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洋時期政治權威的重建與新聞業(yè)的雙重面相

      2015-02-25 12:47:32陽海洪
      學術交流 2015年1期
      關鍵詞:面相北洋法理

      陽海洪

      (湖南工業(yè)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新聞傳播學研究

      北洋時期政治權威的重建與新聞業(yè)的雙重面相

      陽海洪

      (湖南工業(yè)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辛亥革命推翻皇權后造成權力真空,形成政治權威危機,各種政治力量希圖主導中國的權威重建之路。政治權威的核心是權力合法化,這些政治力量在重建權威的過程中,極力要求傳媒服從其意志,以建構符合其意圖的合法性基礎。因此,不同的權威重建路徑,形成了北洋時期新聞業(yè)的雙重面相:由傳統(tǒng)型權威而來的“專制”面相和由法理型權威而來的“現代”面相。在這雙重面相中,法理型權威及由此而來的“現代”面相是符合歷史潮流的選擇,但因北洋時期的武力政治,絞殺了中國傳媒的現代性轉型,使之重回傳統(tǒng)官報之路。

      新聞史;“專制”面相;“現代”面相

      北洋時期在中國新聞史敘述中,因其本身的復雜性,呈現出不同面相。近來,學界以“現代性”視角審視北洋新聞史,尋求另一種書寫方式。王潤澤教授認為,北洋新聞業(yè)在“物質基礎”、“運營模式”、“媒體經營”、“新聞業(yè)務”和“新聞理論”諸層面都取得了現代性突破。[1]370吳廷俊教授亦指出,北洋新聞業(yè)在官報、黨報主流到民營企業(yè)報的報業(yè)格局轉型、政論本位到新聞本位的新聞內容轉型和職業(yè)報業(yè)啟程并發(fā)展等三個層面上實現了現代轉型。[2]這些論述,為我們建構了北洋新聞業(yè)的“現代”面相。

      在由傳統(tǒng)王朝國家向現代民族國家轉型過程中,需要有足夠權威的中央政府來整合社會,以實現現代轉型。政治權威的核心就是政治權力的合法化。民眾只會服從他認可的政治權力。因此,合法性意味著民眾是基于某種價值、信念而認可、支持某種政府統(tǒng)治和管理,是有效統(tǒng)治和政治穩(wěn)定的基礎,喚起并維持民眾對政府合法性的信仰是維持統(tǒng)治的前提。簡言之,中國現代轉型是一個包含秩序與權威的雙重重建過程。北洋時期是一個方生方死的時代,辛亥革命推翻了皇權,創(chuàng)建了中華民國,在把中國從封建帝國變成現代民族國家這一方向邁出了重要一步,但在帝制廢墟中并沒有產生現代型國家,民國很快陷入了武人政治局面,形成政治權威危機,各種政治力量希圖主導權威重建之路。這些政治力量在重建政治權威過程中,會極力要求傳媒服從其意志,以建構符合其意圖的合法性基礎,由此造成了北洋時期新聞業(yè)的“專制”與“現代”等不同面相。

      一、傳統(tǒng)型權威與“專制”面相

      辛亥革命后,袁世凱雖為民國總統(tǒng),但革命黨人對他充滿了不信任,北洋集團與國民黨之間陷入惡性對抗。為強化中央權威,袁世凱以武力鎮(zhèn)壓二次革命,廢棄地方議會,并在1914年拋棄國民黨,獨自制憲,成為“帝王式總統(tǒng)”。為維持統(tǒng)治,袁世凱將心腹派駐各省,希望強化國家權威。但袁所賴以發(fā)家的北洋集團是依靠利益和庇護關系組成的軍事-官僚集團,其內部團結依賴“主從式的效忠觀念來維系,在層層庇護的基礎上建立傳統(tǒng)的恩惠和忠誠的交換關系”[3]。這種“低水平結合”造成軍權下沉、地方藩鎮(zhèn)化的局面,嚴重削弱了國家權威與權力的基礎,國家權威的缺乏難以形成穩(wěn)定的政治秩序。面對內憂(“袁家將”的離心離德)外患(革命黨人的質疑與革命)的危局,“袁氏誤解病源,以為皇帝的名號可以維系那崩散的局面,故第二步才是帝制的運動?!保?]在袁氏看來,權力不能集中,則群情渙散,會造成社會動亂。“民國就得有議會,而議員又事事掣肘,實不勝其苦,倒不如乾(干)脆稱帝?!保?]重建社會秩序的需要與個人野心的膨脹,使得袁世凱以軍事實力為依托,在帝國主義和周圍親信的支持下,希望變更國體,復活皇權,建立傳統(tǒng)型權威,以維系地方對中央的認同,將離散力量重新納入軌道。

      傳統(tǒng)型權威指的是“固有權力的神圣性是支配團體中大部分人之所以服從的理由,即傳統(tǒng)被視為神圣的”[6]。它將國家權威建立在傳統(tǒng)之神圣性及由此神圣傳統(tǒng)所授命之統(tǒng)治者的合法性上,其基本特點是尊奉習慣和家長式獨斷。袁世凱是從如下兩方面來重建傳統(tǒng)型權威的:一是恢復帝制,利用傳統(tǒng)制度以重建政治秩序;二是尊孔崇圣,利用傳統(tǒng)符號以重建價值中心。這兩種努力都服務于重建傳統(tǒng)權威,以穩(wěn)定政治秩序的努力。袁氏仿照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做法,恢復爵位制度,更改官制和禮制,公布國璽條例,頒布《尊崇孔圣令》和《祭孔告令》,意圖將“孔教為國教”訂入憲法。1914年9月28日,袁世凱親率文武百官到天壇舉行祭天大典。袁氏更改官制與尊孔祀孔之目的,在于借助這些傳統(tǒng)符號,恢復禮治秩序,“以禮儀確定等級化角色與規(guī)范的權力秩序”[7],為自己制造“天命論”的合法性基礎。與傳統(tǒng)型權威相對應的是家長式統(tǒng)治方式,北洋集團多從舊官僚而來,既“乏科哲學識”,亦“無世界眼光”。他們以武人干政,對現代政治比較隔膜,而對封建專制言論管制的文武兩手則相當熟悉,使北洋新聞史呈現出“專制”面相。

      (一)制造稱帝輿論為傳媒的運作基礎

      民國初造,民眾尚未得民主練習。袁世凱利用此種機會,組建籌安會,收買、創(chuàng)辦傳媒,通過《亞細亞報》等喉舌,極力鼓吹帝制,為其稱帝造勢。袁世凱與他的顧問們將中國“特殊化”,認為中國“大多數之人民智識,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動作,彼輩絕不與聞,故無研究政治之能力”,實行共和,“難望有良好之結果”。因此,“中國如用君主制,較共和制為宜,此殆無可疑者也”[8]。中國欲求富強,必須“先去共和”,“非立憲不足以救國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憲;立憲則有一定之法制,君主則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謂定于一也。救亡之策,富強之本,皆在此也?!保?]并成立全國請愿聯合會,授意各省及各機關上呈國體變更書,為復辟制造民意依據。一些被收買的報紙,幾乎天天報道國人渴望恢復帝制的新聞,充分利用傳媒,操縱民意,將自己建構成救民于水火的“真命天子”,為自己重造傳統(tǒng)權威,復活皇權制造輿論,以期贏得民眾的支持或使之順從。

      (二)家長式的傳媒管理方式

      與傳統(tǒng)型權威相對應的是家長式的傳媒管理方式,其特點就是專權。為壓制不同政見的報刊,以使言論“歸一”,袁世凱制訂了許多法律制度,禁止報紙刊登各級官署禁止刊登的一切文字,以強化輿論管制。袁依靠“槍桿子”起家,其新聞法治也就帶有強烈的軍閥色彩。他仗恃北洋軍,強化軍事機構與軍警統(tǒng)治,以暴力方式壓制言論自由,整肅輿論。報紙在發(fā)行前須送報樣給警察機關備案,建立新聞檢查制度,由陸軍部執(zhí)行,對違反規(guī)定者,科以軍法,并在各地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以落實該制度的實施。袁氏的新聞檢查,沒有明確標準,全憑檢查人員的主觀意志行事,“構黨獄以殘異己,布鷹犬以鉗輿論,巧聚斂以盡奢侈,擴軍隊以防違抗”[10],對報業(yè)橫加摧殘,制造了“癸丑報災”。

      袁的死亡造成中央集權中斷,各路軍閥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爭奪地盤。面對輿論監(jiān)督,軍閥們迷信武力能解決一切問題,對不合己意的報紙和報人,采取強力鎮(zhèn)壓,憑個人好惡臆測,軍人和官吏可以濫加援引,肆意迫害報人。甚至政府部門和地方軍隊都可以命令、訓令等形式對新聞界發(fā)號施令,對報紙橫加干涉,極力摧殘新聞自由。用張宗昌的話說,“反正報上登載的消息,只許說我好,不許說我壞。如果那個說我壞,我就以軍法從事?!保?1]由于派系政治文化的多變性和不穩(wěn)定性,“對新聞業(yè)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政府,而是來自掌握政權之人的專擅和一念之間,他們出于各種集團或個人目的,鉗制新聞傳布、捕殺報人,這是新聞業(yè)面臨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威脅。”[1]11

      二、法理型權威與“現代”面相

      辛亥革命不同于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它發(fā)生在中國開始擁抱現代性的時代,建立法理型權威成為現代國家的核心。法理型權威是一種受法律規(guī)則支配的權威,它對包括官員在內的所有公民的大多數行動具有約束力。統(tǒng)治者只是源于法律之授權而暫時享有權力,它必須按法律規(guī)范的軌道運行,一旦越出法律的邊界,民眾就可以否定統(tǒng)治者權力的合法性。

      法理型權威將法律奠定為政治生活的基礎,官員經由法定程序選舉產生,他只有在得到法律授權的情況下才能發(fā)號施令。人民對統(tǒng)治的服從,實際是對產生權力的那套法律制度的服從。民元之后,“君權神授”遭到解構,確立了人民主權的政治合法性原則,保護人民權利成為政府的基本義務,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厘清了政府權力的邊界,三權分立和議會民主制度為政府奠定了最基本的制度框架、法權乃至道德基礎。北洋集團在袁逝世后,群龍無首,派系分裂和地方割據進一步加深,民國政治更呈“碎片狀”,北洋軍閥雖都覬覦最高權力,“欲自為中心勢力之競爭者”,但都無法憑借實力壓制其他群雄。歷史潮流之推動與實力政治之限制,使各軍閥都表示支持約法,服膺民意。參與護國運動的西南軍閥亦反復強調,他們此次興師,“其大義在擁護國法”,反對帝制。在“碎片化”的政治格局中,北洋政府恢復了臨時約法和國會等民主形式。各級政府都表示要,尊重約法在國家政治中的神圣地位,顯示出建構法理型權威的努力。1917年,段祺瑞“再造共和”,成立新的國會。此后的政治舞臺,雖歷經皖系、直系、奉系等軍閥統(tǒng)治,但此套民主框架都大體維持著。在這套框架下,中國破天荒地產生了國會,并以國會為樞紐,初現政黨政治雛形,人民選舉總統(tǒng),制定法律,監(jiān)督政府,彈劾官員,向著現代政治邁出了第一步。此種建構法理型權威的努力形成了北洋新聞業(yè)的“現代”面相。

      (一)權利成為傳媒的運作基礎

      法理型權威以法治國,以限定國家權力和保護公民權利作為基本內容。因此,權利成為民國傳媒的運作基礎,公民的表達權、知情權和輿論監(jiān)督權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實現。在表達權上,言論自由被寫入約法,辦報成為合法職業(yè)。中國報業(yè)管理走上法治軌道,有利于報紙享受新聞自由權,為傳媒現代性轉型營造了生長空間。

      法理型權威所尊奉的理性原則在實質上和程序上都確認了民眾能憑借其理性能力去自我評判和體認政治的合法與否,這為中國傳媒由意識形態(tài)灌輸的政論本位轉向新聞本位提供了可能。作為北洋時期最有名的新聞學者,徐寶璜和邵飄萍對記者反復致意:傳媒僅僅關心新聞的真實、客觀與全面,滿足公民知情權。“只有事實,可成新聞”,“茍非事實,即非新聞”[12],提供新聞成為傳媒之天職,發(fā)現新聞、報道新聞和評論新聞的能力成為評價記者專業(yè)素質的標準。為保證“以真正之新聞,供給社會”,傳媒在報道中必須持客觀立場,以保證新聞的真實準確。新聞本位觀念的樹立,引發(fā)了傳媒一系列現代性轉型:通訊社勃興、通訊取代政論,成為報紙的主要文體,職業(yè)記者與團體涌現。為免受外在勢力的干擾,保證新聞真實與言論獨立,傳媒開始重視報業(yè)經營,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方法,使中國新聞事業(yè)的現代化轉型得到了先行現代化國家的經驗觀照與指導,拉近了與世界報業(yè)的距離。

      法理型權威是以政治績效作為其前提的。政府解決現存問題和滿足社會需求的能力成為支持、維系政府合法性的基礎,并且此種管理績效必須是可以由民眾來驗證和監(jiān)督的。在法理型社會的政治構架中,傳媒作為公民權利的載體和實現形式,成為監(jiān)督權力運作的公共平臺和民眾參與政治的有效渠道,為中國傳媒的現代性轉型提供了“入口”。北洋時期,各地軍政府當局擺出尊奉言論自由的姿態(tài),在地方法規(guī)中寫入“不得干涉報館”的條款,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主動向報界公開政務,以接受媒體監(jiān)督。此時政黨政治亦開始登場,各黨派競相創(chuàng)辦傳媒,互相監(jiān)督,以為自己增加選舉籌碼。傳媒本身也以法律為依據,揭露官員的不法行為,希望將權力關進“鐵籠子”里。林白水辦《公言報》,一年內顛覆三閣員,揭發(fā)兩贓案,被譽為“新聞界的劊子手”,在林氏看來,新聞監(jiān)督有如許能量,是政府尊重法律的結果?!耙院戏誓菢有U干的家伙,也不能不有三分尊重輿論,因此也就暗暗的勸他辭職。你想吧,那時候的合肥,簡直跟項城差不多遠,他以總理之尊,卻不能保護一個把弟兄,可見當時北京城還有些紀綱?!保?3]“可見當時北京城還有些紀綱”,說明法律成為傳媒開展輿論監(jiān)督的“護身符”。

      (二)官僚型的傳媒管理方式

      與法理型權威相對應的就是官僚型管理方式。職業(yè)官僚受過專業(yè)訓練,其職權依據法律規(guī)則及得到法律授權的行政管理人員所發(fā)布的命令,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因此,北洋時期的官僚型傳媒管理方式,具有如下特點:一是“以法治媒”,此點前面已有論述。袁氏死后,北洋政府以約法為基礎,廢止了《頒爵條例》、《附亂自首特赦令》、《報刊條例》等一系列與帝制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法律、法令和條例,依法對傳媒進行行政管理,顯示出以法治媒的努力。盡管北洋時期官僚型管理還帶有過渡時代的專制色彩,但“在晚清和民國的新聞制度建立中,作為制度選擇,它本身保持了進步性,當時的法律和事實都可以證明,作為言論自由的一個基本制度形式,當時的民間報紙獲得了合法的生存空間”[14]。二是“去價值化”。政府以保護公民基本權利為職責,而在價值問題上保持中立與緘默,它不能也不應該干涉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選擇。在中國新聞史上,官報“始于漢唐”,“歷代因之”。官報為政府“價值偏好”之體現,政府創(chuàng)辦官報,其目的在于傳播符合政府價值偏好的符號,以建構利于政府執(zhí)政的輿論環(huán)境。但這種“去價值化”的官僚型管理方式和軍人對符號建構的漠視,造成了北洋時期官報式微、政黨報紙消亡,而民報由此興盛,成為報紙發(fā)展主流[2],并促成了五四時期思想文化大繁榮的局面。

      需要說明的是,“傳統(tǒng)型權威”、“法理型權威”是邏輯分析中的“理想型”。在現實政治運作中,北洋時期政治權威重建是錯綜復雜,彼此交錯的,都會進行改造、調適和對其他權威路徑的借用。因此,每一種權威建構路徑都不會建立在某一理想類型之上,或者說任何國家權威建構路徑都是這些理想類型的綜合體。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不同權威建構的主導方面進行抽象和概括,以能更加清楚地理解這段歷史。

      三、結語

      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合法性是天命論,君主權威源自“天意”,“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為人者天》)。天命論把合法性奠定在神秘之天意上,但天意無言,神秘莫測,任何人都可憑借暴力,“馬上得天下”。不管是在奪權過程中還是在“得天下”以后,造反英雄和在位君主都知道利用傳媒,強化言論控制,使天意之解釋符合己意,將自己宣揚為“替天行道”的英雄和神意的體現者。近代中西交通,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天命論的不合理,中國當效法西方建立民主制度,政府之權力源于經過民眾討論同意之法律授權。這種法理型權威,將權利和民意設定為政治的合法性基礎,且以“選票”這種可見形式予以實現,為權力轉移創(chuàng)造了一種軟著陸機制,由暴力政治走向民主政治,是中國權力轉移和權威建構的范式革命。法理型權威強調法律和程序的神圣,任何矛盾必須在軌道之內求得解決。在這樣的框架內,傳媒成為表達各方觀點和反映各方利益訴求的社會公器,各方在經過觀點交鋒和利益博弈后所達成的共識是整合社會,形成政治權威的基礎。

      在轉型過程中,國家現代化與政治民主化是需要一定的社會準備條件的。如果沒有強大的公共領域,在缺乏政治權威與基本政治認同條件的情況下,“眾神并立”的意識形態(tài)爭論就會造成各階層的裂痕。現代傳媒本是暴力政治的對立物,它呼喚國家統(tǒng)一,期待經由合法程序實現權力轉移,并為之提供制度保障。但中國因民主協商資源稀缺,暴力往往是實現權力轉移與權威重建的唯一手段。權力的獲取方式會影響到權力的結構和特點,在權威建構路徑與傳媒形態(tài)之間存在深刻的關聯。一般而言,依法律、程序而來的權威會支持開放多元的傳媒架構,而以暴力奪取的權力則會尋求“言論聽一”的新聞制度,以證明暴力的合法性。因此,與西方依靠市場經濟來培育傳媒的現代性因素、推動政治民主化不同,傳統(tǒng)的暴力政治與專制政府才是中國傳媒現代化的最大敵人,只有在權力破碎的縫隙之處,傳媒才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氣。

      [1]王潤澤.北洋政府時期的新聞業(yè)及其現代化(1916-192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吳廷俊.民報主流發(fā)展與職業(yè)報業(yè)啟程:北洋政府時期新聞史重考[J].國際新聞界,2012,(8):115-122.

      [3]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89.

      [4]胡適.聯省自治與軍閥割據[N].努力周報,1922-09-10(2).

      [5]吳長翼.八十三天皇帝夢[M].北京:文史出版社,1983:83.

      [6]顧忠華.韋伯學說[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66.

      [7]李俊領.儀式與“罪證”:1914年袁世凱的祭天典禮[J].揚州大學學報,2012,(1):104-109.

      [8]李有泌.護國運動資料選編(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4:8.

      [9]楊度.君憲救國論[J].東方雜志,1915,(10):13-15.

      [10]來新夏.北洋軍閥史(上卷)[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315.

      [11]李日.張宗昌的新聞觀[N].雜文報,2009-01-23(2).

      [12]徐寶璜.徐寶璜新聞學論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3.

      [13]王開林.千秋白水文章[J].書屋,2005,(8):44-51.

      [14]謝泳.歷史困境中的記者命運[J].南風窗,2007,(18):88.

      〔責任編輯:曹金鐘 王 巍〕

      G210

      A

      1000-8284(2015)01-0187-04

      2014-12-09

      湖南省教育規(guī)劃課題“民國新聞教育思想研究”(湘教科規(guī)通[2014]006號)

      陽海洪(1969-),男,湖南冷水江人,副教授,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訪問學者,從事新聞史論研究。

      猜你喜歡
      面相北洋法理
      一個人的面相 有他內心的模樣
      媒體視野下的清末宣講所——以《北洋官報》為中心
      憑什么說我面相老
      特別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42
      檢察機關強化刑事訴訟監(jiān)督權的法理闡釋
      “喝師”之謎:亨利·米肖的雙重面相
      法國研究(2016年3期)2016-05-17 03:56:41
      北洋外交部魯喬奇(L.Giorgi)檔案紀要
      中國錢幣(2015年6期)2015-11-18 02:28:14
      哈Q森林
      講情理更要講“法理”
      環(huán)境損害鑒定法理依據探討
      農村土地承包權退出的法理依據分析
      锦屏县| 大名县| 循化| 大邑县| 岳池县| 齐齐哈尔市| 福安市| 海安县| 邵武市| 三都| 苏尼特右旗| 南漳县| 金山区| 修水县| 东兰县| 新津县| 河西区| 疏附县| 体育| 庆元县| 和林格尔县| 敦化市| 偏关县| 尼勒克县| 安宁市| 新田县| 五华县| 凤城市| 祥云县| 内丘县| 禹城市| 疏附县| 纳雍县| 永嘉县| 韩城市| 沙洋县| 曲松县| 集安市| 郴州市| 武安市| 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