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星
2型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治療的認識及焦慮情況調查
汪明星
目的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治療的認識及焦慮情況。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心理狀態(tài)調查評估表對262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問卷形式調查, 同時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問卷調查。結果性別、文化程度及付費方式及不同年齡患者焦慮評分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0.01);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后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較治療前降低,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部分患者對胰島素缺乏基本認識, 認為胰島素治療意味著病情加重, 患者不愿意一輩子都打針, 并認為注射胰島素影響社交。結論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 對他們進行有效疏導, 可以提高胰島素治療的依從性。
糖尿??;胰島素治療;焦慮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 糖尿病已成為我國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后的第3 位嚴重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糖尿病病程久可引起多個系統(tǒng)損害, 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危害,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對門診及病房的262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島素之前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問卷調查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門診及病房的262例2型糖尿病患者,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專業(yè)委員會(1999)診斷標準。如果患者有顯著的“三多一少”癥狀、空腹血糖(FPG)>19.6 mmol/L時, 應首先采用胰島素治療?;颊咭话憬涍^多種口服藥物聯(lián)合治療后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仍>7.0%或FPG>11.1 mmol/L時就可以考慮啟動胰島素治療, 還有其它情形需要使用胰島素降血糖的,臨床大多采用皮下注射胰島素來控制病情, 少數開始時需要靜脈注射胰島素。262例患者中, 男167例, 女95例, 年齡22~83歲, 平均年齡(50.3±11.6)歲, 病程最短6個月, 最長為25 年, 平均病程(7.6±4.5)年。
1.2 調查方法
1.2.1 SAS調查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是W.K.Zung于1971年編制, 用于評出有焦慮癥狀的個體的主觀感受, 作為衡量焦慮狀態(tài)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變化的依據。應用SAS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慮癥狀, SAS有20項, 評分標準:正向計分題A、B、C、D按1、2、3、4分計;反向計分題(標注*的題目題號:5、9、13、17、19)按4、3、2、1計分??偡殖艘?.25取整數, 即得標準分。焦慮評定的分界值為50分, 分數越高, 則說明了患者的焦慮傾向越明顯。
1.2.2 自行設計的心理狀態(tài)調查評估表進行問卷形式 調查評估表分為:第1 部分為基本資料(性別、文化程度、付費方式);第2 部分關于對胰島素注射對心理方面的影響(注射很疼痛;自我注射非常麻煩;注射令我很恐懼;需要別人的幫助來注射胰島素;不愿意一輩子都打針), 共5項;第3部分為關于注射胰島素對社交影響方面, 共3項。
1.3 觀察指標 觀察SAS各項得分情況及自行設計的心理狀態(tài)調查評估情況, 并觀察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HbA1c的數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性別、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付費方式患者SAS 得分比較 患者不同性別得分, 女高于男,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文化程度越高, 則分值越高,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自費方式明顯高于其他付費方式,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2 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前后血糖及HbA1c 值比較 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后血糖及HbA1c指標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 控制比較理想。見表1。
表1 262例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前后血糖及HbA1c值比較(±s)
表1 262例患者接受胰島素治療前后血糖及HbA1c值比較(±s)
組別 FPG(mmol/L) 2 h PG(mmol/L) HbA1c(%)治療前 13.52±2.35 16.89±3.87 12.32±2.01治療后 6.42±1.98 7.89±1.23 6.39±0.67 t5.98 7.63 4.76 P <0.05 <0.05 <0.05
2.3 患者對胰島素注射的擔憂30%左右的患者對胰島素注射有各種擔憂。39.31%患者不愿意終身注射胰島素,34.73%的患者嫌每天隨身攜帶注射器、自我注射非常麻煩,特別是對于年齡大、文化程度低的患者, 可能由于記憶力差,反應慢, 接受能力差, 糖尿病知識缺乏, 加之是首次接受治療, 易產生對操作麻煩而恐懼。見表2。
表2 262例患者對胰島素注射的擔憂[n(%)]
2.4 不同年齡患者焦慮評分比較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劃分青年、中年以及老年3個年齡段的標準, 將所有患者分為<45歲組、45~59歲組、≥60歲組, 其中以45~59歲組最高,≥60歲組最低,45~59歲組與其他兩組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段患者焦慮評分比較(±s, 分)
表3 不同年齡段患者焦慮評分比較(±s, 分)
注:與其他兩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SAS <45歲組 53 35.23±7.32a45~59歲組 117 39.76±6.59b≥60歲組 92 31.22±7.24c
負性情緒會使糖尿病患者處于應激狀態(tài)而使一系列升糖激素升高或使患者胰島素敏感性減弱誘發(fā)胰島素抵抗狀態(tài),因而對患者血糖控制極其不利[3]。為探討患者情緒障礙狀況,本研究發(fā)現(xiàn), 性別、文化程度、付費方式都是影響患者情緒變化的重要因素。
調查顯示, 大多數已接受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治療普遍存在誤區(qū)。因此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對胰島素的認知程度、是否愿意使用胰島素治療、是否能堅持胰島素治療等因素均對糖尿病的病情控制和生存質量有很大影響。本研究中,30%多的患者認為注射胰島素會影響他們的社交, 認為別人知道了自己的病情, 會用特殊眼光看待他們, 從而限制自己的社交活動, 或因此失去競爭機會, 因此對胰島素治療產生排斥。只有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使其對胰島素治療由被動變?yōu)橹鲃? 對治療的依從性增高, 血糖控制較好, 低血糖及注射局部不良反應降低, 同時要了解其所需, 提供適宜的幫助, 并嚴格保護他們的隱私。
綜上所述, 醫(yī)務人員在實施治療的過程中, 應重視糖尿病教育, 從正反兩方面充分說明注射胰島素的重要性, 要重視依從性的引導, 要有良好的醫(yī)學素養(yǎng)和人文關懷精神, 耐心傾聽患者的陳述, 準確找出患者心理障礙的癥結所在, 從而獲取患者的信任和有用的信息, 運用醫(yī)學和心理學的知識為患者解除病痛, 使患者能夠安全的渡過心理危機, 盡早、堅持進行胰島素治療, 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1] 紀立農, 馮波, 蘇青, 等.使用口服降糖藥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胰島素治療現(xiàn)狀.中國糖尿病雜志,2011,19(10):746-751.
[2]李興梅, 郝堯.102例老年糖尿病糖化血紅蛋白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相關性探討.陜西醫(yī)學雜志,2013,42(8):1086-1088.
[3] 何雙濤, 劉軍, 周連華.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與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抵抗及胰島β細胞功能的關系.中國臨床醫(yī)學,2012,19(4):391-39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191
2015-01-27]
513404 廣東省連州市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