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李彬,徐愛華,呂曉穎,孫永新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康復科,沈陽 110001)
·短篇論著·
間歇導尿對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的作用
Effect of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on Bladde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李華,李彬,徐愛華,呂曉穎,孫永新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康復科,沈陽 110001)
探討間歇導尿對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的作用。將9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采用間歇導尿,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留置導尿,比較2組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的效果與泌尿系感染發(fā)生率。間歇導尿法對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的臨床效果更好,且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間歇導尿;脊髓損傷;膀胱功能;泌尿系感染
脊髓損傷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外傷性中樞神經(jīng)受損,不但能夠導致四肢出現(xiàn)癱瘓或者截癱,而且還會造成膀胱功能障礙,發(fā)生尿潴留、尿失禁等并發(fā)癥而導致尿路感染,加大了患者的死亡率[1]。相關研究表明,反復出現(xiàn)尿路感染和腎功能不全是造成脊髓損傷患者晚期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2]。所以有效恢復脊髓損傷患者的膀胱功能,對加快疾病康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留置導尿是改善尿潴留的傳統(tǒng)方法,盡管其有助于恢復脊髓損傷患者的膀胱功能,但是長時間留置尿管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對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脊髓損傷患者采用了間歇導尿法,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98例脊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脊髓損傷診斷標準[3]。根據(jù)導尿方法不同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9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留置導尿法,觀察組采用間歇導尿法。對照組男性37例,女性12例,年齡范圍27~54歲,平均年齡(36.5± 4.9)歲;損傷類型:胸髓損傷35例,頸髓損傷8例,腰髓損傷6例。觀察組男性35例,女性14例,年齡范圍25~53歲,平均年齡為(37.2±5.1)歲;損傷類型:胸髓損傷32例,頸髓損傷9例,腰髓損傷8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脊髓損傷類型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14號雙腔氣囊導尿管進行無菌導尿術留置導尿,導尿管1周換1次,插入導尿管時不僅要動作輕柔而且要深淺適當,將10 mL水注入氣囊中,每日2次用0.2%洗必泰無菌棉球對患者的會陰和尿道口以及導尿管近端進行消毒。指導和鼓勵患者盡量多飲水,引流袋每隔3~4 h放1次,每次的放尿量應該不多于500 mL。開放尿管時醫(yī)護人員應該指導患者積極的配合使用腹力,通過自己的意念來進行排尿。引流袋需每3 d更換1次,保持患者會陰部位的清潔,便后對會陰部位進行清洗,保持導尿管的通暢。若患者尿袋的高度高于患者的膀胱位置時應該將尿管夾閉,防止發(fā)生逆行感染。
1.2.2 觀察組:除了給予與對照組相同的護理之外,還制定具體的飲水計劃,要求患者按照計劃飲水。夾閉尿管期間,醫(yī)護人員指導患者學習拔除尿管后的皮膚護理方法,告知患者間歇導尿的臨床意義,從而獲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選擇合適的尿液接引器,根據(jù)醫(yī)師的要求拔除尿管,進行間歇導尿。具體方法如下:按照患者的膀胱殘余尿量和水等液體的攝入量來制訂患者每日的導尿時間和次數(shù);導尿時間受個體差異的影響,一般為每日4~6次,對于存在完全尿潴留不能進行自主排尿的患者,應該每日導尿5~6次,且對患者的下腹部進行按摩護理,然后按壓患者的膀胱區(qū)。2次導尿之間的自動排尿能夠>100 mL、膀胱殘余尿量<300 mL的患者,可以每隔6 h進行1次導尿;2次導尿之間自動排尿能夠>200 mL、膀胱殘余尿量<200 mL的患者,可以每隔8 h進行1次導尿;對于膀胱殘余尿量<80 mL或膀胱容量<20 mL的患者,可以暫停導尿。
1.3 觀察指標
1.3.1 膀胱功能:每周觀察患者的自主排尿、膀胱內殘余尿量以及膀胱容量等。治療2個月后比較2組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的情況。
1.3.2 尿路感染: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尿路感染發(fā)生的情況。尿路感染判定標準[4]:在尿液中發(fā)現(xiàn)膿細胞或者白細胞數(shù)量>10個/高倍視野,中段尿培養(yǎng)菌落計數(shù)連續(xù)2次>105/mL。
1.4 臨床療效評價
將患者膀胱功能恢復效果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4個層次。(1)痊愈:患者能夠自動排尿,且膀胱殘余尿量為0~50 mL;(2)顯效:患者能夠自動排尿,膀胱殘余尿量超過正常范圍;(3)有效:患者偶爾能夠自動排尿,膀胱殘余尿量超過正常范圍,需實施間歇導尿以排空膀胱殘余尿;(4)無效:患者不能自動排尿,要實施留置導尿或者膀胱造瘺。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利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后膀胱功能比較
觀察組患者自主排尿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0.05),殘余尿量較對照組明顯減少(P<0.05),膀胱容量較對照組有所增加(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膀胱功能比較
2.2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χ2= 5.478,P<0.05),尿路感染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χ2=6.023,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患者脊髓受損后,由于膀胱平滑肌麻痹,排尿反射功能喪失或膀胱括約肌功能喪失而引起尿潴留,長時間可引起尿路感染、腎功能不全等并發(fā)癥,妨礙并延遲膀胱反射功能的建立[5]。所以對脊髓損傷患者而言,盡早實施正確的泌尿處理,不但可有效防止泌尿系感染,而且還可避免因膀胱過度膨脹引起的逼尿肌受損,從而改善膀胱功能。
絕大部分脊髓損傷患者都會出現(xiàn)尿潴留,臨床上必須采用導尿術引流尿液。傳統(tǒng)的留置導尿管法盡管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尿潴留癥狀,但是長期留置導尿管卻存在一些危害,主要包括[6]:(1)因尿管的機械刺激使膀胱尿道無菌狀態(tài)受損,易引起泌尿系感染或形成結石,反復發(fā)生泌尿系感染則易引起腎衰竭,甚至導致脊髓損傷、患者死亡;(2)長時間留置導尿管會導致患者膀胱失去儲存尿液的功能,因長期缺乏收縮、擴張的刺激,很易引起膀胱發(fā)生纖維化和攣縮,使膀胱很難恢復尿液儲存的功能;(3)頻繁更換導尿管易使尿道受損;(4)長時間留置導尿管也不利于患者出院后進行日常護理。近年的相關研究表明,利用間歇導尿法不但可以降低尿道感染發(fā)生率,而且還有助于膀胱功能有效恢復,目前該方法已經(jīng)成為了臨床中最常用的膀胱管理方法[7]。該方法可以促進脊髓受損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復,使患者的膀胱殘余尿量降低;嚴格依照飲水計劃飲水,防止膀胱膨脹過度,而膀胱周期擴張還能夠刺激膀胱功能的恢復;不僅可以預防患者膀胱內壓力的增加,也可以適當?shù)某涿洶螂滓源_保黏膜血運充足,降低感染概率;避免了長時間留置導尿管造成的并發(fā)癥[8]。與傳統(tǒng)留置導尿法相比,間歇導尿法克服了其缺點,該方法能夠獲得接近生理性的最佳狀態(tài),可以防止患者膀胱的過度充盈,降低患者泌尿系感染的發(fā)生率,降低膀胱殘余尿量[9]。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自主排尿時間、殘余尿量以及膀胱容量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此外,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和尿路感染發(fā)生率也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故提示間歇導尿法對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的臨床效果更好,且安全性更高。
總之,間歇導尿能夠使脊髓損傷患者較快的恢復自主排尿的功能,減少殘余尿量,增大膀胱容量,臨床療效好;還可有效降低泌尿系感染的發(fā)生率,安全性高。
[1]唐芳.對脊髓損傷間歇導尿患者實施個性化飲水計劃的效果觀察[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4,11(2):135-137.
[2]陳舜喜.不同導尿方式對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康復的影響[J].中國綜合臨床,2013,29(10):1078-1080.
[3]陳孝平.外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4]吳姁懌.間歇導尿對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的作用及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4):12-13.
[5]鄧雪莉.對脊髓損傷患者實施間歇導尿綜合療法的臨床效果觀察[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5,12(1):92-94.
[6]巨寶蘭.膀胱扳機點叩擊結合康復治療重建脊髓損傷后反射性膀胱的臨床護理[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17(20):59-61.
[7]朱俐.脊髓損傷患者早期行間歇導尿的觀察及康復護理效果評價[J].現(xiàn)代養(yǎng)生,2014,(8):222-223.
[8]凌澤鳳.間歇導尿治療脊髓損傷膀胱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0,48(5):74-75.
[9]歐小梅.間歇導尿在脊髓損傷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復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1):115-117.
(編輯 陳 姜)
R493
B
0258-4646(2015)12-1146-03
李華(1973-),女,護師,專科.
孫永新,E-mail:sunyxjp@hotmail.com
2015-04-24
網(wǎng)絡出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