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愛云
?
家長不要做孩子教育的隱形殺手
文/夏愛云
摘要:對孩子在學校中出現(xiàn)的問題,家長應了解情況,積極配合老師進行教育。如果家長魯莽、粗暴對待,就將演變成家長聯(lián)手孩子“教育”老師的戰(zhàn)場,這給孩子帶來心靈的傷害將是隱形而又長遠的。明智的家長,就會懂得在這種事件中如何正確對待。不能隨便為孩子“撐腰”,滋長了孩子的不良秉性。不應當面指責老師,使孩子對師長失去敬畏。不能上演負面的情緒表現(xiàn),成為了孩子不良的教材。
關(guān)鍵詞:孩子教育;隱形殺手
一位家長在學校門口聲色俱厲地批評老師,老師滿臉通紅,難以言對,而她的孩子——一個上小學二年級的小女孩在一旁不停地哭泣。
“我孩子很聰明的,比一般的孩子都要聰明,大人說什么她都聽得懂!”
“老師的批評會給孩子造成很大傷害的,這種心靈的傷害是很難愈合的!”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孩子的作業(yè)沒有完成,老師批評了孩子,孩子不高興,回家向家長訴說。家長心疼孩子就怪上了老師,趕到學校找老師理論了。
家長當著眾人的面不停指責老師,責怪老師傷害了她的孩子。情緒激動的媽媽還把話題進行延伸:“孩子受到傷害就會很容易作出極端的事情,報紙上、網(wǎng)絡上常常都有登載孩子想不開跳樓自殺的。”失去理智的媽媽鋒芒直指老師:“孩子萬一想不開,要是也跳樓了,責任你負得起嗎?”
媽媽的聲音越來越大,孩子的哭聲也越來越大,小臉和雙手滿是鼻涕和眼淚。家長的激動情緒已經(jīng)控制了她整個人,悲傷越來越重地籠罩著孩子。老師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解釋,只能尷尬地重復著: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
最后家長累了,領著孩子甩頭就走。老師站在原地愣了小半天,難以平靜的心情寫在臉上,久久不能散去。
按常理,孩子作業(yè)沒有完成,家長應該仔細了解情況,然后積極配合老師教育孩子。這是一件孩子學習中很普通的事,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會,但卻因家長的魯莽、粗暴和不配合,而演變成了家長聯(lián)手孩子“教育”老師的戰(zhàn)場,這給孩子帶來心靈的傷害將是隱形而又長遠的。明智的家長,就會懂得在這種事件中如何正確對待。
孩子學習成長中,總會遇到不順意的事,而這種不順意的事也常常來自老師和同學。作為小學生,回家時向父母申訴,甚至哭鬧都是正常的。
父母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冷靜對待,認真傾聽孩子在學校發(fā)生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孩子的心情,認同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然后對事情作出理性分析,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從而消除對老師對同學的怨氣,使孩子的情緒恢復平靜。如果事態(tài)較大,可以聯(lián)系老師弄清事情來龍去脈,并與老師達成一致的解決方案,讓孩子在父母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辨是非,明事理,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父母沒有協(xié)助監(jiān)管孩子及時完成家庭作業(yè),本身就需要修正的,反而領著孩子到學校追問和責難老師,以為這樣就是為孩子做主,幫孩子出氣。父母這種為孩子“撐腰”的行為,助長了孩子的不良習性,在孩子幼小的心靈埋下了不講道理、不辨是非的思想種子,導致孩子思想觀念出現(xiàn)偏差,使孩子在成長過程變得膽大妄為、蠻橫無理,影響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長。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學生心中的榜樣不是父母就是老師。而老師的形象在孩子心中是神圣的,是敬畏的。唯有這種敬畏感,老師才能有效地把知識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傳播給孩子。孩子也會在聽從老師的教誨中,努力學習,認真做事,健康成長。家長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嚴格維護老師的形象,不做絲毫有損老師威望的事情,并要以身作則地尊敬老師,給孩子做好典范。即便遇到老師失誤,處理事情不恰當,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貶損老師,而要寬容地理解老師,體諒老師。哈佛女生劉亦婷上學時就遇到一個教育方式不是很恰當?shù)睦蠋?,但她的父母每一次都告訴孩子,老師是最好的,使劉亦婷依然對老師充滿了敬意,并積極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父母當著孩子和眾人的面指責批評老師,大大損壞了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形象,老師的威信沒了,孩子就不愛聽老師的教誨,這個孩子就會在課上課下對老師不尊敬、不禮貌,吊兒郎當,不守紀律,結(jié)果是孩子無法接受老師的教育,偏離正確地成長軌跡,很可能成為一個放蕩不羈、沒有教養(yǎng)的人。
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父母的一言一行,無不潛移默化地在孩子成長中留下烙印。熱愛工作的父母,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對工作一定孜孜不倦;喜歡讀書的父母,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一定勤于閱讀;善于溝通的父母,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一定不會沉默寡言。因此,要讓孩子有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父母應該首先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父母的素質(zhì)對下一代的影響是巨大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父母任性釋放怨恨,給身邊的孩子的輸入的不良情緒,將會在孩子的心理發(fā)芽,在未來的人生中漸漸發(fā)酵。美國有兩個家族的發(fā)展史就是例證:一個是愛德華家族,一個是珠克家族,兩者都已傳至第八代。愛德華是個博學多才的哲學家,為人嚴謹勤奮。他的子孫,有13位當過大學校長,100多位是教授,80多個是文學家,60多個是醫(yī)生,還有1人當過副總統(tǒng),1人當過大使,20多人當過議員。珠克是個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畢生渾渾噩噩。他的子孫,有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者,7個是殺人犯,60多個犯過詐騙和盜竊罪,400多人因酗酒致殘或夭亡。[1]
父母不加克制的情緒和行為,給孩子上的是活生生的負面成長的一課。隨著孩子的成長,很可能遇事也會暴跳如雷、無理取鬧、指責謾罵,而這些任性的不良個人品質(zhì),在學校中不得人心。霸道的別人惹不起,躲得起;無能的,別人不佩服,看不起。[2]在社會中,必將成為讓人摒棄的焦點,也將讓孩子成為不受歡迎的孤獨者,更不要說孩子未來成功事業(yè)、成就人生了。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李向民.兩漢時期家庭環(huán)境對人才成長的重要性[J]教師.2011年9期.123
[2]張欣武,劉衛(wèi)華.哈佛女孩劉亦婷之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yǎng)細節(jié)[M]110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 (2015) 10-02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