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興,吳 耀,潘曉智,許鑫雷
(1.杭州新安植保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3;2.杭州市植保土肥總站,浙江杭州 310020;3.建德市新安植保有限責任公司,浙江建德 311600)
稻縱卷葉螟是為害水稻的重要遷飛性害蟲。2000年以來該蟲在我國發(fā)生日益嚴重,年均發(fā)生面積2 000萬hm2,造成糧食損失76萬t[1]。稻縱卷葉螟的發(fā)生期長、發(fā)生量大、世代重疊嚴重和遷飛性等特點給防治帶來了困難[2]。目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主要使用化學農(nóng)藥,水稻生育期用藥次數(shù)多,制約了水稻安全、優(yōu)質(zhì)、無公害生產(chǎn)[3]。FDSE是華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開發(fā)的新產(chǎn)品,為明確其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特開展本試驗。
試驗于2014年8-9月在杭州余杭村水稻田進行,水稻品種為甬優(yōu)12,試驗過程中未施用其他農(nóng)藥。試驗地土質(zhì)為砂壤土,肥水中等。
供試藥劑為35%FDSE(華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 (美國杜邦公司生產(chǎn))。
在前期預備試驗的基礎上,667 m2設置藥劑濃度分別為:(1)FDSE 60 g;(2)FDSE 80 g;(3)FDSE 100 g;(4)氯蟲苯甲酰胺15 g;(5)清水對照,共5個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每小區(qū)60 m2,計15個小區(qū),隨機排列。
2014年8月1日在調(diào)查完蟲口基數(shù)后施藥,施藥時田間稻縱卷葉螟1齡幼蟲占70%以上,各處理統(tǒng)一按每667 m2對水45 kg,用WS-16型手動噴霧器 (噴孔直徑0.7 m,工作壓力3~4 kg·cm-2)噴細霧。施藥當日陰天,平均氣溫32.0℃。試驗期間未施用其他任何農(nóng)藥。
分別于藥后3,7和14 d調(diào)查防治效果,調(diào)查采用對角線五點取樣法,每點取0.1 m2,每小區(qū)調(diào)查5點,記載標記面積內(nèi)稻縱卷葉螟不同齡期的活蟲數(shù)和死蟲數(shù)、總?cè)~數(shù)和卷葉數(shù),并在試驗過程中同時觀察試驗藥劑對水稻有無藥害。
對防效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 (DunCan’s新復極差法)。
表1表明,供試的2種藥劑均對稻縱卷葉螟有較好的防效,但不同的藥劑和不同的用量之間防治效果有差異。藥后3 d,F(xiàn)DSE(60 g)保葉率和防治效果相對較差,僅分別為48.12%和60.71%,氯蟲苯甲酰胺相對較好 (66.05%和84.74%)。藥后7 d,F(xiàn)DSE(80和100 g)保葉率高于20%氯蟲苯甲酰胺,但防效低于氯蟲苯甲酰胺。藥后14 d,2種藥劑的保葉率和防效均達到最高,氯蟲苯甲酰胺最優(yōu),F(xiàn)DSE(100 g)次之,兩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表1 2種供試藥劑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
2種供試藥劑在保葉和防效上均表現(xiàn)出不錯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且試驗期間各處理未見對水稻生長產(chǎn)生不良影響 (無藥害),未見對其他病蟲害影響。藥后3 d,F(xiàn)DSE(100 g)和氯蟲苯甲酰胺保葉率均達到60%以上,防效達到80%以上。藥后14 d,F(xiàn)DSE(100 g)和氯蟲苯甲酰胺的防效均達到91%以上。2014年夏季溫度不高、連續(xù)陰雨,適溫高濕有利于稻縱卷葉螟的發(fā)生,且施藥后受臺風“娜基莉”影響普降大雨,對試驗造成一定影響,但也最能貼近生產(chǎn)的真實情況。因此,F(xiàn)DSE因其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接近于進口農(nóng)藥氯蟲苯甲酰胺,具有良好的開發(fā)和應用前景。一旦投入市場,可與氯蟲苯甲酰胺交替使用,以防止抗藥性的產(chǎn)生。
[1] 劉宇,王建強,馮曉東,等.2007年全國稻縱卷葉螟發(fā)生實況分析與2008年發(fā)生趨勢預測 [J].中國植保導刊,2008,28(7):33-35.
[2] 王鳳英,張孝羲,翟保平.稻縱卷葉螟的飛行和再遷飛能力 [J].昆蟲學報,2010,53(11):1265-1272.
[3] 郭榮,韓梅,束放.減少稻田用藥的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與措施 [J].中國植保導刊,2013,3(10):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