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博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現(xiàn)代電子產品風靡全球時代的到來,人們漢字的書寫能力正在悄然衰退。鍵盤、觸摸屏正在取代“執(zhí)筆書寫”,為此教育部也曾多次頒布對寫字教學的指導意見。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寫字教學也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p>
盡管如此,寫字教學現(xiàn)狀仍然不容樂觀。教學中,重技能訓練,輕文化傳承;重知識傳授,輕人文關懷;重機械訓練,輕思維能力的開掘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等現(xiàn)象還普遍存在。一句話,深化對寫字教學的研究,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yǎng)至關重要。
一、凸顯字理,傳承中華文化
中國的漢字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雖歷經數(shù)千年的演變,仍然能一脈相承,不僅保持鮮活的生命力,而且與時俱進,歷久彌新。至今,仍為十幾億人所使用。
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楷書,漢字的書寫演變也促進了我們民族文化的發(fā)展。由于時間的久遠和漢字的不斷演變,尤其在新中國成立后對漢字的簡化,使得有些漢字已經迷失它發(fā)展的源頭,也逐漸喪失它的文化價值。因此,在寫字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中華文化的教育、熏陶和傳承十分必要。
《小鷹學飛》(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課文)中,“鼓”字是本課最難寫的一個字。教學時,我先問學生:你們見過鼓嗎?接著我出示了鼓的圖片。接著又問:你們知道最初的“鼓”字是怎么寫的嗎?隨后我出示了象形字“壴”,引導學生與鼓這個事物進行比較,找出相似點。從“士”中我們知道最初的鼓是用雙手擊打的。后來“鼓”的擊打方式發(fā)生了變化,“鼓”的字形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創(chuàng)造出了現(xiàn)在的“鼓”字,“支”就是“手持器物”的意思。這樣教學,學生不僅記住了“鼓”的字形,也了解了“鼓”的意思和字形的演變,更讓學生看到古人生活的場景,感受到古人的聰明才智。
每一個漢字的演變往往承載著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記錄著先人生活與文化的點點滴滴,沉淀著他們的思考和智慧。故史學家陳寅恪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漢字所展現(xiàn)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是其他文字所不能及的。難怪有人說,漢字是全球華人共同的鄉(xiāng)音。
二、認真觀察,感受審美情趣
有人把漢字比作“美妙的繪畫”“無聲的音樂”“紙上的舞蹈”。認真觀察,靜心習書,不僅能發(fā)現(xiàn)筆畫線條的輕重,結構的疏密,行筆疾徐,章法的連貫,還能感受到漢字的奇妙,發(fā)現(xiàn)漢字的美麗。
1.惟妙惟肖,感受形態(tài)美
漢字有許多是象形字。這些字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觀察事物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些字的外形特點和一些事物十分相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就能從里面感受到許多情趣。例如學生在寫“鳥”的時候,經常把“鳥”頭寫大,身子寫小。我在指導的時候,就讓學生仔細觀察,“頭大身小”的鳥美嗎?仔細品味之后,學生再寫,就規(guī)范、美觀了。
2.把握特點,彰顯結構美
漢字的結構不同,所展現(xiàn)出來的美感也不一樣。例如“小、中、土、查”等這些結構字,所展現(xiàn)出來的就是一種對稱美、平衡美和呼應美。
3.總結規(guī)律,感悟意蘊美
對于“比、林”之類的字,在書寫時要做到左收右放,筆畫間相互謙讓;對于“臣、腐”這些半包圍結構的字,書寫時,有些筆畫要做到半藏半露,這既是一種包容,又是一種個性的張揚。寫“畢、妥”這些字時,要指導學生觀察出“橫”在中間要變長的規(guī)律,托住上面,蓋住下面,這是一種責任感的表現(xiàn)。漢字的意境、意蘊、意趣,需要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在教師指導做人道理的過程中去慢慢地體會。
當然,漢字還有一些變化美、節(jié)奏美、靈動美、音樂美,等等,需要我們在指導學生書寫時,一步步去觀察、發(fā)現(xiàn)、感受和掌握。
三、啟發(fā)想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和改造,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黑格爾也說過:“真正的想象,就是藝術想象的活動?!薄耙蛔忠皇澜纭!睗h字,從它的形體到內涵,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書寫漢字,有利于想象力的開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
1.抓住“形意”,啟發(fā)想象
“道法于自然。”許多書法家能夠從變幻莫測的大自然中領悟書道?!皺M則正,如孤舟之橫江渚;豎則直,如春筍之抽寒谷。”(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點似高山之墜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衛(wèi)夫人《筆陣圖》)我在教“點”這個字的筆畫時,就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大膽想象,說說它與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相像。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有的把它想象成一粒瓜子,有的把它想象成一滴眼淚,有的把它想象成美麗的花瓣,有的把它想象成飛舞的蜻蜓翅膀……看到這“橫豎點撇”,你的想象力是否也會隨之馳騁飛揚?當臨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時,你是否能從那變化的線條中,想象到桃紅柳綠、鳥語花香、白鷺展翅飛藍天的迷人畫面?
2.注重求異,感悟奇妙
創(chuàng)新思維的本質特征就是求新、求異。我國古代著名的書畫家鄭板橋行走在大街上,看到有人用石子在地上下棋,他突有所悟?;貋砗螅詣?chuàng)書法“亂石鋪街”體。對于一個筆畫來說,行筆要有變化;對于一個字來說,筆畫結構的安排,有時要做到密不透風,有時要做到疏可走馬。對于一幅作品來說,無論字的書寫、章法的安排,還是內在氣勢,都非常講究變化。例如讀《蘭亭序》帖時,應讓學生看到全文28行、324字中,54處有重復的字,重復最多的是“之”字,有23個。但比較這23個“之”字,它們筆畫的長短、點線的粗細、筆鋒的方圓、點畫的連斷、姿勢的斜正,筆筆無一雷同。學生長時間的觀摩臨寫,在不知不覺中就能感受到書法世界的豐富多彩和變化無窮。
3.敢于否定,超越自我
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一書中指出“思維起源于某種疑惑,迷亂或懷疑”。在教學生習字時,我們千萬不能讓學生沉溺于“孤芳自賞”的情景之中,而應讓學生大膽地挑戰(zhàn)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寫字時要做到“一寫、二看、三對照”。尤其寫后,要與例字比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進步。寫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追求完美,挑戰(zhàn)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有了這種勇氣,學生才能提高,將來才會有所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
四、持之以恒,塑造健全人格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的矛盾、人際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和突出。意志力薄弱,耐挫力下降,自信心不足,依賴性較強,挑戰(zhàn)能力衰退等人格嚴重缺失,心理應激、心理危機、心理障礙等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正阻礙青少年健康發(fā)展。而漢字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長時間書寫練習,能夠讓人內心變得沉靜,性情變得溫和,意志變得堅韌,整個人會變得陽光與自信。
郭沫若先生在1962年8月20日,就中小學生寫字有這樣一段題詞:“培養(yǎng)中學學生寫好字,不一定人人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guī)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養(yǎng)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專行獨斷,是容易誤事的?!绷曌?,可以幫助中小學生改掉許多不良的習慣。
寫字教育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我們要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讓這朵花開得更加絢麗,更加搖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