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人類社會往往面對巨大的破壞和惶恐,而新聞媒體作為第一時間的發(fā)言人,直接對人們的判斷產(chǎn)生影響。因此,在報道中融入人文關懷,對于穩(wěn)定情緒,消除恐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也是新聞回歸本質的最終訴求。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7-0075-01
“人文精神”一詞一則起始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系;一則起始于同一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化思潮,反對宗教教義和中古時期的經(jīng)院哲學,提倡學術研究、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幾千年來,雖然它的范疇與內涵隨時代、地域而不斷發(fā)展,但始終堅持兩個核心不變:其一,人文主義以人和人的經(jīng)驗為關注對象,即以人為本,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其二,尊重人的尊嚴,關懷人,為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和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最大限度發(fā)揮提供一切條件。 [1]筆者在了解了有關人文關懷精神的一些說法和特點后,認為所謂人文關懷精神,就是四個字“以人為本”,延伸拓展一下,既理解人、關懷人、尊重人。
而新聞傳播本身就是一種人類文化傳播活動,它的出現(xiàn)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人文現(xiàn)象。通過在災難報道中從平民視角出發(fā),注入對真誠的關懷,用及時準確的報道、充滿感情的手法、激昂澎湃的熱情、感人肺腑的畫面向人們訴說災難中的“故事”,讓人文關懷精神以它自身的優(yōu)勢在災難報道中現(xiàn)閃爍光芒。
一、災難報道中人文關懷的表現(xiàn)
隨著科學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新聞傳播的范圍和內容也快速增多,但人們精力有限不可能了解外部世界的全部情況。因此,越來越依賴傳媒的信息來了解世界,傳播媒介有責任也有能力在人文層面體現(xiàn)對人的關懷,所以身為媒體人的記者們就擔當著重大傳播文化和向人類負責的使命,特別是在重大災難性事件發(fā)生的時候,群眾身處其中的心情是恐慌和不安的,所以媒介要盡量在報道中做到正確的、理智的、公平的對事實做出適當?shù)膬r值判斷。而重大災難性報道歷來就是報道要求高、受眾關注度高、操作難度高的新聞報道領域,記者充滿人情味的報道就顯得更重要,它們能在整個社會上形成一個良好和諧的氛圍,有助于穩(wěn)定人心,從而將災難性事件造成的人心恐慌降到最低。
在每一次的抗災救災斗爭中,廣大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積極投身工作中,他們用深情的文字、激昂的聲音、感人的畫面?zhèn)鬟_中央精神,反映災情民意,記錄感天動地的壯闊場景和英雄業(yè)績。在報道中注重受眾和當事人的權利,充分表達出和體現(xiàn)受眾的要求,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充滿愛心和關懷的詞語無數(shù)次地出現(xiàn)在各個媒體的抗災報道之中,顯示出媒體強大而真誠的關懷。以2008年南方雪災為例,央視的抗災晚會命名為《情滿中國——2008抗擊冰雪專題文藝晚會》、湖南衛(wèi)視的專題報道《愛心大融冰——我們一起過年》、新浪新聞中心的抗災專題《全國眾至成城抗凍災——迎戰(zhàn)冰雪,讓愛回家》光看看這些專題名稱就知道在這場報道中,“愛”的地位有多重要。
二、災難報道中人文關懷背后的驅動因素
(一)保證和提升媒體公信力的必然結果
公信力是媒體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它對媒體的重要性就堪比心臟對于人一樣。馬克思指出:“人民的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報刊就會完全萎靡不振?!?[2]可見公信力對于媒體的重要性。所以中國媒介應該加強公關活動,樹立社會形象,全方位推展和維護公信力,促進媒體與受眾的溝通和交流,注重媒介自身的形象包裝,開展必要的廣告宣傳活動,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并積極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塑造媒介負責、親善的公益形象。始終把受眾放在重要的位置,真誠的與受眾溝通,增加在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就是媒體用以提升其媒體公信力的法寶。
(二)新聞追求“美感”的結果
新聞是寫給廣大受眾看的,受大眾歡迎是其希望看到的結果。為了贏得更多的受眾,新聞報道者想盡一切辦法迎合受眾的口味,當然筆者這里的迎合是指在可允許的范圍內的,不包括媚俗、獵奇、低劣的方式。如果一個作者對新聞事業(yè),對我們的時代,對所反映的對象感情冷漠,寫出來的作品一定是蒼白無力的,也就不可能感染讀者。而人文精神對我們這些新聞工作者來說,應該是一門必修課,傳媒人應有一種尊嚴感,應該有一種境界。 [3]
(三)我國新聞傳播本位轉變的結果
隨著客觀上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以及主觀上受眾主體意識的覺醒和電視人傳播理念的改變促進了我國新聞報道從“傳播者本位”向“受眾本位”的轉變。人文關懷在報道中的需求就必然出現(xiàn)了,它關懷受眾,從事實出發(fā),急受眾所需,做受眾所想,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在實踐中發(fā)揮它的光和熱。
三、災難報道中人文關懷的完善
雖然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精神強調以人為本,從受眾角度出發(fā),滿足受眾的需要和情感訴求,迎合受眾的口味,但是在報道中大肆渲染各種情感,快樂的、悲傷的、氣憤的、感動的、偉大的等等,生怕抒情不夠、勁兒沒使足,寫出來的新聞報道讓讀者看起來像是在看充滿創(chuàng)作和想象的文學作品。雖說在體現(xiàn)人文關懷精神時,有一些抒情是必要的,但一般情況下,如實地把自己或別人的生活和感情經(jīng)歷記錄下來就行了,生活本身講清楚了,情懷情思之類的,讀者各有各的感受,記者就不必過分渲染和拔高,莫讓抒情成蛇足。而且人文關懷精神實際上還是社會文明、社會前進的火炬,很多時候它為前進提供了航線,提供了照明。 [4]如果抒情過度,難免就顯得疲軟和無力,又怎樣為前進提供航線和照明?
綜上所述,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精神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就如《南方周末》曾經(jīng)的宣傳語一樣,“讓無力者有力,讓悲憤者前行”,它的出現(xiàn)讓受眾感到了媒體人的關懷和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