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天然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淺析好萊塢的“中國化”現(xiàn)象
自國天然
(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3)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斷擴大,好萊塢逐漸采取“中國化”策略,通過在電影產業(yè)中添加中國元素,來吸引中國受眾?!爸袊辈呗圆粌H會為好萊塢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還會在文化上產生更多韻味深長的影響。例如,美國文化霸權策略的變化、美國文化吸納性的進一步啟動等等。
好萊塢;中國化;電影產業(yè);文化
好萊塢擁有世界頂級的娛樂產業(yè)和奢侈品牌,引領并代表著全球時尚的最高水平,擁有深厚的時尚底蘊和強大的科技支持,一直被全球各地爭相模仿。但隨著好萊塢電影工業(yè)中制度、文化因素的不斷進步,如堅持電影的商業(yè)導向、采取一體化與并購策略等,都使得好萊塢的影響力不僅擴及全美,更是走上了全球化擴張的道路。好萊塢憑借其具備的政治、經濟、文化力量,一步一步擴大對其他國家的電影出口量、業(yè)務范圍和投資比例,從而逐步實現(xiàn)了對其他國家電影生產和發(fā)行的控制。
中國作為有著13億人口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的觀影需求相應地大大提高。自然,如此龐大的市場也是好萊塢的必爭之地。據(jù)近五年來的好萊塢全球票房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國票房呈不斷上升趨勢。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總額已達到20億美元,首次超越了英國和印度,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電影市場。
在本土電影業(yè)蕭條、票房不佳的時期,面對中國市場的上漲行情,好萊塢必然會進一步調整對華電影策略,以期獲取更大利潤。從《花木蘭》到《功夫熊貓》乃至《2012》的制作與發(fā)行中便可看出,好萊塢通過“中國化”來迎合中國本土市場需求。為贏得中國市場,在影片中加入一些中國元素就成了好萊塢的選擇,尤其是華人/華裔導演與華人/華裔影星的加盟,會在華人地區(qū)為影片帶來巨大的影響力。
為了擴大國家軟實力,中國人歷來在乎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之前這種訴求往往得不到有效回應,即使回應,也大都是帶有同情、好意性質的理解,真正認同的回應依舊只存在于知識精英階層領域中。例如,伏爾泰贊同孔子思想、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聯(lián)名聲稱中國文化將成為21世紀的救星等等,并未廣泛影響到中國主體民眾階層。而電影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其對民眾的心理影響力極其強大,這也是許多特殊時刻將電影作為文化宣傳、戰(zhàn)略宣傳、思想宣傳工具的原因。因此,當好萊塢愈加重視中國本土市場,進而在電影制作、演出過程中添加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時,其產生的影響要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象,這同樣也是中國人歡呼《2012》將西藏作為拯救世界最后一塊凈土的原因。
《功夫熊貓》便以“功夫”為主線塑造了一個兼具正義、勇敢、堅毅、可愛特質的熊貓阿寶;《花木蘭》則更是直接改編流傳自中國古代的民間事跡,同樣塑造了一個極富正面價值的中國形象。與此相類的還有《阿凡達》《變形金剛》《2012》等影片,都從不同側面鎖定了中國元素,而且也紛紛賺取不俗的中國票房。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未來的好萊塢大片中,以中國元素(文化)為主體、以中國地理環(huán)境為取景背景、以中國演員為主演的影片會越來越多,其反映的中國形象也會愈加多元化,而非之前的單一、刻板甚至負面。
但仍需看到,目前好萊塢對中國元素的應用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面上。例如,塑造某個為中國人廣為熟知的人物形象或地理景觀,或將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現(xiàn)代化水平作為贊揚手段,甚至有些滑稽的純粹商業(yè)手段的廣告植入,并未真正在影片中反映出中國文化的實質和精髓。當然,如何將好萊塢的工業(yè)化生產和中國文化真正有機結合,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研究的領域,但并不是此文的重點。
除了好萊塢電影中對中國元素運用得不盡如人意外,我們還應該看到好萊塢電影中國化對中國本土電影業(yè)的影響與沖擊。
對于中國本土電影如何應對好萊塢大片的巨大沖擊,國內學者也有過許多探討,同時也提出來不少有益的建議。譬如劉天嬌就撰文提出:通過加大相關政策改進和執(zhí)行力度;加大中國大片產業(yè)制作和發(fā)行力度;深入把握大片市場;加強大片中的文化訴求力度以及建構自身具有民族特色的大片品牌。[1]用一種自省的精神通過科學發(fā)展的眼光來研究中國大片,以期進一步提高國產大片的質量,提升中國大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好萊塢“中國化”策略固然會對中國本土電影產業(yè)造成沖擊,導致國內本土電影人會因此而做出許多應多之策。但除此之外,我們同樣要關注到“中國化”政策對美國好萊塢電影產業(yè)的影響。畢竟因為目前好萊塢依舊是全球范圍內電影產業(yè)的壟斷型巨無霸,隨著其“中國化”戰(zhàn)略的施行,對其自身的影響和反作用力,這樣造成的后果和意義或許會更加深遠和廣泛。
雖然沒有切實的數(shù)據(jù)和理論支撐,但我們未嘗不可對該影響與后果做出一些猜測。
其一,以往好萊塢的全球化是在通過色彩繽紛的電影形象推銷美國商業(yè)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價值理想,以此來影響各國的民族社群文化認同和文化延續(xù),從而制造美國式的全球趣味,這也是好萊塢電影成為推銷美國形象美國民主進行政治宣傳的重要工具的原因。但隨著美國本土票房份額的逐漸縮小,非美國本土票房比例逐漸超過本土比例之后,出于企業(yè)的逐利性以及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性,可以預見好萊塢大片中的文化認同及其文本映像將會逐漸趨向與各個不同地區(qū)的文化融合。
其二,美國的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吸納各國、各種民族文化。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所謂“本國人”的概念便極為淡漠。但隨著獨立戰(zhàn)爭、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冷戰(zhàn)的爆發(fā),美國逐漸形成了強大的國家、民族向心力,“美國夢”的建構便是一個體現(xiàn)。因此,現(xiàn)在美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文化共同體,受世界很多人民所認可、追崇,這也是很多國家指責美國推行文化霸權、文化殖民輸出的原因。加之美國的民族成分也非常復雜,縱使不談三大人種的區(qū)別,就算白人之間同樣也因各種各樣的歷史、宗教因素而存在差異。今天的美國甚少虛心接受其他文化對其的批評,尤其是在文化認同方面。那么隨著好萊塢逐漸在影片中吸收其他文明的因素,并通過影片將其改造、放大為易于大眾接受的通俗文化形式,美國會不會重新走上融合世界其他文明優(yōu)秀成果的道路?
[1] 劉天嬌.探究中國大片的現(xiàn)實困境及其發(fā)展策略[D].陜西師范大學,2011.
J902
A
1674-8883(2015)18-0071-01
自國天然,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