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媛,王德亮,吳會玲
(陜西省商洛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陜西 商洛 726000)
偏頭痛的中西醫(yī)治療研究進展
李園媛,王德亮,吳會玲
(陜西省商洛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陜西 商洛 726000)
偏頭痛;中西醫(yī)療法;中醫(yī)療法
偏頭疼屬于臨床常見的多發(fā)疾病,依據(jù)相關國際頭痛協(xié)會(HIS)疾病的分類標準,將偏頭痛分成有先兆的偏頭痛(MA)及無先兆的偏頭痛(MO)[1]。MA主要表現(xiàn)為搏動性、單側頭痛,伴嘔吐、惡心、畏光、畏聲等,并于偏頭痛的病發(fā)前出現(xiàn)構音障礙、視野缺損,一側發(fā)生輕偏癱,四肢、面部末梢麻木感等先兆性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相關癥狀。而MO單純表現(xiàn)為中重度搏動性單側頭痛,伴嘔吐、惡心、畏聲光等臨床癥狀,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同時偏頭痛沒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相關陽性體征,輔助檢查以后不會出現(xiàn)陽性結果。偏頭痛與相關遺傳因素關系密切,部分患者家屬病史存在該病,家族史偏頭痛患者病發(fā)率、危險性較高[2]。近年來,中醫(yī)與西醫(yī)治療偏頭痛效果均較顯著,為進一步了解掌握偏頭痛疾病特點,并有效提升偏頭痛臨床療效,現(xiàn)對近年來偏頭痛中西醫(yī)臨床治療進展進行綜述。
1.1西醫(yī)發(fā)病機制 目前認為偏頭痛主要因各類相關內外因素作用機體血管與神經(jīng),進而造成中樞神經(jīng)并伴有血管的功能失調形成[3]。臨床主要將偏頭痛的西醫(yī)發(fā)病分為內啡肽的系統(tǒng)障礙學說、神經(jīng)遞質學說、三叉神經(jīng)血管學說及血液流變學改變學說等機制。其中內啡肽的系統(tǒng)障礙學說認為,因機體某些相關內外因素相關刺激,造成內啡肽相關系統(tǒng)障礙,而垂體前葉反應降低,β-內啡肽釋放下降,進而影響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穩(wěn)態(tài),相關調節(jié)能力降低,且對于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上升,偏頭痛形成[4]。而神經(jīng)遞質學說認為,機體血漿中一氧化氮、內皮素、5-羥色胺含量出現(xiàn)改變,進而影響其血管相關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協(xié)調性,造成偏頭痛形成[5-6]。三叉神經(jīng)血管學說認為偏頭痛屬于原發(fā)性神經(jīng)血管頭痛,因機體三叉神經(jīng)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血管系統(tǒng)相關內源性的鎮(zhèn)痛系統(tǒng)相關功能缺失,以及較多內外刺激進而形成偏頭痛[7-8]。而血液流變學改變學說認為,血小板為高度激活、釋放狀態(tài),血液為高黏、高凝狀態(tài),與偏頭痛發(fā)病具相關性。
1.2中醫(yī)發(fā)病機制 祖國傳統(tǒng)中醫(yī)學理論認為偏頭痛屬于“厥頭痛”“頭風”“頭痛”等范疇?!吨T病源候論·頭面風候》初次提“頭風”病證,而《仁斎直指方》進一步詳細描述頭風痛臨床癥狀,《東垣十書·內外傷辨》將頭痛分成內傷與外感頭痛,并提出“如頭半痛…此為偏頭痛”[9]。依據(jù)中醫(yī)古書醫(yī)學名家所言,偏頭痛的病因機制大多因外感、內傷導致,內傷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腎經(jīng),因肝火、肝郁傷至陰絡,造成腦海失養(yǎng)形成偏頭痛,而外感主要為六淫邪傷至三陽經(jīng),又常見于太陽經(jīng)、少陽經(jīng)[10]。腎精虧虛、腎陰虧虛可造成髓海失養(yǎng),其中脾胃為運化之源,脾胃失健運,可致痰濁內生、氣血虧虛、阻滯經(jīng)絡而發(fā)病。瘀血也常致偏頭痛發(fā)病。
2.1非甾體類抗炎藥 非甾體類抗炎藥屬于臨床輕度、中度偏頭痛患者首選治療藥物。由于機體前列腺素E的釋放上升,外周血管發(fā)生擴張,血管壁壓力感受器刺激引發(fā)形成偏頭痛。非甾體類抗炎藥可以有效抑制機體前列腺素的釋放,并有效避免血管擴張過度,進而有效實現(xiàn)治療偏頭痛的目的。因此,非甾體類抗炎藥臨床應用較經(jīng)典且價格低廉,常用藥物包括芬必得、布洛芬及阿司匹林等,其中阿司匹林治療偏頭痛效果良好[11]。
2.2鈣通道與β受體阻滯劑 對于部分偏頭痛發(fā)作比較頻繁偏頭痛患者(每個月2次以上),可以考慮予以β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美托洛爾等,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良好。同時可予以偏頭痛患者鈣通道阻滯劑,此類藥物可以通過抑制Ca2+內流,有效促使血管擴張,并解除血管痙攣,有效恢復過度擴張的血管。其中鈣通道阻滯劑(如尼莫地平、維拉帕米、硝本地平等藥物)具有良好的偏頭痛鎮(zhèn)痛效果。相關研究顯示,偏頭痛患者給予口服尼莫地平20 mg/次,3次/d,治療2周后,偏頭痛癥狀有效控制的總有效率為85%,證實尼莫地平能夠有效治療偏頭痛[12]。
2.35-羥色胺(5-HT)受體激動劑 5-HT受體激動劑屬于偏頭痛治療新藥,臨床治療效果良好,普遍臨床用量40~80 mg。5-HT受體激動劑可分成麥角胺類及曲坦類藥物。
2.3.1曲坦類藥物 曲坦類藥屬于5-HT1B/1D的受體激動劑,為臨床偏頭痛治療特效藥,具體機制是刺激機體大腦的血管壁后接點相關5-HT1B的受體進而導致大腦血管收縮,并刺激機體三叉神經(jīng)的末端突觸前5-HT1D受體,有效抑制相關神經(jīng)肽釋放、血漿蛋白外滲與神經(jīng)炎發(fā)生。曲坦類藥物主要代表為舒馬西坦,能夠有效促使機體大腦大血管的收縮變窄,且提升血流速度,并抑制機體三叉神經(jīng)相關系統(tǒng)降鈣素的基因肽釋放,有效阻斷相關的神經(jīng)性蛋白外滲,還可支配腦膜與腦神經(jīng)神經(jīng)末梢,有效治療偏頭痛。臨床實際應用中通常予以舒馬曲坦6 mg皮下注射,或是25~50 mg口服;其他相關藥物包括那拉曲坦、佐米曲坦、阿莫曲坦、利扎曲坦等。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偏頭痛患者口服10 mg舒馬西坦2 h后,約70%患者癥狀明顯緩解[13]。
2.3.2麥角胺類藥物 麥角胺類藥物屬于臨床傳統(tǒng)偏頭痛治療藥,主要代表藥為麥角胺咖啡因,通過激活5-HT受體,有效促使擴張腦血管收縮,從而達到偏頭痛改善效果。但由于麥角胺類藥物對于受體無選擇性,不僅可激動機體5-HT1B、1 d相關受體,而且可作用5-HT受體其他的亞型,甚至作用多巴胺能受體及α、β-腎上腺素能的受體,因此,此類藥物容易發(fā)生腸絞痛等相關不良反應。臨床偏頭痛實際用藥中,麥角胺咖啡因每次劑量為1~2片,每天最多4片,且每周總量須低于12片。由于此類藥的不良反應較多,臨床中不可作為長期用藥,切忌過量服用該藥物[14]。
2.4氟西汀 氟西汀屬于臨床治療偏頭痛的常用藥物,可刺激機體血小板5-HT釋放,提高血漿5-HT濃度,有效中斷顱外的血管擴張,從而達到防治偏頭痛的目的。同時氟西汀治療偏頭痛的不良反應比較少,且患者用藥耐受性比較好,屬于臨床預防與治療偏頭痛較有效且安全的藥物。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對偏頭痛患者給予氟西汀持續(xù)4個月,每天20 mg,結果患者偏頭痛癥狀顯著改善,證實氟西汀具有較好的用藥安全性與有效性[15]。
2.5其他 目前,偏頭痛臨床西醫(yī)治療的其他藥物方案還包括抗組胺藥、阿片類鎮(zhèn)靜藥、抗抑郁藥物等,治療偏頭痛均可起到一定效果。偏頭痛患者在選擇西藥進行治療時,需要嚴格注意相關藥物不良反應。如一些特異性藥物存在收縮血管效應,可收縮機體冠狀動脈,所以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冠心病以及控制不良高血壓等患者,臨床用藥均需要慎重選擇。
3.1中醫(yī)辨證分型論治 依據(jù)相關《中藥新藥治療偏頭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偏頭痛疾病相關標準,可以將偏頭痛分成痰濁之頭痛證、肝陽上亢之頭痛證、氣血虧虛證、瘀血之頭痛證、腎虛之頭痛證5型。臨床實踐中,偏頭痛研究可分成膽火上擾、瘀血阻絡、痰阻腦竅、胃熱上沖、肝陽上亢、濁陰上逆、營衛(wèi)不和7型。結合患者具體辨證分型可選擇蒿芩清膽湯、血府逐瘀湯、半夏白術天麻湯、鎮(zhèn)肝息風湯、清胃散、吳茱萸湯、桂枝湯的加減方案論治?;驅⑵^痛分成痰濁型、風寒型、肝火型、陽亢型、血虛型、腎虛型、氣虛型7型,臨床結合患者具體辨證分型選擇桃仁四物湯、川芎茶調散、半夏白術天麻湯、丹梔逍遙散、補中益氣湯、八珍湯、血府逐瘀湯加減方案。另外還有將偏頭痛辨證分型為肝腎陰虛、肝郁化火、風痰阻絡、氣虛血瘀等,或風痰上擾、肝陽上亢、氣滯血瘀、氣血陰虧等,再按辨證分型論治選擇合理方案[16]。
3.2中藥治療 ①瘀血性頭痛:疼痛性質大部分表現(xiàn)為痛處固定、刺痛,應該以益氣、活血祛瘀原則進行論治。有研究以瘀血阻絡方劑論治,并結合尼莫地平西藥方案進行偏頭痛治療,結果治療有效率可達95%,證實該中藥方劑辨證分型論治效果良好[17]。②風寒邪侵襲性頭痛;臨床癥狀除了偏頭痛,可見表證,如枕部疼痛,甚連項背,臨床論治方案主要為溫經(jīng)祛風、散寒[17]。相關研究予以當歸四逆湯治療此類頭痛,結果治療總有效94%,且患者均無不良反應發(fā)生[18]。③痰濁致偏頭痛:主要癥狀為阻遏氣機、痰濁雍盛、上蒙清竅,治宜化痰、通絡止痛,從痰從腎論治。有研究以何首烏、女貞子、川芎、桑寄生、土鱉蟲、丹參、香附等為基本方,并結合患者病情隨證加減,結果療程結束后總有效率94%[19]。④肝腎不調性頭痛:臨床表現(xiàn)為肝腎陰虛、肝氣的疏泄失常、致水且不涵木,而肝陽上亢、肝火上擾、肝氣瘀滯等。宜調理肝腎,使過亢氣平,應該自肝陽論治。有研究以白芷、川芎、白芍、菊花、藁本、天麻、生石膏為基本方,并結合患者病情隨癥加減,總有效率95%[20]。
3.3針灸治療 在治療偏頭痛方面,針灸療法主要有耳穴療法、艾灸療法、針刺療法等多種,其中針刺療法在治療偏頭痛中是使用最為廣泛的手段,而電針療法、繆刺療法、透刺療法、普通型針刺療法等是針刺療法中療效較好的類型。臨床實踐中針刺療法可有效縮短患者的發(fā)病時間、緩解其臨床癥狀,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效果顯著優(yōu)于尼莫地平、索米痛、西比靈等一系列醫(yī)藥治療的效果;而單就針刺療法而言,繆刺、透刺及電針療法的效果顯著優(yōu)于普通型針刺療法[21]。在針刺治療中,合谷、太陽、風池、率谷、阿是穴是最為常用的穴位;除此之外,結合中醫(yī)辨證,還可增加其他穴位;而在針具選擇上,除了透刺療法需采用3寸針,其余針刺療法中都可選擇1.5寸針[22]。艾灸屬于偏頭痛針灸治療安全有效的臨床療法,可沿督脈、患側足的太陽膀胱經(jīng)、少陽膽經(jīng)的走向溫和行灸,并進行往返熏灸,以患者局部溫熱、舒適感為依據(jù),后在患者阿是穴、天柱、風池行雀啄灸,連續(xù)治療4周,患者臨床癥狀改善顯著[23]。艾灸療法不僅療效明確,且操作簡單,沒有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采用傳統(tǒng)針灸療法治療,偏頭痛亦可取得良好效果,有學者取頭維、太陽、風池、陽陵泉、列缺、足三里、太沖、陰陵泉等穴位,治療50例偏頭痛患者,結果治愈40例,有效8例,治療總有效率96%[22]。還有學者發(fā)現(xiàn),偏頭痛予以微針療法可起到及時鎮(zhèn)痛的良好效果[24]。對于偏頭痛患者而言,采用針灸治療不僅價格低廉,而且操作簡單易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經(jīng)濟、心理負擔。刺血治療、水針治療、頭針治療、電針治療、毫針治療等在臨床治療偏頭痛方面均取得滿意效果。但是針灸治療在療效判定和診斷等方面仍無統(tǒng)一定論,對療效判定的客觀性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傊?,針灸治療偏頭痛的方法較多,而且取穴也各有千秋,但是其可重復性較差,且療效缺乏穩(wěn)定性,因此在臨床治療方面需重點研究一套療效確切且簡單易行的方案;此外其在實驗及研究方面,還缺乏完備、統(tǒng)一的實驗模型,且方法學和實驗技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才能為診斷與治療奠定堅實、穩(wěn)定、良好的基礎。
3.4推拿治療 以推拿技術治療偏頭痛的重復性較強,大多為復合手法,其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結合各種手法的優(yōu)勢,且治療過程中患者可感受到舒適,樂于接受,但其操作難度較大,且步驟繁雜。推拿取穴可以循經(jīng)取穴,其中包括遠端取穴、鄰近取穴兩種。遠端取穴指的是取足三里、合谷、曲池、行間等,鄰近取穴則取風池、百會、太陽、印堂等頭面部穴。研究顯示,采用拿、揉、按四肢穴位和頭部推拿方法治療48例偏頭痛,總有效率達98%認為循經(jīng)取穴可通過調整患者經(jīng)絡,從而起到祛邪卻病效果[25]。在取頭、面部痛點予以手法治療時,通常選擇顳、額部,然后是枕、頂部,其機制主要是通過改善肌肉、神經(jīng)、局部血管等的痙攣或緊張,從而有效減輕或消除臨床癥狀。
3.5情志治療 抑郁、焦慮、緊張是偏頭痛的主要引發(fā)因素,且抑郁、焦慮、緊張和患者的消極心理及其錯誤的應對措施密切相關[26]。目前治療偏頭痛的首要措施是藥物療法,但是其并不能轉變患者的消極心理及情緒,因此無法有效阻止頭痛產(chǎn)生的誘發(fā)因素。趙紅如等[27]選取偏頭痛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僅予以藥物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以情志治療,結果研究組可有效降低偏頭痛的療效評分,減少發(fā)作次數(shù),同時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消除其消極心態(tài),且遠期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3.6其他 除中藥、針灸、按摩、情志等方法論治偏頭痛外,還可以選擇點穴等,且均有一定效果。臨床治療偏頭痛時也可以中西醫(yī)聯(lián)合用藥。關于中西醫(yī)聯(lián)合用藥治療偏頭痛的深入價值需要以后進一步研究論證。
偏頭疼屬于臨床常見的多發(fā)病,臨床上西醫(yī)治療偏頭痛的藥物主要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鈣通道與β受體阻滯劑、5-HT受體激動劑、氟西汀及其他抗組胺藥、阿片類鎮(zhèn)靜藥、抗抑郁藥等,臨床治療效果良好。中醫(yī)治療主要依據(jù)寒、風、痰、瘀辨證分型的論治原則,處方原則主要是通絡止痛、散寒祛風、化瘀活血等,并結合臨床癥狀加減。針灸屬于臨床治療偏頭痛的重要手段,且目前未發(fā)現(xiàn)針灸治療偏頭痛毒副作用的報道,即時止痛的效果顯著,尤其風池穴選用效果更為顯著。同時也可以對偏頭痛患者施以按摩、情志治療方案。總之,中醫(yī)及西醫(yī)治療偏頭痛均具臨床有效性,但西醫(yī)用藥時需要注意避免不良反應發(fā)生。
[1] 蘇歆,陳春富,張君,等. 晚發(fā)型偏頭痛與青年偏頭痛臨床特點的比較[J]. 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13,26(1):25-27
[2] 蔣子棟,李曉光. 患者偏頭痛合并眩暈時應診斷為“前庭性偏頭痛”還是“偏頭痛性眩暈”[J].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13,46(2):138-139
[3] Serrano D,Manack AN,Reed ML,et al. Cost and predictors of lost productive time in chronic migraine and episodic migraine: Results from the American Migraine 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AMPP) Study[J]. Value Health,2013,16(1):31-38
[4] Tedeschi G,Russo A,Tessitore A. Relevance of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ies for understanding migraine mechanisms[J]. Expert Rev Neurother,2013,13(3):275-285
[5] Lipton RB,Serrano D,Holland S,et al. Barriers 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igraine: Effects of sex, income, and headache features[J]. Headache,2013,53(1):524-526
[6] Sales Pinto LM,de Carvalho JJ,Cunha CO,et al. Influence of myofascial pain on the pressure pain threshold of masticatory muscles in women with migraine[J]. Clin J Pain,2013,29(4):362-365
[7] Merikangas KR. Contributions of epidemiolog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migraine[J]. Headache,2013,53(2):230-246
[8] Meskunas CA,Tepper SJ,Rapoport AM,et al. Med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probable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 reported in a tertiary care headache center over a 15-year period[J]. Headache,2006,46(5):766-772
[9] 偏頭痛診斷與防治專家共識組. 偏頭痛診斷與防治專家共識[J]. 中華內科雜志,2006,45(8):694-695
[10] 武彥杰.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偏頭痛30例療效觀察[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4(6):321-323
[11] 李繼川,陳春富,郁飛宇,等. 偏頭痛患者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的有關因素及其臨床特點[J]. 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13,18(6):541-543
[12] 陳芳,朱希芳,孫濤,等. 家族性偏癱型偏頭痛的遺傳學研究進展[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31(18):529-531
[13] Hagen K,Vatten L,Stovner LJ,et al.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frequent headache:a prospective study of 22718 adults in Norway[J]. Cephalalgia,2002,22(8):672-679
[14] 胡星斗. 傳統(tǒng)中國的偏頭痛[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23-26
[15] Radat F,Irachabal S,Lafittau M,et al. Construction of a medication dependence questionnaire in headache patients(MDQ-H)validation of the French version[J]. Headache,2006,46(2):233-239
[16] 傅天,王彤. 中西醫(yī)結合配合康復指導治療偏頭痛42例療效觀察[J]. 河北中醫(yī),2012,31(8):931-934
[17] 宋金輝,丁旭東,黃瓅,等.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聯(lián)合紅外偏振光治療慢性偏頭痛的療效觀察[J]. 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3):216-219
[18] 葛鑫宇,陳寶田,于林,等. 原發(fā)性頭痛的西醫(yī)類型與中醫(yī)分型關系的探討[J]. 現(xiàn)代醫(yī)院,2013,34(7):630-631
[19] 陸文欣,吳立寬,宋文明,等.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偏頭痛臨床分析[J]. 河北醫(yī)藥,2012,19(11):821-823
[20] 周志勇. 針灸聯(lián)合頭痛寧治療偏頭痛90例臨床療效觀察[J]. 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4,36(3):139-142
[21] 張霞,楊紅霞. 針灸配合中藥治療偏頭痛60例[J]. 西部中醫(yī)藥,2013,26(6):101-102
[22] 鄭嘉月,王京京,景向紅,等. 針灸治療偏頭痛臨床研究進展[J]. 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2,19(10):104-107
[23] 李勇華. 針灸配合按摩手法結合治療偏頭痛80例臨床效果觀察[J]. 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5(2):161-162
[24] 徐美芳. 針灸療法治療偏頭痛的效果及對自主神經(jīng)功能的影響[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3(31):3466-3467
[25] 張弛,張素萍,張娜.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偏頭痛53例臨床療效觀察[J]. 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4,26(11):151-153
[26] D’Amico D,Tullo V,Cecchini AP,et al. Application of revised criteria for chronic migraine and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 in a tertiary headache centre[J]. Neurol Sci,2008,29 (Suppl 1):S158-S160
[27] 趙紅如,張群英,蔡秀英,等. 不同藥物聯(lián)合治療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的療效及安全性[J]. 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2,38(4):229-233
10.3969/j.issn.1008-8849.2015.36.042
R747.2
A
1008-8849(2015)36-4099-04
201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