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最近一段時間內,頻發(fā)的突發(fā)事件來說,媒體作為傳播的先導者,在報道中占有絕對的發(fā)言權,就在各大媒體如火如荼地開展對突發(fā)性事件的報道時,隱藏在報道背后的問題也逐一顯現出來,出鏡記者作為突發(fā)性事件現場的親臨者,在與演播室連線時要起好溝通的橋梁紐帶作用,而有些出鏡記者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本文對這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進行了梳理,力求提高出鏡記者在突發(fā)現場表達力。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5)17-0197-01
突發(fā)性事件是人們對出乎意料事件的總稱。我們將其按照內容分為社會性突發(fā)事件和自然性突發(fā)事件。對于突發(fā)性事件的危機傳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史安斌將其總結為“危機傳播,就是在危機前后及其發(fā)生過程中,在政府部門、組織、媒體、公眾之內和彼此之間進行的信息交流過程?!贝蟊妭鞑ッ襟w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危機傳播環(huán)節(jié)中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其中,電視新聞以現場直播對突發(fā)性事件的實時報道成為受眾獲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最近這一系列關于突發(fā)性事件報道的現場連線中,我們可以看出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的敘事表達在逐步地趨于成熟。而筆者認為出鏡記者在現場的敘事表達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為現場報道找準敘事定位,做有意義的報道
每一則完整的新聞報道都包括導語、核心事實、背景和評論,而電視新聞亦是如此。出鏡記者現場報道在整個新聞敘述過程中,可以靈活地出現在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上。這樣就為新聞報道的整體做了很好的補充,而現實中有很多出鏡記者在災難現場發(fā)回的報道是漫無目的的。在2007年6月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jié)目中,播出了關于在云南普洱地區(qū)發(fā)生6.4級地震之后,開展震后援助的新聞。出鏡記者江平在新聞節(jié)目一開始做了如下新聞導語式的現場報道。
“今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物資正在源源不斷地送往云南普洱地震災區(qū),物資將以最快的速度發(fā)放到災民的手中?!?/p>
在出鏡記者江平的身后是一批官兵正在裝載救災物資的情景。從出鏡記者報道的典型環(huán)境來看,背景中含有一定的信息量。我們再回過頭來分析江平的報道內容,乍看沒有什么問題,事件敘述很完整。但仔細想來就會發(fā)現江平的這一段現場報道的意義何在,他的報道內容和播音員的口播內容信息重合;他的現場報道也沒有任何新的信息出現。第三,出鏡記者自身在現場報道的目的模糊。
與之相比而言,同樣是有關云南地震的新聞,中央電視臺記者公海泉在當天的《新聞聯播》中的出鏡報道就顯得更加合情合理。由于云南發(fā)生地震可能影響到當地的高考工作,為此國家教育部要求云南省政府啟動國家教育考試緊急預案。以下是公海泉所做的現場報道。
“這里是寧洱中學。寧洱縣唯一的高考考點就設在這里,今天上午在校園里搭起了幾十個這樣的大帳篷,根據應急預案的要求,在考試中一旦發(fā)生震情,同學們將被轉移到這些帳篷里,繼續(xù)考試?!?/p>
公海泉的現場報道地點選在校園的大帳篷旁邊,一邊報道一邊走到大帳篷邊。作為導語性現場報道,這段報道中信息點較多,體現了新聞的實效性。信息點包括:唯一的高考考點、上午搭起帳篷證明預案開始實施、預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保證學生能夠順利考試。這三個信息點與云南省當前高考工作緊密相關,更是與教育部最新命令有關。這樣的現場報道才是對整個電視新聞報道的有力補充。
二、采用多種形式的報道手段,輔助現場敘事
就目前的電視新聞突發(fā)性現場報道來說,最常見的出鏡記者現場報道大多采用了出鏡記者中景取景方式,鏡頭語言太過單一、老套。變化多樣的拍攝手法很少出現在出鏡節(jié)目報道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主要是出于沒有創(chuàng)新新聞報道手段的意識。隨著各種新型媒體手段的出現,在現如今的新聞報道中真實、生動、客觀的報道成了電視新聞報道獲取更多受眾關注的有力手段。而在國外,像美國、日本等國家在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中則經常出現仰拍、俯拍等多種鏡頭的表現形式。對于觀眾來說出鏡背景是出鏡記者在現場活動的畫面標識,信息含量豐富的新聞背景現場會起到襯托、強化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向觀眾展示實時變化的現場畫面,使背景成為傳達“映像信息”的載體。
可是如果出鏡記者在現場報道時所展現出來的新聞現場背景太過于復雜或者新聞現場背景太過于雜亂無章,不僅會使出鏡記者本人的現場報道產生很多干擾因素同時也會使得觀眾將注意力全部轉移到背景的取景上而忽略了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對于現場報道的出鏡記者來說,新聞現場報道的背景取景一定要做到依計劃而行,出鏡活動區(qū)域的選擇對于出鏡記者來說是順利完成現場報道的有力保證。除了現場的新聞背景的選取以外,記者還要注意具體細節(jié)的展示,在突發(fā)性事件的現場記者可以充分地調動起自身感官機能細細體味現場,利用自身身體器官獲取大量的信息用來豐富有聲語言現場報道的信息量,使得現場信息從平淡無奇變得色、香、味俱全。在2004年3月20日日本九州北部福岡縣地震新聞節(jié)目中,有一位記者所在的新聞現場是由于地震導致地面出現了巨大裂縫;這位記者對裂縫情況做了比較詳細的描述,還特意蹲下來,用手觸摸了一下裂縫中的泥土。在報道中他說:“裂縫下的土摸上去,明顯要濕潤一些,說明這條裂縫形成時間還比較短?!蓖ㄟ^他的描述,使觀眾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此次地震的強度。真正做到采用多種形式輔助現場敘事。
三、結語
在突發(fā)性事件的現場報道中,出鏡記者應該掌握報道的兩個層次,即我之前所說現場報道的兩個方面:第一,找準現場報道的敘事定位。作為一名合格的出鏡記者尤其是在突發(fā)性事件面前,一定要為自己找準報道定位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報道既具有全局意識又可以從細節(jié)處著眼,整個報道井井有條。第二,采用多種報道手段輔助現場敘事,電視本來就是一個視覺的藝術,如果我們放棄了電視的視覺效果這個先天優(yōu)勢,就使得出鏡記者的報道顯得平淡無味,與此同時,我們在現場進行報道時除了可以運用多種手段外,也可以通過借助現場的“實物”來輔助我們的報道,這樣有利于增強報道的現場感。本文以這兩個方面來為突發(fā)性事件現場報道的出鏡記者劃分出報道的兩個具體層次,希望可以對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