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融 張菲菲
(濰坊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山東 濰坊 261061)
集群行為(collective action)是群體成員參與的以改善群體現(xiàn)狀為目的行動, 具體可表現(xiàn)為請愿、游行、集會、抗議、罷工、示威、甚至騷亂、暴力沖突等多種形式。關于集群行為的研究是社會科學界一個長盛不衰的研究課題, 自上世紀80年代來, 心理學視角下的集群行為研究開始興起,對集群行為心理機制的分析與探討成為了集群行為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研究路徑之一。當前, 我國已有一些學者對西方心理學關于集群行為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過專門的介紹, 具體包括集群行為的測量方式、前因變量、組織機制以及參與模型等問題(張書維, 王二平, 2011; 彎美娜, 劉力, 邱佳,楊曉莉, 2011; 鄭昱, 王二平, 2011; 陳浩, 薛婷,樂國安, 2012); 同時, 很多學者也進行了部分本土化的實證研究(薛婷, 陳浩, 樂國安, 姚琦,2013; 張書維, 2013; 張書維, 王二平, 周潔,2012 ), 取得了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心理學家主要關注的是集群行為的一般性心理特征。近年來, 隨著實證研究資料的不斷積累, 西方心理學在集群行為領域的研究開始呈現(xiàn)差異化比較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即研究者越來越關注于對不同類型集群行為的相關心理機制進行比較分析, 如不同情境、場域下人們參與集群行為的認知過程是否具有差異?參與動機的不同是否會影響之后的運動發(fā)展趨勢?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人們的情緒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本文主要按照集群行為模式與社會規(guī)則的關系、集群行為參與者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及集群行為的成就結果這三個類別范疇對集群行為心理機制的差異化研究現(xiàn)狀進行梳理介紹, 并對今后的研究進行展望。
盡管集群行為一直是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主題, 但對“集群行為”這一概念本身學界內當前卻缺乏精確、嚴格且具有共識性的定義。之所以出現(xiàn)這一情形, 是因為集群行為往往與一個社會的政治體制、意識形態(tài)緊密相關, 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會衍生出很多新形式。因此, 精確的定義會將很多特異或新生現(xiàn)象排除在研究范圍之外。例如, 在當代社會心理學研究中, 最廣為引用的對集群行為的概括是Wright, Taylor和Moghaddam(1990a)所提出的:“如果某人像所屬群體典型成員那樣去行動, 且其行動旨在改善所屬群體狀況,那么他/她即是投入到了集體行動中?!备鶕?jù)這一定義, 集群行為是一種旨在提升所屬群體地位的行動策略。但實際上, 很多抗議活動的參與者他們的目的是提高外群體的地位或權益, 例如, 白人會組織和發(fā)起黑人民權運動, 異性戀也會參與反同性戀歧視活動。這些行為都是典型的集群行為, 但并不符合上述定義。
盡管具體定義在學界還存在爭議, 但廣義層面上的集群行為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特征:第一, 行為參與者的身份是群體成員, 而不是獨立的個人, 群體可以是具有明確社會意義的身份類別, 如同性戀、學生、機械工人, 也可以是廣泛意義上具有共同信念、價值觀或權益訴求的政治團體, 如和平主義者、女權主義者、環(huán)保主義者等(McGarty, Bliuc, Thomas, & Bongiorno, 2009)。第二, 行為以群體的姿態(tài)出現(xiàn), 即行為表現(xiàn)形式是集體化而不是個人化的, 但這并不意味參與者是在同一空間、時間行動的, 例如, 人們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在各自獨立的物理空間發(fā)起請愿書。第三,行為的目標與社會群際關系有關, 其旨在改善某一個或幾個群體的社會地位、經(jīng)濟條件, 受益群體可以是內群體, 也可以是外群體(Wright, 2009)。
在關于集群行為的實證研究中, 研究者最為關注的問題是集群行為的心理動員機制, 即哪些動機因素會促使人們投身到集群活動中。經(jīng)過20年的積累, 目前在該研究領域已公認群體認同(group identity)、群體情緒(group-based emotions)和群體效能(group efficiency)是影響個體參與集群行為的三大前因變量?!叭后w認同”概念源自社會認同理論, 指個體與群體基于群體成員身份意義的心理聯(lián)系, 也就是個體將群體成員身份整合進其自我概念的程度度(Tropp &Wright, 2001; 張書維, 王二平, 2011)。個體對某一群體的認同感越強, 就越有可能代表那一群體參與集群行為?!叭后w情緒”概念來自群際情緒理論(intergroup emotion theory), 它是情緒評價理論(appraisal theories of emotions)在群體水平的延伸, 具體指個體針對特定事件基于群體成員身份而生的的情緒反應(Smith, 1993)。當群體積累了強烈的憤怒情緒時,就有可能爆發(fā)集群行為?!叭后w效能”概念則指群體成員對通過共同努力能夠實現(xiàn)群體目標的信念(Bandura, 1997), 它反映的是成員對本群體所擁有資源的主觀認識(Klandermans, 1984)。當人們相信群體有能力改變當前境遇時, 發(fā)起集群活動的可能性就隨之增大(張書維, 王二平, 2011; 陳浩等, 2012)。這三種因素對人們的集群行為參與既有獨立的解釋作用, 同時也具有相互作用的機制。
除以上三大主要變量外, 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參與集群行為的意愿還會受到諸如理想信念(ideology)、道德信仰(moral convince)、社會卷入程度(social embeddedness)、系統(tǒng)公正感(system justification)、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及個人的焦點調節(jié)(regulatory focus)、拒斥敏感性(rejection sensitivity)等因素的影響(B?ck, B?ck, & GarCia-AlBaCEtE, 2013; Becker & Wright, 2011; Thomas,Mcgarty, & Louis, 2014; Van Stekelenburg, Anikina,Pouw, Petrovic, & Nederlof, 2013; Zaal, Laar, St?hl,Ellemers, & Derks, 2011)。另外, 很多學者對集群行為的研究并不再局限于探討常規(guī)集群行為的預測變量, 在橫向拓展維度上, 研究者開始針對集群行為多樣化的特點關注不同類型集群行為的調節(jié)因素; 在縱向拓展維度上, 研究者則開始強調集群行為的動態(tài)性特征。對集群行為心理機制的差異化比較研究成為了重要的研究趨勢。
群體成員為改善群體社會地位而發(fā)動的集群活動可具有多種行為模式。如果要對不同形式的集群行為進行分類, 最基本、最直觀的類別范疇往往涉及到集群行為的激烈性、合法性與道德性。Wright等人(1990a)對這些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后,根據(jù)集群行為模式與社會規(guī)范的關系而將集群行為分為常規(guī)集群行為(normative collective action)與違規(guī)集群行為(non-normative collective action),前者指符合一個社會系統(tǒng)中包括道德、法律、意識形態(tài)等在內的既存規(guī)則的集群行為, 如和平游行、聯(lián)合簽字抗議等, 這種集群模式較為和平、溫和, 且不具有暴力攻擊性; 與此相對, 后者則指違背了這些規(guī)則的集群行為模式, 如沖擊政府、破壞公物等, 這種集群模式較為激烈、極端,且通常涉及暴力沖突。Stephen和Chenoweth (2008)對1900年至2006年的集群行為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 各種社會背景下常規(guī)集群行為與違規(guī)集群行為都普遍大量存在。以往關于集群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常規(guī)性集群行為進行研究。近年來, 研究者開始關注違規(guī)集群行為在預測變量及后果影響等方面與常規(guī)集群行為的差異。
群體效能是決定個體是否參與集群行為的核心因素之一。當人們相信通過內群體的共同努力可以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實現(xiàn)群體目標時, 會更主動的參與到集體行動中。也就是說, 人們所感知到的群體的力量可以驅使他們參與集群行為。然而, 近年來的研究顯示, 這種預測作用只適用于常規(guī)群行為模式。當涉及到違規(guī)集群行為時,群體效能感與人們集群行為參與意愿則具有負相關性的關系。
低效能感易導致極端行為, 這一假設已得到很多研究的證實(Moghaddam, 2005; Ransford,1968)。Tausch等人(2011)將效能感與極端行為之間的關系引入到對集群行為的研究中。他們認為,效能感的缺乏是促使人們參與違規(guī)集群行為的重要動力。如果當前的政治系統(tǒng)或社會環(huán)境導致群體成員認為內群體沒有足夠的能力達到預期目標,那么他們則更可能付諸于違規(guī)集群行為。實際上,過往的研究資料就顯示, 當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是穩(wěn)定的且改善群體地位的合理渠道被完全封閉時, 弱勢群體成員會更傾向于做出具有對抗性、極端性、暴力性特征的破壞行為(Scheepers, Spears,Doosje, & Manstead, 2006; Spears, Scheepers, &Van Zomeren, 2010; Wright et al., 1990a; Wright,Taylor, & Moghaddam, 1990b)。
另外, Scheepers等人(2006)特別指出, 違規(guī)集群行為并非只是弱勢群體在絕望時無目的的宣泄手段, 這種行為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功能, 研究者稱之為“再無可失(nothing to lose)”策略。也就是說,對于使用合理合法手段無法改變不公遭遇的弱勢群體, 即便他們不進行任何活動, 他們的社會地位或福利待遇也不會有所改善, 在這種情況下,弱勢群體通過發(fā)動或參與極端的、非常規(guī)的集群活動, 盡管可能無法直接達成目標, 但可以引發(fā)社會關注, 影響公眾意見; 也可以引起對立群體的強勢反對, 從而再次成為被害者, 爭取第三方的同情; 或可以擾亂當前的政治秩序與社會環(huán)境,為今后社會運動的長期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群體效能感對常規(guī)集群行為與違規(guī)常集群行為不同的預測作用已得到了近年來一些實證研究的支持。例如, Tausch等人(2011)以學生抗議學費上漲、穆斯林團體抗議移民政策等事件為背景進行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 群體效能感對個體參與常規(guī)集群行為的意愿(如聯(lián)合簽名反對、游行)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 對個體參與違規(guī)集群行為的意愿(如毀壞公共建筑、襲擊警察和反對者)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Louis等人(2011)對一個反全球化集會的參與者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 他們關于民主集會的效能感與對暴力手段的支持程度間具有負相關性, 即當參與者認為和平手段是無效的時,會更支持暴力行為。
此外, Reijntjes等人(2010)研究曾指出, 人們對于社會公正的知覺是影響他們判斷常規(guī)集群行為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系統(tǒng)公正的前提下, 人們認為常規(guī)集群行為可以改變群際關系,因此會選擇溫和、非暴力的集體行動作為抗爭手段; 而在系統(tǒng)不公正的前提下, 人們會認為常規(guī)集群行為無法改變當前社會狀況, 因此會選擇極端的、破壞性的集體行動作為抗爭手段。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實證研究的支持, 在Thomas和Louis(2014)以澳大利亞反捕鯨運動為背景進行的研究中, 一部分被試在實驗前閱讀有關 “國際捕鯨協(xié)會”內部腐敗的新聞, 通過這條新聞, 向部分被試宣稱由于一些靠捕鯨致富的國家向協(xié)會進行了賄賂, 國際捕鯨協(xié)會可能將捕鯨合法化。研究結果顯示, 在這種情況下, 向被試展示當前存在號召“禁止捕鯨”常規(guī)集群行為反而會提高被試對違規(guī)集群行為的支持。Owuamalam, Issmer, Zagefka,Kla?en和Wagner (2014)對德國低教育群體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 當假設政府打算削減對低教育群體職業(yè)培訓的經(jīng)費時, 被試對社會系統(tǒng)公正的評估可以預測他們參與違規(guī)集群行為的意愿, 即被試越認為社會系統(tǒng)不公正, 就會越不愿參加規(guī)范集群行為, 并越支持極端的違規(guī)集群行為。也就是說, 在權力系統(tǒng)存在腐敗或個體對社會的公正性持悲觀態(tài)度的情形下, 他們會認為溫和的非暴力抗爭手段是無效的, 因此會更加支持暴力抗爭。
現(xiàn)代群體情緒理論認為, 群體情緒是個體對內群體遭遇社會情境或事件的功能性反應, 當群體成員感知到群際不平等時, 會對內群體及對立的外群體(即優(yōu)勢群體)的能力、特質、責任等因素進行綜合評價, 繼而產(chǎn)生相應的群體情緒和行為應對意向。因此, 不同的集群行為模式具有不同的情感成分(Troost, Van Stekelenburg, & Klandermans, 2013)。以往關于集群行為的研究顯示, 群體成員因相對剝奪而產(chǎn)生的群體憤怒情緒是導致集群行為的主要情感因素。Becker, Tausch和Wagner (2011)認為, 群體憤怒情緒主要激發(fā)個體參與常規(guī)集群行為, 涉及到違規(guī)集群行為時, 群體蔑視(contempt)情緒則對人們的參與意愿具有更顯著的預測作用。
Fischer和Roseman (2007)曾對這兩種情緒進行過比較研究分析, 他們指出, 雖然憤怒和蔑視都是個體面對不公正境遇而產(chǎn)生的敵意性負面情緒反應, 具有相似之處, 但是這兩種情緒在所暗含的社會關系指向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區(qū)別。其中,憤怒情緒導致的敵意行為往往會被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且這種敵意行為的目的在于改變對立者的態(tài)度或行為, 因此, 憤怒本質上是一種建設性的情緒, 它暗含著最終欲求和解或妥協(xié)的意圖, 由憤怒情緒主導的集群行為在努力改善群體現(xiàn)狀的同時會將敵對程度維持在可接受的范圍內, 一般不會違反社會常規(guī)的道德標準與法律規(guī)則。相比于憤怒, 蔑視是一種破壞性更強的情緒, 當產(chǎn)生蔑視情緒體驗后, 個體往往不會與對立者尋求和解, 反而會加深與對方的敵對性。憤怒和蔑視情緒之間具有一定的發(fā)展關系, 當人們最初的抗爭策略沒有起到作用時, 憤怒情緒可能會轉變?yōu)槊镆暋T谌弘H關系中, 群體蔑視會引發(fā)對外群體的去人性化與排斥感, 而心理距離、道德排斥與去人性化則會降低群體成員與外群體斗爭時對社會規(guī)則與道德標準的堅持, 進而導致將違規(guī)行為合理化。因此, 相對群體憤怒, 群體蔑視情緒更容易激發(fā)群體成員參與極端的、暴力的集群活動。
憤怒與蔑視情緒對常規(guī)集群行為和違規(guī)集群行為的不同預測作用得到了實證研究的支持。Tausch等人(2011)以德國學費上漲事件為背景通過問卷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 學生由擬上漲學費事件而產(chǎn)生的群體憤怒情緒可以顯著預測他們參與常規(guī)集群行為的意愿, 但與他們參與違規(guī)集群行為的意愿不相關, 而學生由此事件產(chǎn)生的群體蔑視情緒可以顯著預測他們參與違規(guī)集群行為的意愿,但與他們參與常規(guī)集群行為的意愿無關。另外,研究者以英國的穆斯林團體作為實驗對象也證明,群體憤怒情緒可以更好地預測常規(guī)集群行為, 而群體蔑視情緒可以更好地預測違規(guī)集群行為。Becker等(2011)的研究也曾證實, 人們參與溫和集群行為的意愿主要與外群體導向的憤怒情緒有關, 而人們參與激進集群行為的意愿主要與外群體導向的蔑視情緒有關。
集群行為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在真實社會生活中, 集群行為的爆發(fā)會對公眾心理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關于社會學及政治學的研究顯示, 一場抗爭運動是否可以成功的達到預期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運動能否影響或塑造公眾的觀念(Louis, 2009)。成功的集群行為往往可以使公眾認識到當前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合理性, 并將旁觀者或中立者轉變?yōu)橹С终?。而?guī)范集群行為與違規(guī)集群行在對公眾的心理影響方面具有一定差異。在一般情況下, 旁觀者會更加支持和平的、溫和的抗議手段, 極端性、暴力性的行為會被社會中的大多數(shù)人判斷為違反道德準則, 人們會對類似行為活動感到恐懼和厭惡, 因此, 違規(guī)集群行為會減弱抗爭動機的合理性, 引發(fā)旁觀者的譴責, 甚至會使旁觀者認為發(fā)動者沒有足夠的能力達成目標,進而降低人們的支持。Stephen和Chenoweth (2008)的資料分析結果顯示, 非暴力抗爭行動的平均成功率可達到53%, 但是暴力抗爭行動的平均成功率只有26%。相比于違規(guī)集群行為, 常規(guī)集群行為可以更好的向中立者傳達現(xiàn)狀的不合理性, 并動搖公眾觀點, 贏得公眾支持。
Thomas和Louis (2014)對此假設進行了實證探索, 研究者以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反煤層氣開采運動為背景, 在實驗中要求被試(當?shù)鼐用?閱讀關于使用非暴力抗爭手段(簽名)或使用暴力抗爭手段(投扔東西)反對煤氣層開采的新聞, 之后再完成問卷。研究結果顯示, 相對于閱讀暴力抗爭新聞的被試, 閱讀非暴力抗爭新聞的被試會更支持抗議運動, 對運動參與者有更少的敵意, 并更傾向于認為開采計劃是不合理的。該研究說明,非暴力的集群行為會減弱旁觀者對抗爭活動的敵意, 同時更好地表達觸發(fā)事件的不正當性, 從而提高旁觀者對抗爭活動的支持。而Becker, Tausch,Spears和Christ (2011)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 暴力集群行為的參與者會認為他們的行為不會被他人甚至內群體的其他成員所支持, 因此參與暴力集群行為后參與者對集體行動本身的的認同會增加, 但內群體的群體認同感則會降低。
按照集群行為參與者在群際關系中的地位及他們與利益訴求方的關系來區(qū)分, 可將集群行為分為弱勢群體(disadvantaged group)集群行為與優(yōu)勢群體(advantaged group)集群行為。早期關于集群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主要關注人們?yōu)榱烁纳苾热后w境況所發(fā)動的集體行動。按照社會認同理論、相對剝奪理論等聚焦于理性選擇的解釋取向,只有在個人或群體的利益受到直接影響的情況下,人們才有可能參與集群行動。因此, 在社會關系中遭受不公對待的弱勢群體會發(fā)動集群行為, 而優(yōu)勢群體則應該努力維持現(xiàn)狀。然而, 現(xiàn)實中常有一些優(yōu)勢群體成員會行動起來支持弱勢群體,為了弱勢群體的利益而進行抗爭, 但他們并不是弱勢群體的典型代表, 且他們的行動反而有可能危害到所屬優(yōu)勢群體的地位或利益, 這種現(xiàn)象即優(yōu)勢群體集群行為** 優(yōu)勢群體成員也可能會為了維持既有的優(yōu)勢地位而進行集體行動, 但在實際社會生活中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頻率較小,而關于集群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更是很少涉及這一問題, 因此, 本文中的“優(yōu)勢群體集群行為”特指社會關系中高地位群體所發(fā)動的為低地位群體某福利的集群行為。。例如, 男性可能會反對工作中對女性的性別歧視, 富人會聯(lián)合起來要求政府對窮人減稅等。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關注這一問題, 并對優(yōu)勢群體集群行為與弱勢群體集群行為的心理機制進行比較研究。
在情感驅力方面, 優(yōu)勢群體集群行為與弱勢群體集群行為具有很大差異。以往的大量研究證實, 由相對剝奪而導致的群體憤怒情緒是激發(fā)弱勢群體成員參與集群行為的主要情緒因素。但對于優(yōu)勢群體來說則不僅僅如此, 一方面, 群體成員可能會對不平等的社會關系而感到憤怒, 另一方面, 群體成員也會為內群體在不公關系中受益而感到內疚(guilt)、羞愧(shame), 并對外群體(弱勢群體)在不公關系中受損而感到同情。因此, 促使優(yōu)勢群體參與集群行為的主要情感成分既包括聚焦于內群體所產(chǎn)生的憤怒與內疚情緒, 也包括聚焦于外群體所產(chǎn)生的同情(sympathy)情緒。
Leach, Iyer和Pedersen (2006)指出, 如果人們認為內群體在社會關系中的優(yōu)勢地位具有不合理性, 且內群體對這種不合理的群際關系及弱勢群體遭受的不公對待負有一定責任, 就會產(chǎn)生基于群體的情緒體驗。群體成員會擔心群體的行為違反了道德標準, 因而會因群體道德形象受損而產(chǎn)生內疚甚至憤怒感。在這些群體情緒的促使下,優(yōu)勢群體成員則可能會發(fā)起、參與或支持一些為對立的弱勢群體爭取權益的集群行為, 以通過這種方式減少負面情緒感受, 補救內群體的道德名譽, 修復對內群體的道德認同感(Lickel, Schmader,Curtis, Scarnier, & Ames, 2005)。
憤怒與內疚情緒對優(yōu)勢群體集群行為的啟動作用得到了大量數(shù)據(jù)支持。例如, Leach等人(2006)對澳大利亞公民的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 非土著居民越認為他們相對于土著居民的社會優(yōu)勢地位是不合理的, 那么他們體驗到的群體內疚及憤怒情緒就越強烈, 而這兩種情緒都可以顯著預測他們對旨在改善土著居民地位集群活動的參與意愿。Iyer,Schmader和Lickel (2007)的研究證明, 當美國與英國公民觀看關于伊拉克混亂現(xiàn)狀的報道后, 群體內疚情緒體驗可以顯著預測他們參與要求英美撤軍活動的意愿, 而憤怒情緒則可以預測他們對向伊拉克提供經(jīng)濟援助這一政策的支持。Shepherd,Spears和Manstead (2013)的研究也顯示, 當假設英國教育部門會對威爾士留學生提高學費時, 英國的大學生(優(yōu)勢內群體)針對這一事件所產(chǎn)生的憤怒、內疚和羞恥情緒可以預測他們參與抗議活動的意愿。另外, Paladino, Zaniboni, Fasoli, Vaes和Volpato (2014)對優(yōu)勢群體與弱勢群體參與集群行為的情緒動力進行了比較研究, 他們以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對女性的侮辱歧視事件為背景進行調查, 結果顯示女性參與反性別歧視活動的主要預測情緒是憤怒情緒, 而男性參與反性別歧視活動的主要預測情緒是內疚, 研究者認為, 男性被試通過參與捍衛(wèi)女性權益的活動可以補救內群體(男性)名譽, 維護自我道德尊嚴。
除內疚與憤怒情緒外, 當優(yōu)勢群體對群際不平等關系的關注聚焦于弱勢群體時, 還會對弱勢群體的不幸遭遇產(chǎn)生同情情緒反應, 而同情情緒則會降低優(yōu)勢群體成員對內群體的偏愛傾向, 在這種情況下, 優(yōu)勢群體會為實現(xiàn)公正的理念而提高與弱勢群體進行資源共享的意愿, 甚至以放棄或損害內群體的利益為代價。例如, Iyer, Leach和Crosby (2003)發(fā)現(xiàn)歐洲裔美國人對非裔美國人遭受歧視的同情會增加他們對社會公正的支持。Harth,Kessler和Leach (2008)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 大學生對移民遭受歧視的同情可以顯著預測他們是否同意移民兒童參加大學體育活動。因此, 由關注弱勢群體不公境遇而產(chǎn)生的群體同情情緒也會促使優(yōu)勢群體成員發(fā)起或參與為弱勢群體謀福利的集群行為。例如, Iyer和Ryan (2009)的研究證明, 在反性別歧視運動中, 女性參與者的主導情緒是因性別歧視而產(chǎn)生的憤怒, 而男性參與者的主導情緒是因性別歧視而產(chǎn)生的對女性的同情。Becker和Swim (2011)的研究也證明, 對女性遭遇性別歧視事件更同情的男性會更愿意在反性別歧視的請愿書上簽字。
根據(jù)群際情緒理論與情緒評價理論, 群體情緒是群體成員對觸發(fā)事件或情境進行認知評價的結果(Lazarus, 1991; Smith, 1993)。因此, 與群體情緒體驗密切相關的集群行為趨勢會受群體成員對社會關系綜合評價的影響。激發(fā)弱勢群體參與集群行為的憤怒情緒具有明確的對外指向性, 也就是說, 弱勢群體會對外樹立一個受責難的目標(通常是權力機關或對立的優(yōu)勢群體)。當群體成員認為所屬群體的不利處境不合理且外群體對此負有責任時, 集群行為參與意向將會加強。但當群體成員認為外群體對群體的不利處境不負有責任或無法責難外群體時, 將體驗到悲傷、失望等情緒,而這些情緒反應則會抑制集群行為參與意向(Walker & Smith, 2002)。因此, 將群體不公或不利歸因于外群體是弱勢群體成員參與集群行為的認知評價基礎。
不同于弱勢群體集群行為, 優(yōu)勢群體集群行為的情感成分(內疚、憤怒)主要指向內群體。只有優(yōu)勢群體成員認為群際關系是不合理的且內群體對弱勢群體的不利地位負有一定責任時, 才會愿意參與支持弱勢群體的集群行為。因此, 將群際不公關系歸因于內群體是優(yōu)勢群體成員參與集群行為的認知評價基礎。這種歸因評價對集群行為參與意愿的影響已得到了實證研究的支持。例如,Leach等(2006)等人的研究證明, 優(yōu)勢群體成員越認為內群體對群體關系的不平等負有責任, 則越可能產(chǎn)生愧疚及憤怒情緒, 并更愿意參與目標在于改善弱勢群體地位的集群行為。Stewart, Latu,Branscombe和Denney (2010)也通過實驗證明了這一假設, 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者首先使白人學生被試了解到當前教育系統(tǒng)中存在歧視非裔學生而優(yōu)待白人學生這一不合理現(xiàn)象, 之后, 通過實驗操作使一部分被試認為他們可以通過群體努力消除這種不平等, 使另一部分被試認為他們沒有能力改變現(xiàn)狀。之后測量他們是否會因教育資源分配中的種族歧視而感到內疚, 并是否愿意參與反歧視抗爭活動。實驗結果顯示, 如果被試認為內群體(優(yōu)勢群體)無法通過集體行動改善這一現(xiàn)狀, 那么他們的內疚感會較弱, 參與集群行為的意愿也較低。也就是說, 在抗爭無效的情況下, 優(yōu)勢群體成員會認為內群體對弱勢群體不利地位不負有相應責任, 因而內疚感與抗爭意愿都會較弱。此外, Saguy, Chernyak-Hai, Andrighetto和Bryson (2013)以以色列的猶太人(社會地位優(yōu)勢群體)和阿拉伯人(社會地位弱勢群體)間的種族不平等關系為研究背景, 通過實驗證明, 當猶太人被試因被指控具有種族偏見而感到被錯怪后, 他們會將內群體相對于外群體的優(yōu)勢地位視為更加合理的, 并降低他們支持弱勢群體進行抗爭的意愿。研究者認為, 在被錯怪的情況下優(yōu)勢群體成員可能會認為群際間不平等關系的原因不在于內群體, 因此會減少他們?yōu)楦纳仆馊后w境況所作出的集群努力。
群體認同是集群行為的重要前因變量。根據(jù)社會認同理論, 個體對某一社會群體的認同感越強, 就越有可能代表那一社會群體參與集體行動。因此, 對于弱勢群體成員來說, 他們是否會參與集群行為主要取決他們與內群體的心理聯(lián)系及所愿付出的承諾, 當個體對內群體抱有強烈的認同感時更可能參與到以改變群體現(xiàn)狀為目標的集體行動中。這一結論已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而對于優(yōu)勢群體成員來說, 他們參與集群行為的意愿并不在于對內群體的認同強度。根據(jù)Subasic, Reynolds和Turner (2008)的政治團結模型(political solidarity model), 優(yōu)勢群體對劣勢群體的支持與幫助主要取決于他們對弱勢群體的社會認同感, 當優(yōu)勢群體成員認同弱勢群體的價值觀、道德信念和奮斗目標時, 更有可能為了改善弱勢群體的權益而發(fā)動或參與集群行為。McGarty等(2009)提出的觀點群體(opinion-based group)概念也指出, 如果優(yōu)勢群體成員與弱勢群體成員具有共同的信念和理想, 那么優(yōu)勢群體成員不再是代表外群體、而是代表新形成的觀點內群體去行動。例如, 如果白人認同黑人實現(xiàn)種族平等的信念, 則更可能會為實現(xiàn)種族平等而支持旨在提高黑人社會地位的群體行動。
研究者證實了優(yōu)勢群體成員對弱勢群體的社會認同感與他們集群行為參與意愿間的關系。White (2008)進行質性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 將自己認同為女權主義者的男性會更加愿意參與各種形式的反性別歧視集群行動。Wiley, Srinivasan, Finke,Firnhaber和Shilinsky (2012)則以實驗證明, 通過實驗操作(強調持男女平等觀男性的優(yōu)點)加強男性被試對女權主義者的認同, 可以提高他們參與支持性別平等集群行為的意愿。另外, Van Zomeren, Postmes,Spears和Bettache (2011)針對香港社會在工作就業(yè)方面對內地華人的歧視, 以香港公民為被試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 對內地華人具有更強社會認同感的被試更愿意參與反歧視內地華人的運動。
集群行為具有動力性(dynamic)的特征。以往心理學對集群行為的研究主要關注于集群行為的前因變量, 然而, 參與意愿與實際行動只反映了集體行為動力性過程的初始階段。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真實集群行為爆發(fā)后, 對立方不同的回應方式會影響群際沖突的發(fā)展趨勢, 參與者對抗爭形勢的評估會影響下一步的行為策略, 集群行為具有隨情境變化而不斷發(fā)展的特性。甚至很多情況下,僅僅“行動參與”這一過程都會對參與者的心理狀態(tài)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例如, 集群行為會對個體產(chǎn)生灌能(empowerment)的作用, 在共同行動中, 群體的凝聚力得以強化, 信念目標得以鞏固, 因此群體成員的認同感及效能感都會有所提高(Drury& Reicher, 2005)。
近年來, 對集群行為動力性特征的研究已構成了集群行為研究領域的重要取向之一。在集群行為發(fā)生后, 參與者最重要的關注點是集群行為的實際效果, 按照最為簡單直觀的維度來劃分集群行為的成就, 可將結果分為“成功”與“失敗”兩類。對集群行為結果的評估會因參與者心理特質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同時, 不同的結果對參與者的情緒感受等心理因素及行為趨勢也會產(chǎn)生不同影響。
傳統(tǒng)的資源動員理論(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期望價值理論(expected value theory)等工具理性取向的理論認為人們參與集群行為的目的在于改善所屬群體狀況(Klandermans, 1984;McCarthy & Zald, 1977), 因此, 只有行為被視為有效時人們才會參與集體行動, 且只有在群體現(xiàn)狀得以切實改善的情形下集群行為才是有價值的。然而, 大量研究顯示, 很多情況下參與者盡管會對活動所宣稱的成就是否能達成感到懷疑, 但依然會參與到群體行動中去。例如, Tyler和McGraw (1983)對反核武器的參與者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 一些參與者實際上對抗議的效果不報任何期待。Winterton和Winterton (1989)對1984至1985年英國礦工罷工行動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很多罷工者對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實現(xiàn)最初的目標持很悲觀的態(tài)度, 盡管如此, 他們依然準備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支持這一行動。這說明, 很多情況下集群參與者對集群行為成就的評價并不僅僅是基于提高群體地位、改善群體現(xiàn)狀或影響政策制定等具體目標是否可以實現(xiàn)。Kelly和Breinlinger (1996)指出, 在一些曠日持久的集體抗爭中,抗爭的參與者常常在生活極端艱難的情況下還要承受個人在經(jīng)濟及其他方面的犧牲, 并且他們很清楚即使行動成功, 獲得的收益也會很少, 但他們仍然堅持行動下去。一種可能性是, 對于集群行為參與者來說, 所謂的積極結果并不一定是具體社會關系的變化或群體地位的提高, 他們重視的是抗爭運動本身的發(fā)展, 以及在此過程中群體信仰的確認及價值觀的表達。例如, Einwohner(2002)對動物保護主義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 當他們的運動沒有達到既定目標時, 這些運動參與者也會更多的強調運動積極的一面, 如使公眾認識到了這些問題, 引發(fā)了社會的討論等等。很多研究也發(fā)現(xiàn), 在不知道具體結果的情況下, 參與集群行為本身就可以引發(fā)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Leary,2006; Louis, 2009; Becker et al., 2011)。
因此, 群體成員如何評價一場集群行動的成就或價值會受他們對行動認同感的影響。對于行動認同感較低的參與者, 他們重視的是短期內目標是否可以達成, 是否可以通過向對立者施加壓力以達到活動所宣傳的目標。而對行動認同感更高的參與者, 他們則更重視群體行動是否可以團結吸引公眾、表達內群體的價值觀與理想信念以及建立長期的抗爭運動(Blackwood & Louis,2012)。例如, Hornsey等人(2006)的研究發(fā)現(xiàn), 經(jīng)驗豐富活動者的集群參與意愿主要取決于集群行為是否具有足夠的影響力與可持續(xù)性, 對于從未參加過集群行為的個體來說, 他們參加集群行為的意愿則取決于他們知覺到的群體行動能夠影響公共政策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 只有他們認為集群行為可以實現(xiàn)清晰具體的目標才會參與其中。此外, Blackwood和Louis (2012)以澳大利亞和平主義者為被試進行的縱向研究也證明了類似結論。研究發(fā)現(xiàn), 在反政府出兵伊拉克活動中, 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 對這一行動持更低認同感的被試,他們對行動成就的評價主要取決于該行動是否動員了民眾的支持及是否影響了政府的決策, 但這種效應在高認同者群體中則不存在, 也就是說,對于高認同者來說, 即便沒有取得實際的效果,他們也不會認為這是一場失敗的、毫無成就的集體行動。這證明, 人們對集群行為成功與失敗的判斷標準會受對集群行為的認同感的影響。
集群行為參與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 在運動發(fā)展過程中, 參與者會對群體抗爭的成就進行評估,因此, 集群行為的成功或失敗會引發(fā)參與者不同的情緒感受。例如, Drury, Cocking, Beale, Hanson和Rapley (2005)質性研究發(fā)現(xiàn), 當人們描述成功的集群行為時, 會報告積極情感體驗, 如愉快、高興、驕傲等; 而當人們描述失敗的集群行為時, 則會報告消極情感體驗, 如恐懼、挫折、失望等。由于群體情緒體驗是集群行為的重要動力之一,因此, 不同的情緒體驗則會進一步影響參與者的參與意愿和行為趨勢。在Zomeren, Leach和Spears(2012)提出的關于應對群體不利的雙路徑動力模型中(dynamic dual pathway model), 評價和應對策略之間存在循環(huán)作用, 群體成員對群體地位、群體能力的評價會產(chǎn)生應對策略(參與集群行為),而應對反應也會作用于再評價, 并對情緒體驗及進一步的行為策略產(chǎn)生影響, 集群行為與情緒體驗間具有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關系。
Tausch和Becker (2013)的研究也指出, 在集體行動中, 不同的行動成就結果會引發(fā)群體成員不同的情緒感受。他們在實驗中區(qū)分了兩種對應于不同結果的情緒:因成功而體驗到的自豪感,以及因失敗而體驗到的憤怒感。實證研究結果顯示, 在德國學生抗議政府征收學費事件中, 隨著抗議運動的發(fā)展, 集群行為的階段性勝利會激發(fā)參與者的自豪情緒, 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會以群體效能為中介激勵參與者進行持續(xù)抗爭; 而集群行為的階段性失敗則會引發(fā)參與者更強烈的憤怒情緒, 且憤怒情緒也會提高參與者繼續(xù)參與集體行動的意愿。此外, 該實驗還發(fā)現(xiàn), 參與者對集群行為結果的情緒反應與認同感、效能感等因素都具有相關性。首先, 學生對抗議活動的認同感可以顯著預測他們在面對成功事件時的自豪情緒強度及面對失敗事件時的憤怒情緒強度, 即參與者對抗議活動的認同感越強、心理投入越高, 那么就更容易因集群行為的成功而感到自豪、因集群行為的失敗而感到憤怒。再者, 參與者在活動初期的效能感可以顯著預測他們之后面對失敗事件時的憤怒情緒, 也就是說, 群體成員對內群體的能力越信任, 就越容易因集群行為過程中遭受的挫折而感到憤怒, 進而再次投身集群抗爭中。
比如說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的時候,完全可以使用微課的形式讓學生提前對文中的生字詞有所了解。這篇文章中的生字詞比較多,為了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其中音、形、義,老師可以利用語言講解、文字陳述、圖片展示等相結合的方式設計一節(jié)具有趣味性的微課,例如學習“孔隙”這個新的詞語時,可以利用小視頻或者是圖片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孔隙的含義就是指很窄小的縫,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對文中的生字詞能夠更加靈活的運用。
除此之外, Tausch和Becker (2013)還提出可以將韋納的歸因理論與集群行為的動力性研究相結合。按照韋納歸因理論, 人們對成功或失敗經(jīng)歷的歸因主要基于控制點、穩(wěn)定性及可控性三個維度。其中, 控制點指當事人將影響其成敗的因素歸因于個人(內控)或外在環(huán)境(外控); 穩(wěn)定性指當事人認為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穩(wěn)定的或不穩(wěn)定的; 可控性則指當事人認為影響其成敗的因素是否能由個人意愿所決定。研究者認為,人們對集體行動成功或失敗的歸因解釋會對情緒體驗及行為趨勢產(chǎn)生重要影響。例如, 當集體行動取得成就時, 如果群體成員更多地將行動的成功歸因于內部原因(群體的力量、團結), 則會產(chǎn)生自豪感, 強化效能信念; 而當集體行動遭遇挫折時, 如果群體成員將行動的失敗歸因于內部原因,則會體驗到羞愧, 喪失對內群體能力的信任, 歸因于外部原因(社會環(huán)境、機遇), 則可能體驗到憤怒, 并進而更積極的進行對抗。再如, 在穩(wěn)定維度上, 如果群體成員認為導致行動失敗的因素是穩(wěn)定的, 可能會產(chǎn)生絕望, 并退縮或付諸于極端的暴力行為。因此, 歸因理論可以解釋為何在不同的背景下, 面對相似性質的行動結果有的群體成員會安之若素、情緒穩(wěn)定, 而另一些卻情緒波動很大。這種歸因假設與一些已有研究結論是相符的, 但目前仍缺乏系統(tǒng)的實驗探討。
集群行為現(xiàn)象一直是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普遍關注的焦點議題。過往社會心理學對集群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人們?yōu)槭裁匆獏⑴c集群行為”, 然而, 集群行為本身具有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化及發(fā)展過程動態(tài)化的特點, 因此,不同類型及不同發(fā)展階段集群行為的影響因素具有很大差異性。近年來, 社會心理學家越來越關注這一問題, 這種研究視角由普遍性向差異性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彌補了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單一行動模式的遺憾, 加深了人們對于集群行為的過程及相關心理機制的理解。迄今為止, 研究者基于集群行為不同模式、不同參與主體及不同結果所開展的差異化比較研究已經(jīng)積累了比較豐富的實證資料, 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結論, 因此, 本文主要按照這三個維度對差異化研究進展進行了闡述。除此之外, 也有學者根據(jù)其他的特性對集群行為進行了分類并總結了相關差異, 今后的實證研究可以對這些研究取向進一步拓展深化。例如, Zaal等人(2011)將人格特征引入到對集群行為的研究中, 他們以焦點調節(jié)理論(regulatory focus theory)為基礎指出, 按照行為動機傾向可將人分為提升定向型(promotion focus)和防御定向型(prevention focus)。提升定向型個體凡事以“希望、理想、抱負”為動機, 而防御定向型個體則以“責任、需求、義務”為動機。研究發(fā)現(xiàn), 提升定向型個體對集群行為的評價主要基于行動所能達到的成就及價值, 而防御定向型個體對集群行為的評價則主要基于行動本身的必要性(Zaal, Laar,St?hl, Ellemers, & Derks, 2012)。防御定向型的個體參與群體行動時更容易為了實現(xiàn)目標而支持使用極端的、敵意性的抗爭手段(Zaal et al., 2011)。Qiu, Lin, Chiu和Liu (2014)則按照集群行為發(fā)生場域的不同將互聯(lián)網(wǎng)集群行為與傳統(tǒng)集群行為進行了差異對比, 研究者指出, 同傳統(tǒng)集群行為相比, 互聯(lián)網(wǎng)集群行為往往是自發(fā)的, 缺乏組織性,參與者的目的不是為了提高某一群體的福利或促進長期社會變革, 當觸發(fā)事件的發(fā)展結果令參與者感到滿意時, 集體行動也就隨之而停止了。
當前, 在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關于不同類型集群行為的差異比較研究已取得諸多重要成果,但很多研究方向仍屬空白, 有待今后研究的填補與擴展。首先, 當前的實證研究主要是基于某一特定分類維度展開的, 然而, 不同的分類維度間并不是完全孤立的, 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 一場集群事件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具有多重類別屬性, 如“弱勢群體長期非暴力抗議活動”。更為重要的是, 不同類別間可能具有復雜的相互關系。例如, 由于優(yōu)勢群體參與集群行為主要是基于羞愧、內疚、同情情緒, 其主要目的是修復內群體的道德聲譽, 而弱勢群體參與集群行為的主要目的往往在于為內群體謀取實際的利益。因此, 弱勢群體成員參與集群活動時可能會更加在乎活動的成就結果, 更愿意投入到長期的抗爭運動中去, 并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采用對抗性的、暴力的違規(guī)集群行為。與此相對應的, 資料分析顯示, 弱勢群體發(fā)動規(guī)范集群行為與違規(guī)集群行為的比例都比較高, 甚至可能在抗爭運動中交替或同時采用這兩類集群模式。但很少有資料顯示優(yōu)勢群體成員會為了改善弱勢群體成員的社會地位而參與或發(fā)動違規(guī)集群活動。因此, 今后關于集群行為的研究應進一步分析不同類型集群行為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探明集群行為在不同分類維度上的發(fā)展及演變趨勢。
其次, 未來的研究應特別注意探討文化因素與集群行為的關系。文化因素對一個地區(qū)集群行為典型特征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例如, 盡管暴力的不合法性、不道德性這一看法深植于當代當代西方文化, 可在許多其他文化和傳統(tǒng)社會中卻并不一定如此。歷史學家及社會學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在某些地區(qū), 人們使用集體暴力的方式改變社會關系是一種慣常的選擇。這些地方的暴力傾向其延續(xù)時間之久, 超越了經(jīng)濟、社會和政治變遷歷程(Rowe, 2007))。因此, 只有全面的考慮集體記憶、歷史意識及其他的文化背景因素,才能對這些現(xiàn)象進行合理的解釋。
薛婷, 陳浩, 樂國安, 姚琦. (2013). 社會認同對集體行動的作用: 群體情緒與效能路徑.心理學報, 45(8), 899-920.
張書維. (2013). 群際威脅與集群行為意向: 群體性事件的雙路徑模型.心理學報, 45(2), 1410-1430
張書維, 王二平. (2011). 群體性事件集群行為的動員與組織機制.心理科學進展, 19(12), 1730-1740.
張書維, 王二平, 周潔. (2012). 跨情境下集群行為的動因機制.心理學報, 44(4), 524-545.
彎美娜, 劉力, 邱佳, 楊曉莉. (2011). 集群行為: 界定、心理機制與行為測量.心理科學進展, 19(5), 723-730.
鄭昱, 王二平. (2011). 公共領域中的集群效能研究述評.
心理科學進展, 19(2), 251-263.
陳浩, 薛婷, 樂國安. (2012). 工具理性、 社會認同與群體憤怒——集體行動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1), 127-136.
Bandura, A. (1997).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 Freeman.
B?ck, E., B?ck, H., & Garcia-Albacete, G. (2013). Protest activity, social incentives, and rejection sensitivity: Results from a survey experiment about tuition fees.Journal of Social Protest, 1, 1-15.
Becker, J. C., & Swim, J. K. (2011). Seeing the unseen: Attention to daily encounters with sexism as way to reduce sexist beliefs.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5(2), 227-242.
Becker, J. C., Tausch, N., Spears, R., & Christ, O. (2011).Committed Dis (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radical collective action fosters disidentification with the broader In-Group but enhances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8), 1104-1116.
Becker, J. C., Tausch, N., & Wagner, U. (2011). Emotional consequences of collective action participation differentiating Self-Directed and Outgroup-Directed emotion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12), 1587-1598.
Becker, J. C., & Wright, S. C. (2011). Yet another dark side of chivalry: Benevolent sexism undermines and hostile sexism motivates collective action for social chang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1), 62-77.
Blackwood, L. M., & Louis, W. R. (2012). If it matters for the group then it matters to me: Collective action outcomes for seasoned activists.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51, 72-92.
Drury, J., Cocking, C., Beale, J., Hanson, C., & Rapley, F.(2005). The phenomenology of empowerment in collective action.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4, 309-328.
Drury, J., & Reicher, S. D. (2005). Explaining enduring empower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psychological outcome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5, 35-58.
Einwohner, R. L. (2002). Motivational framing and ef fi cacy maintenance: Animal rights activists’use of four fortifying strategies.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43(4), 509-526.
Fischer, A. H., & Roseman, I. J. (2007). Beat them or ban the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anger and contemp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93, 103-115.
Harth, N. S., Kessler, T., & Leach, C. W. (2008). Advantaged group’s emotional reactions to intergroup inequality: The dynamics of pride, guilt, and sympath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1), 115-129.
Hornsey, M. J., Blackwood, L., Louis, W. R., Fielding, K. S.,Mavor, K., Morton, T., … White, K. (2006). Why do people engage in collective action? Revisiting the role of effectivenes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6,1701-1722.
Iyer, A., Leach, C. W., & Crosby, F. J. (2003). White guilt and racial compensation: The benefits and limits of self focu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1),117-129.
Iyer, A., & Ryan, M. K. (2009). Why domen and women challenge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workplace? The role of group status and in-group identi fi cation in predicting pathways to collective action.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65,791-814.
Iyer, A., Schmader, T., & Lickel, B. (2007). Why individuals protest the perceived transgressions of their country: The role of anger, shame, and guilt.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3, 572-587.
Kelly, C., & Breinlinger, S. (1996).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ollective action: Identity, injustice, and gender. London:Taylor & Francis.
Klandermans, B. (1984). Mobi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Social-psychological expansions of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9, 583-600.
Lazarus, R. S. (1991).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ach, C. W., Iyer, A., & Pedersen, A. (2006). Anger and guilt about ingroup advantage explain the willingness for political ac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2, 1232-1245.
Leary, M. R. (2006). Sociometer theory and the pursuit of relational value: Getting to the root of self-esteem.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16, 75-111.
Lickel, B., Schmader, T., Curtis, M., Scarnier, M., & Ames,D. R. (2005). Vicarious shame and guilt.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8, 145-157.
Louis, W. (2009). Collective action-And then wha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65(4), 727-748.
Louis, W. R., Paasonen, K. E., Hornsey, M., Mavor, K.,White, K. M., & Smith, J. R. (2011). If all else fails? Support for political violence as a function of perceptions of the ineffectiveness of democratic protest. Unpublished Manuscript.
McCarthy, J. D., & Zald, M. N. (1977).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2(6), 1212-1241.
McGarty, C., Bliuc, A.-M., Thomas, E. F., & Bongiorno, R.(2009). Collective action as the material expression of opinion-based group membership.Journal of Social Issues,65(4), 839-857.
Moghaddam, F. M. (2005). The staircase to terrorism: A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 60, 161-169.
Owuamalam, C., Issmer, C., Zagefka, H., Kla?en, M., &Wagner, U. (2014). Why do members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strike back at perceived negativity towards the In-group?Journal of Community &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4, 249-264.
Paladino, M. P., Zaniboni, S., Fasoli, F., Vaes, J., & Volpato,C. (2014). Why did Italians protest against Berlusconi's sexist behaviour? The role of sexist beliefs and emotional reactions in explaining women and men's pathways to protest.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3, 201-216.
Qiu, L., Lin, H., Chiu, C.-Y., & Liu, P. (2014). Online Collective Behaviors in China: Dimensions and Motivations.Analyses of Social Issues and Public Policy, in press.
Ransford, H. E. (1968). Isolation, powerlessness and violence: A study of attitudes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Watts Riot.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3, 581-591.
Reijntjes, A., Thomaes, S., Bushman, B. J., Boelen, P. A.,Orobio de Castro, B., & Telch, M. J. (2010). The outcast lash-out effect in youth: Alienation increases aggression following peer rejec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 21,1394-1398.
Rowe, W. T. (2007).Crimson rain: Seven centuries of violence in a Chinese coun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guy, T., Chernyak-Hai, L., Andrighetto, L., & Bryson, J.(2013). When the powerful feels wronged: The legitimization effects of advantaged group members’ sense of being accused for harboring racial or ethnic biase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3(4), 292-298.
Scheepers, D., Spears, R., Doosje, B., & Manstead, A. S. R.(2006). Diversity in in-group bias: Structural factors,situational 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 944-960.
Shepherd, L., Spears, R., & Manstead, A. S. R. (2013). "This will bring shame on our nation": The role of anticipated group-based emotions on collective ac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9, 42-57.
Smith, E. R. (1993).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emotions:Toward new conceptualisations of prejudice. In D. M.Mackie & D. L. Hamilton (Eds.),Affect, cognition, and stereotyping: Interactive processes in group perception(pp. 297-315).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Spears, R., Scheepers, D., & Van Zomeren, M. (2010).Nothing to lose: A provocative strategy in groups with stable low statu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Stephen, M. J., & Chenoweth, E. (2008). Why civil resistance works: The strategic logic of nonviolent conflict.International Security, 33, 7-44.
Stewart, T. L., Latu, I. M., Branscombe, N. R., & Denney, H.T. (2010). Yes we can: Prejudice reduction through seeing(inequality) and believing (in social change).Psychological Science, 21(11), 1557-1562.
Subasic, E., Reynolds, K. J., & Turner, J. C. (2008). The political solidarity model of social change: Dynamics of self-categorization in intergroup power relation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2(4), 330-352.
Tausch, N., Becker, J., Spears, R., Christ, O., Saab, R., Singh,P., & Siddiqui, R. N. (2011). Explaining radical group behavior: Developing emotion and efficacy routes to normative and non-normative collective 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1), 129-148.
Tausch, N., & Becker, J. C. (2013). Emotional reaction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of collective action as predictors of future action intentions: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in the context of student protests in Germany.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2(3), 525-542.
Tausch, N., Becker, J. C., Spears, R., Christ, O., Saab, R., &Singh, P. (2011). Explaining radical group behavior:Developing emotion and efficacy routes to normative and nonnormative collective 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1), 129-148.
Thomas, E. F., & Louis, W. R. (2014). When will collective action be effective? Violent and Non-Violent protests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 perceptions of legitimacy and efficacy among sympathizer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0, 263-276.
Thomas, E. F., Mcgarty, C., & Louis, W. R. (2014). Social interaction and psychological pathways to political engagement and extremism.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44, 15-22.
Tropp, L. R., & Wright, S. C. (2001). Ingroup identification as the inclusion of ingroup in the sel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 585-600.
Troost, D. M. M., Van Stekelenburg, J., & Klandermans, P. G.(2013). Emotions of protest. In N. Demertzis (Ed.),Emotions in politics. The affect dimension in political tension(pp.186-203). Basingstoke: Palgrave.
Tyler, T. R., & McGraw, K. M. (1983). The threat of nuclear war: Risk interpretation and behavioral response.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9, 25-40.
Van Stekelenburg, J., Anikina, N. C., Pouw, W., Petrovic, I.,& Nederlof, N. (2013). From correlation to causation: The cruciality of a collec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collective action.Journ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 1, 161-187.
Van Zomeren, M., Leach, C. W., & Spears, R. (2012). Protesters as “Passionate economists”: A dynamic dual pathway model of approach coping with collective disadvantage.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6(2), 180-199.
Van Zomeren, M., Postmes, T., Spears, R., & Bettache, K.(2011). Can moral convictions motivate the advantaged to challenge social inequality? Extending the 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collective action.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14(5), 735-753.
Walker, I., & Smith, H. J. (2002).Relative deprivation:Specification,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Cambridge,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hite, A. M. (2008).Ain't I a feminist? African American men speak out on fatherhood, friendship, forgiveness, and freedo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iley, S., Srinivasan, R., Finke, E., Firnhaber, J., & Shilinsky, A.(2012). Positive portrayals of feminist men increase men’s solidarity with femini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tentions.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7(1), 61-71.
Winterton, J., & Winterton, R. (1989).Coal, crisis, and con fl ict:The 1984-85 miners’ strike in Yorkshire.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Wright, S. C. (2009).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action research.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65, 859-879.
Wright, S. C., Taylor, D. M., & Moghaddam, F. M. (1990a).The relationship of perceptions and emotions to behavior in the face of collective inequality.Social Justice Research, 4,229-250.
Wright, S. C., Taylor, D. M., & Moghaddam, F. M. (1990b).Responding to membership in a disadvantaged group:From acceptance to collective prote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994-1003.
Zaal, M. P., Laar, C. V., St?hl, T., Ellemers, N., & Derks, B.(2011). By any means necessary: The effects of regulatory focus and moral conviction on hostile and benevolent forms of collective action.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0, 670-689.
Zaal, M. P., Laar, C. V., St?hl, T., Ellemers, N., & Derks, B.(2012). Social change as an important goal or likely outcome:How regulatory focus affects commitment to collective action.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1(1), 9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