集中于某些特定群體。盡管從理論上說犯罪預防應當是針對全體公眾,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也應當以所有未成年人為對象,但實踐中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在未成年人中甄別出某些特定群體作為預防的重點。一方面,我國的未成年人群體基數(shù)非常龐大,涵蓋全部未成年人的預防措施將耗費巨大的社會資源,實現(xiàn)起來異常困難;另一方面,從實際情況來看,絕大部分未成年人都能平安無事地度過青春期,即便出現(xiàn)一些問題也大都有驚無險,所以沒有必要針對所有未成年人進行犯罪預防。實際上,凡是實施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基本上都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出現(xiàn)各種不適應并在個體與環(huán)境互動中表露出某些征象的少年兒童。根據我們的調查,從家庭層面來看,他們是家庭結構出現(xiàn)殘缺、父母教養(yǎng)方式粗暴、經常夜不歸宿的少年兒童;從學校層面來看,他們是頻繁曠課逃學或過早終止學業(yè)離開學校并且處于閑散狀態(tài)無所事事的少年。這些未成年人與傳統(tǒng)社會設置的聯(lián)系比較薄弱,社會對他們的控制存在疏離乃至真空,是犯罪的高危群體。從預防犯罪的緊迫性來看,這類未成年人群體顯然應當作為實踐工作關注的重點。
最后,在預防主體上要突出重點。既然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要集中于某些特定環(huán)節(jié)和群體,那么在預防的執(zhí)行主體上也應當突出重點。理由在于,不同社會主體所處的環(huán)節(jié)與面對的群體是不同的。例如,家庭預防針對的是子女,學校預防針對的是學生。對于父母離異或去世的未成年人來說,家庭作為預防主體所能發(fā)揮的功能已經受到破壞,再寄希望于家庭履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職能已經不太現(xiàn)實。至于已經終止學業(yè)的未成年人,我們既不能強制性地將已經接受完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留在學校,也無法在短期內根本杜絕義務教育階段的輟學問題。對于這些孩子來說,學校的犯罪預防功能已經不復存在。由此看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們在一些基礎性環(huán)節(jié)難以介入,所以產生了家庭聯(lián)系或學??刂瞥霈F(xiàn)問題的未成年人群體,對他們來說傳統(tǒng)社會設置的預防功能已經難以為繼,這時再一味強調家庭和學校的預防已經意義不大。在這種關鍵時刻,國家專門機構和社會相關組織必須擔負起應盡的責任,對出現(xiàn)問題的未成年人及其生活環(huán)境進行積極干預和及時介入。只有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的作用,才能使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仍然可以有所作為。
當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以社會預防為主的體系。所謂社會預防,是指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消除和削弱引起犯罪的因素,從而防止、控制和減少犯罪的社會活動。①王牧.犯罪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391.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預防,則是指家庭、學校、社會為防止未成年人陷入違法犯罪而對未成年人實施的保護性干預行動。要通過這種保護性干預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并為未成年人成長創(chuàng)造和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以培養(yǎng)未成年人的良好品行和促進未成年人在德、智、體等各方面全面發(fā)展。②王牧.新犯罪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03.在1979年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文化部、公安部、國家勞動總局、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lián)八部委出臺的《關于提請全黨重視解決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的報告》、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教育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通知》、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等幾個有關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重要文件中,突出的指導思想是通過家庭、學校、社會方方面面的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保障未成年人的權益、創(chuàng)建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以此達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199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提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方針,強調“根本的問題在于加強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是維護社會治安的戰(zhàn)略性措施”。1999年頒布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條明確規(guī)定“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護”。
由此可見,當前不論是學術研究、黨和國家有關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指導性文件,還是專門的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法律,都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的重心放在“未成年人”本身上,力圖通過不斷改善未成年人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使未成年人的社會化正常進行,避免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各種身心障礙,盡量消除犯罪人格產生的條件。這是一種典型的以社會預防為中心的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思路。
(一)以社會預防為主的單軌路徑存在不足
應當說,社會預防路徑對于未成年人犯罪預防來說具有根本性意義,因而在實際工作中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和長期堅持。但是,社會預防的開展也存在著一些難以克服的困難和障礙。
一方面,很多社會預防對策過于理想化,因而難以落到實處。我們應該看到,正因為社會預防注重“治本”,所以其預防措施不可避免地帶有理想化色彩,在特定時段面對復雜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條件往往難以實現(xiàn)。以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預防為例,維系家庭結構的完整、充分發(fā)揮家庭對子女的教養(yǎng)功能,是未成年人實現(xiàn)正常社會化的重要保證,家庭結構殘缺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影響得到很多中外學者的實證研究支持。既然如此,從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角度出發(fā),就要求已為人父母的成年人維持婚姻的延續(xù),避免離婚造成家庭結構不完整,以免對未成年子女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要改變當前社會中離婚率逐年攀升的趨勢卻似乎不太可能。相反,越來越多的孩子將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不得不面對單親家庭的成長環(huán)境。再以未成年人犯罪的學校預防為例,不少學者都將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歸結為學校教學中的應試教育,認為過分強調學習成績和升學率會導致學生厭學、曠課、逃學、直至輟學,從而中斷這些學生的正常社會化,使他們容易陷入“失范”狀態(tài)進而實施犯罪,因而提出革新教育模式、推廣素質教育的預防對策。應當說,這實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遠見卓識,但在當前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稀缺、特別是優(yōu)秀高等教育資源還很匱乏,千軍萬馬仍在擠高考這座“獨木橋”的情況下,奢談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無論是對于教育管理者、教師還是家長、學生來說,都多少有點“掩耳盜鈴”之感。由此可見,從傳統(tǒng)的犯罪原因出發(fā)針對未成年人提出的很多社會預防措施,雖然不乏深邃的洞察,但由于受到社會發(fā)展和具體條件的限制,只能停留在理想層面而無法在短時間內落到實處,對于當前的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而言,頗有些“正確的廢話”之意味。
另一方面,社會預防注重“治本”的特征也決定了,其預防效果的發(fā)揮具有長期性和間接性的特點,而且易受社會條件的影響而具有不確定性。社會預防寄希望于通過完善“人”來消除或減少犯罪,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改造人的思想談何容易,不僅需要長期、扎實的工作,而且還要寄希望于方方面面的配合。例如,不良資訊對未成年人的毒害眾所周知,很多犯罪學實證研究都強調不良資訊與未成年人犯罪之間的相關性?;谶@一認識,有關部門不斷開展文化市場整頓,收繳銷毀了大量非法出版物,查封取締了很多不良網站。但是,現(xiàn)代社會中未成年人的生活周圍仍然充斥著各種不良信息,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想要杜絕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不良文化絕非一朝一夕就能辦到。況且,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不良資訊的載體層出不窮,傳播渠道日益多樣,這客觀上也為查禁不良資訊增加了難度。因此,要實現(xiàn)屏蔽不良資訊、凈化未成年人成長環(huán)境的目標至少在近期內還有些遙不可及,其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功效自然難以迅速發(fā)揮出來。由此可見,社會預防效果的發(fā)揮依賴于整個社會的進步,社會預防的推進說到底就是一個漫長的社會發(fā)展進程。這就決定了,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預防只能從長計議,在短時間內不容易取得明顯的效果。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對未成年人犯罪進行社會預防,也制定了專門法律,采取了不少具體措施,但預防效果卻很有限。當前日趨嚴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勢就是對這一預防手段效果的最好說明。
有學者指出,在犯罪形成事實之前,直接控制犯罪者的動機往往是不現(xiàn)實的。既然對囚犯都難以采取“治愈”的方法,又何談減少社會上自由人的犯罪動機呢?①杜強.美國的現(xiàn)代犯罪預防策略[J].社會,1991,(11):31.由此看來,社會預防的開展和效果的發(fā)揮受到一系列困難和障礙的制約。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坐等‘治本’的藥,不如尋求可得‘治標’的藥更為現(xiàn)實”②肖劍鳴,皮藝軍.犯罪學引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78.。所以,我們必須在繼續(xù)加強社會預防的同時努力尋求其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有效路徑,以彌補社會預防的不足和缺陷。
(二)構建社會預防與情境預防并重的工作路徑
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西方國家的情境預防理論和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不同于社會預防的另一種思路和選擇。根據英國學者德里克·科尼什和羅納德·克拉克最近的定義,情境犯罪預防(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是指通過確認(identification)、管理(management)、設計(design)、調整(manipulation)的方式持久有機地改變環(huán)境,影響行為人的理性選擇,減少犯罪機會情境因素(situational opportunity)和犯罪促成情境因素(situational precipitators),從而達到犯罪預防的目的。③Derek B. Cornish and Ronald V. Clarke (2003): Opportunities, Precipitators and Criminal Decisions: A Reply to Wortley’s Critique of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Crime Prevention Studies, 16, 79-80.犯罪的“情境”因素,包括犯罪的時空、機會和條件等要素,它對犯罪人的理性抉擇和犯罪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當犯罪的利益條件超過其成本時,犯罪即可能發(fā)生。所以,針對某些特定的犯罪,以一種較為系統(tǒng)和常設的方法對犯罪可能利用的環(huán)境加以規(guī)劃和管理,以增加犯罪的難度和風險,減少可能的犯罪回報,能夠達到預防犯罪的效果。④Ronald V. Clarke (1980):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120, 136-137.
情境預防是一種以犯罪行為和被害人為中心的犯罪預防方法,它基于對犯罪行為和被害人的分析,試圖通過減少來自于環(huán)境的有利于犯罪的因素,使行為人認識到犯罪行為難度增加,被捕可能性增大,犯罪收益減少,以此來預防犯罪的發(fā)生。情境預防理論將犯罪原因研究的視角從犯罪人轉移到犯罪行為發(fā)生的情境;將犯罪預防的重點由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社會控制轉移到犯罪行為的控制,使犯罪預防措施具有突出的可操作性和現(xiàn)實性,并且極大地降低了犯罪預防的成本。⑤李偉.犯罪學的基本范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13.通過有針對性地采取減少誘發(fā)犯罪動機的情境因素和限制犯罪機會向犯罪行為轉化的條件的措施,就能立竿見影地避免或減少許多具有多發(fā)性特征的犯罪的發(fā)生(如盜竊、詐騙、搶劫、強奸以及利用微觀規(guī)則漏洞實施的職務性犯罪等)??梢哉f,情境預防正是基于對犯罪發(fā)生規(guī)律的揭示,力圖掌握直接誘發(fā)犯罪動機和由犯罪動機轉化為實際侵害行為的外部環(huán)境的控制權,切實減少犯罪發(fā)生的概率,或者減輕犯罪的危害程度。⑥張遠煌.犯罪學原理(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45-446.
羅納德·克拉克在1980年指出,公開發(fā)表的有關評估情境預防計劃的研究有九十多個,這些研究都證明了情境預防在減少犯罪機會和預防犯罪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⑦Ronald V. Clarke (1980):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120, 11.20世紀末,近100個已發(fā)表的研究表明情境預防措施在減少特殊形式犯罪中的成功運用。荷蘭司法部一項評議報道表明,在55次研究中有33次研究發(fā)現(xiàn)了這一方法有一些缺陷,但缺陷都不是太大,所以情境預防仍然能獲得一些效果,而另外22個研究沒有發(fā)現(xiàn)有任何缺陷。①[英]羅納德·克拉克.情境犯罪的預防與青少年[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0,(6):22.在紐約,根據學者對20世紀90年代后期犯罪率下降的研究報告,警方強力推動的以情境犯罪預防措施為主的犯罪預防所起的作用最大。據統(tǒng)計,1990年至1999年,盜竊下降超過66%,謀殺下降73%,攻擊案件下降40%,搶劫及盜車分別下降67%和73%。②周東平.犯罪學新論(二版)[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273.
由此可見,與社會預防相比,情境預防雖然只是“治標”之策,但卻是一種直接、有效的犯罪預防方法,對于預防犯罪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正是基于上述理由,為了彌補社會預防的不足之處,達到標本兼治的預防效果,我們有必要引入情境預防的內容,開創(chuàng)社會預防與情境預防并重的犯罪預防工作路徑。這對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而言意義尤為重大。有學者指出,比起一般成人,犯罪少年與他們的犯罪行為更常走到黑暗與黎明交接之處,善與惡的選擇往往只是一念之間。既然判斷最深的黑暗與黎明的曙光對少年是一種難以承受的輕,也許在致力于培養(yǎng)優(yōu)良品質,杜絕犯罪動機產生之外,再利用犯罪與空間、環(huán)境的知識,建立一道生活空間的“犯罪防火墻”,抑制犯罪誘發(fā)因子的發(fā)生,讓人性不必經過誘惑的試煉,更能彰顯人存在的真實面。③周愫嫻.少年犯罪[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291.
有學者指出,數(shù)據顯示,在某一區(qū)域社會犯罪的總的數(shù)量比例中,智能型犯罪日益增多,而直接利用活動空間和居住空間的財產犯罪相應減少;在某一區(qū)域犯罪所直接造成的社會損失比例中,作為傳統(tǒng)犯罪類型的財產犯罪,其比例相對于智能型犯罪而言也日益減少。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直接針對環(huán)境改善以預防犯罪的模式對于犯罪的預防功能越來越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④劉廣三,李艷霞.犯罪預防的新思路:利用環(huán)境設計預防犯罪——奧斯卡·紐曼的“防衛(wèi)空間理論”述評[A].趙秉志.刑法論叢(2008年第2期)[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54.在筆者看來,這種認識或許符合成年人犯罪或者整體犯罪情勢的變動規(guī)律,但僅就未成年人犯罪而言,由于犯罪類型集中于搶劫、傷害、盜竊、強奸等少數(shù)幾種傳統(tǒng)的財產和人身犯罪,不依賴特定時空環(huán)境的智能型犯罪(如網絡犯罪)盡管也偶有發(fā)生,但在犯罪統(tǒng)計上所占比例極小。所以,對于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來說,以改善環(huán)境為思路的犯罪預防模式不存在“過時”的問題,恰恰相反,當前應當大力提倡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情境預防思路和方法。
2015-02-05
姚兵,北京市社科院首都綜治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博士后流動站和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所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人員,主要研究犯罪學。
2013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青年項目“北京市青少年犯罪團伙實證研究”(項目批準號:13FXC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