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成熟探區(qū)精細地質評價技術研究進展

      2015-02-21 10:57:13劉克奇郝雪峰
      關鍵詞:層序油氣藏運移

      劉克奇,郝雪峰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地質科學研究院,山東 東營257015

      引 言

      經過近50 年勘探開發(fā),以濟陽拗陷為代表的中國東部成熟探區(qū)已達到中等—高勘探程度。油氣勘探明顯向深層、凹陷及主力含油氣區(qū)帶翼部、洼陷帶等轉移,面對勘探對象的轉移,目前已有的地質認識已經不能完全適應今后勘探范圍和精度上的需求[1-2]。在勘探程度越來越高、勘探難度越來越大的形勢下,濟陽拗陷面臨以下幾個亟待解決的制約勘探的地質問題:高精度層序地層分析、油氣成藏期關鍵地質要素恢復、油氣輸導體系精細刻畫及油氣藏分布規(guī)律與控藏機理。

      1 高精度層序地層學研究進展

      層序地層學以層序地層單元邊界的識別和劃分為基礎,通過露頭、巖芯、古生物、地球化學、測井和地震資料的宏觀和微觀分析,建立盆地不同級別的等時地層格架,進而研究等時地層格架下有利儲集體展布規(guī)律,預測勘探目標。層序地層學在經歷了20 世紀70 年代的萌芽階段、80 年代的發(fā)展階段、90 年代的逐漸完善階段,至今,在理論上形成了Vail 層序地層學、Galloway 成因層序地層學和Cross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三大主流派系[3-5],已經逐步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流程,并且在指導石油勘探中取得了重大成就。隨著近年來高分辨率地震的覆蓋和地震數(shù)據處理新技術、新方法的實施,高精度層序地層及地震沉積學研究成為層序地層學分析的熱點。

      1.1 高精度層序地層學研究現(xiàn)狀

      為了減少日漸增加的隱蔽油藏的勘探風險,石油地質學家需要更加精確的技術,以提高儲層預測的準確程度,高精度層序地層分析技術應運而生。高精度層序地層學是一項在成因地層格架內對地層進行評價和預測的理論和技術,它以露頭、巖芯、測井、高分辨率三維地震資料為基礎,以高精度層序地層理論為指導,通過含油氣盆地精細地層對比和劃分,建立高精度地層格架,進而達到為油氣勘探服務的目的。

      近20 年來,中國陸相層序地層學的研究不斷深化,即從盆地規(guī)模的層序和沉積體系域分析轉向沉積微相和儲層規(guī)模的高精度層序地層分析。以Cross(1993)為代表的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理論認為“在構造沉降、海平面升降、沉積物供給、沉積地形地貌等綜合因素制約下,地層基準面是理解層序成因并進行層序劃分的主要依據”,使得層序的劃分和對比更加精細和精確。通過將層序地層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構造活動盆地的地域特色相結合,中國學者提出了陸相湖盆沉積層序劃分方案[6-8]。林暢松等根據中國陸相斷陷湖盆層序地層發(fā)育的特征發(fā)展和完善了高精度層序地層理論,把高精度層序地層單元定義為在三級層序-體系域基礎上進一步劃分的四、五級層序,并在中國東部高勘探程度油氣區(qū)得到了廣泛應用[6]。研究表明,隨著時間分辨率增加,以高精度層序地層學為指導進行地層對比和砂體分布預測,提高了油氣成藏體系中生、儲、蓋、運、圈、保等地質要素的研究精度,為尋找隱蔽油藏提供了有效的科學手段。同時,高精度層序地層學與油藏地球物理相結合開展儲層物性預測,可以建立精確的三維油藏模型,并最終達到提高油氣采收率的目的。

      1.2 高精度層序地層學發(fā)展方向

      勘探實踐證明,高精度層序地層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為精細的地層對比、沉積微相和儲層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預測工具。盡管如此,層序地層學各學派的適應性問題、層序地層模式、層序地層和油氣成藏的關系、層序地層格架的合理性、精度、沉積單元間及和其他沉積盆地間橫向上的可對比性等問題,在中國東部成熟探區(qū)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傊?,針對陸相高精度層序地層學目前存在的問題及現(xiàn)今油氣勘探需要,以下幾個問題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1)在理論上要尋求突破,即充分考慮中國陸相湖盆的地貌特點、控盆因素、沉降作用、沉積特點及盆地環(huán)境等這些基礎性問題,并進一步深化層序地層模擬以揭示層序形成過程與特定控制過程的成因聯(lián)系,建立主控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與層序構成樣式及其分布的定量關系。

      (2)在方法上要尋求完善,即除了傳統(tǒng)的露頭、巖芯、測井等資料以外,高密度三維地震資料的采集、處理及解釋,地球化學分析方法的發(fā)展和完善,以及數(shù)值分析和計算機模擬等將會在層序地層學未來的研究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3)在技術上要尋求創(chuàng)新,即提高定年技術,針對陸相盆地,尤其是陸相斷陷盆地,構造復雜、物源多樣、沉積多變的特點,層序界面年齡的確定將有助于區(qū)域性的高頻層序地層對比。

      (4)在應用上要尋求效益,即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分析層序對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指導油氣勘探實踐,從而促進層序地層學在資源勘探開發(fā)等方面應用的發(fā)展。

      2 油氣成藏期關鍵地質要素研究進展

      隨著油氣成藏理論的不斷豐富,結合勘探實踐的日益深入,油氣成藏過程的方法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即以富(含)油凹陷為對象,以時間為軸,以盆地演化過程為基礎,以盆內流體動力演化為主線,恢復油氣自烴源巖中排出之后,在何種動力作用下,以何種方式,通過哪些途徑(斷層、不整合、砂體),在哪里(有效儲層)聚集成藏。

      2.1 成藏期次研究進展

      油氣成藏期是油氣藏形成和分布規(guī)律研究中的核心問題之一,對于一個油氣系統(tǒng),其關鍵時刻就是烴源巖生排烴期和成藏期。在中國,許多含油氣盆地具有多套烴源巖、多期油氣生成、多期油氣成藏,同時又遭受多期破壞的顯著特點,因此,僅僅通過烴源巖生烴史、圈閉形成期、油藏飽和壓力等傳統(tǒng)方法難以準確認識油氣藏過程,從而導致油氣成藏期次劃分上存在爭議,影響了成藏規(guī)律認識及勘探決策,其根本原因是缺乏能指示成藏期的有力證據。

      成藏期次是油氣成藏作用研究的基本內容之一,包括成藏的時間和次數(shù):首先需要確定油氣成藏的時間,然后確定該成藏期的各種其他成藏地質條件,最后分析不同成藏期,特別是主成藏期的成藏作用。流體歷史分析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系統(tǒng)分析方法,它以烴類流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儲層或油氣藏出發(fā),追溯烴類流體運移、聚集、產生的過程:一方面,在沉積盆地演化過程中,尤其是在構造沉降、地下水流動和油氣運移時期,都伴隨著大量流體包裹體的形成和捕獲作用,因此,利用儲層流體包裹體可以研究油氣成藏史確定油氣成藏期;另一方面,當烴類流體充填到儲集層后,隨著含油飽和度的增高,儲層自生礦物形成作用便停止了,即,砂巖儲層中的自生伊利石是烴類流體充填儲集層前最晚形成的,所以可以通過成巖礦物(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絕對年齡,確定油氣藏的形成時期??傊?,油氣圈閉的形成時間是由盆地構造發(fā)育史決定的;沉積埋藏史控制烴源巖熱演化史,當源巖排烴達到一定強度和規(guī)模,同時,又有油氣運移通道與圈閉連通時即可形成油氣藏;儲層流體包裹體測溫則直接反映油氣充注成藏時的溫壓條件,根據古地溫梯度和埋藏史就可以確定油氣成藏時間。在實際工作中,以上幾種方法相互關聯(lián),應該加以綜合應用[9-12]。

      2.2 古溫壓研究進展

      油氣是在特定的成藏地質條件下形成和演化的,(古)壓力和(古)溫度是控制油氣生、排、運、聚的基本條件。磷灰石裂變徑跡法、鏡質體反射率法和流體包裹體測溫方法近幾年來發(fā)展迅速,在沉積盆地動態(tài)熱體制的定量研究和模擬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中,鏡質體反射率最為成熟和常用,Ro作為主要的反演指標,同時結合其他資料綜合分析,對不同凹陷開展熱史研究,包括Ro資料的選取和研究井的確立、受熱史特征分析,從而建立Ro-T 關系式,最終求取古地溫梯度和古地溫等。同時,中國的地質工作者在利用流體包裹體研究沉積盆地古壓力方面開展了大量探討,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3-14]。應用流體包裹體恢復盆地古壓力有多種方法,在實際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各自的適用范圍及條件。目前,利用流體包裹體來分析古流體壓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均一溫度-鹽度法、流體包裹體PVT 模擬方法、CO2容度法、CO2拉曼光譜法、利用NaCl-H2O 體系包裹體的密度式和等容式法、不混溶流體包裹體法以及沸騰流體包裹體法。研究表明,在適當?shù)臈l件下,通過流體包裹體恢復的古溫壓場數(shù)值能夠達到勘探實踐的精度要求,因此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2.3 儲層物性恢復研究進展

      儲層物性的演化歷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變化規(guī)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儲層巖性、埋藏深度、沉積類型、儲層內部的地層流體性質、沉積盆地的地溫梯度和構造埋藏史都是重要的影響條件。近期,圍繞儲層物性恢復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將低滲透儲層的致密史研究與構造演化史、埋藏史、生排烴史等研究相結合,探討低滲透儲層致密化的成因機制和主控因素,認為地溫場在加快砂巖的化學成巖作用的同時,也大大加速了砂巖的成巖壓實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巖屑砂巖類的定量預測模型;在對塔里木東河砂巖研究過程中,提出古構造格局與演化共同控制了酸性流體運移的路徑和方向,進而控制了優(yōu)質儲層的分布位置;通過室內實驗建立了時間、溫度與儲層之間的關系;探討了成巖相的形成機理、劃分方案及定量評價方法;在濟陽拗陷,古近系深部碎屑巖儲層主要受其所處構造背景、地層壓力和流體環(huán)境的影響,發(fā)育6 種成巖演化模式[15-16]。此外,研究低滲透原因(壓實作用還是膠結作用)及低滲透時間(成藏前低滲還是成藏后低滲),分析流體活動過程中水巖作用對孔隙結構演化的控制作用,有助于認識現(xiàn)今的超低滲透儲層在石油充注期的儲層面貌以及流體在儲層運移過程中的難易程度,對分析油氣成藏過程、總結油氣成藏規(guī)律具有重大意義。

      總之,對于碎屑巖儲層的研究內容和方法多樣,人們多是按照儲層成巖過程中的主導成巖作用來劃分成巖相帶,或者依據不同的地質條件(地溫場、異常壓力等)來劃分成巖模式。但是對于儲層在整個地質歷史時期物性演化的軌跡,學者們均沒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演化模式。研究表明,沉積盆地不同沉積類型儲層物性有一定的差異,但這種差異主要是受到儲層發(fā)育位置、層位、時期和埋藏深度的影響。因此,不同的構造位置、不同的儲層類型,其儲層物性演化模式是不同的。

      3 油氣輸導體系研究進展

      20 世紀末到21 世紀初,在含油氣系統(tǒng)和成藏動力學研究的推動下,為了揭示油氣從烴源巖到圈閉的動態(tài)過程、認識油氣優(yōu)勢運移通道和油氣差異分布的關系,中國學者提出了油氣輸導體系的概念:連接烴源巖與圈閉的運移通道所組成的輸導網絡。作為油氣成藏體系中連接烴源巖與圈閉的“橋梁與紐帶”,輸導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含油氣盆地內油氣在地下向何處運移、在何處成藏及成藏類型,其核心問題是輸導網絡的三維空間展布及其輸導能力。

      3.1 輸導體系研究現(xiàn)狀

      近二十幾年來,油氣輸導體系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17-20]。油氣運移是油氣成藏過程中最為活躍的因素,輸導體系主要研究油氣自烴源巖中排出之后運移、聚集和成藏的動態(tài)過程,最終目的是建立流體發(fā)生運移的輸導網絡,從而確定油氣聚集成藏的具體位置。目前,輸導系統(tǒng)的研究思路如下:針對不同輸導要素,研究油氣從源巖到圈閉的優(yōu)勢運移通道;利用地質、地球物理、動態(tài)分析資料以及地球化學研究技術方法,研究油氣運移特征;三維地質建模并進行輸導能力和效率評價;利用油藏地球化學方法或流體示蹤技術證實油氣運移的路徑;結合盆地流體動力場、應力場分析,最終確定油氣運移聚集的方向及特征。

      油氣在孔隙介質(骨架砂體)中的輸導一般以橫向為主,且具明顯的非均一性,是溝通烴源巖與油氣圈閉的橋梁之一[21]。由于發(fā)育大量孔隙空間,烴類可以輕松從烴源巖進入骨架砂體,然后沿骨架砂體輸導體系向低勢區(qū)圈閉運移聚集。地下油氣運移方向明顯受石油運移時所通過巖石的水平滲透率控制,從而斷陷湖盆主力沉積體系的主流向就成為骨架砂體輸導體系的優(yōu)勢方向[22]。在實際盆地中,骨架砂體往往是非均質的,在宏觀上表現(xiàn)為巖性、巖相在盆地范圍內的頻繁變化,在微觀上則主要受粒度大小、膠結物含量、成巖作用等的影響。砂體毛細管力是油氣在骨架砂體運移的主要阻力,油氣在浮力的驅動下必須克服砂體本身的毛細管力才能一直運移下去。當一定高度的油氣上浮過程中形成的浮力不足以克服毛細管阻力時,就要等后續(xù)的油氣的補充使油柱高度得以積累,從而增大浮力,當油柱高度積累到一定程度后,浮力足以克服毛細管力,油氣就可以繼續(xù)向前運移。由此可見,油氣運移的動力、阻力受控于砂體產狀和物性,所以砂體的產狀和物性是控制油氣在砂體中輸導能力和運移優(yōu)勢方向的主控因素,這兩個主控因素致使油氣在砂體中的運移具有選擇性,即,砂體的產狀和物性的耦合共同控制了油氣的優(yōu)勢運移路徑。

      不整合與油氣藏的關系研究早在20 世紀30 年代就得到重視,不整合是指巖石地層之間接觸上的構造關系,沉積上具有新、老地層沉積時間不連續(xù)、產狀不一致的接觸特征[23],它對地下油氣的運聚成藏具有重要意義,世界上有大量油氣資源聚集在不整合面附近。研究表明,不整合面是油氣側向運移的良好通道,控制油氣藏的形成:不整合面作為油氣運移的通道應屬于裂縫與孔隙形成的網絡系統(tǒng),可作為油氣側向運移的輸導層;但值得注意的是,陸相斷陷盆地以碎屑巖沉積為主,砂、泥空間上變化快,無論是不整合頂部的底礫巖,還是半風化帶,其滲透性結構層都難以大規(guī)模連續(xù)分布,導致其油氣運移能力和距離均比較有限。不整合面和烴源巖直接接觸,在海(湖)侵過程中,新沉積的富含有機質的泥巖直接超覆在不整合之上,形成烴源巖和儲層的理想配置(新生古儲)。不整合面直接連接源巖與圈閉的特點,控制著油氣藏的形成。當前,地質工作者認識到了不整合三層結構存在的普遍性,但對其控制機制尚不十分清楚,通過對不整合結構及其變化特征的系統(tǒng)對比,有望建立特定條件下不整合結構的變化模式,進而有效預測地層油氣藏的分布規(guī)律。

      油氣勘探實踐表明,在斷陷盆地中,油氣的運移、聚集和分布與斷裂關系密切,斷層使得油氣縱向分布層系多、復雜多變,尤其在以非生烴層系為油氣富集層系的凹陷,斷裂是油氣成藏的關鍵因素,往往決定著油氣的富集與分布。近二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斷層活動性、斷層開啟性與封閉性、斷裂帶結構及其對油氣運聚的作用,開展了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斷層多以斷裂帶的形式出現(xiàn),將斷裂帶劃分為滑動破碎帶和誘導裂縫帶等主要結構單元[24]。國內外學者從斷面形態(tài)、斷層性質、斷裂活動強度、斷面兩側巖性配置、斷層埋深、斷距大小、黏土涂抹勢(CSP)、泥巖涂抹因子(SSF)及斷層泥比率(SGR)等方面,不同程度地闡述了斷層封堵的可能性和封閉機制[25-26]總的來看,國內外對斷層封閉性的研究,在研究內容上側重于斷層的幾何形態(tài)及斷層面的涂抹作用;在研究的方法上側重于應用現(xiàn)代測試和數(shù)學分析的方法,從單一學科和單一手段研究向多學科、多角度方向發(fā)展,逐步實現(xiàn)了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此外,油氣沿斷裂的輸導方式、過程及模式還缺乏深入研究。

      3.2 輸導體系研究展望

      油氣輸導體系研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它是油氣成藏體系研究的一個熱點(輸導體系是油氣成藏體系中連接烴源巖與圈閉的橋梁與紐帶),但也是一個難點(油氣輸導體系研究的核心問題是輸導網絡的三維空間展布及其輸導能力);單一輸導體系構成要素研究比較多(斷裂輸導油氣能力討論最多、骨架砂體次之,不整合討論最少),而輸導體系作為一個整體研究較少;油氣輸導體系二維描述較多,而三維表征較少(建立油氣運移三維輸導格架是研究的最終目的);油氣輸導體系研究定性描述較多,而定量表征較少(輸導體系構成要素油氣輸導能力的定量表征是研究的方向);油氣輸導體系研究涉及學科多(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等),制約了各種方法(野外地質觀測、地震地質綜合解釋、流體歷史分析、物理實驗模擬、數(shù)值模擬等)的綜合應用;油氣輸導體系的成藏效應(油氣向何處運移,在哪里成藏)研究方法還有待發(fā)展和完善。

      總之,油氣輸導體系應在以下幾方面加強研究:利用地震地質綜合解釋技術建立輸導體系三維格架是輸導體系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油氣在輸導體系中運移的優(yōu)勢通道研究、以及影響油氣運移通道的物理化學條件、地質因素和數(shù)值模擬方法的探索為油氣運移領域研究的主要發(fā)展方向;作為輸導體系構成要素之一,斷層啟閉性評價方法研究,尤其是斷裂帶三維空間的輸導特征和啟閉史研究是油氣運移路徑研究的關鍵;輸導體系構成要素(斷裂、骨架砂體)輸導能力的定量表征是輸導體系研究的發(fā)展方向。

      4 油氣成藏定量研究進展

      從“源控論”到現(xiàn)今的百家爭鳴,油氣勘探指導性理論的發(fā)展經歷多個輪回,在實踐中不斷上升和完善。同時,從“凸起和背斜”、“正向構造帶”到“洼陷帶”,油氣勘探的戰(zhàn)略也隨之而不斷地演化和更新。相應地,油氣成藏研究也由定性評價向定量表征推進。

      4.1 油氣成藏研究現(xiàn)狀

      油氣藏成藏機制、預測評價技術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焦點內容??偟目磥?,在20 世紀80 年代之前,研究的重點在于構造控制為主的油氣藏和油氣分布狀態(tài)的靜態(tài)描述,沒有從成因機制上開展系統(tǒng)的研究工作。20 世紀80 年代后期發(fā)展成熟起來的“低熟油”、“含油氣系統(tǒng)”、“超壓體系及壓力封存箱”、“幕式排烴”等理論為隱蔽油氣藏的成藏分析提供了新的依據。一些地質、地球物理預測描述技術迅速發(fā)展,取得了較好的勘探效果。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隱蔽油氣成藏逐漸成為油氣勘探技術研究中的重要內容。油氣生成、排出和進入隱蔽圈閉的動態(tài)過程,已經成為隱蔽油氣藏研究的關鍵問題,實驗室分析技術的發(fā)展為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

      順應勘探形勢的要求,勝利油區(qū)自20 世紀80年代開始有目的地研究和勘探隱蔽油氣藏,進入20世紀90 年代以來,以儲層預測為主要內容的隱蔽油氣藏勘探技術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同時形成了“構造巖相帶”、“低位扇、坡折帶”等為代表的一些理論認識?!笆濉币詠恚瑒倮吞锛訌娏穗[蔽油氣藏成藏的研究和勘探理論的總結,逐漸形成了以“斷-坡控砂”、“復式輸導”、“相-勢控藏”等認識為主體的隱蔽油氣藏勘探理論框架和配套的勘探技術。“斷坡控砂”闡述了斷裂坡折帶對沉積儲層的控制作用,斷陷盆地不同時期,在不同的構造部位發(fā)育的不同斷坡類型控制了不同的沉積體系;“復式輸導”提出了“網毯式”、“T 型”、“階梯型”和“裂隙型”輸導體系及其空間構成的復式輸導關系,斷陷盆地不同階段、不同的構造部位發(fā)育不同類型的輸導體系,它們共同組成了斷陷盆地“復式輸導”體系網絡;“相-勢控藏”揭示了“相”、“勢”在油氣成藏中的作用及耦合關系,在富油盆地中,運移條件(流體勢)、接受條件(巖相)是控藏的主要因素,無論何種儲集體類型,只有當其“相-勢”耦合有利時,才能成藏。隱蔽油氣藏成藏理論的發(fā)展為陸相斷陷盆地隱蔽油氣藏研究和勘探開辟了新的空間[27-28]。

      4.2 油氣成藏定量表征發(fā)展方向

      從定性分析到定量模擬,從要素表征描述到過程的歷史恢復,從靜態(tài)研究到動態(tài)解剖,是油氣成藏研究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近期,油藏研究的主要方向也可歸結為3 個方面:成藏動態(tài)過程和主要機制的研究、油氣藏成藏過程的定量研究以及物理和數(shù)值模擬試驗技術[29-30]。油氣成藏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力求找到準確預測油藏的科學方法,面對今后越來越復雜的勘探對象,相關的理論認識和技術方法需要不斷地完善和發(fā)展。結合國內外油氣成藏研究進展和勝利油區(qū)油氣勘探實際,通過成藏要素量化關系的探索,逐漸建立量化的油氣藏預測和評價的技術,是勝利油區(qū)油藏研究和勘探的主要努力方向。因此,成藏過程及要素的量化研究既是油藏研究的關鍵所在,也是今后勘探的必然要求。

      陸相斷陷盆地特有的復雜性造成了油氣藏形成、分布的復雜和多樣特點,決定了油藏預測與評價的難度。目前成藏研究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樣有以下3 個方面:其一,“相-勢”研究的片面性;其二,物理模擬實驗手段的局限性;其三,“相-勢”耦合缺乏量化表征。為了刻畫隱蔽油藏成藏規(guī)律,開展有效的勘探目標預測,先后提出了“三元”成藏、“相-勢”控藏理論,但是觀點的表述僅限于油氣成藏與諸要素之間統(tǒng)計規(guī)律基礎上的定性描述,無法揭示成藏過程內在的必然聯(lián)系[31-32]。成藏動力學模型基礎上的“相-勢”耦合控藏量化表征是實現(xiàn)油氣成藏真正意義上的定量評價與預測的必由之路。

      5 結 論

      現(xiàn)有的油氣藏研究缺乏動態(tài)的、歷史的、定量的分析,因而對勘探目標的預測評價的精度不夠。從定性分析到定量模擬,從靜態(tài)要素表征到動態(tài)過程的歷史恢復,是油氣成藏研究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為此,面對新的勘探形勢和制約因素,通過積極探索實踐,總結形成一套適合成熟探區(qū)勘探的精細地質評價思路及方法:高精度層序地層分析、油氣成藏期關鍵地質要素恢復、油氣輸導體系精細刻畫及油氣成藏定量表征等,是當務之急。這些理論和方法必將在不斷深化濟陽拗陷隱蔽油氣勘探、實現(xiàn)中國東部成熟探區(qū)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的目標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

      [1] 張善文.成熟探區(qū)油氣勘探思路及方法——以濟陽坳陷為例[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7,14(3):1-4.Zhang Shanwen. Exploration idea and method for mature exploration areas:Taking Jiyang Depression as an example[J].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2007,14(3):1-4.

      [2] 宋國奇. 哲學與油氣勘探——濟陽坳陷現(xiàn)階段地質研究的思維方法探討[J].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0,17(1):1-5.Song Guoqi.Philosophy and petroleum exploration:Discussion on the thinking method of geological research in Jiyang Depression at present stage[J].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2010,17(1):1-5.

      [3] Vail P R,Mitchum R M,Thompson S. 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global changes of sea level,part 3:Relative changes of sea level from coastal onlap[C]//Payton C E.Eds. Seismic Stratigraphy:Applications to Hydrocarbon Exploration.AAPG Memoir,1977,26:63-81.

      [4] 鄧宏文. 美國層序地層研究中的新學派——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J].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5,16(2):90-97.Deng Hongwen. A new school of thought i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studies in U.S.:High-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J].Oil&Gas Geology,1995,16(2):90-97.

      [5] Galloway W E. Genetic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in basin analysis I:Architecture and genesis of flooding-surface bounded depositional units[J]. AAPG Bulletin,1989,73(2):125-142.

      [6] 林暢松,張燕梅,劉景彥,等.高精度層序地層學和儲層預測[J].地學前緣,2000,7(3):111-115.Lin Changsong,Zhang Yanmei,Liu Jingyan,et al.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reservoir prediction[J].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0,7(3):111-115.

      [7] 徐懷大.陸相層序地層學研究中的某些問題[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7,18(2):83-89.Xu Huaida. Some problems in study of continental sequence stratigraphy[J].Oil&Gas Geology,1997,18(2):83-89.

      [8] 姜在興.層序地層學研究進展:國際層序地層學研討會綜述[J].地學前緣,2012,19(1):1-9.Jiang Zaixing.Advances in sequence stratigraphy:A summary fro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quence stratigraphy[J].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2,19(1):1-9.

      [9] 高先志,陳發(fā)景. 應用流體包裹體研究成藏期次——以柴達木盆地南八仙油田第三系儲層為例[J]地學前緣,2000,7(4):548-554..Gao Xianzhi,Chen Fajing.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to determination of the times and stages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filling:A case study of Nanbaxian Oilfield in the Qaidam Basin[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0,7(4):548-554.

      [10] 朱志強,曾濺輝. 臨南洼陷流體包裹體特征與成藏時間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0(4):31-34.Zhu Zhiqiang,Zeng Jianhui. Feature of fluid inclusions and the period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 Linnan Sag[J]. 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2008,30(4):31-34.

      [11] 王志輝,黃偉.鄂爾多斯盆地南部直羅油田長8 油層油氣沸騰包裹體群研究[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1,33(2):146-151.Wang Zhihui,Huang Wei.Study on oil/gas boiling inclusion group of Chang-8 oil-bearing bed in Zhiluo Oilfield,the Southern of Ordos Basin[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2011,33(2):146-151.

      [12] 吳聿元,秦黎明,劉池陽,等.長嶺斷陷火山巖儲層流體包裹體分布特征及天然氣成藏期次[J].天然氣工業(yè),2010,30(2):26-31.Wu Yuyuan,Qin Liming,Liu Chiyang,et al.Distribu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and the timing of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volcanic reservoirs in Changling faulted Depression,Songliao Basin[J]. Natural Gas Industry,2010,30(2):26-31.

      [13] 陳紅漢,董偉良,張樹林,等.流體包裹體在古壓力模擬研究中的應用[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2,23(3):207-211.Chen Honghan,Dong Weiliang,Zhang Shulin,et al.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 in palaeopressure modelling research[J].Oil&Gas Geology,2002,23(3):207-211.

      [14] 李善鵬,邱楠生,尹長河.利用流體包裹體研究沉積盆地古壓力[J].礦產與地質,2003,17(2):161-165.Li Shanpeng,Qiu Nansheng,Yin Changhe. Using fluid inclusion to restore paleo-pressur of the sedimentary basin[J].Mineral Resources and Geology,2003,17(2):161-165.

      [15] 趙永剛,王萌,蔣裕強,等.公山廟地區(qū)沙一段低滲砂巖儲層成巖作用及其對儲層的影響[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5(6):17-22.Zhao Yonggang,Wang Meng,Jiang Yuqiang,et al.Diagenesis of the low-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of the first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Gongshanmiao area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eservoir property[J]. 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Nature Science Edition,2010,25(6):17-22.

      [16] 袁靜,袁凌榮,楊學君,等.濟陽坳陷古近系深部儲層成巖演化模式[J].沉積學報,2012,30(2):231-239.Yuan Jing,Yuan Lingrong,Yang Xuejun,et al.Diagenetic evolution modes of the deep formation of Jiyang sub-Basin,Paleogene[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2012,30(2):231-239.

      [17] 金之鈞,張發(fā)強.油氣運移研究現(xiàn)狀及主要進展[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5,26(3):263-270.Jin Zhijun,Zhang Faqiang. Status and major advancements in study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J]. Oil & Gas Geology,2005,26(3):263-270.

      [18] 李多麗,關平. 中國油氣二次運移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 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0(4):658-668.Li Duoli,Guan Ping. Research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China[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04,40(4):658-668.

      [19] Lampe C,Song Guoqi,Cong Liangzi,et al. Fault control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tertiary Dongying Depression,Bohai Basin,China[J].AAPG Bulletin,2012,96(6):983-1000.

      [20] 王連進,吳沖龍,王春輝. 油氣二次運移研究進展述評[J].地質通報,2006,25(9-10):1220-1224.Wang Lianjin,Wu Chonglong,Wang Chunhui.A review of the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secondary oil-gas migration[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06,25(9-10):1220-1224.

      [21] 陳歡慶,朱筱敏,張琴,等.輸導體系研究進展[J].地質論評,2009,55(2):269-276.Chen Huanqing,Zhu Xiaomin,Zhang Qin,et al. Advances in pathway system research[J]. Geological Review,2009,55(2):269-276.

      [22] 王永詩,郝雪峰. 濟陽斷陷湖盆輸導體系研究與實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4(4):394-400.Wang Yongshi,Hao Xuefeng.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conduit systems in Jiyang Depression,Shandong,China[J].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2007,34(4):394-400.

      [23] 隋風貴,宋國奇,趙樂強,等.濟陽坳陷陸相斷陷盆地不整合的油氣輸導方式及性能[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0,34(4):44-48.Sui Fenggui,Song Guoqi,Zhao Leqiang,et al. Oil and gas transportation way and ability of unconformity of continental rifted-basin in Jiyang Depression[J].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2010,34(4):44-48.

      [24] 吳智平,陳偉,薛雁,等. 斷裂帶的結構特征及其對油氣的輸導和封堵性[J]. 地質學報,2010,84(4):570-577.Wu Zhiping,Chen Wei,Xue Yan,et 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ing zone and its ability in transporting and sealing oil and gas[J].Acta Geologica Sinica,2010,84(4):570-577.

      [25] Allan U S.Model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entrapment within faulted structures[J].AAPG Bulletin,1989,73(7):803-811.

      [26] Yielding G,F(xiàn)reeman B,Needham D T. Quantitative fault seal prediction[J]. AAPG Bulletin,1997,81(6):897-917.

      [27] 龐雄奇,李丕龍,張善文,等.陸相斷陷盆地相-勢耦合控藏作用及其基本模式[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7,28(5):641-652.Pang Xiongqi,Li Pilong,Zhang Shanwen,et al.Control of facies-potential coupling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continental faulted basins and its basic geological models[J].Oil&Gas Geology,2007,28(5):641-652.

      [28] Li Pilong,Zhang Shanwen,Xiao Huanqin,et al.Exploration of subtle trap in Jiyang Depression[J]. Petroleum Science,2004,1(2):13-21.

      [29] 曾濺輝,王洪玉.層間非均質砂層石油運移和聚集模擬實驗研究[J].石油大學學報,2000,24(4):108-111.Zeng Jianhui,Wang Hongyu. Experimental study on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heterogeneous sand beds of different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J].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2000,24(4):108-111.

      [30] 宋國奇,向立宏,郝雪峰,等.運用排替壓力法定量預測斷層側向封閉能力——以濟陽坳陷為例[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1,18(1):1-3.Song Guoqi,Xiang Lihong,Hao Xuefeng,et al.Quantitatively forecasting on lateral sealing performance of fault by displacement pressure method:Case of Jiyang Depression[J].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2011,18(1):1-3.

      [31] 郝芳,鄒華耀,王敏芳,等.油氣成藏機理研究進展和前沿研究領域[J].地質科技情報,2002,21(4):7-12.Hao Fang,Zou Huayao,Wang Minfang,et al.Research advances and frontier areas of mechanisms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J].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2,21(4):7-12.

      [32] 龐雄奇,李丕龍,陳冬霞,等. 陸相斷陷盆地相控油氣特征及其基本模式[J]. 古地理學報,2011,13(1):55-73.Pang Xiongqi,Li Pilong,Chen Dongxia,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model of facies controlling oil and gas in continental fault basin[J].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11,13(1):55-73.

      猜你喜歡
      層序油氣藏運移
      曲流河復合點壩砂體構型表征及流體運移機理
      “V-C”層序地層學方法及其在油田開發(fā)中后期的應用
      白云凹陷SQ13.8層序細粒深水扇沉積模式
      東營凹陷北帶中淺層油氣運移通道組合類型及成藏作用
      《復雜油氣藏》征稿細則
      復雜油氣藏(2019年2期)2019-08-05 12:34:30
      高分辨率層序隨鉆地層對比分析在錄井現(xiàn)場中的應用
      錄井工程(2017年3期)2018-01-22 08:40:26
      基于油氣藏認識的定錄導一體化技術在大牛地氣田的應用
      錄井工程(2017年3期)2018-01-22 08:39:59
      油氣藏型地下儲氣庫注采井環(huán)空帶壓初步研究
      開采過程中上覆急傾斜巖層運移規(guī)律模擬與研究
      煤炭學報(2015年10期)2015-12-21 01:55:49
      川西坳陷孝泉-新場地區(qū)陸相天然氣地球化學及運移特征
      江华| 兰坪| 陇川县| 舟曲县| 富川| 桑植县| 晋中市| 万载县| 广昌县| 恭城| 屏东市| 永泰县| 白玉县| 南丰县| 平度市| 太谷县| 福建省| 隆回县| 略阳县| 大港区| 绍兴县| 孟州市| 千阳县| 台东县| 乳源| 昭觉县| 中西区| 苗栗市| 那坡县| 娱乐| 昆明市| 班戈县| 仲巴县| 曲水县| 长泰县| 安泽县| 苗栗市| 苍山县| 南靖县| 岢岚县| 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