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文
上世紀70年代末,經(jīng)過十年的動亂和禁錮,人們早已厭倦了運動和斗爭,北京人重又發(fā)現(xiàn)親情的可貴,企盼一家老小燈下團聚吃年夜飯、守歲,共度大年三十的幸福。人們記憶中的春節(jié)是這樣的:大年初一清晨,兒孫給爺爺奶奶磕過頭,老人笑瞇瞇地派發(fā)紅包,換上新衣的孩子們拿了壓歲錢結(jié)伴逛廟會。
而作為北京人集體記憶的春節(jié),少不了要說說廠甸。
北京的春節(jié)歷來有逛廠甸廟會的風俗?!皬S甸廟會”因廟得名,明清廠甸官窯燒制琉璃磚瓦,既求窯火旺盛,又要避免火災,大約在清乾隆年間建火神廟以祈禳吉祥(今琉璃廠東街29號)。廠甸廟會因文革一度中斷,2001年由市政府主導正式恢復,春節(jié)民俗活動移至北京陶然亭公園。其實早在“文革”結(jié)束后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還有過一段春節(jié)“逛廠甸”,日子不變,仍在正月初一到十五,地點改在了南新華街路東的一座灰色磚樓中。上點年紀的老北京都還記的。
先說規(guī)模上的變化,過往的“廠甸廟會”,北起和平門外師大附中門前,南至五道街、梁家園,南新華街兩側(cè)密布年貨攤販,綿延兩華里,廟會的核心區(qū)是東西琉璃廠十字路口。舉凡京城小吃、吹糖人、捏面人、煙花爆竹、風箏空竹、玩具刀槍、蟲鳥籠罐、年畫舊書,應有盡有,還有平時難得一見的娛樂雜耍,拉洋片、變戲法兒、耍中幡。勞碌一年的北京男女老少盡可以在這兒放松身心,那叫一個好玩!
而恢復后的“逛廠甸”,被微縮在一座五層樓中(今南新華街58號,頂層和角樓是后加蓋的)。夾壁墻隔出一間間貨位,出售各色年貨。這不又是一個百貨大樓嗎?叫老北京人一時難以適應,似乎缺了點什么。人們還停留在駱駝祥子、虎妞邊嗑瓜子邊閑逛的情境,習慣了在廠甸街頭坐在大板凳上露天哧溜哧溜喝上一碗茶湯、豆汁什么的。而今這只是一座商品大廈,這里有不成文的規(guī)矩,一踏入商場不由得你不拘著點兒;嗑瓜子、吃大糖葫蘆隨地吐皮核不行,得講點衛(wèi)生不是。連唱帶說的拉洋片、古彩戲法等,當然也沒有了表演場地。多了點現(xiàn)代文明,少了點傳統(tǒng)民俗的韻味,年節(jié)廟會的氣氛沒了。
沉寂十多年的春節(jié)廠甸畢竟恢復了,樓前張燈結(jié)彩敲鑼打鼓,一改昔日海王門可羅雀、冷冷清清的素顏。記得正月初一的清晨,城近郊區(qū)的人們步行,或乘公交、地鐵(當年只有一號線),從四面八方趕來,那勢頭像是蓄久了的湖水,一下子開閘泄洪。進入商廈倒沒有過分的擁擠,更無爭吵和小偷小摸。當年“愛國、創(chuàng)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還沒提出來,起作用的是老北京謙讓古樸的民風??纯慈藗兊囊嘛?,盡管藍灰兩色依然是主調(diào),間或也有那個年代時髦的綠色軍大衣,留意一下,小伙腳下已是三接頭的皮鞋,少女多了一條紅色的圍巾,少婦看似不經(jīng)意地露出罩衣內(nèi)棉襖的一角鮮艷,不啻一枝枝遮不住的報春梅花!男女老少臉上個個洋溢著興奮,那是久違了的輕松、卸掉重負的笑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