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桃 劉林英 章杰梅
護理干預對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臨床效果
羅桃 劉林英 章杰梅
目的觀察護理干預對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60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老年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開展基礎護理,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臨床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改善情況、病情復發(fā)率。結(jié)果觀察組患者出院時生活質(zhì)量評分明顯優(yōu)于入院時和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為0,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P<0.05)。結(jié)論在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基礎上針對老年ACS患者開展臨床護理干預有利于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 改善生活質(zhì)量, 從而保持患者病情穩(wěn)定并平穩(wěn)恢復, 降低并發(fā)癥, 有效預防病情復發(fā), 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老年患者;護理干預
在高齡人群心血管類疾病中,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是較為常見的一種, 涉及一系列臨床癥狀如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以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等, 基本病理和生理特點表現(xiàn)為不穩(wěn)定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其作為一組綜合征以急性心肌缺血為共同的臨床特征。文獻報道認為, 在老年ACS發(fā)生與發(fā)展的誘發(fā)因素中, 心理焦慮抑郁以及生活方式不健康是其中主要的危險因素[1]。本文分析護理干預對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患者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8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老年患者, 所有患者均按照美國心臟協(xié)會(ACC/AHA)2002版ACS指南標準納入[2], 排除其他類型心臟疾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66~78歲, 平均年齡(67.1±3.8)歲;10例為急性心肌梗死,20例為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11例患者合并高血壓,7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高血脂。觀察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64~77歲, 平均年齡(66.8±3.6)歲;9例為急性心肌梗死,21例為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12例合并高血壓,8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高血脂。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兩組均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相關檢查及治療措施, 對照組在此基礎上接受常規(guī)護理, 即:對患者意識狀態(tài)、各項生命體征以及尿量變化予以嚴密監(jiān)測;常規(guī)建立靜脈通路并補液;給予基礎性藥物護理與日常飲食指導。觀察組則在上述護理操作基礎上開展臨床護理干預, 嚴格遵醫(yī)囑執(zhí)行治療方案, 并分別從心理層面以及生活層面開展健康指導。臨床護理干預內(nèi)容涉及冠心病健康知識宣教、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及藥物應用指導四個方面:①健康知識宣教:詳細講解本病臨床表現(xiàn)、誘發(fā)因素以及治療措施, 按照患者個體性差異給予個性化咨詢指導, 讓患者對疾病有基本認識和全面了解;同時將疾病相關防治知識和注意事項告知患者,讓患者了然于心, 以免在后期治療中出現(xiàn)急躁和焦慮等不良情緒, 對治療效果造成不利影響。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與入院患者保持密切溝通和交流, 注意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和行為特征, 對表現(xiàn)出急躁、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的患者予以重點看護, 通過針對性護理以及情緒轉(zhuǎn)移等方式, 比如看電視、聽音樂、做游戲等互動緩解或轉(zhuǎn)移患者的不良心緒,推動醫(yī)患關系和諧, 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過程, 幫助患者盡早恢復;③飲食指導:囑患者嚴格戒除煙酒, 以高纖維、低熱量、易消化以及低膽固醇食物為主, 遵循少食多餐原則,保持合理體重。必要時, 護理人員可根據(jù)患者病情和喜好制定相應的食譜, 并保持菜品的多樣化, 在保證患者營養(yǎng)的同時盡可能滿足其喜好, 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zhì)且人性化的服務。④藥物指導:嚴格督促患者遵醫(yī)囑按時、定量服藥, 不可私自停服或增減劑量。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用藥習慣。護理人員從入院開始一直到患者出院始終堅持全程護理干預, 并電話隨訪1年, 及時糾正患者不健康不合理生活方式。
1.3 效果評判標準 通過SF-36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zhì)量情況[3]。1年后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調(diào)查,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病情復發(fā)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活質(zhì)量(SF-36)量表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出院時生活質(zhì)量評分, 明顯優(yōu)于入院時和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SF-36)量表評分對比(±s, 分)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SF-36)量表評分對比(±s, 分)
注:與入院時相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
組別 例數(shù) 入院時 出院時生理功能 精神健康 生理功能 精神健康對照組 30 60.33±7.65 56.64±3.97 71.93±8.3 67.54±6.01觀察組 30 60.82±8.17 57.02±3.52 82.66±8.7ab 78.94±6.22ab
2.2 兩組病情復發(fā)率對比 經(jīng)1年電話隨訪發(fā)現(xiàn), 對照組6例復發(fā), 復發(fā)率20.0%(6/30);觀察組中無復發(fā)。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現(xiàn)階段民眾生活方式有了極大改變, 老年人群中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發(fā)病率也呈逐年升高趨勢, 并對高齡人群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4]。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多與患者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存在密切關聯(lián), 高齡人群大多合并多種基礎性疾病, 體質(zhì)相對較差, 機體免疫力低下, 因此病情預后較差, 且容易合并多種并發(fā)癥。臨床通過有效護理糾正患者不合理生活方式以改善血壓和膽固醇水平, 降低藥物用量, 并有利于藥物療效得到最大程度發(fā)揮, 同時也可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風險[5]。而在單一或者多種基礎疾病的影響下, 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病情容易反復, 具有較長的治療周期, 加上社會支持系統(tǒng)缺失或不良、疾病長期折磨、自我價值觀及自信心喪失, 都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疑慮和壓抑的心理問題[6],繼而引發(fā)焦慮、恐懼、孤獨等負性情緒, 不利于病情治療和預后。除此之外,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起病較急, 病情變化相對較快, 具有較高的危險性, 因此患者難以避免地出現(xiàn)恐懼以及緊張心理狀態(tài), 對自身病情癥狀無法理解和適應, 或因防治知識知曉不足、無法應對而加劇了負性情緒, 繼而導致病情加重, 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如上問題均值得臨床護理人員予以重視, 并采取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予以糾正和改善。臨床研究表明, 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糾正患者的不良情緒, 便于患者恢復, 并有效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7]。
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觀察組患者出院時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評分分別為(82.66±8.78)分、(78.94±6.22)分, 明顯高于入院時和對照組, 與張登科等[8]報道基本一致, 表明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不僅如此,通過1年后的隨訪發(fā)現(xiàn), 觀察組不存在病情復發(fā)的情況, 而對照組復發(fā)率為20%(P<0.05), 提示, 本次臨床護理干預方案效果更加持久穩(wěn)定。
綜上所述, 在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基礎上針對老年ACS患者開展臨床護理干預有利于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 改善生活質(zhì)量, 從而保持患者病情穩(wěn)定并平穩(wěn)恢復, 降低并發(fā)癥, 有效預防病情復發(fā), 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1]潘燕春, 張陽芳.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急救與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3):1237-1238.
[2]陳蓉, 尹小華, 楊靜, 等.76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護理體會.四川醫(yī)學,2011,32(2):299-300.
[3]張文彥, 史作霞, 李馨, 等.重癥監(jiān)護護理評分系統(tǒng)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監(jiān)護中的應用.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10):1175-1176.
[4]趙陽, 高暉, 馮晨秋, 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知識、態(tài)度和信念水平在抑郁應對中的作用.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31(8):1-5.
[5]林曉華, 楊平, 林靜宜, 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30例圍術期整體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3):39-40.
[6]劉紅俊.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急診救治與護理干預.護理研究,2011,25(15):1355-1356.
[7]連萍紅.整體護理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預后的影響.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6):134-135.
[8]張登科, 方德剛.綜合心理干預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負性情緒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0(3):193-196.
Clinical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senil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
LUO Tao, LIU Linying, ZHANG Jie-mei. Department of Outpatient, Dongguan City Qingxi Hospital, Dongguan523660, 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senil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patients.MethodsA total of60 senil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basic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Improvement of life quality and recurrent rate in patients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life quality score than admiss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Recurrent rate was 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at was lower than20.0%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Implement of clin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is helpful for correcting bad habits to improve life quality. Thus it has positive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stabilizing disease and recovery, reducing complications, and effectively prevent relaps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Senile patients; Nursing intervention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132
2014-12-31]
523660 東莞市清溪醫(yī)院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