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良,郭 濤,鄒滿星
(西安文理學院,西安 710065)
【教育教學研究】
強化“一個目標,二種能力”做實“三條路徑,四種方法”
——西安文理學院公共藝術教育新模式探索
李忠良,郭 濤,鄒滿星
(西安文理學院,西安 710065)
西安文理學院公共藝術教育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形成了“以大學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以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為常態(tài),以課程建設為抓手,以教學方法改革為手段,以藝術教育平臺建設為保障,以教改課題為依托,多元結合,齊頭并進” 的基本理念和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終確立了“一個目標,二種能力,三條路徑,四種方法”的公共藝術教育新模式。
公共藝術;教育;模式
大學要回歸培養(yǎng)人的本真功能,人立足于社會的根本就是要有良好的素質,在人的素質體系中,藝術素質是優(yōu)良素質的重要內容。藝術使人高雅,有涵養(yǎng)。培養(yǎng)氣質高雅、有格調的人,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是人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強化“一個目標,二種能力”,做實“三條路徑,四種方法”是西安文理學院多年來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總結出來的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
培養(yǎng)有藝術修養(yǎng)和造詣的人,氣質高雅、有格調的人,不僅是社會時代的需要,也是人自我發(fā)展的需要。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我國在20世紀初,當時的大學如北京同文館、天津電報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兩江師范學堂、浙江兩級師范學徒堂等就對學生進行了藝術教育。由于特殊的社會原因,我國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沒有得到健康發(fā)展,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完全消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由于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創(chuàng)造能力、審美素養(yǎng)等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國家教委在1987年召開“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會議”并頒布《在普通高等學校中普及藝術教育的意見》,1989年頒布《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guī)劃》,首次明確提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也是促進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培養(yǎng)、提高學生素質的有力手段,具有其他學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學校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雹俚谝淮蚊鞔_了藝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標志著我國高校藝術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1996年和1997年,國家教委相繼頒布《關于加強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關于加強學校藝術教育的意見》,明確了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的基本任務。從認識、管理、師資、教學、設備配備等方面再次提出明確要求。
2002年,教育部相繼出臺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01—2010年)》《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guī)程》,進一步明確了“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包括藝術類課程教學,課外、校外藝術教育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環(huán)境建設”, 制定“每三年舉辦一次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的制度,*參見教育部:《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guī)程》,2002年。并于2005年成功舉辦了全國第一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
2006年,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在總結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按照21世紀素質教育新觀念,順應現(xiàn)代化發(fā)展趨勢,對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從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保障四大部分進行了系統(tǒng)的規(guī)范。
2012年,陜西省教育廳為了強力推進大學生藝術素養(yǎng)教育,發(fā)布了《關于開展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評估工作的通知》〔陜教體(2012)17號〕,規(guī)定了評估內容、范圍和標準,確定了評估的時間,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評估標準(暫行)》。
西安文理學院自2003年3月升本以來到現(xiàn)在,一貫重視對大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教育,把公共藝術教育工作作為學校轉型發(fā)展的重要舉措之一。為了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要求,強力推進大學生藝術素養(yǎng)教育,西安文理學院采取“全校動員,重點參與;加強領導,頂層設計;加大投入,搭建平臺;制度管理,激發(fā)動機;明確目標,采取措施;素質引領,藝術筑魂”的措施,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和教育教學實踐,形成了系統(tǒng)的大學生藝術素養(yǎng)教育新模式,即“一個目標,二種能力,三條路徑,四種方法”,使校園文化和公共藝術教育邁上了新臺階,在質量工程和提高大學生藝術素養(yǎng)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我校自開展大學生藝術素養(yǎng)教育以來,緊緊圍繞主要建設內容開展工作,經過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形成了大學生藝術素養(yǎng)教育“一個目標,二種能力,三條路徑,四種方法”新模式。
(一)圍繞“一個目標”,積極開展大學生藝術素養(yǎng)教育
我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以來,堅定了一個信念,明確了一個目標,就是通過對大學生進行藝術教育,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首先,學校從大學文化建設入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藝術氛圍。用先進的大學文化鼓舞人,用優(yōu)良的校園文化感染人,用高雅的藝術塑造人。其次,通過課程這個主渠道,不論是教育部要求開設的八門課程的“規(guī)定動作”,還是根據學校現(xiàn)有教師資源和學生興趣愛好開發(fā)的校本課程的“自選動作”,都緊緊圍繞大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目前我校開設的“自選動作” 有《名畫解讀》《音樂瑜伽》《形體與舞蹈》《長安建筑文化》《合唱的藝術》《西安古都與城市文化》《綜合藝術》《綜合音樂活動》《從民間到藝術——關中民間美術賞析》《玩轉音樂》等20多門課程。其中《名畫解讀》《長安建筑文化》《音樂瑜伽》《從民間到藝術——關中民間美術賞析》等課程深受學生的喜愛。再次,學校非常重視藝術素養(yǎng)教育平臺建設,通過搭建藝術教育平臺,讓大學生感受藝術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社會之美,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對美的發(fā)現(xiàn)和欣賞。目前,學校建成了“馬繼忠美術館”“喻氏陶瓷館”和“林聲音樂工作室”等藝術平臺,每年大約有8 000人次的大學生在此參觀學習。最后,學校通過開展校內外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讓大學生領略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門類,去感受不同的藝術之美。如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西安鼓樂進校園活動等。
(二)培養(yǎng)“二種能力”,科學設置大學生藝術素養(yǎng)教育課程
我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兩種能力,即藝術鑒賞力和藝術實踐力。藝術鑒賞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兩種做法:第一是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藝術理論和不同藝術種類的專業(yè)知識,讓學生了解藝術的審美規(guī)律,不同藝術種類的表現(xiàn)語言,努力使他們成為審美過程中的參與者和實施者,從而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評價美。第二是通過藝術講座,聘請校內外專家,就某一藝術種類,結合經典劇目進行講解,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如邀請陜西省古跡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劉克成教授做了《對話歷史——設計的一種姿態(tài)》的專題報告會,西安中國畫院副院長王建樹先生做了《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講座等。藝術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做好“二實”,第一個“實”是實訓,就是在課堂上注重實際技能的訓練;第二個“實”是實踐,就是讓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習的理論與技能相結合,靈活應用到藝術的鑒賞和創(chuàng)作當中,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和能力。
(三)開拓“三條路徑”,滿足大學生藝術素養(yǎng)教育需要
我校開展大學生公共藝術教育,開拓“三條路徑”,實現(xiàn)公共藝術教育培養(yǎng)目標:一是課堂教學,二是課外活動,三是社會實踐。
1.課堂教學
(1)突出差異性。大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接受藝術教育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些大學生從小接受過良好的藝術教育啟蒙和專門的藝術教育能力培養(yǎng),有些學生則從未接受過藝術教育。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使公共藝術教育具有實效性,我校確立了以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遞進式課程模式,使課程內容由淺入深、前后銜接,具有層次性和系統(tǒng)性。如在修完教育部規(guī)定的課程《美術鑒賞》后,對于仍有提升個人藝術修養(yǎng)與造詣的學生可以通過選修課程《名畫解讀》《攝影技術、文化與欣賞》以及專題講座進一步提高理論修養(yǎng),也可以通過《速寫》《書法創(chuàng)作》等進入大畫室接受實踐學習。
(2)體現(xiàn)地域性。我校依據地方資源和教師研究特長,開設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現(xiàn)了課程的地域性,供不同需求的學生進行“自助餐”式的選修。如《長安建筑文化》《西安古都與城市文化》《從民間到藝術——關中民間美術賞析》等課程。
(3)鼓勵多樣性。根據學生已有藝術知識的多樣性,開設形式多樣的藝術課程,與鑒賞、講座、觀摩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營造開放的課堂,加強感受、體驗、理解和創(chuàng)造,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知識性。如在《從民間到藝術-關中民間美術賞析》課程學習過程中,利用周末組織有興趣的學生前往“關中民俗博物院”進行現(xiàn)場參觀學習,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真實的場景,提升了學習效果?!痘ɑ茱L景寫生》課程將課堂移到了校園,通過教師示范講解,讓學生直接面對自然,通過畫筆表達對美的理解。
2.課外活動
(1)加強藝術社團建設。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建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大學生藝術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我校目前有書法、美術、微電影、攝影、舞蹈等大學生藝術社團16個。
(2)舉辦藝術展演活動。為了激發(fā)大學生投身藝術實踐活動的熱情,學校每年都舉辦大學生藝術節(jié),并對優(yōu)秀個人和集體及藝術作品給予獎勵。自2002年開始,每年都要選送優(yōu)秀藝術作品參加陜西省“校園之春”大學生文化藝術節(jié)和陜西省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我校已經連續(xù)成功舉辦了14屆大學生文化藝術節(jié),豐富了大學生校園文化藝術活動。
3.社會實踐
(1)校企合作。學校通過與企業(yè)合作,把企業(yè)真實的藝術項目引進到學校,搭建藝術實踐平臺,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能,同時也為企業(yè)提供了服務。如我校藝術學院與西安市漢城湖實業(yè)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立了漢城湖藝術實踐基地,成立了“大風閣藝術館”和“陶藝體驗吧”,推出了漢城湖迎賓禮活動,為大學生的藝術實踐搭建起了平臺。
(2)校政合作。學校通過與政府相關部門合作,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藝術服務。通過藝術服務,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如我校與西安市紀委合作,相關專業(yè)的師生共同參與編寫劇本、設計角色,完成了廉政動畫短片的制作,在西安市有關公共場所播放,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
(四)采用“四種方法”,靈活大學生藝術素養(yǎng)教育形式
我校開展大學生公共藝術教育,采用“四種方法”,靈活藝術教育形式:一是講授法,二是講座法,三是實訓法,四是活動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方法的思路是:以講授法為主導,普及藝術知識;以講座法為補充,提高專門藝術欣賞力;以藝術實訓為抓手,強化藝術教學的效果,增強藝術感染力;以活動法為路徑,強化學生藝術服務社會的能力。
1.講授法
(1)講述。注重藝術史的敘述,讓學生了解不同藝術的起源、發(fā)展以及某些經典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產生過程,增強大學生對藝術知識的學習。如《藝術導論》《美術鑒賞》《影視鑒賞》課程等。
(2)講解。注重向學生傳授不同藝術種類具有的不同藝術語言,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不同藝術的專業(yè)知識,使學生可以從“內行”的角度,看出藝術作品的審美“門道”,而不是從外行的角度看“熱鬧”。如《名畫解讀》《“微”浪潮——微電影欣賞與解析》《中國山水畫賞析》課程等。
(3)講練。注重對學生進行藝術技能的學習和掌握,開設一些技能性較強的課程,供學生在課堂上練習,提高學生學習藝術的積極性。如《書法創(chuàng)作》《速寫》《形體與舞蹈》課程等。
2.講座法
(1)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開展多類型、多層次的藝術講座,如馬繼忠教授“我對習主席講話精神的思考”、賀冰凇“視覺傳達理想”專題講座等。
(2)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近三年來,舉辦與繪畫、書法、音樂、影視、地方藝術等相關報告32場次,聽眾近7 000余人次。相繼邀請易俗社原社長冀福記先生做了題為《對大秦之腔文化價值的感悟》的講座,中國民歌大王賀玉堂做了《電影中的陜北民歌》的主題講座,古巴鋼琴大師華爾特鋼琴講座,西安美術學院李青教授、著名攝影家舒陽、柏雨果等藝術家也都舉行專題講座,為師生帶來了新的觀念和思想,拓展了學生藝術視野。
3.實訓法
(1)搭建藝術實訓平臺。為了加強學生的藝術實踐,學校興建了大學生藝術活動中心,新建了書法繪畫教室,供大學生們進行藝術實踐。
(2)開放藝術實訓場地。為了滿足學生不斷的藝術實踐需要,學校開放了藝術專業(yè)實驗場地,如舞蹈教室、音樂排練教室、音樂廳、陶藝工作室、版畫工作室、數字媒體藝術實驗室等專業(yè)實驗室,提供給大學生進行藝術實踐。
4.活動法
(1)加強社團活動。我?,F(xiàn)有藝術社團16個,注冊成員6 000余人。近年來,在校內開展的活動有“心隨舞動”舞蹈大賽、“精彩瞬間”現(xiàn)代舞大賽、“青春同行、藝夢暢想”大學生藝術作品展、“秀中國”輪滑賽、漢服微笑大賽、“藏地鍋莊”聯(lián)誼晚會、“印象文理”攝影大賽、手繪社“西墻美化”、“青春·放飛”風箏大賽、“水墨送秋”書畫大賽等活動。截至2014年底,在校外參加各級各類藝術活動和比賽,獲得省部級以上成果550項(其中國家級67項)。在第二十四屆陜西省“校園之春”大學生文化藝術節(jié)中榮獲街舞比賽、啦啦操比賽和主持人大賽三等獎各一項;在全省校園歌手大賽中,榮獲專業(yè)組第一名;在全省輪滑大賽中,榮獲第一名2項,第五名1項;在全省書畫大賽中,共推薦10幅作品參賽,獲得繪畫類專業(yè)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2)開辦藝術節(jié)。我校從2002年開始,每年在5月舉辦全校學生參加的大學生藝術節(jié),每年的藝術節(jié)開展的藝術活動有主持人大賽、歌舞器樂大賽、攝影書畫大賽、“畢業(yè)歌”青春校園畢業(yè)晚會、畢業(yè)生匯報音樂會、導游技能、折花等文化藝術活動。參與藝術節(jié)的學生人數逐年上升,2010年為6 000余人次,2011年為8 000余人次,2012年已達10 000余人次。通過藝術節(jié)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藝術熱情,鍛煉并提高了學生的藝術能力。
(3)開展高雅藝術、傳統(tǒng)藝術進校園活動。利用社會藝術資源,采用引進來的辦法,提升大學生的藝術品位和鑒賞力,陸續(xù)舉辦了“西安鼓樂”專場音樂會、 “古韻金聲”音樂會、大型歌劇《張騫》等演出活動,豐富了師生生活,提高了藝術修養(yǎng)。
(一)全校動員,重點參與
公共藝術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調動學校眾多資源共同參與,才能取得成效。我校在開展公共藝術教育過程中,發(fā)揮全體教師的作用,要求全體教師根據自己的藝術所長,開發(fā)公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如文學院教師就根據自己的藝術所長,為大學生開設了《音樂欣賞》課,深入淺出的教學、高雅通俗的講演深受大學生們的喜愛。學校把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重點,放在了有良好藝術教育經歷和素養(yǎng)、音樂技能嫻熟的專業(yè)教師身上,他們給大學生開設了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以他們良好的專業(yè)性,使學生受到了藝術的熏陶和洗禮。
(二)加強領導,頂層設計
公共藝術教育是一項事業(yè),需要有專人負責,有專門的機構組織。我校為了使公共藝術教育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專門成立了由校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公共藝術領導小組,負責公共藝術教育相關事宜的決策、協(xié)調和管理。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即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專門負責公共藝術教育相關決策的落實,協(xié)同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共同開展公共藝術教育活動。這種設計為公共藝術教育的開展并在實踐中取得成效奠定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三)加大投入,搭建平臺
公共藝術教育不僅是通過知識學習提高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實訓實踐提高學生的藝術技能,藝術技能的提高需要實踐場所和設備。我校為了通過公共藝術教育,實現(xiàn)大學生兩個能力的培養(yǎng),多年來累計投資1 000多萬元,興建了大學生藝術活動中心、馬繼忠美術館、喻氏陶瓷館、漢城湖藝術館、陶藝體驗吧,開放各種類別的藝術實驗室,為大學生藝術實訓實踐提供了必要的訓練場所,為大學生的藝術體驗提供了物質保障。
(四)制度管理,激發(fā)動機
公共藝術教育是一項長久的事業(yè),需要對一代代大學生進行持久、不間斷的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我們民族的藝術素養(yǎng),提高整個民族的人文素養(yǎng),乃至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只有認識到公共藝術教育的這一宏大目標,才能在公共藝術教育實踐中千方百計地實現(xiàn)這一目標。為此,我校從制度建設入手,完善制度建設,用制度管理、用制度激勵、按制度辦事。我校先后制定了《西安文理學院公共藝術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西安文理學院公共選修課管理辦法》《西安文理學院第二課堂實踐與創(chuàng)新活動成果獎勵和指導教師工作量計算暫行辦法》《西安文理學院第二課堂實踐與創(chuàng)新活動學分制實施辦法》《西安文理學院第二課堂實踐與創(chuàng)新成果獎勵辦法》《西安文理學院教師指導第二課堂活動工作量化辦法》《西安文理學院大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學分認定手冊》等多項制度,為公共藝術教育的順利、持續(xù)、有效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五)明確目標,采取措施
公共藝術教育需要有明確的定位,我校針對在校大學生的實際,確立了公共藝術教育的“一個目標”,就是通過藝術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形成了“以大學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以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為常態(tài),以課程建設為抓手,以教學方法改革為手段,以藝術教育平臺建設為保障,以教改課題為依托,多元結合,齊頭并進”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素質引領,藝術筑魂
公共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要從提高民族素質的高度來認識,要從塑造人的性格、提升人的格調、陶冶人的情操、修養(yǎng)人的品行來認識。西安文理學院在開展公共藝術教育中堅持這些信念,公共藝術教育始終貫穿“素質引領,藝術筑魂”。
[責任編輯 朱小琴]
Strengthening “One Goal, Two Competences” and Implementing “Three Approaches, Four Methods”—On the New Education Model of Public Arts Education of Xi’an University
LI Zhong-liang, GUO Tao, ZOU Man-xing
(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After many years of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Xi’an University has developed some basic concepts on public arts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lture, campus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 aims a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method reform, ensu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rts education platform and practices teaching reform projects so as to combine more elements of arts education and push the whole work forward. The model of public arts educ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One Goal, Two Competences, Three Approaches, and Four Methods”.
public arts; education; model
2015-09-02
2013年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陜西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體系構建研究(SGH13202);西安文理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構建大學生藝術素養(yǎng)教育“三層兩面”體系模式研究(12A003)。
李忠良(1963—),男,天津人,西安文理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教育管理與教學研究; 郭 濤(1962—),男,陜西延安人,西安文理學院藝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教育管理與教學研究; 鄒滿星(1973—),男,陜西鳳翔人,西安文理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美術理論與教學研究。
G64
A
1008-777X(2015)06-0053-05
① 參見國家教委《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guī)劃(1989—2000年)》,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