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
二、光型
光型是造型光功能類型的統(tǒng)稱,它分為主光、輔光和環(huán)境光,在商業(yè)人像、廣告、影視攝影造型中,還有修飾光和效果光。對于以自然光造型為主的紀實攝影而言,掌握前三種光型即可。
(1)主光。主光是攝影造型的主要光線,它統(tǒng)治著畫面的光影結構,是在畫面中唯一有權可以產生投影的造型光。它具有一定的入射方向感。在通常情況下,都采用直射光線作為造型的主光。
主光的任務是勾畫主體形象,構成畫面的基本光影比例和線條結構。其光線的高低及投影的長短,能夠反映一定的空間感和時間感。如圖11-275《羅馬留影》,畫面中的光影結構現(xiàn)象表明這是上午10點前后的時光。
(2)輔光。輔光是輔助光的簡稱,也叫副光。按造型原理,它的光線亮度不能超過主光的亮度,在畫面中不允許產生投影(事實上,在直射自然光作為造型主光的條件下,不可能出現(xiàn)高于主光亮度的輔光)。但是,在運用人工光造型時,由于主光和輔光的亮度和距離是可調的,如果不小心就會出現(xiàn)雜亂的投影。所以一定要遵循上述用光造型原則。主光與輔光之間的亮度比值稱為光比。一般采用漫散射光作為輔光。
輔光的主要任務是對主體和畫面的暗部進行補充照明,制造一定的光比,從而調節(jié)畫面反差。它具有豐富影調層次、表現(xiàn)主體質感的描寫功能。
在藝術攝影創(chuàng)作中可以使用人工光、反光板等來制造輔光。但是,在紀實攝影中,只能利用拍攝現(xiàn)場客觀存在的反射光線作為輔光,如地面、墻壁、水面、沙灘、雪地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反光能力較強的輔助光源。圖11-276《耕海》雖然是以逆光為造型主光,但是水面的反光和涌動著的金黃色光斑,不但形成了極強的輔助光,消除了被攝主體反嘴鷸的投影,同時還形成了畫面的暖色主調。
(3)環(huán)境光。環(huán)境光是一個統(tǒng)稱,它是指畫面中主體以外的景物的亮度。它包括主光、輔光、光斑和各種發(fā)光體,如路燈、車燈、窗戶光、月光、篝火等等。
在風光攝影題材中,有許多畫面,其主光和輔光在畫面中不明顯,尤其是夜景,往往會以多元的環(huán)境光線構成畫面。如圖11-277《東京大橋》,天空光與客觀存在的各種人工光形成了高、低色溫共存的環(huán)境光,這是一幅比較典型的混合光造型的畫面,也是一幅由環(huán)境光統(tǒng)治畫面、描寫景物的代表作。
環(huán)境光具有營造畫面氣氛、創(chuàng)造意境、渲染主題的作用,它的強弱、大小和多寡,可以決定畫面的影調、色調乃至情調,是營造作品感情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藝術攝影中為了敘事表意的需要,主光、輔光和環(huán)境光都可以由攝影人按照主觀意愿去布光造型。但是,在紀實攝影中,只能在現(xiàn)場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選擇、取舍適合的光線為造型服務,不能隨意設置(拍攝專題片等可導演的攝影作品除外)。
3. 光位
光位是指攝影造型主光光線在畫面中的入射方位。它有方向、角度和距離上的變化。光位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所攝景物在畫面上的影調、色彩和線條的表現(xiàn),所以,光位是奠定攝影造型基礎的第一要素。
(1)入射光的方向:造型主光入射方向是以被攝體為圓心,圍繞被攝體以360°為照明軌跡,在運行軌跡上的任意一點都有可能成為照明光位。為了便于記憶我們可以簡要記憶為:順、側、逆三個光位。不過要知道在順光和側光之間還存在若干個“側順光”光位;在側光和逆光之間還存在若干個“側逆光”光位,請參看《光線照射方向示意圖》。
順光:其光源位置與照相機鏡頭方向同軸,呈0°水平角在照相機身后向被攝體照明。鏡頭可視的被攝體受光面為百分之百。如圖11-278《順光造型效果圖例》所示。
順光造型特征:投影在被攝體背面,正面看不到陰影,畫面中影調層次靠景物自身的反光強弱形成。被攝體表面凹凸結構表現(xiàn)不明顯,立體空間感不強;曝光寬容度比較小、曝光一旦過度就會影響畫面及其景物的影調和色彩。但是,只要能夠控制好曝光量,選擇好環(huán)境,利用好主體以外的投影,建立好景層關系,還是能夠拍出好作品的如圖11-279《走進胡楊林》和11-280《門衛(wèi)》所示。
順側光:其光源位置與照相機鏡頭軸線或左或右呈45°水平角向被攝體照明。鏡頭可視的被攝體受光面大,背光(陰影)面小。如圖11-281《順側光造型效果圖例》所示。
順側光造型特征:投影在被攝體側后方,畫面由明到暗,影調層次豐富。如果曝光正確可以在畫面中獲得灰色級譜的全部(九級)階調,能較好地表現(xiàn)景物的立體形態(tài)、質感、色彩和空間。曝光寬容度比較大,是紀實攝影的最佳光線。如圖11-282《孿生》,畫面影調豐富,色調飽和,反差適中。
側光:其光源位置與照相機鏡頭軸線或左或右呈90°水平角向被攝體照明。鏡頭可視的被攝體受光面與背光面各占50%。如圖11-283《側光造型效果圖例》所示。
側光造型特征:物像呈現(xiàn)半陰半陽的對比影調;投影在被攝體側面,在畫面中會形成較長的陰影線條;非圓形物體造型會缺乏中間過度影調,但是在輔助光的配合下,把握好光比亦會取得較好的影調和色彩。如圖11-284《長尾林鸮》,借用雪地的反光表現(xiàn)了長尾林鸮的暗部層次。
側光造型既適用于藝術攝影也適用于紀實攝影。
側逆光:其光源位置在被攝體的后側方向,與鏡頭軸線呈或左或右的135°水平角向被攝體照明。鏡頭可視的被攝體,受光面窄,背光面寬。如圖11-285《側逆光造型效果圖例》所示。
側逆光造型特征:投影在側前方,背景一般處于背光面,被攝主體的大部分處于暗面,在一側會呈現(xiàn)比較窄的受光面或明亮線條或光斑,能夠勾畫出被攝體的部分外形特征,能夠較好地把被攝體從背景中分離出來,產生一定的空間感。側逆光是營造低調畫面的理想光線。如圖11-286《海礁倩影》所示。
逆光:其光源位置在被攝體的后方,與鏡頭同軸,如果照相機位置為0°,那么,光源則是在180°水平角向被攝體照明。通過鏡頭只能看到被攝體的背光面。如圖11-287《逆光造型效果圖例》所示。
逆光造型特征:投影在正前方,被攝體呈現(xiàn)剪影,在較暗的背景中會看見輪廓光線條,畫面景物缺乏立體感和質感的表現(xiàn)。
逆光造型具有很強的寫意性,通過控制曝光量可以隱藏或表現(xiàn)被攝主體的質感和色彩,簡化和提煉物象的典型形態(tài),如圖10-233《溫馨的夜景》;可以隱藏雜亂的陪體環(huán)境、凈化畫面,如圖11-288《夕陽景》;還可以利用輔光照明表現(xiàn)主體暗部細節(jié),如圖11-289《伴侶》所示。
(2)入射光角度:光線入射角度的確定,是以視平線為基準。當入射光線與視平線等高時稱為平射光;低于視平線稱為仰射光,其中在被攝體腳下向上照射稱為地光或底光;高于視平線稱為俯射光,其中在被攝體頂部向下照射稱為頂光。從被攝體底部到頂部的角度變化是0°到180°,在其中任何一度上都可能成為光位源發(fā)點,我們能夠從大體上記住平、仰、俯三種入射光角度就可以了,請參看《光線入射角度示意圖》。
光線在不同的角度照明,有著不同的造型效果。
仰射光是指從0°到75°的照明,如圖11-290《仰射光造型效果圖》。
其造型特征是:受光面在下方,背光面在上方,物象呈現(xiàn)與平常視覺印象不一樣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寫意性。如果用于人像攝影造型,會給人以陰森、怪異、不正常的感覺,因此很少有人使用仰射光作為人像攝影的造型主光,而是作為輔助造型光。但是在紀實攝影中,有時在雪地或水面之上也會遇到這樣的造型光線,如圖11-291《紋喉鳳鹛》,就是利用水的反射光作為主光造型。
平射光是指從75°到105°照明,如前面列舉的光位方向中的圖11-278、圖11-281、圖11-283均為平射光造型,此不復述。
俯射光是指從105°到180°的照明,其中180°左右照明,稱為頂光,如圖11-292《俯射光造型效果圖》所示。
俯射光照明是常見的照明角度,其造型特征是:受光面在被攝物體的上方,背光面在下方;當俯射光位過高形成頂光時,被攝體如果是人物或動物時會失去眼神光;俯射逆光造型被攝體會在暗背景中呈現(xiàn)一定的輪廓光,如圖11-293《黑人球童》所示。
在自然光條件下,很少有單純和絕對的俯射光造型,但凡有著落的物體都會有一定的反射光存在,只不過有強弱之差,較強的反射光與俯射光配合造型會取得很美的視覺效果,如圖11-294《紋身女郎》是俯射光和地面反射光共同配合造型的效果。
(3)入射光的距離:對于日光而言,距離的變化不會影響攝影造型效果,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對于人工光而言,光源距離的遠與近,會出現(xiàn)光線照度的強弱變化。在發(fā)光強度不變的條件下,光源與被攝體距離越近照度越強;距離越遠照度越弱。因此在使用人工光照明時,可以通過移動光源距離來調整照度的強弱和主副光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