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蕭
新加坡陷落:英軍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投降
蕭 蕭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向日軍總司令山下奉文投降
“反擊”號戰(zhàn)列巡洋艦模型
1940年,趁著法國在歐洲被納粹德國的“閃電戰(zhàn)”打得大敗虧輸,日本迅速出兵占領東南亞的法屬殖民地(越南、老撾和柬埔寨)。日本此舉被視為對美、英、法、荷等西方國家利益的重大威脅,于是美、英、荷開始收緊對日貿(mào)易的通道,停止對日輸出戰(zhàn)略物資。而向來奉行“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日本,則把貪婪的目光轉向西方國家在東南亞的其他殖民地。
據(jù)記載,日本從全面侵華第二年(1938年)起便開始在國內(nèi)實行糧食配給制度。到1941年中期,日本的戰(zhàn)略儲備只夠用3個月。為獲取戰(zhàn)爭資源,日本決心奪取西方國家的東南亞殖民地。
1941年下半年,鑒于日本南下太平洋的意圖日趨明顯,英國首相丘吉爾下令將最新式的“威爾士親王”號戰(zhàn)列艦、“反擊”號戰(zhàn)列巡洋艦和“不屈”號航母集結到印度洋的錫蘭亭可馬里港,組成Z特混艦隊,以抗衡日本的軍事威脅。然而,“不屈”號在途中擱淺,僅有“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于12月2日抵達新加坡。至于馬來亞與新加坡的陸地防御,英國從本土、殖民地和英聯(lián)邦國家搜羅來13萬人馬,交由陸軍中將帕西瓦爾指揮,并給予150架老舊型號飛機的支援。
1941年12月8日,在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的同時,日軍同步發(fā)起進攻美屬菲律賓殖民地、英屬馬來亞殖民地的戰(zhàn)事。其中,針對馬來方向,日軍采取陸海并進的方式:已進占法屬殖民地的日本近衛(wèi)師團從陸路入侵泰國,沿克拉地峽南下;另一路是山下奉文中將指揮的第5和第18師團,在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指揮的南遣馬來艦隊掩護下,在哥打巴魯(馬來亞)、北大年(泰國)和宋卡(泰國)登陸。
在馬來亞-新加坡戰(zhàn)役中,日軍兵力僅約4萬人,配備有150余輛坦克和370架飛機,從數(shù)量上看,日軍屬于以少打多。遺憾的是,英軍的糟糕表現(xiàn)讓日軍的冒險獲得了成功。
日軍進攻馬來半島示意圖
12月8日夜,當廣播里傳來日本向美、英、荷等國宣戰(zhàn)的消息后,駐新加坡的英國戰(zhàn)艦“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聞警出動,立即前往馬來半島北部,試圖截擊日軍船隊。9日凌晨,日軍飛機發(fā)現(xiàn)了“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的行蹤。英國海軍指揮官意識到截擊意圖暴露,加之沒有空中掩護,只得下令折返。
然而出來容易回去難,日軍出動多個波次的陸上攻擊機,用密集的航空魚雷圍攻英國軍艦。10日14時30分,“反擊”號和“威爾士親王”號相繼沉沒,這是戰(zhàn)爭史上飛機首次在開闊水域擊沉大型戰(zhàn)艦。
與此同時,日軍在馬來半島的突擊也進入了快車道。
雖然日軍在兵力上不具備數(shù)量優(yōu)勢,但坦克較多,空中支援得力,士兵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也比較豐富。對日軍更有利的是,英國軍官不但輕敵,而且戰(zhàn)術呆板,只注重正面防御。日軍故意用正面佯攻吸引英軍注意,然后把部隊投入到英軍認為“不可通行”的叢林地帶,繞到英軍陣地側翼和后方,一旦穿插成功,英軍就會倉惶撤退。
一些日軍部隊還用自行車組成“銀輪部隊”,穿插于崎嶇山地中,推進速度遠超英國人的想象。此外,英國陸軍上尉帕特里克·錫南在戰(zhàn)前被日本特務收買,他用無線電協(xié)助日軍飛機成功轟炸英軍在馬來半島北部的空軍基地。
1942年1月11日,日軍未遇抵抗即占領重鎮(zhèn)吉隆坡,俘虜5萬英軍。27日,英軍馬來前線指揮官帕西瓦爾獲得陸軍元帥韋維爾的許可,把剩余部隊撤過柔佛海峽,集中到新加坡要塞。之后,英軍工兵炸掉了連接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堤道。
不過,這一防御措施并未起多大作用,很快就有冒充平民的日軍偷乘橡皮艇渡過海峽,潛入新加坡。
此時,日軍指揮官山下奉文的部隊只有3萬余人,而英軍卻超過8萬人。由于英軍數(shù)量占優(yōu),丘吉爾甚至在1月10日發(fā)電報給韋維爾,訓令新加坡守軍要不惜代價,消滅入侵的日軍。然而,丘吉爾不知道的是,此時集中在新加坡的英軍不但已經(jīng)喪失大量技術裝備,而且在此前的大潰敗中變成了驚弓之鳥。
更糟糕的是,當?shù)赜④娮罡呓y(tǒng)帥帕西瓦爾執(zhí)拗地認為,日軍必定會在地勢較為平坦的新加坡東北部海灘登陸,于是把防御重點都放在以柔佛海峽堤道為中軸的東部海岸,西部的守備力量極為薄弱。
長久以來,史學界流傳著新加坡失守是因為英軍要塞炮都對著南面的海峽水域,不能調(diào)轉炮口去射擊背后的陸上目標,其實這是一種誤傳。實際上,英軍大部分要塞炮都能轉向北面轟擊陸地目標,問題在于為它們準備的彈藥都是用于打擊軍艦的穿甲彈,儲備的高爆彈極少。
更要命的是,帕西瓦爾無視敵情變化,當夜間巡邏隊找到日軍的橡皮艇,并發(fā)現(xiàn)滲透進新加坡要塞的小股日軍后,他仍堅持日軍主攻方向是新加坡東北面,拒絕調(diào)整要塞炮的射擊區(qū)域。
1942年2月15日,防守新加坡的英軍無條件投降
新加坡英軍投降后被迫在公路兩側歡迎日軍
2月8日晨,日軍炮兵和航空兵對英軍的火炮陣地、機場等設施進行猛烈轟炸,隨后近衛(wèi)師團在新加坡東北角的開闊地帶佯裝登陸,致使在那里的英軍主力不敢向別處調(diào)動。20時30分許,日軍主力第5和第18師團舍棄帕西瓦爾重兵防御的東北面,選擇只有少量澳大利亞部隊防守的西北海岸登陸。那里遍布灌木和沼澤,但日軍并不在意。
本來,這片灘頭有一個英軍的探照燈部隊,以備日軍在此實施夜襲時照明灘頭水際,方便守軍瞄準射擊。但當日軍開始進攻時,灘頭的守軍卻聯(lián)系不上探照燈部隊的指揮官,結果守軍只好摸黑開火,日軍沒受多少損失就完成了登陸,并且很快滲透進新加坡腹地。
隨著登陸的日軍越來越多,守軍的防線逐漸崩潰。到9日清晨,守軍的前沿部隊基本被擊潰,日軍不僅鞏固了登陸場,建立了防線,還在西南部登陸成功,打垮了駐守當?shù)氐挠儆《鹊?4步兵旅。日軍尾追印度潰兵一路向南,很快就接近了新加坡市區(qū)。
直到西線突破取得決定性進展后,日軍如帕西瓦爾所料,向新加坡東北面發(fā)起登陸作戰(zhàn),但時間仍選擇在觀察條件較差的夜晚。9日22時,日軍向柔佛海峽堤道東面的海岸發(fā)起攻擊,枕戈待旦的澳大利亞第27步兵旅起初打得不錯,殺傷大量日軍。但當西線友軍已經(jīng)潰入市區(qū)的消息傳來,該旅旅長頓時失去斗志,他擔心自己會成為孤軍,居然違抗命令,擅自率部撤退。這樣一來,新加坡要塞的第一線陣地完全被日軍占領。
10日,丘吉爾又向新加坡發(fā)出“戰(zhàn)斗到底”的電報,可是沒過24小時,英軍在當?shù)刈畲蟮膹椝巶}庫和水源地克蘭芝被日軍攻克,英軍和大批平民被壓縮到新加坡島的東南部。更駭人聽聞的是,14日,日軍占領亞歷山大軍醫(yī)院,槍殺多達320名傷兵和醫(yī)護人員。山下奉文試圖制造“屠城效應”,逼迫被圍英軍投降,因為日軍也已經(jīng)筋疲力盡。
15日17時15分,數(shù)量占優(yōu)、裝備水平至少旗鼓相當?shù)?萬英軍正式向日軍投降,加上之前在馬來半島被俘的5萬人,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降軍,丘吉爾把這一天視為“黑道日”。
日軍舉行了規(guī)模浩大的受降儀式:讓數(shù)萬名英軍戰(zhàn)俘站在道路的兩邊迎接高奏凱歌的日軍進城。后來,除了3名印度籍戰(zhàn)俘參加日本炮制的傀儡“印度國民軍”外,其他英軍戰(zhàn)俘都受到了慘無人道的虐待,許多印度錫克人被當成日軍新兵練習射擊的活靶子,而來自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馬來亞的戰(zhàn)俘則被送到泰國去修“死亡鐵路”。
1945年日本投降時,為了洗刷恥辱,英國特意安排剛從戰(zhàn)俘營脫身的帕西瓦爾前往新加坡,出席東南亞日軍的投降儀式。
摘自2014年4月3日《新民晚報》
責任編輯:葛 妍