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木桂
(湛江師范學院 基礎教育學院,廣東 湛江 524037)
疼痛的寫作
——余華小說方法論新視角
葉木桂
(湛江師范學院 基礎教育學院,廣東 湛江 524037)
余華小說寫出了人的肉體、成長、生存、死亡、人性以及國家的疼痛,故將其視為“疼痛的寫作”。成長經歷影響和良知促使余華執(zhí)著于寫“疼痛”主題。余華不斷逼近和介入現實,《第七天》深刻地表現了國家和個人的時代疼痛,由關注人的生理疼痛、精神疼痛,到國家民族的社會疼痛。余華將“疼痛”的主題不斷地進行更寬廣的思考,也將思考的層次由個人的小我空間擴展到國家民族大我的空間,疼痛的內蘊不斷地得到更深刻的表現,為讀者觀照現實和體悟人生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考視角。
余華;疼痛;文學;現實;《第七天》
2013年,的確是“余華年”。余華《第七天》的橫空出世,立刻攪動了寂靜多年的中國文壇之水。一時間,報刊雜志、網絡電視、書店、出版商、電商、編輯、記者、專家、學者、讀者、作家、藝人以及作者本人等史無前例地聚集于一起圍觀余華和他的《第七天》,眾人的狂歡掀起了持續(xù)不減的《第七天》話題熱度。令人驚奇的是,這一盛況即使是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似乎也沒有引爆出如此高的關注度。一年多來,各界對余華和《第七天》的爭議不斷。有關余華以及他的《第七天》的評論,大致可以勾勒出這樣的一個軌跡:由一面倒的批評,到贊揚與批評冰火兩重天,再到肯定占主流。那么,究竟該如何看待余華和他的《第七天》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認為不應該僅局限于《第七天》本身,而是應該跳出《第七天》,放眼于余華三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把《第七天》放在他多年的創(chuàng)作坐標中考察之后,再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
從某種角度來說,余華的小說創(chuàng)作可謂是一種疼痛的寫作。
第一,寫出肉體的疼痛。余華曾經這樣解釋過自己的“暴力血腥寫作”:“確實如此,暴力因為其形式充滿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內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保?]180從《一九八六年》《死亡敘述》《現實一種》到《兄弟》(上)《第七天》,余華總是津津樂道地敘寫暴力與死亡。與讀者膽戰(zhàn)心驚的閱讀反應不同的是,在那恣肆張揚的行文中,余華出奇冷靜地把人的肉體疼痛淋漓盡致地進行狂歡化展演。無論是他殺還是自殺,余華都以極致的筆墨去細描令人恐怖的暴力與死亡場景,以致讀者在字里行間看到脆弱的生命軀體受到極端殘酷的蹂躪與摧殘,嗅到濃濃的血腥味與揮之不去的死亡味道。
第二,寫出成長的疼痛。余華十分擅長描寫兒童世界,其小說中兒童世界的孩子成長道路通常都是布滿荊棘,命運曲折坎坷的?!对诩氂曛泻艉啊穼O光林的疼痛源自于少年的成長焦慮、青春的孤獨、莫名的恐懼,性意識的緊張伴隨著青春的血液流淌翻動,壓抑痛苦之感久久難以排遣。《活著》有慶,《許三觀賣血記》一樂、二樂和三樂,《兄弟》李光頭和宋鋼的疼痛來自于成長過程中遭遇到的死亡、饑餓和貧苦。小小年紀的孩童們就要承受如此沉重的生存考驗與心靈磨難,這讓人不得不感嘆孩童少年的成長氛圍竟是如此異常艱辛。
第三,寫出死亡的疼痛。余華的小說世界,“死亡”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每一個死去之人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每一種死法都讓人對死亡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痘钪犯YF的故事告訴我們,比自己死亡更疼痛的是如福貴那般,縱使自己的一生命運多舛,到最后依然能夠幸運地活到老,不幸的卻是看到身邊的親人一個接一個先離自己而去,而自己沒有任何的力量去改變這一事實。人是承受不幸的方柱體,從來都是在死亡的伴隨之下活著的,人與死亡的抗衡注定是徒勞的,所以余華這樣看待“活著”:“我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人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保?]141
第四,寫出生存的疼痛。在余華小說的苦難世界里,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在死亡之前都會千方百計地生存,但是要生存就不得不忍受生存艱難的疼痛。為了生存,《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不得不接二連三地賣掉自己的生命之血。本來要靠賣血來成就自己的人生就已經夠悲劇了,但是更為荒謬至極的是,賣血居然出人意料地成為其人生離不開的一種生活方式。余華在《許三觀賣血記》英文版序言中曾提到,《許三觀賣血記》只是中國現實世界千萬個賣血故事的一個,賣血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生存方式,而其中比許三觀更不可思議的故事每天都在演繹著。同樣是賣血,對于像許三觀這個樣的窮人來說,選擇的是一種近乎自殺的方式來活命,而對于像李血頭這類賣血組織者來說,賣血則是一門獲取巨額暴利的生意。余華在《十個詞匯里的中國》中曾提到一個令人目瞪口結的真實例子:一位賣血組織者一次性付清全額房款,賣下一套價值一億多元的豪宅,這讓地產商、金融投資商和IT行業(yè)等的新貴都難以望其項背。所以,底層人的生存之痛不僅在于被迫出賣生命之血,更在于生存的不平等。余華認為《許三觀賣血記》其實是在講有關平等的故事:“遺憾的是許三觀一生追求平等,到頭來卻發(fā)現,就是長在自己身上的眉毛和屌毛都不平等。”[3]133
第五,寫出人性的疼痛。余華評價美國心理學家墨里·施瓦茲時說道:“因此當他幫助別人的內心在迷途中尋找方向的時候,他知道了自己的內心并不僅僅屬于自己,就如殊途同歸那樣,經歷不同的人和性格不同的人時常會為了一個相似的問題走到一起,這時候一個人的內心就可以將所有人的內心凝聚起來,然后像天空一樣籠罩著自己,也籠罩著所有的人。”[4]133余華在小說里試圖將“所有人的內心凝聚起來”,叩問復雜幽微的人性。從余華小說中看到,人性的疼痛在于人性的邪惡,同時也在于人性之善的無力?!缎值堋芳t袖章冷血無情,詩人作家虛偽矯情,李光頭狡詐低俗,林紅見利忘情,處美人無恥無操,劉鎮(zhèn)人勢利算計……當這些人作惡之后或安然無恙、或飛黃騰達、或縱情泄欲、或獲利得益,而善良堅貞的李蘭卻活得卑微屈辱;正直剛毅的宋凡平則死得慘絕人寰;忠厚善良的宋鋼不僅自己活得窩囊潦倒,而且未能守護住兄弟親情和婚姻愛情,到最后只落得個滑稽悲涼的死亡結局。面對人性之善與惡的相遇,究竟應如何選擇,這實在是令人困惑的問題。
第六,寫出國家的疼痛?!兜谄咛臁反虺龅膹V告詞是“比《活著》更絕望,比《兄弟》更荒誕”。的確,與《兄弟》(下)所敘述的“倫理顛覆、浮躁縱欲和眾生萬象”的時代故事相比,《第七天》所敘述的故事顯得更加荒誕,它所描繪的國家圖景呈現出更加潰敗的危機。在這個現實的國度里,官場黑暗腐敗,家庭倫理扭曲,愛情婚姻異化,社會是非公義顛倒、貧富懸殊、信仰失落、道德淪喪……只想并且也只能依靠自己微弱的能力和良心平凡地過日子的楊飛,生前沒能在這個社會里找到安身立命之地,而死后亦死無葬身之地,唯有化為一個孤魂野鬼四處飄蕩……逝去生命的靈魂久久不能安息。這不僅是楊飛們的疼痛,更是整個時代、社會、國家、民族的疼痛。余華在一次與王侃教授的對話中說過:“可以說,從我寫長篇小說開始,我就一直想寫人的疼痛和一個國家的疼痛。”[5]對此,有人認為余華要為“政治”寫作,《第七天》就是一部時事評論小說。事實上,余華的政治寫作并非由《第七天》開始的,試問《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甚至《往事與刑罰》和《一九八六年》等,也有政治寫作,只不過,2013年的《第七天》寫現實的政治離我們如此得近,以致寫出的疼痛引人共鳴,又或者令有的讀者難以接受。
余華為何在小說里如此執(zhí)著地寫“疼痛”這個主題呢?其中的原因或許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成長記憶的影響。余華在《一個人的記憶決定了他的寫作方向》[6]和《一個記憶回來了》[7]兩篇文章里明確地回答了,之所以他在作品中反復寫出暴力與血腥、人性黑暗與邪惡,是源于其童年醫(yī)院經歷和受文革時代經歷的影響。
父母是醫(yī)生的緣故,余華的童年時光是在醫(yī)院里度過的。在醫(yī)院里,余華經??吹浇o病人做完手術后的父親全身血跡斑斑,護士倒出來的手術廢物血肉模糊,“血”的意象深深地印記于余華的腦海里,以致“血”成為其小說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題材。余華居住的對面是太平間,他時常聽到失去親人的家屬哭泣聲,久而久之,哭泣聲對于余華來說并非悲哀的聲音,而是親切動人的歌謠。更不可思議的是,余華曾走進太平間,躺在停放死尸的水泥床上睡午覺。那時的他感受到的不是死亡的可怕,而是幸福和美好。這種令人難忘的美妙感覺,促使他對死亡有了別樣的感受和思考。
在《十個詞匯里的中國》里余華提到,醫(yī)院小環(huán)境血淋淋,社會大環(huán)境同樣血淋淋。余華的童年親歷了狂熱躁動的紅色文革時代。余華童年時參加過很多文革公判大會,看到被判死刑的犯人被荷槍實彈的軍人押赴刑場。槍決犯人的軍人殘忍無情,犯人被子彈擊穿的樣子令人震顫。槍決犯人的場景令余華日后噩夢連連,當有一天夢到自己也被槍決,心有余悸的余華警告自己不能再寫血腥和暴力的故事了?!拔液同F實關系緊張,說得嚴重一些,我一直是以‘敵對’的態(tài)度看待現實。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內心的憤怒漸漸平息。我開始意識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尋找的是真理,是一種排斥道德判斷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發(fā)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里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對一切事物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保?]為此,早期寫死亡的余華是憤怒激情的,他著力表現人的肉體受到殘酷摧殘所達到的疼痛極致;后期寫死亡的他是平靜溫情的,他對人的成長、生存和死亡疼痛多了一份悲憫的看待眼光和深沉的思考。對此,余華說過:“我認為文學的偉大之處就是在于它的同情和憐憫之心,并且將這樣的情感徹底地表達出來……而是為了真正探入人心,將人的內心表達出來,而不是為了表達分泌。”[9]114
二是基于良知的寫作。余華在《我為何寫作》里講到,自己厭倦了牙醫(yī)的工作,希望通過寫作進入文化館,后來愿望真的實現了。余華承認自己最初的寫作具有極強的功利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寫作改變了他,同時也讓他對世界的思考越來越深刻,寫作成為他內心的需要,精神的升華。
余華在《長篇小說的寫作》中提到,作家須具備高尚的品質,寫作過程應該滿懷同情和憐憫。在他看來,同情和憐憫作為文學的力量,在軟化人的心靈同時,讓人看到靈魂和希望。據余華在《中國早就變化了》[10]中提到,他真正意識到疼痛之感不是給人拔牙,而是在給孩子們打防疫針,看到倒鉤針頭把孩子的胳膊弄得肉翻血流的時候。三十年后的余華對當年的輕率行為十分內疚自責,他認為應該先用倒鉤針頭扎自己,提前感受疼痛,而不是看到別人的疼痛才產生同情。作為牙醫(yī)的余華是善良的,他在被流血的孩子震驚之后,為了減輕人們的疼痛,總會不辭勞累地把倒鉤針頭磨平磨尖之后再給大家打防疫針。當不再拔牙而成為作家的余華,也總會有意識地把這種疼痛感帶到寫作之中,并且把人的疼痛日益深刻地表現出來。
余華說:“這樣的感受刻骨銘心,而且在我多年來的寫作中如影隨形。當他人的疼痛成為我自己的疼痛,我就會真正領悟到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寫作。我心想,這個世界上可能再也沒有比疼痛感更容易使人們互相溝通了,因為疼痛感的溝通之路是從人們內心深處延伸出來的。所以,我在本書寫下中國的疼痛之時,也寫下了自己的疼痛。因為中國的疼痛,也是我個人的疼痛?!保?1]287我們說余華的寫作是基于一種良知的寫作,原因就在于,如果沒有一顆善良之心,作家絕對無法寫出人的真正疼痛之感,具有同情和憐憫之心的余華則做到了。余華對敘寫“疼痛”這個主題是有意而為之的,從早期的作品便觸及到“疼痛”的問題,隨著創(chuàng)作的深入,余華由關注人的生理疼痛到精神疼痛,再到國家民族的社會疼痛。余華將“疼痛”這個主題不斷地進行更寬廣的思考,也將思考的層次由個人的小我空間擴展到國家民族大我的空間,疼痛的內蘊不斷地得到更深刻的表現。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余華的《第七天》上來。關于《第七天》的爭議,其中一個焦點在于“文學與現實”的問題,而該問題又關涉到“文學反映什么現實”和“文學如何反映現實”兩個問題。
有批評者認為,余華已經失去了昔日強勁的想象力,淪落到如網絡大V一樣用時事述評來寫小說,今天的余華儼如一位微博作者。也有人質疑余華這種與現實保持如此貼近的寫作姿態(tài),就連余華的好友蘇童都說作家不要急匆匆地投入現實的懷抱。當然還有人批評“匆匆忙忙地代表著中國”的余華在西方之所以受歡迎,其中原因在于他的現實寫作是為了迎合西方讀者的中國想象需要。
要回應這些批評余華的聲音,則需要認真審視余華的寫實主義態(tài)度。
關于先鋒寫作時期,余華自己說過:“當我發(fā)現以往那種就事論事的寫作態(tài)度只能導致表面的真實以后,我就必須去尋找新的表達方式。尋找的結果使我不再忠誠所描繪的形態(tài),我開始使用一種虛偽的形式。這種形式背離了現狀世界提供給我的秩序和邏輯,然而卻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實?!保?]178余華認為小說寄寓著世界的象征,采用“虛偽的形式”寫作可以打破固有思維,超越慣常的常識,從而更能接近事實的真實。所以,這個時期余華的先鋒小說表現出神奇的意趣,《世事如煙》《鮮血梅花》和《戰(zhàn)栗》等充滿了實驗性和極端性。到《許三觀賣血記》,余華的文學真實觀發(fā)生了改變,這正如吳義勤在《告別“虛偽的形式”——《許三觀賣血記之于余華的意義》[12]中認為的,《許三觀賣血記》標志著余華告別虛偽的形式,進入創(chuàng)作轉型的新階段。余華曾說過:“我知道是中國的歷史和現實養(yǎng)育了我的寫作,給了我寫作時的身體、寫作時的手、寫作時的心跳。而文學給了我寫作時的眼睛,讓我在曲折的事件和驚人的現實那里,可以看到更為深入和更為持久的事物?!保?3]余華說自己寫作的變化,是因為國家的情況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從而導致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發(fā)生了變化。為此,從《許三觀賣血記》開始,然后到《兄弟》,再到2013年的《第七天》,余華的寫實主義越來越強,寫作離現實越來越近。余華說《第七天》是其離現實最近的一次寫作,事實上的確如此,《第七天》幾乎原生態(tài)地把當下中國的社會現實重播出來,以致有讀者認為這樣的“新聞串串燒”,他們自己也會寫,甚至比余華寫得更好。
余華這樣回應讀者的批評:“比如我剛剛出版的《第七天》,表達的是今日中國,具體說是2011年中國的殘忍現實……這是一部用借尸還魂的方式批判中國社會現實的小說,我覺得寫得很有力量?!保?4]《第七天》依然寫死亡和溫情,但這死亡和溫情的背后是現實的殘酷、希望的虛妄疼痛的無邊和絕望的無底。盡管《第七天》的結尾出現了桃花源般的美好世界,但那畢竟是亡靈的平等,而不是人的平等,那是的彼岸的空間,而不是現實的世界。《第七天》沒有《兄弟》的狂躁,也沒有《活著》的坦然,更沒有《許三觀賣血記》的感慨,有的只是令人糾結的無奈與絕望。我們姑且暫時把“文學性”問題的爭論懸置,單就這部作品反映現實的力度和人文關懷的深度來說,余華以最極致的筆觸表現國家民族的時代疼痛和人的疼痛,又一次走在了不少當代作家的前面。
實際上,余華在2011年的《十個詞匯里的中國》里已經充分體現了對當下中國社會的關切與思考。在這本書里面,余華考察了“人民、領袖、閱讀、寫作、魯迅、差距、革命、草根、山寨、忽悠”這十個詞匯從文革到當下的內涵演變過程,并以此來凝視當代中國,把脈中國。關于今天的中國,余華有自己的思考,他認為三十多年的高速發(fā)展,造就了中國現實社會一體兩面的復雜性,美好和丑陋、先進和落后、嚴肅和放蕩、悲劇和喜劇等構成了光怪陸離的社會生態(tài)。余華說:“就像人體的健康受到損傷時會出現炎癥一樣,山寨現象就是今日中國社會生態(tài)的炎癥。炎癥一方面是在抗擊病菌,另一方面也會帶來紅腫、膿包、潰爛和壞死。”[11]對此,洪治綱也認為余華企圖把社會炎癥的疼痛暴露出來,盡快找到病因,及時治療,及早痊愈。當國家疼痛不再時,社會和個人的疼痛也將消失。
余華這樣評價自己的疼痛寫作:“這樣的感受刻骨銘心,而且在我多年來的寫作中如影隨行。當他人的疼痛成為我自己的疼痛,我就會真正領悟到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寫作。我心想,這個世界上可能再也沒有比疼痛感更容易使人們互相溝通了,因為疼痛感的溝通之路是從人們內心深處延伸出來的。”[11]行文至此,我們可以對文章開頭的問題做出回答了:《第七天》將“疼痛”這個主題延伸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余華為我們體味生活,領悟人生,理解彼此提供了又一個有價值的視角。
[1]余華.虛偽的作品[M]//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2]余華.《活著》中文版(1993年)序[M]//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3]余華.《許三觀賣血記》韓文版(1998年)序[M]//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4]余華.人的正當研究便是人[M]//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5]王侃,余華.我想寫出一個國家的疼痛[J].東吳學術,2010(1):32.
[6]余華,王堯.一個人的記憶決定了他的寫作方向[J].當代作家評論,2002(4).
[7]余華.一個記憶回來了[J].文藝爭鳴,2010(1).
[8]余華.我小說現實[J].中文自學指導,1995(2):2.
[9]余華.我的寫作經歷[M]//沒有一條道路是重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10]余華.中國早就變化了[J].作家,2008(15).
[11]余華.十個詞匯里的中國[M].臺北:麥田出版社,2011.
[12]吳義勤.告別“虛偽的形式”:《許三觀賣血記》之于余華的意義[J].文藝爭鳴,2000(1).
[13]余華.這只是千萬個賣血故事中的一個[J].當代作家評論,2002(5):23.
[14]余華.答《紐約客》編輯問[EB/OL].(2013-08-23)[2014-08-27].http://t1.qpic.cn/mblogpic/263612 e4451cc4c67976/460.
〔責任編輯:王 露〕
Themed on the Pains:A New Perspective for Interprating Yu Hua’s Novels
YE Mugui
(Basic Education College,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37,Guangdong,China)
Yu Hua’s novels are about the pains of human body,as well as the pains of growth,survival,death,human nature and nation.Therefore,his works are regarded as“the writing of pains”.Yu Hua is obsessed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pain due to his own life experience and his conscience.He approaches and interposes into the reality constantly.The Seventh Day,which focuses on the social pains from perspectives of physiology,spirit and nation,deeply shows pians of the country and individuals during a period of time.Yu Hua puts the reflectionson the theme of“pain”into a broader realm continually by deepening it from the individual level to the national level.Therefore,the implication of pain gains a deeper expression,which supplies the reader with a valuable angle to observe the reality and reflect on the life.
Yu Hua;pain;literature;reality;The Seventh Day
I207.425
A
1671-5365(2015)03-0031-06
2014-12-27
葉木桂(1981-),男,廣東肇慶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文藝理論和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