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凱特·斯普林格
澳門葡式蛋撻背后的神秘甜品師
●(英國)凱特·斯普林格
美味的油酥蛋撻
歷史學家認為,葡式蛋撻是在18世紀,由里斯本貝倫教區(qū)的修道士們發(fā)明的一種美食。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如今澳門著名的蛋撻是葡萄牙人引進的,但它實際上卻源自英國。事實上,這種美食是具有探索精神的英國甜品師安德魯·斯托偶然間發(fā)明的。如今,它已經成為澳門最受歡迎的小吃,甚至將路環(huán)這個色彩斑斕的村莊變成了世界各地甜品愛好者的圣地。
1989年,斯托在路環(huán)村的中央廣場開設了如今聞名遐邇的安德魯餅屋——但他當初來到澳門并不是來當甜品師的。他最初是一名工業(yè)藥劑師,之后開了一家原料進口公司,但最終破產了。當他決定開一家甜品店時剛好碰上了好時候。上世紀80年代,有很多葡萄牙人來到澳門,由于看到這里經濟繁榮,他們都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企業(yè)。但那時候,對這里產生影響的歐洲飲食文化卻寥寥無幾。那時,當地甜品店出售的唯一一種蛋撻使用的是從香港進口的拿酥撻托,而那種蛋撻受到了英式蛋撻的影響。但不算太好吃。
凱悅酒店(現在的澳門麗景灣酒店)也不斷在自助餐中嘗試蛋酥蛋撻,但還是一樣?;旧鲜且粋€蛋酥撻托配上非常蒼白的填充物,里面還摻了一些玉米粉。
在安德魯餅屋排隊購買蛋撻的人
廚師雷蒙德·比基米亞曾經在凱悅酒店工作過,他還是斯托那家進口公司的客戶。他向這個英國人介紹了葡式蛋撻的配方,還給了他十幾個烘焙蛋撻用的金屬托。凱悅酒店的傳統(tǒng)蛋撻稠度與果凍相似,但斯托并沒有沿用這種方法,而是對配方進行了改良:放棄了玉米粉,融入了英式蛋撻中使用的奶油。他還選擇手工制作蛋撻的撻托。于是,他將葡式蛋撻和英式蛋撻融為一體——里面的奶油蛋羹更像是英式蛋撻,而又薄又輕的撻托和加熱成焦糖色的頂部則保留了葡式蛋撻的特色。
如今,該公司每天都能賣出1.35萬至1.4萬個蛋撻。他的家族已經在路環(huán)村開了第二家店,還在機場附近有一家工廠,2014年在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開了分店,12月又在路環(huán)開了一家新的休閑餐廳。最初的那家店外面的米黃色漆面已經慢慢脫落,周圍被很多歐式建筑包圍,寶石綠、陽光黃和玫瑰粉間或點綴其間。那里至今仍然能吸引很多當地人和游客排隊購買。■(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