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亞榕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是19世紀丹麥著名作家,他的童話作品享譽世界,傳入中國已有100年了。由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和安徒生故鄉(xiāng)的丹麥歐登塞市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魅力永恒的童話力量——安徒生童話進入中國百年紀念展”3月8日在西湖美術(shù)館落下帷幕。從1月19日開展以來,吸引許許多多市民、游客和安徒生研究者、童話作者前來觀看,溫州、麗水甚至江西上饒的爸爸、媽媽們拉著孩子的手走進了這座西子湖畔的展覽館。
打開中丹文化交流一扇窗
安徒生童話自傳入中國以來,風行百年,成為中國讀者最熟悉、最喜愛的作品之一。安徒生童話獨特又充滿幻想,富有精神營養(yǎng),在滋養(yǎng)少年兒童的心靈、培育品行情趣等方面起著獨到的作用,也極大地推進了中國兒童文學的發(fā)展。
在紀念安徒生童話進入中國百年之際,回顧安徒生的創(chuàng)作成就,追憶幾代翻譯家為安徒生童話在中國傳播作出的貢獻,深感這個展覽為中丹文化交流發(fā)揮了橋梁作用,彰顯安徒生童話魅力永恒的力量。
1913年,周作人發(fā)表《丹麥詩人安徒生傳》,第一次向中國讀者詳細介紹了安徒生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1914年,劉半農(nóng)翻譯了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此后,孫毓修、趙景深、鄭振鐸和顧均正等人也熱心推介安徒生及其童話。這一時期,安徒生童話對中國兒童文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葉君健、林樺和任溶溶等先后翻譯了《安徒生童話全集》,使安徒生童話在中國的翻譯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他們對安徒生著作的翻譯超越了兒童讀物的范圍,并使安徒生童話在中國廣泛傳播,影響了幾代人。特別是中國著名文學翻譯家、作家葉君健翻譯的《安徒生童話全集》獲得國內(nèi)外學者、專家的極高評價,被丹麥媒體稱譽為“在近百種語言的譯本中,水平最高”。1988年,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授予葉君健“丹麥國旗勛章”。第一個直接從丹麥文本翻譯并推出完整的《安徒生童話全集》的,就是葉君健。他致力于安徒生童話的譯介、研究歷時幾十個春秋,曾多次到丹麥參觀考察,熟悉丹麥語言的格調(diào)風味,這使他在譯著中得以原汁原味地傳達安徒生童話的“詩情、幽默感和生動活潑的形象化語言”。展覽中,人們看到了葉君健半個多世紀以來所譯的《安徒生童話全集》原版本和再版本。
百年來,安徒生童話在中國已有近200種優(yōu)秀選本、10多種全集。中國還是唯一翻譯了安徒生全集和安徒生文集的國家?!逗5呐畠骸贰顿u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等經(jīng)典名篇入選小學課本;《皇帝的新裝》《野天鵝》《夜鶯》等被改編成兒童劇、戲劇甚至雜技;郵票、地鐵票、電話磁卡都曾發(fā)行過以安徒生為主題的紀念票。安徒生在中國家喻戶曉,影響廣泛且深入。
2005年4月2日是安徒生誕辰兩百周年,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2005基金會在世界范圍內(nèi)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慶典活動在丹麥、中國、美國等35個國家以文化節(jié)日的形式舉行,其中中國被指定為全球活動的主要國家之一。中國區(qū)的慶典活動內(nèi)容豐富,其中最重要的項目是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丹麥官方授權(quán)的新版《安徒生童話全集》。除此之外還舉辦了現(xiàn)代視覺藝術(shù)展、兒童繪畫比賽和童話音樂劇等30余項活動。
同時,中國翻譯家林樺、體育明星姚明、少兒節(jié)目主持人鞠萍、“美猴王”六小齡童、歌唱家宋祖英、盲人鋼琴家孫巖以及藝術(shù)評論家王文章等人應(yīng)邀擔任“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形象大使”,他們也是中丹文化交流的使者。
見證這些百年足跡的文稿、手跡、圖照、雕塑、出版物都在西湖美術(shù)館展出。
安徒生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
丹麥歐登塞市之所以馳名世界,因為它是世界“童話大王”安徒生的故鄉(xiāng)。整座城市都以安徒生為中心,可以說是安徒生激活了這座城市。
一間位于小街轉(zhuǎn)角的黃色小屋,就是安徒生出生的地方。安徒生父親是鞋匠,母親是洗衣婦,他的童年生活十分清貧。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從小喜愛文學。安徒生在歐登塞度過了生命中最初的14個年頭。11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他在14歲那年告別祖母,孤身去了哥本哈根。
經(jīng)過8年奮斗,安徒生終于在詩劇《阿爾芙索爾》的劇作中展露才華。因此,被皇家藝術(shù)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歷時5年。1828年,升入哥本哈根大學。
安徒生畢業(yè)后主要從事創(chuàng)作。1829年,長篇幻想游記《阿馬格島漫游記》出版,第一版銷售一空。喜劇《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愛情》在皇家歌劇院上演。同年還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1833年出版長篇小說《即興詩人》,為他贏得國際聲譽,這是他成人文學的代表作。
安徒生熱愛旅行,遍訪歐洲諸國,還訪問了非洲的摩洛哥和小亞細亞半島的土耳其。他著有《瑞典紀行》《西班牙風光》《訪問葡萄牙》等游記。西湖美術(shù)館的展覽廳里放著他疊滿床墊的木床,還有伴隨他旅行的舊旅行皮箱,行李箱的皮帶像大象的耳朵,所以安徒生稱它為大象。
安徒生在詩劇和長篇小說的文學創(chuàng)作上獲得了成功,作品被翻譯成英法文本。而1835年,30歲的安徒生卻決定給孩子們寫童話,他先是出版了《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然后是每年圣誕節(jié)都出版一本童話書給孩子們。
如果你問一位丹麥人,丹麥最著名的景點是什么?答復(fù)只有一個,那就是坐落在哥本哈根海濱長堤的那座“小美人魚”雕像。世界各國到哥本哈根旅游的游客,都會爭先恐后地到她的身旁,仔細端詳她的神態(tài)和形象,愉快地與她合影。今天,她不只是安徒生及其童話的象征,而且已成為哥本哈根、丹麥國家與人民的象征。此則童話中文版譯名《海的女兒》,但安徒生著作的丹麥文本原稿名稱為《小美人魚》。
《海的女兒》是怎樣的升華和超越??!懷著愛,懷著善,懷著不息的追求,靈魂永遠飛翔?!顿u火柴的小女孩》用她那細細的火柴為黑暗而寒冷的世界點燃了溫暖與光明。這其實也是安徒生自己心靈狀態(tài)的寫照。
《海的女兒》《夜鶯》《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裝》《豌豆公主》等等,一部接一部佳作噴涌而出。19世紀安徒生迎來了創(chuàng)作高峰期。我國先后出版的安徒生童話的優(yōu)秀選本都陳列在“安徒生童話進入中國百年紀念展”上,開本裝幀不一,各呈其美。他的作品語言優(yōu)美、情感澎湃、想象豐富、情節(jié)生動。由于佳作不斷,安徒生的大名在歐洲幾乎家喻戶曉,他被譽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
安徒生中后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發(fā)生了變化,大多轉(zhuǎn)向了現(xiàn)實主義。其代表作《賣火柴的小女孩》《柳樹下的夢》等充滿了對人民生活的關(guān)切,情感憂郁,故事悲切。他走過千山萬水,寫過百卷書稿,把浪漫和憂傷都融入他的作品中。在展現(xiàn)真善美、歌頌人性的同時,不忘批判和揭露現(xiàn)實中的丑陋,讀來耐人尋味。
安徒生童話以其深邃的思想、博大的愛心、獨特的個性、高超的藝術(shù),贏得了全世界兒童和成人的尊敬,成為人類閱讀史上的一個奇跡。
“學習剪紙是創(chuàng)作的開始”
安徒生是中國兒童最喜愛最熟悉的兒童文學作家,幾代人都是看著安徒生的童話長大的,但至今鮮為人知的是,安徒生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剪紙藝術(shù)家,而且是他那個時代北歐最優(yōu)秀的剪紙藝術(shù)家之一?!鞍餐缴掃M入中國百年紀念展”的展廳里展出許多安徒生剪紙作品,天鵝、女舞者、丘比特……還有安徒生剪紙用的剪刀、鋼筆等文具。
安徒生那個時代的北歐傳統(tǒng)剪紙主要是紀念性的人像式剪影,那是歐洲民間工藝美術(shù)創(chuàng)作中普遍使用的方式。這種古樸直接的人物剪影的民間藝術(shù)一直流傳到今天。看看今天丹麥、挪威、芬蘭的現(xiàn)代剪紙作品,我們也可以想見一百多年前安徒生喜愛并實踐這一手工藝術(shù)的情景。他很有剪紙的天分,事先從不畫出樣子,而是先把紙折起來,然后開始剪,最后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各種形象,而且每次剪的都不一樣。安徒生一生剪了一千多幅剪紙作品,極大地拓展了北歐的剪紙傳統(tǒng)技藝。
研究安徒生更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他創(chuàng)作童話的方式往往是邊剪紙邊講故事,口傳故事和剪紙圖形互動共生,許多童話的故事情節(jié)在剪紙過程中完成構(gòu)思。1867年,安徒生在他的書信中寫道:“學習剪紙是創(chuàng)作的開始?!?/p>
安徒生的剪紙是他心靈的窗花。據(jù)安徒生的學生、藝術(shù)評論家瑞格莫·史坦佩回憶:“安徒生剪紙剪得快而輕松,不注重細節(jié),但表現(xiàn)的形象卻自信而特點鮮明。剪紙背后蘊含的童話故事的精神引人入勝,讓人難以忘懷。”史坦佩還在后來的回憶錄中寫道:“19世紀五十年代初,安徒生創(chuàng)作了11件最有趣的剪紙作品。在圣誕節(jié)前夜,他把這些剪紙送給我們掛在圣誕樹上。這些剪紙用五顏六色的彩紙剪成,套在一起,形成了有花紋、折痕和花邊的長裙、胄甲和制服。”
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一直熱衷于安徒生文學作品。她在安徒生童話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了戲劇、動畫片和插圖。2009年,女王親手為由安徒生童話《野天鵝》改編的動畫電影設(shè)計了服裝和剪紙。丹麥女王的藝術(shù)作品不僅展現(xiàn)了安徒生的童話世界,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也與安徒生在剪紙中表現(xiàn)出來的相共鳴。
走進西湖美術(shù)館的“安徒生童話進入中國百年紀念展”,安徒生的手稿、老物件和剪紙藝術(shù)品,—起來到我們身邊。最令人意外的展品是美國波普藝術(shù)大師安迪·沃霍爾的兩幅版畫,畫面上是安徒生的兩張剪紙作品。這是安迪·沃霍爾生前最后一次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一周后他便與世長辭。
安徒生的童話是開放的、世界的,但安徒生本人有一顆明亮的愛國心,他的創(chuàng)作始終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地上。1875年,安徒生去世時,他的童話在全世界已被翻譯成15種文字。生前他寫下一首詩:
“《安徒生童話》拿著文明拐杖,
在國外找到了知己。
他們穿上了新衣—衣錦還鄉(xiāng)時,
雖然穿著別國的衣裳—
但心仍是丹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