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和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信息的采集、傳播速度空前,傳統(tǒng)媒體在信息傳播的主體地位受到強烈的沖擊。面對挑戰(zhàn),做強深度報道,使傳統(tǒng)媒體更具生命力,不失為傳統(tǒng)媒體應對新媒體沖擊的突圍路徑。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7-0103-01
一、深度報道的概念
深度報道,又被稱為深入報道和解釋性報道,是一種具有內容上的深刻性和形式上的廣延性的文體類型。從報道方式上來說,它系統(tǒng)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闡明事件因果關系,揭示實質,追蹤與探索事件的發(fā)展趨勢。與動態(tài)報道相比,深度報道關注的是“新聞背后的新聞”。
深度報道要求記者“以今日的事態(tài)核對昨日之背景,從而說出明日的意義來”。除了傳統(tǒng)的5W新聞要素外,它更加關注How(怎么樣)的挖掘。傳統(tǒng)媒體的深度報道,以其特有的魅力贏得越來越多的受眾。
二、新媒體環(huán)境下深度報道的存在價值
(1)深度報道承載海量信息無法提供的思想和價值。在文字、聲音、圖像與新媒體并存的今天,受眾獲取信息的手段日益多樣化、受眾的思考自由日益受到尊重,人們對新聞事件的要求已不再滿足于一般的“動態(tài)消息”,即發(fā)生了什么。人們更想知道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深層原因是什么,以及這一事件說明了什么、預示了什么、意義何在等等,這些復雜的內容是一般的“動態(tài)消息”無法承載的,主流媒體才能夠滿足需求、答疑解惑。正如復旦大學李良榮所說“主流媒體的報道需要從信息模式轉向解讀模式,即不但提供信息,更提供思想。這才是主流媒體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因為,如今的受眾不缺乏信息,缺乏的是在對信息深入解讀基礎上的有價值的思想和觀點?!?/p>
(2)深度報道給受眾帶來情感滿足。在這個經濟與文化全面轉型、社會變動劇烈的時期,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團體,其生存和發(fā)展無時無刻不面臨著選擇。這就決定了當代中國受眾不再滿足社會表層現(xiàn)象,而更關心社會變化的深層內容。他們不再簡單地相信傳播的內容,而是不斷地對這些內容進行獨立思考和比較鑒別。深度報道幫助受眾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評判、選擇、分析、認識,建構新的理念和價值觀;不僅向受眾提供信息,而且告訴他們怎樣認識這些信息,受眾可以從中獲得“安全感”、“情愛感”和“閱讀感”。從而滿足受眾對于信息深度的心理需求,形成共鳴。
(3)深度報道產生積極的傳播效果。媒體影響力的構建很重要的一項是議題設置功能。例如,央視新聞評論類節(jié)目《焦點訪談》,早期播出的節(jié)目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能夠成為公眾討論的一個話題。再比如《南方周末》《新京報》等,即使產生了一些爭議性的報道,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只要作品出來了大家都會去關注它。深度報道的社會影響是其傳播效果的最終表現(xiàn)形式。以“馬航客機MH370失聯(lián)”的報道為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刷屏般流傳的信息中,哪些是謠言,哪些是事實,一般人很難分辨得清。馬航客機到底發(fā)生了什么?顯然,理清這樣一個宏大的問題無法靠網絡報道和傳播來完成,這正是傳統(tǒng)媒體的空間所在。深度報道所強調的“深度”和“廣度”概念,突顯了作為新聞理念而存在的深度報道的社會價值——通過社會議程設置,實現(xiàn)其輿論的引導、話語權的持有、主流價值觀的傳播等功能。
三、傳統(tǒng)媒體進行深度報道的優(yōu)勢
就深度報道而言,傳統(tǒng)媒體在操作上無疑更具有優(yōu)勢:一方面,傳統(tǒng)媒體具有嚴格的審稿、把關制度,專業(yè)的采編隊伍、規(guī)范化運作的流程和慣例,這是公信力和權威性的保證;另一方面,傳統(tǒng)媒體可以對一個新聞事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長期深入調查,滿足受眾對新聞背景、細節(jié)展示、前景預測等深層次需求。
而新媒體在深度報道上則存在與生俱來的弱點:首先,新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把關能力弱,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我約束能力差的問題。其次,新媒體帶來信息的快速消費,但同時因為不斷有碎片化的信息出現(xiàn),帶來了媒體公信力不強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看,全媒體時代,深度報道仍是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紙媒當下最可見的優(yōu)勢。
四、傳統(tǒng)媒體怎樣做好深度報道
(1)選題要抓熱點。深度報道的選題是否成功,不僅決定著欄目的成功與否,還決定著所在媒體對社會的貢獻和自身效益的實現(xiàn)。深度報道在選題上要注意抓住當前的熱點、焦點,抓住公眾普遍感興趣的內容,不能“炒冷飯”,“孤芳自賞”,要圍繞時政熱點做文章、圍繞社會熱點找線索、圍繞生活找選題;輿論監(jiān)督報道要注意設置議題,尋找能夠延伸和拓展的事實,選題既要從大處著眼,挑選那些在全局上有重要作用或具有獨特意義的事物,又要從小處著手,從貼近受眾生活的諸多具體事物中進行選題,引起公眾的注意。
(2)立意要深刻。深度報道的“深”主要體現(xiàn)于兩點:盡可能地接近事物的本質,盡可能發(fā)掘出偶然事件背后的普遍意義。一個報道花幾十個小時、幾十次去采訪,這樣操作下來才能真正展示一個問題的復雜性,讓主題立意更為深刻。例如,天津“8·12”爆炸事故,當濃煙似已散盡時,對于深度報道來說,媒體的思考才剛剛開始。爆炸為何發(fā)生?是偶然還是必然?爆炸的影響及后果是什么?受到傷害的人們如何重振信心、恢復家園?對全國危化品安全經營有哪些教訓?這些都需要深度報道來揭示新聞背后的故事以及產生的普遍意義。
(3)采訪要深入。好的深度報道不是“想”出來的,而是“挖”出來的。因此,在采訪時,記者必須回歸生活、融入群眾,從中找到真理性的東西。作為一種“高級”報道形式,深度報道對記者的新聞敏感性、知識積累、經驗積累以及采訪能力、思考能力、寫作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深度報道還原事物固有的復雜屬性,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但只要記者在新聞采寫活動中,始終以受眾為中心,以生活為源泉,保持對客觀事物的尊重,不放棄對事物本質、對真理的追求,堅持對自己多方面能力的修煉,并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面前始終保持清醒的理性和思考的獨立性,就一定能讓深度報道做到深入淺出、讓傳統(tǒng)媒體不輸給新媒體。
總而言之,數(shù)字信息時代,媒介所提供的內容與提供方式同樣重要,內容質量與服務質量同樣重要。深度報道仍大有可為,是傳統(tǒng)媒體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所在,也是傳統(tǒng)媒體擴大影響力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