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漢奎
從頭足類興衰看生物進化
許漢奎
頭足類屬于軟體動物門中頭足綱,因為頭的四周有許多觸手,最初人們以為它們只是用來走路,故稱其為頭足類,它與腹足類同在一動物門內(nèi),有些方面還有些相似,但也有很大區(qū)別,在興衰道路上更是不同。
過去認為頭足類最早出現(xiàn)于奧陶紀,后經(jīng)中國學者研究,才確定它最早始于晚寒武世(距今約5億年),但它是由何種動物進化而來?與腹足類一樣仍是個謎。
頭足類只生活于海里,卵生,有外殼的頭足類,其卵剛孵化出來時,與腹足類一樣,有胎殼和軟體,晚古生代頭足類的殼體也多成平的螺旋型、少數(shù)也為高的螺旋型,殼口處也有頭蓋(口蓋),與腹足類確不好區(qū)分,尤其是沒有軟體存在的化石。但若據(jù)殼內(nèi)構(gòu)造,即顯著不同。頭足類殼內(nèi)有許多隔壁(或稱梯板),它是頭足類在生長過程中存留下來,因為頭足類的軟體只位在殼的頂端,也就是它的住室,當軟體和殼長大了,原來住室容不下了,它就移到前面殼大的地方,并在軟體底部硬的部分,形成一新的隔壁以托著軟體,且與原住室分開,原住室空了就稱為氣室,隔壁與殼連接處稱縫合線。這樣,隨著殼體和軟體不斷長大,不斷前移,氣室和隔壁及其縫合線也就越來越多。氣室和住室雖然有隔壁分開,但仍有體管把它們都連接起來。氣室對頭足類仍很重要,當頭足類要沉入海底,它就吸水注入氣室,身體一重就下沉了,而要上升時,把氣室的水擠出去,身體一輕,就浮上來了。頭足類運動時,也是把體內(nèi)的水從嘴中噴出去,而形成的反作用力,加上觸手向前推,促使身體迅速往后退,所以它的游動方式與別的動物完全不同。
更奇的是,據(jù)古生物學家研究,頭足類的生長很有規(guī)律,它每活一天,就會在殼上留下一條生長紋,當滿一個月,它的軟體就會移到新的大住室,體內(nèi)也就多一間氣室。根據(jù)這一特點,也就可計算出遠古時一個月有幾天,一天有幾個小時,這就是學者所標的古生物鐘。這初看時很神秘,但搞清了也易明白。
至于軟體部分,它與腹足類區(qū)別更大,它的頭較大,一對大眼睛在頭的兩側(cè),頭上四周的觸手長而非常靈活,隨時聽從大腦指揮,觸手上長有吸盤,可以牢牢地抓著獵物,并把獵物送至嘴里。嘴長在頭的中央,嘴上長有像鳥類鸚鵡一樣鋒利的喙,可以把獵物撕成碎塊而吞入腹中,所以頭足類也簡稱鸚鵡螺。它體內(nèi)還有噴水管,有的還有墨囊……(見圖1)。
以上簡介表明頭足類的身體結(jié)構(gòu),習性等均與腹足類相差甚遠,故談不上親戚關(guān)系,若有些頭足類與腹足類在殼形等有些相似,也僅是趨同進化而已。
圖1 菊石身體結(jié)構(gòu)圖
頭足類的興衰和進化過程中可清楚分為三階段,即早古生代直角石階段、上古生代至中生代的菊石階段和新生代的無殼階段。
圖2 湖北地區(qū)的震旦角石
1.直角石階段:此階段的殼大多為直的,且縫合線也直、最原始,稱為鸚鵡螺式。頭足類雖始于晚寒武世,但為數(shù)很少,且個體小,都為直的殼,故稱直角石,它目前僅發(fā)現(xiàn)于我國華北、東北地區(qū),為短棒角石,殼長僅1厘米。到了早奧陶世(距今4.8億年前后)才逐漸增多,如南京這時期的紅花園組灰?guī)r中常見到的,就是房角石,它們殼長在3—4厘米間,由于化石硅化了,不易風化,所以常突出在灰?guī)r表面上,在野外易于發(fā)現(xiàn)。
令人驚奇的是到了中奧陶世(距今4.7—4.6億年間),直角石類變得很大,最大的光其殼長就可達10米,所以可稱得上當時海里的巨無霸。在湖北這一時期的寶塔組灰?guī)r中,就到處可見這類大型直角石,它們橫七豎八地分布在灰?guī)r層面上(多為殼長1—3米的震旦角石),極為壯觀(見圖2),而其它化石卻罕見(寶塔組地層名稱也由這類似塔狀角石而得名);在南京湯山組含泥質(zhì)灰?guī)r中,也有這類大的直角石,但數(shù)量少得多,且多為珠角石。所以中奧陶世是直角石類發(fā)展到頂峰的時期。從寒武紀的三葉蟲稱霸、到奧陶紀的直角石橫行,故寒武-奧陶紀也稱為無脊椎動物的時代。這時期也有極少的頭足類的殼成平的螺旋形,如產(chǎn)于我國南方的盤角石。但其縫合線仍是直的,屬鸚鵡螺式。
到了志留紀(距今4.4億年至4.2億年間)直角石類迅速衰落了,除了環(huán)境變化外,可能與魚類的出現(xiàn)有關(guān)(這時期稱魚類時代),因為魚類游動靈活,又有大嘴堅牙,所以直角石恐競爭不過它,盡管直角石的頭和觸手還很厲害,但它身上拖著個長長、直而重的殼,游動確實不方便。
圖3 頭足類殼內(nèi)縫合線類型
2.菊石階段:頭足類為了游得更快,增強其競爭力,由直殼進化為平的螺旋形殼,隔壁的四周也不是直的,而是彎彎曲曲,一則便于迅速游動時軟體與殼體聯(lián)結(jié)更緊,二則也加固殼體,所以隔壁與殼體連接的縫合線也就變得越進化越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可分為無棱菊石式、棱菊石式、菊面石式和菊石式(見圖3)。由于不同的菊石其縫合線不同,所以它成了古生物學家識別菊石的重要標志(需殼表去掉方可見縫合線構(gòu)造)。
菊石始于上古生代的泥盆紀(距今4億年—3.6億年),菊石除了殼形和隔壁發(fā)生變化外,殼表的裝飾也比直角石多得多,最常見的是生長紋加粗成生長線,再加粗成生長肋。在圓形平旋螺體上增加這些生長肋,粗看就像一朵菊花上的花瓣,故稱這類頭足類化石為菊石。除此,殼上還有長瘤、長刺、與生長線垂直的縱線等等。
菊石在晚古生代(泥盆紀至二疊紀,即距今4億年至2.5億年間)地層中很常見,它們一開始個體不大,一般直徑在2—5厘米之間,易尋找,加上它們演化比較迅速,所以常用它來確定地層的時代,上世紀60年代在南京龍?zhí)舵?zhèn)一磷礦采礦處,在早二疊世孤峰組硅質(zhì)泥巖的巨大層面上(估計長10幾米,高3—4米),竟然布滿了直徑約7—8厘米的菊石,非常壯觀,惜當時沒照像機把它們照下來。在浙江長興等華南許多地區(qū)在晚二疊世龍?zhí)督M上部黑色鈣質(zhì)泥巖中,也??梢娭睆?—4厘米的菊石,它們許多都黃鐵礦化(黃鐵礦充填在殼內(nèi)),所以剛采出來的化石,其面上金光閃閃,很漂亮(見圖4),不過時間一長,它們就氧化成黑色了。
圖4 浙江建德二疊紀丁家山組黃鐵礦化菊石
圖5 早三疊世南京青龍群底部的蛇菊石
圖6 非洲馬達加斯加地區(qū)的白堊紀硅化菊石
令人驚奇的是,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時,菊石類也遭到重創(chuàng),在50多個屬中,竟然滅絕40多個屬,滅絕率達80%。但三疊紀初環(huán)境還很差時,竟然還能見到它們,如南京早三疊世青龍群下部黃色鈣質(zhì)泥巖中,常能見到殼面光的蛇菊石(見圖5),它們直徑只3—4厘米,與它共生的只有雙殼類克氏蛤;到青龍群中部的紅色瘤狀鈣質(zhì)泥巖中,甚至只有一個種菊石存在,而沒有任何其它化石,所以菊石是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后最早復蘇的動物。
中生代是進入了以爬行動物為統(tǒng)治的時代,海里各種大大小小的爬行動物很多,包括外形像烏龜?shù)臉J齒龍等,它們最愛吃無脊椎動物,在這種情況下,菊石類不僅能生存下來,而且得到發(fā)展,屬種和個體數(shù)量逐漸增多,萎實不易,所以在確定中生代地層的時代方面顯得很重要。雖然海生的爬行類也很重要,但它們的化石較難尋,如南京早、中三疊世的青龍群地層中就未見它們的蹤影。而在我國西南的貴州地區(qū),尤其是興義縣和關(guān)嶺縣一帶,那里早、中三疊世是個大的海灣區(qū),陽光充足,浮游生物多,所以菊石、雙殼類、海百合、海林檎等無脊椎動物均很豐富,各種以它們?yōu)槭车呐佬蓄悾缳F州龍、幻龍、楯齒龍、魚龍等等也很多。
更令人驚奇的是到了中生代晚期的白堊紀,在我國西藏、歐洲、非洲有些海相地層中菊石數(shù)量多得驚人,如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地區(qū)白堊紀的菊石,由于硅化,在地層中竟能一個個被敲出來,甚至有的層位的菊石風化后散落滿地,而且保存都很全,顏色也很美,令人愛不釋手,化石大小從2—3厘米到10幾厘米不等。我國民間的化石販子近年來從那里販來了大量菊石,以致市面上常可見到它們(見圖6)。德國這一時期的菊石也很多,它們個體較大,灰?guī)r質(zhì)地,一般直徑多在20厘米以上,厚度在2—3厘米間,有的層位菊石直徑在50厘米左右,個別大的直徑有2米,在德國法蘭克福市的深根自然博物館門口就擺放一大的菊石,直徑約1. 2米(見圖7)。此厐然大物極吸引人眼球。所以白堊紀應是菊石階段發(fā)展的頂峰,這些特大型菊石,包括直角石階段的大型直角石,以及其它門類的大型動物,它們看似很風光,但它們適應環(huán)境能力很差,所以一旦環(huán)境惡化,往往最先滅絕。在白堊紀末期的恐龍等大滅統(tǒng)中,有多達34個菊石的屬幾百個種全部滅絕了,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特大型菊石首當其沖。
3.無殼階段:頭足類為了提高游動速度,增強競爭力,甚至采取了擺脫殼體的束縛和妨礙,進化為無殼階段,當然,如此大的轉(zhuǎn)變決非一蹴而就,而可能是經(jīng)過了箭石的過渡階段,因箭石還保留有隔壁構(gòu)造、雖體外無殼,但仍有角質(zhì)的前甲、閉錐和身體未端的箭鞘來保護軟體,所以它雖然比不上無外殼的烏賊和章魚,但比起有鈣質(zhì)外殼的菊石,輕便多了(見圖8),箭石雖最早出現(xiàn)于早碳世,但至中生代的侏羅—白堊紀才繁盛起來(至新生代早期滅絕),章魚最早出現(xiàn)于晚白堊世,所以很可能是由箭石中的一分支進化而來,它們在白堊紀末生物大滅絕中都幸存下來。
圖7 德國森肯貝格前豎立的白堊紀特大型菊石
圖8 箭石的內(nèi)部構(gòu)造
圖9 現(xiàn)海洋僅存的鸚鵡螺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至今)是哺乳動物為統(tǒng)治的時代,生物間競爭更加劇烈。海里也不例外,這里不僅有兇殘的鯊魚,也有哺乳動物中兇猛的海豹,海獅、海豚、虎鯨、座頭鯨、抹魚鯨……等,所以新生代,有外殼的頭足類僅剩下原始的鸚鵡螺一個屬、4個種(見圖9),在熱帶的海洋里茍延殘喘而已,代之而起的是烏賊(俗稱墨魚)、章魚(即魷魚),它們游得更快、更靈活,因它們尾部有一環(huán)形孔,海水經(jīng)它可大量進入外套腔。平時有一軟骨會把孔堵著。當它要快速游動時,外套腔肌肉可猛烈收縮,水便從前腹部的噴水管噴射出,故其反推動力比菊石類大得多,加上身體成流線型,又沒有外殼的妨礙,所以其游泳速度竟然每小時可達50千米,遇強敵須逃脫時,甚至可達每小時150千米,而獵豹每小時最快才120千米。據(jù)說火箭制造就受它啟發(fā)。不僅如此,它們加速度也大,可以從靜止狀態(tài),一下子加速近百倍,令強敵猝不及防。而且它們還有斷手逃生本事,即一旦觸手被強敵咬著而逃脫不了時,它們會靠觸手上肌肉猛烈收縮,而使其斷掉,斷掉的觸手,還會不斷擺動,以吸引強敵;而它斷掉的手還能在較短時間內(nèi)再生。除此,它們身體還可變色,由灰白變黑、變黃、甚至變紅……且速度很快,決不遜于陸地的變色龍,借此驚退強敵。最后,它們體內(nèi)腹側(cè)還有墨囊,一遇危險,即吐出有毒的墨汁“煙霧”,讓敵看不清或麻痹,而借機逃走。
圖10 與大王烏賊相近的搶烏賊
圖11 抹香鯨捕食大王烏賊
烏賊與章魚很相似,但也有不同,如烏賊有10只觸手,其中兩只特別長,比身體長1倍,常用它來抓獵物。除此體內(nèi)有灰白色,堅而輕的大骨板來支撐其軟體。章魚身上只有8只觸手,體內(nèi)只有一淺黃色半透明角質(zhì)薄片,很堅韌、可彎曲以支撐它身體。但章魚很聰明,它甚至可拿石頭放進蚌殼內(nèi),讓它的殼合不起來,而從容地把蚌肉吃掉。它也可把身體縮在石洞內(nèi),當魚、蝦路過時,用觸手迅速抓著而吃掉,它甚至可用石子建家園,在海底常有“章魚城”出現(xiàn),……真是各有絕招。
烏賊有大有小,市面上賣的都是小的、常見的種,其身長也就20厘米左右。但也有大的,1878年11月2日在加拿大紐芬蘭島就捕獲一特大的大王烏賊,其體長竟達6米,觸手長11米,兩者相加為17米,體重多達2噸(見圖10),真是厐然大物,難怪鯊魚見它,都得退避三舍。只有巨大的抹香鯨敢吃它,但也要冒很大風險,人們??吹仅L身上一道道傷痕,這就是烏賊觸手留下的(見圖11),不僅如此,一旦鯨魚頭上的氣孔被觸手堵著,那再大的鯨魚也會被活活悶死。在上世紀70年代就曾報道一鯨魚被大王烏賊搞死的慘烈場面!難怪自古以來,對大王烏賊就有種種傳說,最早人們把它稱為北歐的“挪威海怪”。1802—1805年間,巴黎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狄蒙福著作中,就曾描述它竟能把一艦艇拖入海里而把人吃掉。報上也曾報道:1878年10月26日有兩漁夫帶一12歲孩子去捕魚,在海上遇上大王烏賊,漁船正想趕快避開,沒想到烏賊的觸手已迅速把船抓著,漁夫嚇壞了,在這千鈞一發(fā)時刻,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孩子,用斧子迅速把觸手砍斷,才最終化險為夷,被砍斷的觸手足足有5.8米長。
章魚也有大有小,市場上賣的也是常見的屬種,體長也只20多厘米。大的巨型章魚,體重可達1噸,除了抺香鯨,連鯊魚也不敢輕易惹它。據(jù)報道中美洲的牙買加國,曾有一位大販毒頭子——麥克,他過慣花天酒地的生活,為了尋求刺激,聽說章魚很聰明,竟在海底建一個人工巖洞,洞口有堅固的鐵柵欄,巖泂內(nèi)關(guān)著一條他才買來的大章魚,身長1.5米,體重約500千克,觸手長4.5米。他每天都要帶著氧氣面罩下到海底洞口,用長的魚叉挑著一大塊牛肉去逗章魚,章魚為了吃肉只好舞動觸手來抓肉,但老抓不到,至到麥克累了才把牛肉丟給它吃,章魚那么大,這一大塊牛肉那夠?。∷圆坏揭粋€月,章魚就瘦了許多,舞動的觸手也越來越有氣無力了,麥克非常滿意自己的惡作劇,心想章魚有什么聰明。還不是乖乖地聽我擺布!有一天麥克見章魚漂浮在水上不動了,以為它死了,就走近柵欄邊仔細查看,沒想到藏在柵欄外的兩只觸手突然把麥克緊緊抱著,緊接著其它觸手也伸出去,有的捆著他的腳,有的去掉他的面罩,……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把麥克搞死了,報了它一個多月來所受的凌辱。
圖12 生活在侏羅紀中期的兩種菊石復原圖(Mironenko,A.A.2015)
章魚很聰明,英國動物學家馬丁威爾斯曾稱它為“外星生物”,但過去并沒科學依據(jù)來證實,近年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日本沖繩科學技術(shù)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合作研究,對章魚共計27億個基因代碼進行排序后發(fā)現(xiàn);它比人類多了1萬個基因,除此,它們還擁有一組脊椎動物所行有的基因,而這些基因?qū)ι窠?jīng)系統(tǒng)來靈活地指揮觸手的本事,是所有無脊椎動物所無法企及的。另外,它還有較強解決問題的能力。至于前幾年西方報道有一喂養(yǎng)的章魚名叫保羅,有預測足球重大比賽的能力,那是無稽之談。不過章魚智力的進化,確早于許多脊椎動物,這些科研成果將發(fā)表在2015年英國權(quán)威的雜志《自然》周刊上。
頭足類都是肉食動物,從寒武紀至今共有1萬多種,是個厐大家族,盡管它們在不斷進化,尤其在速度和個體增大方面,這與腹足類完全不同,后者只能在殼上做文章。不過頭足類遠不如腹足類,它們絕大多數(shù)在地史中還是消失了。大王烏賊和大章魚無疑是頭足類中新的蛟蛟者,它們游動速度和厐大個體都讓其它海生動物望而生畏,但它們也會很快退出歷史舞臺,這不是地球環(huán)境惡化,而是它們逃脫不了人類的捕殺,所以在現(xiàn)今海洋中,雖還有小型烏賊和章魚類幾十種,其中烏賊和大黃魚,小黃魚及帶魚還成為我國沿海四大海產(chǎn)之一,但大王烏賊和大章魚恐已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