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曠敏芝
?
淺談美術教學的多元化
文/曠敏芝
摘要:西方學者巴赫認為“一個社會只有同藝術結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與藝術離異,只能導致野蠻,這個社會隨之會變成文化的沙漠”。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認為“藝術是使一個民族素質得以提高和得以振興的關鍵”。
關鍵詞:美術教學;多元化
有調查顯示,目前中學生并不像我們所期待的那樣熱衷于美術、音樂課,為什么呢?原因是教學方式過于單調與乏味,一味地“講、畫”,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因此,我覺得改變傳統(tǒng)的美術課的教學模式已勢在必行。
我常在想“要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上美術課呢?”我常在想“要怎樣才能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更好的使學生獲取知識,啟發(fā)潛能呢?”我常在想“美術教學是不是能在立足于自身的教學體系上再巧妙地容納一些其他學科的有益成分,從而開辟出一條更有效的教學路子來呢?
美術與音樂是姐妹藝術,他們之間有許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樂中的音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間的組合才會成為有旋律、節(jié)奏的音樂,美術也是一樣,不同的個體,通過變化、創(chuàng)造組合在一起,才會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畫面。音樂是有聲藝術,美術是無聲藝術,在美術教學中穿插適宜的音樂,可以營造輕松、愉快、活潑的氛圍,激發(fā)、促進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作能力,讓學生從身心擺脫束縛,走向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道路。
曾有一名美術教師在教學中做了這樣的實驗:先讓學生聽不同樂器發(fā)出的聲音,讓學生來辨別是緊張的、松弛的,還是明亮的、暗淡的,進而用顏色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的變化,例如紅色、橙色比較強烈,綠色、藍色比較平和。明亮的色彩讓人心情愉悅,冷灰的色彩讓人覺得陰森、壓抑。從中發(fā)現(xiàn)音樂與色彩的共性,可以互為轉換,音樂與美術這種互動在美學被稱為“通感”的心理現(xiàn)象,也可以看作聯(lián)想的一種特殊形式。于是試圖通過這種“通感”,來構建美術與音樂的橋梁,也為中學美術教學與音樂的整合架起橋梁。
在高一美術鑒賞第二節(jié)課中講到抽象主義,中學生對抽象藝術一般都不太了解,也不能接受和欣賞,所以抽象藝術教學一直是高中美術課的難點。但是抽象藝術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中的一朵奇葩,作為二十一世紀的現(xiàn)代中學生有必要了解抽象藝術。
音樂通過形式的變化表現(xiàn)人的情感的變化并通過強度、速度、節(jié)奏、韻律等表現(xiàn)人的情感的變化。抽象藝術也是如此,它們之間有某種同構關系。在上這堂課時,我找了一段節(jié)奏強烈、充滿激情的音樂,第一遍播放讓學生感受音樂給人的感覺,在播放第二遍時讓學生拿著畫筆,嘗試用色彩和線條表現(xiàn)出音樂給人的感覺,學生模仿指揮家那樣,隨著音樂的旋律舞動手臂,并在畫紙上留下畫筆激情舞動的軌跡。當學生將自己畫的同波洛克的抽象作品相比較,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所畫的居然和波洛克的風格如此相像。再適時的告訴他們這位反傳統(tǒng)的藝術家把自己的作品題材解釋為繪畫自身的行動,他就是憑著直覺和經驗從畫布四面八方來作畫。這些留在畫布上縱橫交錯的顏料組成的圖案具有激動人心的活力,帶給觀者強烈的視覺震撼。
在課后的作業(yè)中,有的同學寫到:這些色塊和線條圖形讓我隱約有種動蕩不安的感覺;有的寫到:我感到畫面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激昂的等。還有的寫到:我真喜歡這種自由,沒有拘束的繪畫。
又比如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在橫幅的畫面上,一隊蓬首垢面、衣衫襤褸的纖夫拉著貨船,在酷日下向前掙扎,荒蕪的沙灘上只有半埋在沙里的幾個破筐。纖夫們的步子那樣沉重,如果在欣賞這張畫時邊播放《伏爾加船夫曲》,沉重的節(jié)奏,激昂的語調,和那一幅深邃的畫接觸在了一起。我相信能給我們帶來的是心靈上巨大的顫動。學生會逐漸感受到沙皇統(tǒng)治下俄國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畫中的纖夫既是苦難的生活底層的人們,也是有毅力的生活強者。
人們很早就認識了文學與美術的關系。西蒙奈底斯就曾經說過“詩是有聲畫,猶如畫是無聲詩?!敝袊糯娜烁亲⒅卦姰嫷穆?lián)系,歷來提倡詩畫結合,取長補短,所謂“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边_到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詩畫統(tǒng)一的境界。
我們的畫家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美麗的風景畫,或流淌的溪水,或拍岸的激浪,無論翠綠的炎夏,不管銀白的寒冬,四季彩色都能融入畫面。在欣賞這樣美麗的風景畫時,朗誦一首優(yōu)美的詩,是不是能更好的進入畫家的世界呢?
再如元代畫家王冕的傳世之作《墨梅圖》,此畫一枝梅花橫貫畫中,花朵用淡墨輕染,花蕊加墨重點;長長的枝干舒展挺秀,枝條茂密,錯落有致,枝頭綴滿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綻瓣盛開,潔白的花朵與鐵骨錚錚的枝干相映照,清氣襲人。在欣賞這張畫時,感受畫面的美感并不難,但難以僅從畫面的欣賞去理解畫家借助梅花所表達的人生感悟,但如果講講王冕的人生經歷,再看看他提在畫面上的這首詩——
吾家洗硯池頭樹,
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其鄙薄流俗,獨善其身的品格和對人生的態(tài)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有一首詩這樣寫到: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
一百雙手
一百個想法
一百種思考、游戲、說話的方式
一百種傾聽、驚奇、愛的方式
一百種歌唱與了解的喜悅
一百種世界
等著孩子們去發(fā)掘
一百種世界
等著孩子們去創(chuàng)造
一百種世界
等著孩子們去夢想
孩子有一百種語言
是啊,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種思考、游戲、說話的方式,那我們的教育方式又有幾種呢?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南雅中學)
本文為湖南省省級課題《以校園微電影為載體實現(xiàn)高中音樂教育和美術教育的整合研究》階段。(課題編號: XJKO13BZXX014)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 (2015) 10-00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